论文摘要
目的肝癌患者的免疫系统不能有效地清除或杀伤癌细胞,是导致肝癌难以治愈、复发和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探索肝癌细胞免疫逃逸的机制,将为肝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是肝脏以外唯一可催化色氨酸分子氧化裂解的限速酶,在哺乳动物的组织和细胞中广泛表达。它通过降解局部组织中的色氨酸,在诱发宿主免疫防御、抑制T淋巴细胞免疫和抗肿瘤免疫、诱导母胎免疫耐受和移植物免疫耐受中均发挥重要的代谢性免疫调节作用。本研究通过观察IDO在抗肝癌免疫应答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肝癌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从健康人的外周血中分离出T淋巴细胞和HepG2细胞进行混合培养,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比较,对照组为空白组,实验组中分别加入IDO的抑制剂1-甲基色氨酸(1-MT)和外源性IDO;用RT-PCR检测每组中细胞IDOmRNA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分析混合反应体系中HepG2细胞的凋亡率,四噻唑蓝(MTT)实验检测混合反应体系中T淋巴细胞抗HepG2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结果1.单独培养HepG2细胞,不表达IDOmRNA,而单独培养的T淋巴细胞表达微量的IDOmRNA;混合培养后,HepG2细胞表达IDOmRNA,而且表达水平较单独培养的T淋巴细胞高,其表达水平随着1-MT浓度的增高而降低,而随着外源性IDO浓度的增高而无明显变化。2.流式细胞仪分析混合反应体系中HepG2细胞的凋亡率,对照组中HepG2细胞的早期凋亡率为(3.48±0.34)%,1-MT组(浓度分别为1.25 mmol/l,2.5 mmol/l,5mmol/l)中分别为(7.82±0.41)%,(18.62±0.42)%,(25.32±0.40)%,加入1-MT组的HepG2细胞的早期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四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外源性IDO组(浓度分别为0.05 mmol/l,0.5 mmol/l,5mmol/l)中分别为(3.32±0.35)%,(3.46±0.40)%,(2.75±0.26)%,只有当外源性IDO浓度为5mmol/l时HepG2细胞早期凋亡率与对照组比较才有统计学意义(P<0.01)。3. MTT实验显示,对照组中T淋巴细胞抗HepG2细胞的细胞毒活性为(17.36±1.24)%,1-MT组(浓度分别为1.25 mmol/l,2.5 mmol/l,5mmol/l)中分别为(25.48±1.48)%、(32.89±1.73)%、(42.04±2.16)%,四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并且T淋巴细胞抗HepG2细胞的细胞毒活性随着1-MT浓度的增高而升高;外源性IDO组(浓度分别为0.05 mmol/l,0.5 mmol/l,5mmol/l)中分别为(17.30±0.52)%,(17.48±1.08)%,(15.74±0.79)%,同样也是只有当外源性IDO浓度为5mmol/l时与对照组比较才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epG2细胞表达的内源性IDO和一定浓度的外源性IDO均可抑制外周T淋巴细胞发挥抗HepG2细胞的细胞毒活性作用,降低HepG2细胞的早期凋亡率,它们可能参与了肝癌的免疫逃逸;而IDO的抑制剂1-MT却可以逆转这种作用,有望成为治疗肝癌的新靶点。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双加氧酶抑制剂的盐及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J]. 乙醛醋酸化工 2020(03)
- [2].色氨酸2,3-双加氧酶2在肿瘤免疫中的研究进展[J]. 肿瘤学杂志 2020(05)
- [3].三氯卡班降解菌株Sphingomonas sp.YL-JM2C中多个邻苯二酚双加氧酶的功能[J]. 微生物学通报 2017(07)
- [4].准东油田萘降解菌群培养及菌群双加氧酶基因多态性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 2017(19)
- [5].线粒体硫化物氧化关键酶硫双加氧酶研究进展[J].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5(02)
- [6].小麦α-双加氧酶cDNA克隆及表达分析[J]. 西北农业学报 2014(07)
- [7].新型异亮氨酸双加氧酶及其重组大肠杆菌合成羟基异亮氨酸[J]. 化工进展 2014(11)
- [8].IDO/TTS比值在RA排除及病情评估中的价值[J]. 检验医学 2020(04)
- [9].色氨酸2,3-双加氧酶2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免疫调节与肿瘤治疗中的作用[J].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15(06)
- [10].玉米脂肪酸α-双加氧酶cDNA克隆与表达分析[J]. 玉米科学 2012(04)
- [11].1,2,4-三氯苯双加氧酶和脱氢酶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J]. 环境科学 2008(06)
- [12].细菌芳烃外二醇双加氧酶研究进展[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2(05)
- [13].Delftia tsuruhatensis AD9苯胺双加氧酶基因的过量表达及多功能降解工程菌的构建[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8(04)
- [14].双加氧酶α亚基保守序列克隆及探针制备[J]. 微生物学杂志 2008(03)
- [15].假单胞菌甲苯双加氧酶在手性亚砜合成中的活性分析[J]. 生物技术 2018(03)
- [16].吲哚胺2,3-双加氧酶及细胞因子在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01)
- [17].吲哚胺2,3双加氧酶对免疫的调节作用[J]. 医疗装备 2015(18)
- [18].吲哚胺2,3-双加氧酶:恶性肿瘤多维治疗模式下的新靶点[J]. 肿瘤 2016(06)
- [19].吲哚胺2,3-双加氧酶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科学 2013(24)
- [20].利用蛋白质工程研究联苯双加氧酶的活性[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09(01)
- [21].吲哚胺2,3双加氧酶 免疫耐受与过敏性哮喘[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8(12)
- [22].吲哚胺2,3-双加氧酶在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中的变化[J]. 上海医学 2018(09)
- [23].外周血吲哚胺2,3-双加氧酶和白介素-6与乳腺癌关系研究[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 [24].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血清吲哚胺2,3-双加氧酶表达变化及意义[J]. 精神医学杂志 2015(05)
- [25].吲哚2,3-双加氧酶作为信号分子参与免疫耐受的调节[J].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12(03)
- [26].吲哚胺2,3双加氧酶与妇科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J]. 现代妇产科进展 2011(06)
- [27].抑制吲哚胺2,3-双加氧酶活性促进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源树突状细胞的功能[J].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09(02)
- [28].吲哚胺2,3双加氧酶在肿瘤局部免疫耐受中的作用[J].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8(01)
- [29].吲哚胺-2,3-双加氧酶与肿瘤免疫逃逸关系的研究进展[J]. 癌症进展 2016(02)
- [30].吲哚胺-2,3双加氧酶与乳腺癌免疫耐受关系的研究进展[J].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