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位延迟量论文-段存丽,惠倩楠,刘王云,刘丙才

相位延迟量论文-段存丽,惠倩楠,刘王云,刘丙才

导读:本文包含了相位延迟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测量,空间相位延迟量,干涉法,波片

相位延迟量论文文献综述

段存丽,惠倩楠,刘王云,刘丙才[1](2019)在《大口径波片空间相位延迟量误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波片相位延迟量的常用检测方法只是针对激光光束直径(2 mm左右)的光束测出的平均值,对于大口径波片空间相位延迟量的检测,本文提出基于菲索干涉仪的检测方法,建立了波片的空间相位延迟量误差与干涉图样之间的理论数学模型,理论分析了影响相位延迟量误差主要因素有:光源的光谱宽度、石英晶体的空间折射率分布以及波片的面形误差;利用MATLAB程序编程,进行了数值计算,若要求波片的相位延迟量总误差小于一般波片测试误差1°,则光源的光谱宽度应小于0.2 nm,石英晶体的空间折射率分布误差应小于0.005,面形误差应小于200 nm;实验室搭建菲索干涉仪,选取了口径25.4 mm的石英波片进行测试,测试效果良好,测量精度为0.05°。(本文来源于《激光与红外》期刊2019年05期)

王金伟,李克武,景宁,罗欣玮,王志斌[2](2019)在《波片相位延迟量测量和快轴标定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能够快速精确地测量波片相位延迟量和快轴方位角,实现测量系统的集成化和自动化,设计了基于弹光调制技术与数字锁相技术相结合的波片测量系统。采用弹光调制器对检测激光进行调制,运用基于FPGA的数字锁相技术提取调制信号的一、二倍频项,利用优化算法解调出波片相位延迟量和快轴方位角,步进电机带动波片转动使快轴到达零度位置,相位延迟量由LCD显示出来。搭建了实验系统,并对1/4波片进行了测量。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对1/4波片快轴方位角的测量精度优于0.31°,相位延迟量的测量精度和重复度分别优于99.47%和0.14°。测量系统的弹光调制器驱动信号、电机驱动信号、数据运算都由FPGA控制,实现了光机电一体化。(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袁凯华,邓剑勋,刘超,黄佐华[3](2018)在《一种快速同时测量波片相位延迟量和快轴方位角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Mueller矩阵和斯托克斯矢量的测量原理及方法,实现了对波片相位延迟量和快轴方位角的快速同时测量。激光通过偏振片和标准1/4波片后产生标准的右旋圆偏振光入射待测波片,用斯托克斯测量仪记录通过样品后激光的斯托克斯矢量,同时得到待测波片的相位延迟量和快轴方位角;分析了标准1/4波片的参数误差及系统稳定性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利用该实验系统测量得到的波片相位延迟量和快轴方位角的平均标准差分别为±0.05°和±0.03°,同时,得到了云母波片及石英波片的参数与温度的实验关系。所提方法具有测量过程简单、精确度高及可以对未知各向异性材料相位延迟量及其等效快轴方位角进行实时测量等特点。(本文来源于《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期刊2018年02期)

谭巧,徐启峰,谢楠[4](2016)在《一种测量1/4波片相位延迟量的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通过软件计算输出椭圆偏振光矢的长短轴来测量1/4波片相位延迟量的新方法,其测量光路简单易行,仅由光源、起偏器、待测1/4波片、检偏器和光功率计组成,测量结果通过Mathcad进行分析运算,得到波片的相位延迟量。文中详细论证了新方法的原理过程,给出了应用实例与误差分析,结果表明:新方法的绝对测量误差小于0.26°。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光学器件少,操作简单,易于实现,引入误差小,测量精度高。(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6年07期)

张颖[5](2015)在《基于单一波长激光器测量多波长波片相位延迟量的系统设计与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学精密测量仪器的发展是现代光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保障,波片相位延迟量精密测量仪器的开发对高质量光学偏振器件的生产及各类应用波片的光学仪器的研究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波片是典型的偏振光学元件,能够对特定波长的光波产生确定的相位延迟量,在与偏振相关的很多光学系统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例如在遥感偏振成像系统、偏振光干涉仪、全光纤电流传感器等器件中波片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光学相位延迟量是波片最为重要的参数指标,波片加工和测量的准确度和精度水平直接影响到其应用系统的质量。目前虽然有多种测量波片相位延迟量的方法,但是大部分方法在测量时都有测量波长带宽的局限性问题,即通常需要采用与波片中心波长一致的光源进行测量。而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应用需要测量在某些特定波长下波片的相位延迟量,这其中的某些波长没有与之对应或接近的激光光源谱线。为了提升对波片相位延迟量测量的波长兼容性并提高测量精度,选择将调制法与补偿法相结合,利用调制偏振光理论设计了基于单一波长激光器测量多波长波片相位延迟量的精密测量方法,从光电系统设计概念出发,分别介绍了光学调制补偿单元、机械结构控制单元、光电探测单元及数据软件处理单元,分析了集成系统的测量原理,经过实验研究和误差分析并最终通过优化开发,实现了该系统的商品化转化。研究成果有:1) 本测量系统从光的偏振理论出发,充分发挥了调制偏振光的优越性,利用电光效应的纵调制Pockels盒,加入正弦调制信号,并利用Babinet-Soleil补偿器补偿系统加入待测波片后产生的相位变化量,从而得到波片的相位延迟量。调制正弦信号的加入主要是为了使在光路末端的具有窄带选频放大功能的光电探测器能够探测到基频信号与二倍频信号。经过理论分析可以看出,当完全补偿时,探测器显示出的信号只有二倍频信号,基频完全消失,这样的判断方法非常敏感和准确,可以避免对光强极值点的直接探测。2) 系统测量时先对系统进行标定,获得系统在某一温度、某一调试状态下的2π周期补偿量,再测量波片放入系统后补偿器的补偿量,利用相对比值关系求解波片的相位延迟量,这样做的优点在于能够很好的避免一些系统误差。通过对不同波长激光器的标定,可以得到波长λ与周期补偿量之间的关系曲线,利用这条通过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拟合出的直线能够方便的求解出某一特定波长的周期补偿量,通过对所设计系统的琼斯矩阵分析和算式推导,获得了采用单一波长光源测量多种中心波长波片相位延迟量的交叉测量方法。3) 系统中采用旋转编码器实时监测光调制器、待测相位延迟器和相位补偿器的角度旋转操作,避免了因刻度盘的刻度不准确以及人为读数误差等不利因素的存在,并使操作变得更简单直观。4) 对实验系统进行进一步开发和优化,最终实现商品化的相位延迟器件检测仪。通过实验验证,该仪器能够对300-1100nm波段中任意中心波长的各类波片进行测量,测量精度能够达到λ/1000,且该方法在其他更宽的波段内也具有有效性。同时仪器重复精度高,平均测量偏差小于0.2%。仪器还具有操作简单,多功能性等特点。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1)提出了单波长激光器测量多波长波片相位延迟量的方案设计和测量方法,从光学调制补偿单元、机械结构控制单元、光电探测单元及数据软件处理单元几方面介绍了系统的集成原理及方案,相比其它需使用与波片对应波长激光光源测量的方法,系统应用的灵活性更高,光谱范围更宽,测量精度高,稳定性强,方法简便易于操作。2)测量时利用调制偏振光二倍频信号精确判断补偿零点及完全补偿点位置。测量时采用实测值相对标定值的方法求解相位延迟量,能够避免系统自身的误差。对系统标定时获得的多波长测量常数拟合线性曲线,能够得到各波长的2π补偿量常数,从而实现不同波长间交叉测量。通过将波长交叉测量得到的结果与直接采用同波长激光器测量的结果相比较,测量值相对偏差小于0.3%。测量中还发现起偏器与检偏器平行模式下补偿器移动量较小,相比起偏器与检偏器垂直模式下补偿器移动量较大的情况系统测量精度更高。3)对上述实验系统进行产品化开发,优化各部分结构设计、加强成本控制,针对不同应用需求,开发了偏振光特性研究及调制应用综合实验以及相位延迟器件检测仪两类功能多样化的商品仪器,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5-02-26)

朱玲琳,李凡月,曾爱军,黄惠杰[6](2014)在《波片相位延迟量和快轴方位角的实时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波片作为一种能产生相位延迟的重要偏振器件,它的相位延迟量或快轴方位角的误差将严重影响整个光学系统的性能。目前已有很多测量波片相位延迟量或快轴方位角的方法,但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无法同时测量相位延迟量和快轴方位角,无法实现实时测量和相位延迟量的测量范围较小。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同时测量相位延迟量和快轴方位角的方法,该方法能(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10-26)

王征,朱祥,翟凤潇,郝蕴琦,杨坤[7](2014)在《基于空间同步移相的1/4波片相位延迟量测量误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基于空间同步移相的1/4波片相位延迟量的测量误差进行了分析。检偏器阵列的方位角误差是引起波片相位延迟量测量误差的主要原因。分析结果表明波片相位延迟量的测量误差跟波片的快轴方位角有关。当待测1/4波片的快轴方位角为45°时,其相位延迟量测量结果基本不受检偏器阵列的方位角误差影响。因此,空间同步移相技术不仅可以实现1/4波片相位延迟量的快速测量,还可实现精确测量。(本文来源于《激光杂志》期刊2014年04期)

谷耀辉,张燕,焦翔,朱健强[8](2013)在《相对角度法测量波片相位延迟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克服测量波片相位延迟量过程中难以精确判定消光位置的缺点,提出相对角度法测量波片的相位延迟量。与传统测量方法相比,不需要通过寻找光强极值点位置来调整光学元件的方位角,消除了方位角定位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降低了测量难度,提高了测量精度。运用Mueller矩阵对该测量方法进行理论分析,推导出测量公式。实测了适用波长λ=532nm的1/4波片的相位延迟量,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90.072°和0.42°,与波片的标称值和精度相符,很好地验证了测量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13年09期)

曹国荣,潘波,王正岭[9](2012)在《波片相位延迟量的测量与快轴的标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用空心轴步进电动机带动待测波片调制输出光强,单片机控制步进电动机并同步采样输出光强的光电信号,通过USB接口将采样的光电信号数字量传给上位机,上位机根据步机电动机的时钟脉冲和采样光电信号,求出波片相位延迟的方法。同时提出利用已知四分之波片快轴标定待测波片快轴的新方法。对该方法的不确定度进行了分析。设计制作了实验装置,测量结果表明,四分之波片相位延迟测量的不确定度小于2°。(本文来源于《激光杂志》期刊2012年04期)

赵振堂,林天夏,黄佐华,何振江[10](2012)在《利用消光式椭偏仪精确测量波片相位延迟量》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消光式椭偏仪精确测量波片的相位延迟量。从理论上分析了椭偏仪测量波片相位延迟量的可行性,重点讨论了标准1/4波片及待测波片的相位延迟量误差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并给出相应的实验验证。实验表明:该方法测量过程简单,方便,易受光强波动的影响,测量相位延迟量重复性精度达0.02°,相对误差为0.02%,是一种实用及有效的波片相位延迟量测量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激光杂志》期刊2012年03期)

相位延迟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能够快速精确地测量波片相位延迟量和快轴方位角,实现测量系统的集成化和自动化,设计了基于弹光调制技术与数字锁相技术相结合的波片测量系统。采用弹光调制器对检测激光进行调制,运用基于FPGA的数字锁相技术提取调制信号的一、二倍频项,利用优化算法解调出波片相位延迟量和快轴方位角,步进电机带动波片转动使快轴到达零度位置,相位延迟量由LCD显示出来。搭建了实验系统,并对1/4波片进行了测量。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对1/4波片快轴方位角的测量精度优于0.31°,相位延迟量的测量精度和重复度分别优于99.47%和0.14°。测量系统的弹光调制器驱动信号、电机驱动信号、数据运算都由FPGA控制,实现了光机电一体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相位延迟量论文参考文献

[1].段存丽,惠倩楠,刘王云,刘丙才.大口径波片空间相位延迟量误差研究[J].激光与红外.2019

[2].王金伟,李克武,景宁,罗欣玮,王志斌.波片相位延迟量测量和快轴标定系统[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9

[3].袁凯华,邓剑勋,刘超,黄佐华.一种快速同时测量波片相位延迟量和快轴方位角的方法[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8

[4].谭巧,徐启峰,谢楠.一种测量1/4波片相位延迟量的新方法[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6

[5].张颖.基于单一波长激光器测量多波长波片相位延迟量的系统设计与开发[D].北京邮电大学.2015

[6].朱玲琳,李凡月,曾爱军,黄惠杰.波片相位延迟量和快轴方位角的实时测量[C].第十五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2014

[7].王征,朱祥,翟凤潇,郝蕴琦,杨坤.基于空间同步移相的1/4波片相位延迟量测量误差分析[J].激光杂志.2014

[8].谷耀辉,张燕,焦翔,朱健强.相对角度法测量波片相位延迟量[J].中国激光.2013

[9].曹国荣,潘波,王正岭.波片相位延迟量的测量与快轴的标定[J].激光杂志.2012

[10].赵振堂,林天夏,黄佐华,何振江.利用消光式椭偏仪精确测量波片相位延迟量[J].激光杂志.2012

标签:;  ;  ;  ;  

相位延迟量论文-段存丽,惠倩楠,刘王云,刘丙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