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席慕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席慕蓉,现代文明,台湾诗人,环球时报,七里香,原来如此,在草原上,我不知道,月光下,抒情诗
席慕蓉论文文献综述
本报,张妮[1](2020)在《诗不会不见,有人就会有诗》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不起,我要请你稍微大一点声音,我的右耳或者左耳绝对是退化了。”76岁的席慕蓉毫不讳言自己的衰老,当然,也并不喜欢衰老。新书《我为记忆命名》中的第一篇日记,是她16岁在台北写下的:“还记得初二寒假,张老师送了我一本日记,那时还在头一页写什么‘长大了’,(本文来源于《环球时报》期刊2020-01-17)
张光茫[2](2019)在《《我给记忆命名》:席慕蓉永远的乡愁》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着名女诗人席慕蓉,其诗作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一时。《我给记忆命名》是席慕蓉的一本回忆之书,从她年轻时的日记中摘取人生诸多时刻。书中,席慕蓉以一颗诗心感性地捕捉周遭一切,回忆童年、父亲,她落泪不止;谈论故土、友情,她一往情深。童心不老,76岁的席慕蓉(本文来源于《海南日报》期刊2019-10-21)
路艳霞[3](2019)在《76岁席慕蓉出新书忆旧思乡》一文中研究指出《我给记忆命名》是台湾诗人席慕蓉的一本回忆之书,从她年轻时的日记中摘取人生诸多时刻。近日,席慕蓉来京,就这本新书接受专访。席慕蓉以一颗诗心感性地捕捉周遭一切,回忆童年、父亲,她落泪不止;谈论故土、友情,她一往情深。童心不老,76岁的席慕蓉如同一个美好(本文来源于《北京日报》期刊2019-09-24)
陈宇彤[4](2019)在《余光中《乡愁》与席慕蓉《乡愁》比较赏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余光中的《乡愁》与席慕蓉《乡愁》这两首诗,作为抒写"乡愁"的经典之作,情真意切,内蕴深远,表达了去国怀乡、思乡恋土的殷殷情怀。不同的是,余光中的《乡愁》一诗,时空结合,由近及远,以小见大,将思乡之情上升为家国之念,结构一唱叁叹,富有音韵美,是一曲海外游子的深情恋歌;而席慕容的《乡愁》则以女性的细腻柔美的情愫和敏锐的视角,抒写内心深处依依难舍的家园情思,给人一种浪漫唯美、缠绵悱恻之感。(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0期)
朱天慈[5](2019)在《浅谈席慕蓉诗作中体现的爱情观及其社会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爱情观发生了改变。各类社会现象反映出,爱情变得随意,爱情变得物质,爱情变得脆弱。人们不由思考,爱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翻开席慕蓉的诗作,人们可以找寻到爱情的模样。爱的抒发是席慕蓉诗歌的第一主题。本文通过赏析席慕蓉的诗作,体会她诗中所呈现的爱情观,来进一步分析其在当下社会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9年14期)
孙绍振[6](2019)在《化暂短为永恒的爱情——读席慕蓉《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席慕蓉的诗曾经先在台湾风靡一时,读者之众多,创下了纪录;稍后于20世纪90年代,其诗集在大陆的发行量一度超越最受读者宠爱的女诗人舒婷,形成所谓"席慕蓉现象"。两岸评论家几乎不约而同地把她笔下的爱情、青春,定位于"淡淡的哀愁",温婉端丽,柔情似水。这当然是不错的,而如果仅仅(本文来源于《语文建设》期刊2019年11期)
何增辉[7](2019)在《论席慕蓉爱情诗的“古典感伤”与“现代温暖”》一文中研究指出席慕蓉的爱情诗在当代文坛独树一帜,一度在大陆引起了席慕蓉现象,她的爱情诗以独特的魅力打动着无数读者,本篇论文从她诗歌的文本出发,分析其诗歌中蕴含的"古典感伤"与"现代温暖",借此揭示席慕蓉诗歌与众不同的美学特质。(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12期)
乔亚楠[8](2019)在《论席慕蓉散文对“原乡”的建构、解构和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就席慕蓉散文中鲜明的对"原乡"的叁重构建进行论述。1989年前台湾当局禁止公教人员前往大陆探亲,席慕蓉只能依据图文、话语、物件等对"原乡"进行建构,表达她远离故土的乡情乡愁。解禁后席慕蓉回到故乡开始追寻和书写蒙古民族与草原文化,并对"原乡"进行解构。而在本世纪初,随着草原生态的"异化"与变迁,席慕蓉对"原乡"进行了重构,并进行着呼唤保护生态的文学实践。(本文来源于《集宁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陈娇华[9](2018)在《性别与身份的缠绕——席慕蓉散文的性别意识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席慕蓉散文具有鲜明的性别意识,然而,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家庭氛围、主体位置的多重性及回溯/推想式叙述方式的采用等,它没有像激进女性写作那样极端、偏激,而是与作者的家庭身份、社会身份及族裔身份等多重身份缠绕一起,显得相对中庸、平和,呈现为一种社会性别意识。席慕蓉散文揉性别、民族、种族及身份于一体的书写方式,不仅从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方面为散文创作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而且以温婉阴柔的表达方式超越了性别对抗式女性书写,直抵女性写作发展前沿,传达出一种女性关怀伦理,值得深究。(本文来源于《华文文学》期刊2018年06期)
陈玮[10](2018)在《画尽意远——论席慕蓉“莲荷意象”油画中的诗文印记》一文中研究指出席慕蓉是职业画家也是着名诗人,她特殊的双重身份势必会影响到她的油画创作。为了更全面了解她的美学思想,将以席慕蓉极具代表性的莲荷油画题材为研究对象。在中国诗画一体的文化背景下,从席慕蓉个人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她对诗文绘画共同意象的追求入手,探析席慕蓉在画面中所借鉴的文学技法,由此分析诗文对油画所产生的具体影响极其所形成的独特画面效果。这不仅有助于全面深入了解席慕蓉的美学思想,对中西融合的意向表现性油画创新和艺术与文学的相互作用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8年11期)
席慕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台湾着名女诗人席慕蓉,其诗作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一时。《我给记忆命名》是席慕蓉的一本回忆之书,从她年轻时的日记中摘取人生诸多时刻。书中,席慕蓉以一颗诗心感性地捕捉周遭一切,回忆童年、父亲,她落泪不止;谈论故土、友情,她一往情深。童心不老,76岁的席慕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席慕蓉论文参考文献
[1].本报,张妮.诗不会不见,有人就会有诗[N].环球时报.2020
[2].张光茫.《我给记忆命名》:席慕蓉永远的乡愁[N].海南日报.2019
[3].路艳霞.76岁席慕蓉出新书忆旧思乡[N].北京日报.2019
[4].陈宇彤.余光中《乡愁》与席慕蓉《乡愁》比较赏析[J].青年文学家.2019
[5].朱天慈.浅谈席慕蓉诗作中体现的爱情观及其社会意义[J].汉字文化.2019
[6].孙绍振.化暂短为永恒的爱情——读席慕蓉《抉择》[J].语文建设.2019
[7].何增辉.论席慕蓉爱情诗的“古典感伤”与“现代温暖”[J].青年文学家.2019
[8].乔亚楠.论席慕蓉散文对“原乡”的建构、解构和重构[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9
[9].陈娇华.性别与身份的缠绕——席慕蓉散文的性别意识探究[J].华文文学.2018
[10].陈玮.画尽意远——论席慕蓉“莲荷意象”油画中的诗文印记[J].美与时代(下).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