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论文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群体和夏鲆Paralichthys dentaus群体进行了种群鉴定和遗传结构分析。共用8对引物对两个群体(每个群体30个个体)进行了分析。总共产生了379个条带,条带大小在60-1000bp。牙鲆与夏鲆的遗传多态性分别为53.83%和22.22%。牙鲆群体的多态位点数显著低于夏鲆群体。牙鲆群体和夏鲆群体种的特异条带分别为27.3%和29.61%。两群体平均杂和度分别为0.0701和0.1556,香农氏多态指数分别为0.1044和0.2387。群体内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705 (0.0214到0.1377)和0.1656 (0.0629到0.2338),两群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6328。AFLP技术是进行种间群体结构分析的一个很好的分子标记方法,对牙鲆和夏鲆亲本群体进行遗传背景析为今后的杂交育种阐明种间杂交的遗传机理奠定基础。在本论文中我们采用5×8因子交配设计建立了牙鲆P. olivaceus(♀)×夏鲆P. dentaus(♂)杂交家系,对生长相关性状的遗传力进行分析。所有家系都混合养殖在同一养殖池中,40日龄,在养殖池中随机采集600个个体,测量体长,体宽,体重等数量性状;然后提取杂交子代DNA进行家系的鉴定。首先从牙鲆的微卫星中筛选了在牙鲆、夏鲆以及杂交子代扩增多态性较好的10对微卫星引物(Po1, Po13, Po20, Po35, Po42, Po48, Po56, Po58, Po91, Poli 23TUF)。我们采用了三对引物对600个个体进行了家系鉴定,共有400多个体鉴定出自己的亲本,成功率达到80%以上。基于以上结果我们认为微卫星标记可以做为一个有效的标记来代替现实的物理标记,并且可以在子代的早期进行亲本的鉴定。在养殖过程中,我们对自交和杂交家系生长状况进行了跟踪分析,在181日龄之前杂交鲆体长和体重均为未表现出杂种优势,杂种优势率值始终为负值,但是绝对值在逐渐减小。从196日龄之后杂交鲆杂种优势开始表现出来,并且在196日龄之后杂种优势率显著的增加。256日龄体长杂种优势率为14.29%,体重杂种优势率为59.78%, 271日龄体长杂种优势率达到27.36%,体重杂种优势率为102.32%。本研究对杂交鲆在40日龄的体长,体高、尾柄长、尾柄高,以及全长和体重的遗传力进行了估计,5个性状的体长半同胞遗传力h2S为0.00146-0.719,5个性状的全同胞遗传力h2D为0.00121-0.632,5个性状的半同胞和全同胞的平均遗传力h2SD为0.001335-0.6755。其中全长的遗传力最大。实验结果说明对早期幼鱼进行体长、体重等性状实施选育策略可能会显著影响后期杂交鲆的生长。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ABSTRACT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一节 鱼类杂交育种研究进展1.1.1 鱼类杂交育种与杂种优势1.1.2 海水鱼类杂交育种研究1.1.3 分子标记在杂交育种的应用第二节 杂种优势的机理及应用1.2.1 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1.2.2 杂种优势的理论基础及相关假说1.2.3 杂种优势的研究进展第三节 常用的DNA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水生生物中的应用1.3.1 分子标记类型1.3.2 分子标记在水产动物中的应用第四节 数量性状遗传学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1.4.1 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1.4.2 数量性状遗传基础1.4.3 数量性状的数学模型1.4.3.1 表型值的分解1.4.3.2 基因型值的遗传分解1.4.3.3 遗传方差1.4.4 数量性状的遗传力第五节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1.5.1 研究意义1.5.2 研究目的第二章 本地牙鲆与美国引进夏鲆群体遗传背景分析第一节 前言2.1.1 材料与方法2.1.1.1 试剂,引物,人工接头及仪器2.1.1.2 样品的采集2.1.1.3 DNA提取及浓度和纯度的测定2.1.1.4 酶切与连接反应2.1.1.5 PCR预扩增2.1.1.6 选择性扩增2.1.1.7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2.1.1.8 银染显色2.1.1.9 统计分析2.1.2 结果2.1.2.1 DNA的提取2.1.2.2 预扩增结果2.1.2.3 选择扩增2.1.2.4 两群体AFLP多态性分析2.1.2.5 两群体的遗传结构和差异2.1.3 讨论第三章 微卫星引物的筛选及种质鉴定中的应用第一节 夏鲆微卫星引物的筛选3.1.1 材料与方法3.1.1.1 D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3.1.1.2 基因组DNA的微卫星分析3.1.2 实验结果3.1.3 讨论第二节 特异引物的筛选以及杂交种的鉴定3.2.1 材料与方法3.2.1.1 基因组DNA的提取3.2.1.2 微卫星PCR扩增分析(略参见3.1.1.1,3.1.1.2)3.2.2 实验结果3.2.3 讨论第四章 微卫星标记对牙鲆与夏鲆杂交家系鉴定及遗传结构分析第一节 牙鲆与夏鲆种间杂交家系的建立4.1.1 亲鱼来源4.1.2 夏鲆精液的采集4.1.3 人工授精及家系的建立第二节 杂交子代亲子鉴定和个体识别4.2.1 材料与方法4.2.1.1 家系亲本与子代DNA的提取4.2.1.2 牙鲆基因组DNA的微卫星分析4.2.2 实验结果4.2.3 讨论第三节 牙鲆、夏鲆及其杂交种群体遗传结构的分析4.3.1 材料与方法4.3.1.1 实验材料4.3.1.2 牙鲆基因组DNA的提取(略,参见3.1.1.1)4.3.1.3 微卫星PCR扩增4.3.1.4 统计分析4.3.2 实验结果4.3.2.1 牙鲆遗传结构分析4.3.2.2 夏鲆群体多态性分析4.3.2.3 杂交鲆遗传结构分析第五章 牙鲆与夏鲆杂交生长杂种优势5.1.1 材料与方法5.1.1.1 亲本来源5.1.1.2 人工杂交授精5.1.1.3 数据的测量5.1.1.4 数据分析5.1.2 实验结果5.1.3 讨论第六章 牙鲆与夏鲆的杂交种数量遗传学及遗传力的估算第一节 杂交鲆早期发育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6.1.1 材料与方法6.1.1.1 亲鱼来源6.1.1.2 材料的采集6.1.1.3 分析方法6.1.2 实验结果6.1.2.1 各性状的表型参数估计值统计量6.1.2.2 性状对活体重的通径系数6.1.2.3 各性状对体重的作用6.1.3 讨论第二节 杂交鲆早期发育数量性状的遗传力分析6.2.1 材料与方法6.2.1.1 亲鱼来源6.2.1.2 全同胞家系的建立和幼鱼的培育6.2.1.3 取样测量6.2.1.4 数据分析6.2.2 实验结果6.2.2.1 表型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CV)6.2.2.2 对后代性状的影响6.2.2.3 表型性状的遗传力估计6.2.3 讨论参考文献论文完成及发表情况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牙鲆论文; 夏鲆论文;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论文; 杂交论文; 杂种优势论文; 微卫星论文; 群体论文; 数量性状论文; 家系论文; 杂交育种论文; 家系鉴定论文; 遗传力论文;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夏鲆Paralichthys dentaus(♂)分子遗传学及数量遗传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