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行为干预对学龄前儿童龋病防治的临床效果观察

心理行为干预对学龄前儿童龋病防治的临床效果观察

(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目的分析心理行为护理干预对学龄前儿童龋病防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学龄前儿童一共(100例),收取时间在2016年3月至2017年8月,将100例学龄前儿童按照电脑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观察组50例均使用心理及行为护理干预,对照组50例均使用常规护理,将两组学龄前儿童的口腔检查配合度以及龋病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学龄前儿童的口腔检查配合度90.00%高于对照组78.00%(P<0.05),观察组学龄前儿童的龋病发生率8.00%低于对照组20.00%(P<0.05)。结论通过对学龄前儿童实施心理及行为护理干预,能显著降低龋病发生率,提高口腔检查配合度。

关键词:心理行为干预;学龄前儿童龋病;临床价值

研究显示,口腔健康现如今受到广泛重视,近年来多数儿童由于不良口腔卫生影响,导致龋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龋齿常发生的位置在人体双尖牙和磨牙中,导致该疾病发生的因素之一为儿童家属对疾病知识不了解,对孩子过于放纵和溺爱,使疾病不断增加,而针对学龄前儿童,开展防治,加强儿童的口腔健康宣教十分重要[1-2]。因此,本研究对心理及行为护理干预对学龄前儿童龋病防治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见本文各项研究内容中的描述。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学龄前儿童一共(100例),收取时间在2016年3月至2017年8月,将100例学龄前儿童按照电脑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观察组;年龄:学龄前儿童年龄在2岁-6岁,平均年龄(4.15±1.02)岁,性别:25例女性、25例男性。对照组;年龄:学龄前儿童年龄在3岁-7岁,平均年龄(4.28±1.25)岁,性别:26例女性、24例男性。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平均年龄以及性别)均无差异,能对比(P>0.05)。

1.2方法

对照组50例均使用常规护理。

对儿童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并定期进行相关口腔检查。

观察组50例均使用心理及行为护理干预。

(1)首先对儿童家属和儿童进行口腔健康知识宣教,对儿童口腔卫生重点关注,督促每位儿童养成刷牙习惯,教会儿童掌握正确刷牙方式,与儿童进行交谈时,应语言亲切、和蔼,夸奖或者表扬儿童,消除其恐惧以及紧张的心理,采用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拉近和儿童的距离,充分了解儿童是否伴有不良饮食习惯,应协助家属纠正儿童的不良习惯,告知儿童在吃完食物或者零食后,应使用白开水漱口,睡前应避免吃糖,在睡前刷牙,在儿童食物选择上,应以纤维质含量和硬质食物为主,提高儿童牙面磨擦作用,避免食物残渣堆积,告知儿童家属,为了预防龋病发生,应督促儿童勤刷牙,养成早晚刷牙习惯,并使用含氟牙膏,根据儿童年龄选择牙膏,3岁以下的儿童使用普通牙膏,3岁-6岁的儿童可采用含氟牙膏。

(2)定期邀请专业人员开展儿童龋病、口腔健康保健等讲座,提升儿童家属和儿童的认知,在幼儿园可通过动画片、儿歌、游戏活动向儿童演示如何爱牙和刷牙,同时给予儿童家属发放口腔健康影碟,要求家属和儿童一起观看。告知儿童家属引起不良饮食习惯的诱因,例如睡前吃糖、饭后不刷牙漱口、常喝碳酸饮料、常吃甜食等,纠正儿童不良饮食习惯,每月定期对儿童进行口腔检查,若发现儿童伴有口腔问题,应及时告知家属,并进行相关处理,若儿童伴有不良心理情绪,应采用干预法、转移法,改善儿童情绪,使儿童时刻保持乐观。

1.3观察指标

对比以及分析观察组、对照组学龄前儿童的口腔检查配合度以及龋病发生率。

口腔检查配合度主要包括配合、不配合等。配合:儿童主动配合口腔检查。不配合:拒绝进行口腔检查,个别儿童情绪不稳定,伴有哭闹[3]。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实施-SPSS26.0软件,将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学龄前儿童的口腔检查配合度以及龋病发生率等指标进行统计,两组学龄前儿童指标对比不同,可使用P<0.05表示,具有差异。

2.结果

2.1对比两组学龄前儿童口腔检查配合度

观察组学龄前儿童的口腔检查配合度90.00%高于对照组78.00%(P<0.05),见表1所示。

3讨论

龋病也可以称作为蛀牙,为多发、常见口腔健康问题,其具有病情变化快、进展快等特点,易导致儿童饮食受到影响,使其咀嚼功能下降,导致儿童肠胃消化吸收受到严重影响,严重者易发生厌食症,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导致营养不良,威胁身心健康,导致该疾病发生的因素主要包括口腔内具有细菌、常饮用碳酸饮料、食用含糖量高食物、先天发育、遗传等。近年来,龋病发病率不断增加,主要以学龄前儿童为主,随着人们对口腔健康需求不断增加,口腔卫生受到重视,而对于学龄前儿童实施一项有效的干预方式,制定健康教育方式,能显著降低龋病发生率,保障儿童的口腔健康。因此,本次研究对心理及行为护理干预对学龄前儿童龋病防治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护理效果。

龋病为常见的儿科口腔疾病,若未及时进行处理,易导致儿童健康和机体发育受到影响,多数龋病儿童实施治疗,其时间较长,在治疗过程中常伴有不适感,因此,预防该疾病十分重要。通过对学龄前儿童使用心理及行为护理干预后,取得显著效果,能提高儿童以及儿童家属对疾病和口腔健康知识的认知,能显著提升儿童依从性,降低龋病发生率,同时通过多种干预,能让儿童充分了解口腔卫生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能保障儿童的口腔健康,促进儿童生长发育。现如今,心理及行为护理干预已经成为学龄前儿童龋病防治首先预防方式[4-5]。

经研究表明,观察组学龄前儿童的口腔检查配合度90.00%高于对照组78.00%(P<0.05),观察组学龄前儿童的龋病发生率8.00%低于对照组20.00%(P<0.05)。

综上所述,通过对学龄前儿童实施心理及行为护理干预,能显著降低龋病发生率,提高口腔检查配合度,值得在进一步推广及大力运用。

参考文献

[1]陈雪娇(综述),王文珍(审校).儿童龋病发病原因及预防研究进展[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z1):320-322,323.

[2]苏炳凤.学龄前儿童龋病治疗的心理和行为应激状态及优质护理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6):935-936.

[3]王晖,边颖,刘中林等.认知行为疗法改善学龄前儿童牙科畏惧症[J].护理学杂志,2014,29(22):27-29.

[4]余小红.儿童乳牙龋病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8):248-249.

[5]卢国徽.社区3~6岁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现状及护理干预研究[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6,3(8):96-97.

标签:;  ;  ;  

心理行为干预对学龄前儿童龋病防治的临床效果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