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小气候论文-施清纯,郑陈婷,李晓婷

农田小气候论文-施清纯,郑陈婷,李晓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农田小气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农田小气候自动气象站,仪器,故障,维护

农田小气候论文文献综述

施清纯,郑陈婷,李晓婷[1](2019)在《农田小气候自动站常见仪器故障及日常维护》一文中研究指出方大天云农田小气候自动气象站是专门为农业气象生态考察研究而开发生产的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可测量风向、风速、温度、湿度、雨量、光合有效辐射等常规气象要素。具有稳定性高、检测精度高、无人值守特点,可以满足农田小气候观测业务需求。然而在其24h不间断运行过程中,受到自身或人为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故障频发,不仅对气象观测数据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基于此,方大天云农田小气候自动气象站的使用状况,首先简述基本结构,后重点阐述常见故障及处理,最后探讨日常维护管理,仅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福建热作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马召伟[2](2019)在《农田小气候监测预警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农田小气候指的是农田贴地气层、土层与作物群体之间的物理过程和生物过程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小范围气候环境。常以农田贴地气层中的辐射、空气温度和湿度、风、二氧化碳以及土壤温度和湿度等农业气象要素的量值表示,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重要环境条件。(本文来源于《湖北农机化》期刊2019年15期)

王海林[3](2019)在《农田小气候的改善与利用技术简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农田的种植当中,所形成的农田小气候,直接性地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关系到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因此,人们必须要认识到农田小气候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还要采取科学的措施对农田小气候进行改善,使其能够为农作物生长质量的提升提供价值。该文通过对农田小气候具备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改善和优化农田小气候的科学策略,便于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贡献。(本文来源于《热带农业工程》期刊2019年01期)

宫香伟,李境,马洪驰,陈光华,王孟[4](2018)在《黄土高原旱作区糜子-绿豆带状种植农田小气候特征与产量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黄土高原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特性,研究了4种糜子(P)-绿豆(M)间作模式下[2∶2(2P2M)、4∶2(4P2M)、4∶4(4P4M)、2∶4(2P4M)]农田小气候特征及产量效应.结果表明:糜子-绿豆间作模式显着增加了生育后期糜子的株高、叶面积指数(LAI)和叶绿素含量(SPAD),使其达到最佳的生长状态;由于高位糜子的遮阴,导致矮位绿豆阶段性徒长,株高显着增加,而LAI和SPAD均有所下降.糜子-绿豆间作模式降低了糜子籽粒灌浆过程中的群体上层光照度和空气温度,而相对湿度显着上升.地上部气候环境的变化调控了间作体系地下部的土壤温度,减少了群体的漏光损失,使其表现出冷湿的生态环境.而矮位绿豆较差的通风透光条件形成相对封闭的间作系统,抑制了绿豆植株的生长发育,使其处于间作劣势.与单作相比,2P2M、4P2M、4P4M和2P4M处理的糜子单株穗数、穗长、单株粒重和千粒重分别增加了7.5%~45.0%、2.2%~12.2%、35.4%~94.0%和2.3%~4.7%,产量比单作提高了5.6%~20.7%;间作处理下矮位绿豆的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P4M间作模式下的绿豆受糜子影响最小,产量比单作降低了34.8%.糜子-绿豆间作存在明显的间作优势,各间作处理下的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2P4M间作模式下的LER达到最大值(1.86).因此,黄土高原地区糜子-绿豆最佳的间作配比为2P4M.(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闫茂玲[5](2018)在《农田小气候时序数据特征分析与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农田小气候是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重要环境条件。本文在“渤海粮仓”项目所构建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 T)监测系统基础上,以积累的监测时序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农田小气候各变量的动力学特征,研究构建了农田小气候各变量的短期及长期预测模型。首先,对农田小气候特征进行特征分析,选取空气温度、空气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风速五个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指标作为实验样本,利用R/S检验、功率谱等定性方法分析各变量的长记忆性、周期性及混沌动力学特征;利用最小互信息法计算相空间重构所需的时间延迟τ,并结合CAO方法确定嵌入维数m,实现了农田小气候各变量的相空间重构;利用关联维、Kolmogcorev熵和Lyapunov指数叁个混沌特征量定量分析了各个小气候因素监测时序的混沌程度及指数分离趋势。其次,在延时嵌入相空间重构基础上,分析了多步预测情形下混沌神经网络模型的不足,改进以重构矢量连续性为原理的混沌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提出一种以重构矢量内部各分量的动力学相关性为依据的基于时间延迟的混沌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在自适应、自学习建模的基础上具有一次重构多步预测的优点,同时提供不同预测时长与预测精度的组合优化方案,在同样的已知数据量的基础上实现更长时间段更精准的预测效果。最后,充分利用改进神经网络模型分析农田小气候各变量的最大预测时长与预测精度。为进一步满足农业小气候更长时间段的趋势预测需求,在改进模型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经验模式分解的多尺度农田小气候预测模型,实现了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更长时间段的趋势预测功能,模型预测精度达到90%以上,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农田小气候的预报时长。农田小气候时序数据的特征分析与预测模型研究的开展,为人们更好地掌握农田气象环境变动规律及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8-04-25)

朱志强[6](2018)在《智能农田小气候无线监测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农田小气候无线监测的特点,设计了基于开源硬件和虚拟仪器的农田小气候监测系统。下位机传感器阵列与Arduino构成多节点采集网络,收发双方规定了通信协议,上位机发送采集指令后接收并处理采集数据,系统实现了空气温湿度、土壤含水量、光照度等数据的采集、显示、存储等功能。实验表明,系统可实现农田小气候环境数据的有效监控,有实用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工业控制计算机》期刊2018年01期)

刘勇[7](2018)在《TRM-ZS3型农田小气候仪的日常维护及故障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介绍了新疆绿洲农业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TRM-ZS3型农田小气候自动监测仪的构成、原理及日常维护,列举了其日常维护中的几种常见故障,并对故障的处理技巧进行描述,以为基层农业气象人员处理故障提供思路,确保农田小气候系统的正常运行。(本文来源于《新疆农垦科技》期刊2018年01期)

宫香伟,韩浩坤,张大众,李境,王孟[8](2017)在《氮肥对糜子籽粒灌浆期农田小气候及产量的调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旱地条件下氮肥对糜子灌浆期农田小气候、植株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榆糜2号为试验材料,在陕西榆林小杂粮示范基地设置4个氮肥处理,分析糜子灌浆期农田小气侯指标、光合生理指标及产量构成要素。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相比,氮肥处理显着降低糜子株间光照度和株间气温,减少漏光损失的同时又增加株间相对湿度;整个籽粒灌浆期,随着氮肥水平的提高,糜子不同节位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和净光合速率(Pn)均呈增加趋势。其中,以N4处理(纯氮195kg/hm2)对糜子籽粒灌浆期农田小气候特性及光合特性的影响最大。N3处理(纯氮150kg/hm2)的糜子产量可达到4 605.8kg/hm2,比对照增加了44.7%,是该地区糜子生产适宜的施氮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秦姗姗[9](2017)在《膜下滴灌对农田小气候和玉米生长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膜下滴灌技术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节约用水、减少水分蒸发、提高作物产量的方法之一。为了进一步研究膜下滴灌农田小气候和作物生长的差异,对玉米的种植进行指导,本研究在东北地区设置了覆膜与不覆膜两种处理,再加上一个雨养处理,每个处理设置了3个重复,通过2015-2016两年的大田试验,分析覆膜与不覆膜对土壤水热、行间空气温湿度、热量平衡分项等变化规律的影响,并观察玉米生物性状,包括株高叶面积、干物质等,结果如下:1.膜下滴灌对土壤水热的影响(1)东北地区玉米膜下滴灌条件下,整个生育期内,土壤主根区的含水率在拔节灌浆时期,下降的很快,土壤表层的土壤含水率受降雨的影响很大。覆膜处理的含水率比不覆膜处理的能高达38%,但是当降雨过多时,玉米的覆膜效应不明显。此外,玉米主根区土壤的日储水量变化趋势类似于土壤含水率,玉米在拔节灌浆期降低幅度比较大,生育期内覆膜处理较不覆膜处理土壤日储水量能高达20%。(2)全生育期内,土壤温度日均值随气温的变化大致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覆膜处理的温度比不覆膜处理的温度高。随着时间的推进土壤表层0-20 cm的土壤日温度大致呈现余弦函数变化趋势,2015年以及2016年距离土壤表层45 cm之内,土壤温度日变化情况类似,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日变化达到最大值的时间推迟,且在同一深度处的土壤温度,覆膜比不覆膜达到最大值的时刻也均推迟。2.膜下滴灌对玉米行间空气的影响(1)覆膜处理与不覆膜处理的行间空气温湿度差异不明显(P>0.05),随着高度的增加,覆膜处理与不覆膜处理之间空气温湿度的差距逐渐减小。地表10 cm和冠层的行间温度与气温之间都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半个植株高处的行间温度与气温之间具有显着的相关性。此外,随着高度的增加,作物行间温度大小关系为:冠层>半个植株高>地表10cm,作物行间湿度大小关系为:地表10 cm>半个植株高>冠层。(2)地表的不覆膜处理的净辐射平均值比覆膜处理的平均值高33.5%(2015),冠上的净辐射呈现出倒“U”形变化趋势,不覆膜处理的净辐射平均值比覆膜处理的平均值高5.6%(2015)、1.6%(2016)。(3)覆膜与不覆膜处理的垄沟中间土壤热通量变化趋势一致,2015年不覆膜处理均值比覆膜高2.8 W/m2,差异显着;覆膜与不覆膜处理垄中间热通量变化趋势大体相同,2015年覆膜处理比不覆膜处理高0.06 W/m2,2016年不覆膜处理比覆膜处理高0.69 W/m2,土壤热通量差异性不显着(P>0.05)。3.膜下滴灌对玉米生物性状的影响(1)2015-2016年的生育期内,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量与播后时间的关系均符合逻辑斯蒂模型,膜下滴灌覆膜处理的株高比不覆膜处理高达7.55%(2015)、1.88%(2016)。2015年覆膜叶面积指数比不覆膜平均高22.15%,2016年不覆膜叶面积指数比覆膜平均高8.45%,2015年干物质量比不覆膜处理高21.7%。(2)2015年产量在10645.49-12482.37kg/hm2,2016年的产量在10466.07-12032.78kg/hm2,覆膜的产量比不覆膜的产量平均高8.8%(2015)、7.9%(2016)。(3)覆膜处理WUE比不覆膜处理高1.1%(2015)、6.9%(2016)。覆膜处理WUE比雨养处理高4.8%(2015)、15.9%(2016),可见膜下滴灌能明显提高水分利用率。(本文来源于《山东理工大学》期刊2017-04-14)

李刚[10](2017)在《看天生产有了精准导航》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来到新沂市新店镇红旗村农田小气候观测站时正是下午,只听小喇叭准时响起,正在田间观察墒情的村民张迪平放下手中的农活,竖起耳朵听着喇叭里公布的每条数据。和他一样,红旗村数百名村民习惯于收听每日四次的“本村预报”。去年11月1日,我省首个高标(本文来源于《新华日报》期刊2017-02-14)

农田小气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农田小气候指的是农田贴地气层、土层与作物群体之间的物理过程和生物过程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小范围气候环境。常以农田贴地气层中的辐射、空气温度和湿度、风、二氧化碳以及土壤温度和湿度等农业气象要素的量值表示,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重要环境条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田小气候论文参考文献

[1].施清纯,郑陈婷,李晓婷.农田小气候自动站常见仪器故障及日常维护[J].福建热作科技.2019

[2].马召伟.农田小气候监测预警系统[J].湖北农机化.2019

[3].王海林.农田小气候的改善与利用技术简析[J].热带农业工程.2019

[4].宫香伟,李境,马洪驰,陈光华,王孟.黄土高原旱作区糜子-绿豆带状种植农田小气候特征与产量效应[J].应用生态学报.2018

[5].闫茂玲.农田小气候时序数据特征分析与预测[D].山东农业大学.2018

[6].朱志强.智能农田小气候无线监测系统设计[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8

[7].刘勇.TRM-ZS3型农田小气候仪的日常维护及故障处理[J].新疆农垦科技.2018

[8].宫香伟,韩浩坤,张大众,李境,王孟.氮肥对糜子籽粒灌浆期农田小气候及产量的调控效应[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7

[9].秦姗姗.膜下滴灌对农田小气候和玉米生长的影响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7

[10].李刚.看天生产有了精准导航[N].新华日报.2017

标签:;  ;  ;  ;  

农田小气候论文-施清纯,郑陈婷,李晓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