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大学自诞生之际开始,就秉承了人类超越的天性。但长期以来,大学这一天性常被遮蔽和忽视。人们将适应社会需要视为大学的宗旨,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都将大学教育当作实现其目的的一种手段,这必然会导致大学在社会中的工具性地位。在这种思潮影响下,大学不但未能如人所愿地适应社会的各种需要,而且大学自身的主体性和持续发展能力也在不断削弱。为此,超越工具地位和器物需要的大学超越论逐渐引起人们关注。哲学意义的“超越”包括三重含义。这三重含义其实是两个范畴:一是表示状态、相互对应的“外在超越”与“内在超越”;一是表示过程、动词含义的“超越”。“外在超越”指向“超验的”或“先验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学问叫作形而上学,我们的大学常称之为基础理论;“内在超越”是中国哲学用语,其教育学意义主要在于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和教育内容的非功利性。而动词意义上的“超越”则是指超越的途径或方法。人的超越性从何而来?有这样几种不同却又相互交融的理论:一是“未完成论”或者说“空缺论”;二是马斯洛的“需要论”;三是“自由意志论”。教育与人的超越性彼此不可或缺,大学既是人实现超越的场所,也是人超越性的高度体现。分析大学的超越性,应从大学最基础的日常事务着手,也就是说大学的超越性就体现在它最基本的职能之中。大学的基本职能通常被认为有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三项。科学研究对大学来说非常重要,而基础理论研究又是科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对西方大学影响深远的自由教育,强调的是超越功利、注重普遍价值和内在价值,这与本文的超越观吻合;而作为近代大学第三项重要职能的社会服务,我们在理解上却存在着文化上的隔阂(我们现在一般所理解的社会服务职能只是一种狭隘的经济学概念),大学对社会的重要作用主要在科研和教学职能中体现。大学的超越性还表现在大学组织的整体运作之中。这从下列三组概念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超越与适应、超越与定位、超越与保守。其中,“超越与适应”对应大学系统对社会的超越,“超越与定位”对应大学系统内部个体间的超越,而“超越与保守”对应的是大学组织个体自身的超越。上述三组概念明显具有递进关系,通过对它们之间涵义异同的辨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超越性的内涵。大学的超越性多年来并不为人们所关注和承认,这种困境究竟如何形成?通过历史维度的对比可以发现西方大学是自下而上生成,有着鲜明的“内生性”表征,具有很强的自组织性并成功地保持了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中国大学则是在特殊情形之下由政府主持创办,表现出明显的“外生性”特征。中西方大学的形成中有着“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两个相逆的趋势,这对于大学精神的沉淀与大学制度的形成都有很大影响。从现实层面的分析来看,制度并非是外在于大学的一个框架,人的观念与思维对制度的形成亦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制度的变革是上层建筑和基层群体互动的结果。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埃德蒙德·胡塞尔的哲学(为其七十诞辰而撰)[J].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2016(02)
-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不存在“超越论”思想[J].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16(02)
- [3].朱光潜的悲剧超越论探析[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5(09)
- [4].超越论视域下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本质批判及当代变化[J]. 西部论坛 2019(03)
- [5].日译名“超越论的”与“超越的”源流考[J]. 世界哲学 2011(01)
- [6].海德格尔“世界”概念的超越论意涵[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 [7].胡塞尔的超越论共源性和舒茨的世俗共源性——批判与反批判[J]. 哲学动态 2020(07)
- [8].交互主体性与意义的生成——兼论意向共同体与超越论交互主体性的意义[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9(06)
- [9].当下批判中的埃德蒙德·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J].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2020(01)
- [10].实行着手中的主观与客观:基于刑法教义学超越论的检讨[J]. 刑法论丛 2017(04)
- [11].论生活世界对胡塞尔超越论的现象学的可能意义[J]. 理论与现代化 2013(01)
- [12].论马克思哲学对绝对超越论的实践超越[J]. 社会科学战线 2010(07)
- [13].再论“分析性”:从超越论哲学的角度看[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1)
- [14].直观:想象变更,还是既视结构?——再论胡塞尔、弗洛伊德的超越论构造[J]. 浙江社会科学 2018(08)
- [15].从自然主义批判到超越论的现象学:一条理解胡塞尔现象学的进路[J]. 理论导刊 2008(12)
- [16].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方法——以《现象学的观念》一书为蓝本[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 [17].论康德和胡塞尔对超越论哲学的构建[J]. 甘肃社会科学 2013(06)
- [18].略论胡塞尔的超越论转向——以《现象学的观念》为中心的一项考察[J].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12(02)
- [19].关于法律解释“法律整体论”与“超越论”的思辨——兼析中国法官法律适用中的角色定位[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3)
- [20].生活世界的历史性与超越论还原[J].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2019(01)
- [21].“审美超越”与“终极关怀”[J]. 文艺争鸣 2009(09)
- [22].审美的超越 生命的超越——评《文学审美超越论》[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8(04)
- [23].胡塞尔晚年著作《形式逻辑与超越论逻辑》(1929年)的形成始末与基本意涵[J]. 现代哲学 2018(05)
- [24].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关系探究[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9(07)
- [25].Transzendental:“先验的”抑或“超越论的”——基于康德与胡塞尔的思考[J]. 哲学动态 2010(11)
- [26].从“认识论断裂”到“异化超越论”——阿尔都塞与广松涉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之比较[J]. 法制与社会 2009(31)
- [27].“存在论”格义及其流变考[J]. 北方论丛 2009(06)
- [28].北宗禅的超越论[J]. 江海学刊 2014(03)
- [29].适应还是超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范式的深思——基于张力的视角[J]. 山东高等教育 2016(04)
- [30].康德与胡塞尔思想中的“自我”概念[J].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