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情结论文-胥思婷,徐国华

陶渊明情结论文-胥思婷,徐国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陶渊明情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李纮,和陶诗,古茂清醇,至情至性

陶渊明情结论文文献综述

胥思婷,徐国华[1](2019)在《论李纮诗歌当中的陶渊明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李纮有着与陶渊明相似的人生经历,对田园生活也万分向往。因此李纮产生了"羡陶"之心,继而有了"学陶"之行,学习陶渊明的诗歌创作风格,最终着成了"和陶"之诗。李纮的"和陶诗"根据具体的创作意境,融诗于己诗,浑然无间,并形成了其特有的古茂清醇的艺术特征,也展现出其至情至性的丰富情感。(本文来源于《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徐文翔[2](2018)在《异代知己:蒲松龄的“陶渊明情结”及其文学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蒲松龄可以说是陶渊明的异代知己。蒲松龄具有"陶渊明情结",性情上的相通是根本缘由,此外,爱好和个人际遇的相似也促进了情结的形成。作为杰出的文学家,蒲松龄对这份"陶渊明情结"进行了富有内涵的文学表现,如对陶渊明诗文及典故的化用、对"桃源"意象的书写和借《聊斋志异·黄英》对自己心目中陶渊明进行解构等。(本文来源于《蒲松龄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傅秋爽[3](2015)在《耶律楚材诗中的陶渊明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耶律楚材,元朝开国元勋、千古流芳的一代名相。这样一个在历史舞台上活跃异常,充分施展了宏图大略的伟大政治家,在文化精神上,却远接中国隐逸之宗陶渊明。他将这位近千年前视仕途为畏途的诗人引为"知己",创作了大量与陶渊明田园诗文化精神相契合的诗文。这个有趣的文化现象背后潜藏的是文化认同,反映出儒释道叁者在不同社会历史和政治环境中的融通与变异。(本文来源于《民族文学研究》期刊2015年02期)

贺根民[4](2014)在《朱自清的陶渊明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朱自清具有浓郁的陶渊明情结,他在人格取向、文学创作原则诸方面同陶渊明有诸多精神契合之处。朱自清狷介刚正的完整人格、其作品纯正朴实的清新之风,书写了陶渊明诗学的时代回响,他的文学实践强化了陶渊明及其作品超越时代的文化感召力。(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王文静[5](2012)在《现代景观中的陶渊明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景观设计中,"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思想,从人文精神到场所体验,和用情感营造意境美,都体现了陶渊明诗文中的文化精髓。(本文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6期)

杨忠伟[6](2011)在《苏辙的陶渊明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苏辙一生受陶渊明影响极大,这种影响从时间上以其创作"和陶诗"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具体体现为前期的思归、旷真和后期的固穷、用世。联系苏辙一生的立身行事,有助于我们恰切定位和评价其在陶渊明接受史上的独特意义。(本文来源于《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期刊2011年11期)

朱小宁,龙剑平[7](2009)在《论文天祥的陶渊明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天祥与陶渊明所处时代和经历的相似性,使得他具有陶渊明抽身险恶官场、退隐山林的情结,也同样富有陶渊明隐居中悠然自得和隐中欲仕矛盾心态的情结,更脱不开陶渊明"唯云甲子"的忠义情结。(本文来源于《内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赵洪义[8](2008)在《论辛弃疾归隐时期的陶渊明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辛弃疾闲居带湖和退隐瓢泉时期,生活、创作中流露出浓郁的陶渊明情结。但两个时期相比,带湖时期是对陶渊明思想的表象认同,瓢泉时期对陶渊明的认识则深刻多了。但陶渊明的真隐境界,辛弃疾并没有完全达到。辛弃疾的田园词作也没有真正反映出田园生活的辛劳,其审美情趣带有较多的士大夫文人气息。(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08年33期)

叶珏,刘海侠[9](2008)在《《陋轩诗》中的“陶渊明情结”——吴嘉纪道德心理补偿》一文中研究指出吴嘉纪是明清之际着名的遗民诗人,着有《陋轩诗》及《陋轩诗续》十五卷。明清易代,以吴嘉纪为代表的遗民群体,一面承受着汉文化传统失落的感伤,一面头顶笼罩着文化高压的威胁,对自己的悲剧命运发出浩叹。康熙元年,是吴嘉纪人生的转折之年。应周亮工之招吴嘉纪正式走进了扬州文化圈,生存方式与人生定位发生了巨大变化。在道德缺失的现实境遇下,吴嘉纪通过自己的文学创造,寻找道德心理补偿,吴嘉纪作品中的陶渊明情怀,正是隐逸文化与节操观念尤为突出的明清易代大背景下的产物。(本文来源于《读与写(教师教育)》期刊2008年04期)

高文[10](2007)在《元代文人“后陶渊明情结”的文化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历代无数文人与陶渊明之间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形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陶渊明情结"。中国文学发展到元代演变为雅俗文化合流、俗文化占据主流地位的局面,这种格局的形成与元代文人的"后陶渊明情结"密切相关。在特殊的社会氛围和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元代文人产生了较之唐宋更为普遍的隐逸风尚及"后陶渊明情结"。这一情结在元代文人那里发生了嬗变,蕴涵着特殊的文学意义和美学意义,反映了元代社会文化的多面性。(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辑刊》期刊2007年04期)

陶渊明情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蒲松龄可以说是陶渊明的异代知己。蒲松龄具有"陶渊明情结",性情上的相通是根本缘由,此外,爱好和个人际遇的相似也促进了情结的形成。作为杰出的文学家,蒲松龄对这份"陶渊明情结"进行了富有内涵的文学表现,如对陶渊明诗文及典故的化用、对"桃源"意象的书写和借《聊斋志异·黄英》对自己心目中陶渊明进行解构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陶渊明情结论文参考文献

[1].胥思婷,徐国华.论李纮诗歌当中的陶渊明情结[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徐文翔.异代知己:蒲松龄的“陶渊明情结”及其文学表现[J].蒲松龄研究.2018

[3].傅秋爽.耶律楚材诗中的陶渊明情结[J].民族文学研究.2015

[4].贺根民.朱自清的陶渊明情结[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5].王文静.现代景观中的陶渊明情结[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6].杨忠伟.苏辙的陶渊明情结[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1

[7].朱小宁,龙剑平.论文天祥的陶渊明情结[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

[8].赵洪义.论辛弃疾归隐时期的陶渊明情结[J].文教资料.2008

[9].叶珏,刘海侠.《陋轩诗》中的“陶渊明情结”——吴嘉纪道德心理补偿[J].读与写(教师教育).2008

[10].高文.元代文人“后陶渊明情结”的文化审视[J].社会科学辑刊.2007

标签:;  ;  ;  ;  

陶渊明情结论文-胥思婷,徐国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