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古今医案数据分析的消渴病证治规律研究

基于古今医案数据分析的消渴病证治规律研究

论文摘要

中医医案是中医药学的一个伟大宝库,是中医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具体反映,它不仅是医疗活动的真实记载,而且反映了医家的临床经验和临床思维。本文运用文献学研究方法,通过收集整理古今中医医案,并与现代统计学分析相结合,对消渴病的辨证施治进行深入的剖析,以期拓展临床思路,提高临床疗效。首先对历代医家医案中关于消渴病的病名沿革、病因病机、症候诊断及证治方药等方面进行发掘整理,力求从整体上认识消渴病的辨证论治发展规律,为今后的研究奠定文献学基础。其次,将古今医案中消渴病的症状、治疗方药建立数据库,利用SAS统计软件对其进行频数、因子、聚类等数理统计分析,综合出高频症状和药物,分析出证候类型、病因病机、用药特点及规律。从频数分析得出消渴病以三多一少为主症,用药以补虚药、清热药为主。通过因子分析得出热盛伤津、气阴两伤为主要病机变化,而瘀血阻滞、痰湿内停是消渴发病相当重要的因素。通过聚类分析得出消渴的证候分型及相应的方药配伍。第三,结合古今文献研究及统计分析,对消渴病古今医案研究的演变特点及历代医家对消渴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进行总结,提出消渴病病位虽有在胃肠、在肾、在肝、在脾、在心之说,但仍以三消辨证为主,同时重视体质因素及情志因素在消渴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治疗上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提出以“益气养阴清热”为主,“涤痰化湿活血”兼顾为有效的治疗思路。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消渴病文献研究综述
  • 一、消渴病病名考证
  • (一) 消渴内涵
  • (二) 消渴的古代称谓列举
  • (三) 消渴病的综合分类命名
  • 二、消渴病的病因病机
  • (一) 消渴的病因
  • (二) 从虚、痰湿、瘀、毒论消渴的病机
  • (三) 五脏与消渴关系简述
  • 三、消渴病的治疗
  • (一) 滋阴清热法
  • (二) 补肾法
  • (三) 健脾益气养阴法
  • (四) 活血化瘀法
  • (五) 化痰利湿法
  • (六) 疏肝解郁法
  • (七) 针灸疗法
  • (八) 饮食疗法
  • (九) 运动疗法
  • (十) 其他疗法
  • 四、消渴并发症
  • (一) 瘀血证
  • (二) 痈疽
  • (三) 白内障或雀目、耳聋
  • (四) 劳咳
  • (五) 泄泻
  • (六) 水肿
  • (七) 肢体麻木
  • (八) 虚脱
  • 五、消渴病的现代研究
  • (一) 辨证论治的临床研究
  • (二) 单方、复方降糖效果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
  • (三) 并发症的治疗
  • (四) 活血化瘀法的应用
  • 第二部分 消渴病古今医案数据统计与分析
  • 一、研究对象
  • 二、选案标准
  • (一) 诊断标准
  • (二) 纳入标准
  • (三) 排除标准
  • 三、研究方法
  • (一) 统计学依据
  • (二) 数据规范化
  • (三) 建立数据库
  • (四) 选择统计分析软件
  • (五) 设计方案与技术路线
  • 四、结果分析
  • (一) 症状统计分析
  • (二) 药物统计分析
  • 第三部分 消渴病证治规律与理论探讨
  • 一、古今消渴病医案研究演变特点
  • 二、消渴病医案的病位规律分析
  • (一) 以肺、脾胃、肾为纲的三消辨证
  • (二) 病在胃肠、在肾、在肝、在脾、在心之说
  • 三、对不同历史时期消渴病病因病机认识的讨论
  • 四、消渴病症状群与病机
  • 五、消渴病辨病论治与辨证施治的关系
  • (一) 辨病依据
  • (二) 辨证分型
  • (三) 辨病论治与辨证施治相结合
  • 六、药物组群与审证求因及治法推导
  • (一) 频数分析中的用药规律内涵
  • (二) 因子分子中的用药规律内涵
  • (三) 聚类分析中的用药规律内涵
  • 七、体质因素与消渴发病
  • (一) 虚性体质与消渴
  • (二) 痰湿体质与消渴
  • (三) 气滞血瘀型体质与消渴
  • (四) 阳盛和蕴毒体质与消渴
  • 八、情志因素与消渴发病
  • (一) 情志失调可导致消渴发病
  • (二) 情志失调可加重消渴病
  • (三) 消渴的情志治疗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高血压病医案2则[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98)
    • [2].中医数字辨证配套医案智能采集与分析系统构建研究[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01)
    • [3].黄宫绣情志病医案二则[J]. 江西中医药 2020(04)
    • [4].个中甘苦寸心知——读抄本《寸心知医案》[J]. 中医药文化 2020(01)
    • [5].名老中医医案研究现状、质量问题及应对策略[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0(05)
    • [6].慢性肾脏病中医医案解析及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 软件导刊 2020(08)
    • [7].明清名医医案中的惧虚与滥补[J]. 中医文献杂志 2020(04)
    • [8].基于案例推理的中医医案方法学研究[J]. 中医杂志 2020(21)
    • [9].中医临床教学“研究型医案”设计[J]. 中医教育 2018(06)
    • [10].思政教育与中医针灸专业教育融合——试论针灸医案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8(20)
    • [11].浅谈多媒体医案采集和应用的价值[J]. 计算机时代 2016(12)
    • [12].“读经典、诵医案”活动招募啦[J]. 中国民间疗法 2017(03)
    • [13].“读经典、诵医案”活动招募啦[J]. 中国民间疗法 2017(04)
    • [14].基于国医大师周仲瑛临证肝胆医案的经验解构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04)
    • [15].基于本体的中医医案知识服务与共享系统构建研究[J]. 中国数字医学 2017(05)
    • [16].《吴佩衡医案》另述[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7(03)
    • [17].中医医案的分析方法[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7(13)
    • [18].余国珮从燥论治杂病医案三则[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7(04)
    • [19].《程茂先医案》诊治血证特色浅析[J].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04)
    • [20].独茧抽丝言有序 融贯古今文简凝——名老中医盛增秀临证医案撰写特色浅析[J]. 江苏中医药 2017(10)
    • [21].《圣余医案》大剂量应用白术的经验[J]. 湖北中医杂志 2017(09)
    • [22].温病学名医医案教学改革路径思考[J]. 中医教育 2016(01)
    • [23].加强医案学习在中医临床思维培养中的重要作用[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6(03)
    • [24].中医医案在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教学中的作用[J]. 继续医学教育 2016(01)
    • [25].《古今医案按》的现代研究概况[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13)
    • [26].古医案学习信息解读论要[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03)
    • [27].中医医案整理系统的设计[J]. 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06)
    • [28].中医医案数据的规范方法探索[J]. 中国数字医学 2014(10)
    • [29].中医医案数据库研究现状[J]. 中国数字医学 2013(03)
    • [30].中医医案标准体系构建探析[J]. 世界中医药 2015(06)

    标签:;  ;  ;  ;  ;  

    基于古今医案数据分析的消渴病证治规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