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数学课堂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陈家勇广西桂平市社坡镇宝土小学537206

如何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努力提高课堂效率,便成为学校和教师需要思考的十分迫切的问题。

那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乐学情感

学生的情感对其身心健康影响非常大。保持积极向上、乐观愉快的学习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数学学科中具有较多抽象的概念、生硬的法则、一成不变的定理、乏味的数字运算等,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比较枯燥。因此,教师有必要选取富有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做数学,体验快乐。

比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减口算时,我借助教材设计的运送鲜花情境提供的资源,让学生提出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探讨计算方法。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含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除此,我还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平台,使教学内容更富有趣味性。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对故事、童话、动物等非常感兴趣。我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翁,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持愉悦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中,还可以把一些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点用命名课题场景来展示。这样,学生看到课题后会产生一种新奇感、探究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例如,肯德基是学生很喜欢吃的食物,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我以肯德基为素材创设教学情景,同时把课题改为《肯德基餐厅里的学问》。这样,学生感到轻松自在,没有压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去了。

二、充分挖掘教材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渗透

数学新教材内容中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深挖新教材中的心理因素,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学习和心理双丰收。数学的内容更多地倾向于理性化的知识,人文性相对要少一些。然而,我们仍能从中发现许多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容。图形认识一类的课,我们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像能力;统计与概率方面的课,我们可以增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例如“可能性”这一内容,我们就可以很自然地渗透公平性,平等互利等思想,培养学生平和的心态;又如不少应用题中大量出现国民生产总值、原煤产量、人均年收入等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例如备《圆的周长》这一课,我查阅资料,充分准备了教材中有关祖冲之的这一知识,并将它制作成幻灯片。当上到圆的周长计算时,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点时,我便揭示了圆周率的概念,同时用多媒体展示关于祖冲之的一些知识。学生一方面觉得自己的发现居然和伟大的数学家的发现一致,有一种“我其实也能成为数学家”的喜悦感;另一方面,学生了解到祖冲之的发现比国外的数学家的发现要早1000多年,作为一个中国人,自豪感油然而生,纷纷发表议论,体验作为中国人的优越感。

总之,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内容,虽然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是无迹可循。只要我们认真钻研,精心挖掘,用心去做,我们一样能从公式、定理、性质、规律、概念、例题等这些抽象的、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中“挖掘”出我们所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材料来。

三、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心态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感受到,学生在没有压力,和谐、宽松的环境下学习,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心态。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到: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前提。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创设健康向上的教学气氛,启发思维,激励创造,从而使师生在愉快中完成教学任务。

作为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用亲切友善的笑容,常挂在嘴边的激励语言,如:“你说得非常好”、“你真棒”、“很好”、“你很聪明”、“再想一想”、“这么难的题你也做出来啦,你成功啦”等等,舒缓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得到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体验,这样学生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自觉参与学习。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使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

2.赏识学生,让他们有成就感。

学生在学习时,每取得一点成就,如能及时肯定和鼓励,便会有一种成就感,使他们从成功中品味到努力的价值,从而树立自信心和进取心。如果一个学生很少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做事就会缺乏自信,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样样不如人,就很容易自暴自弃,产生自卑的心理。在课堂上要坚持以表扬为主,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成功感,这对学习后进生尤其重要。

例如,我在上完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后的复习课上,我让班上的一位差生说一说“11-9”的口算方法,在我的适当启发下,这位学生用“破十法”说出了口算的过程,虽然说得还不够完美,但是我却抓住机会当堂表扬了他,“看,这位同学回答得很棒!大家给他一些掌声鼓励一下”。听到全班想起热烈的掌声,这位同学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显得非常快乐。从那以后,课堂上同学们都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就连以前在课堂上从没主动回答过问题的几位后进生,也经常争相勇敢的举起自信的小手,要求发言。

四、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协作,培养群体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要大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倡导团队协作,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形成积极向上学习的集体气氛,让学生中聪明者不骄傲自满,而是继续努力、乐于助人;思维迟缓者也不自卑,而是虚心诚恳。教给他们交往的技能,让那些相对缺少同伴,性格孤僻、胆小的学生,在大胆的交流、沟通等中,既学会与同学交流与沟通,又在对学习内容的探究中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来龙去脉,从而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看成是与大家一起研究学习的伙伴,凡是学生能探求的老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发现的老师决不暗示。

如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我在让学生明白周长意义的基础上,拿着一张照片对大家说:“我要为这张照片制作一个相框,需要准备多长的相框料?请大家帮老师算一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拿出尺子量与照片等大的学具卡片(A4纸的一半),巡视时发现:有的学生4条边的长度都量了,有的就量了一条长和一条宽,反馈上来的算式有:21+15+21+15=72(cm);21+21+15+15=72(cm);21×2+15×2=72(cm);(21+15)×2=72(cm)。师生对这些算法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上述计算方法都是正确的。然后因势利导问:“这些算式中你认为哪种算法最好记,最简便?”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最后确定(21+15)×2=72(cm)最简便。并由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周长=(长十宽)×2。这节课的许多内容都是由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的。这样的学习,既能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了理解与掌握,又能使学生学会了探索方法,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培养了群体合作学习的精神。同时,也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者,逐步转到自主的学习者、知识的探究者。在课堂小结时,他们为自己会学习而感到高兴和自豪。

总之,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现实对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学生的健康。要重视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间的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使学生心理健康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和提高。

标签:;  ;  ;  

浅谈数学课堂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