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看到成绩的同时,我国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最迫切的在于城乡经济差距的拉大。广大农村偏远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生活贫困,无法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伟大成果。21世纪以来,国家对“三农”问题日益重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农村地区人民收入,建设和谐社会成为国家的执政重点。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金融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发展农村经济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作用,农村金融成为促进经济平衡发展的突破口。而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覆盖率低、竞争不充分等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解决。为了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激活农村金融市场,银监会于2006年底出台了“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条件”的政策文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到农村地区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立足农村地区,主要为当地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服务,目标客户明确。相对于其他大中型金融机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具有规模小,经营灵活,贴近农户、小企业和个体户,信息优势和成本优势明显,能够针对客户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开发适合客户的金融产品满足其多种多样的资金需求。从2007年3月份第一家村镇银行成立以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祖国大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不仅有效填补了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空白,也激活了农村金融竞争性的市场环境,有力地支持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为我国整体经济的平衡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典型的如风险控制不足、后续融资困难以及可持续发展乏力等问题。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农村金融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详细考察,指出在我国农村地区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必要性,并论证了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行性和积极意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作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新生事物,其发展过程中不免出现一些问题,针对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风险,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目录1 引言1.1 选题背景和意义1.2 对研究对象的界定1.3 国内外研究综述1.3.1 国外研究综述1.3.2 国内研究综述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4.1 研究内容1.4.2 技术路线1.5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1.5.1 创新点1.5.2 不足之处2 农村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2.1 马克思的资本推动农业发展理论2.1.1 马克思关于农业的弱质性论述2.1.2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2.2 西方经济学的农村金融理论2.2.1 农业融资论2.2.2 农村金融市场论2.2.3 不完全竞争市场论3 我国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现实性分析3.1 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必要性3.1.1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适合农户金融需求变化的特点3.1.2 农村中小企业需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3.1.3 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要求3.2 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行性3.2.1 政府对农村金融的重视3.2.2 城镇化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3.2.3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成绩提供了经验借鉴3.3 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积极意义3.3.1 增加了农村金融供给的新渠道3.3.2 有利于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的建立3.3.3 有利于深化农村金融改革4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与风险分析4.1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4.1.1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培育发展工作进展不快4.1.2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内部发展不平衡4.1.3 各类银行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重视程度不同4.2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中的困境4.2.1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定位不清4.2.2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经营存在的问题4.2.3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外部经营环境欠佳4.3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分析4.3.1 信用风险4.3.2 政策风险4.3.3 流动性风险4.3.4 操作风险5 外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经验借鉴5.1 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系统分析5.2 日本的特色农村金融机构—农协5.3 印度—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5.3.1 政策性金融机构5.3.2 商业性金融机构5.3.3 合作性金融机构6 政策建议6.1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自我发展策略6.1.1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分析6.1.2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控制6.2 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政府政策分析6.2.1 财政政策6.2.2 货币政策结论参考文献致谢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详细摘要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论文; 村镇银行论文; 贷款公司论文; 农村资金互助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