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新住区设计初探 ——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

高校教师新住区设计初探 ——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

论文摘要

高校管理制度的改革,带来高校校址扩建、迁建等变化。为了适应高校校区变化的需要,许多高校已经开始建设教师新住区。高校教师新住区突破了过去续存发展的渐进式建设模式,其建设规模和布局均不同于以往教师住区。同时,随着高校改革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高校教职工对住宅的功能需求与品位追求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如何适应校区变化和教师居住的需求,是高校教师新住区设计面临的课题。论文在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基础上,通过问卷和访谈的调查方式,对我国高校教师新住区建设进行分析。论文首先回顾了我国高校教师住区的发展历程,分析了高校教师新住区建设的源起,同时联系当前国内住房制度改革现状,探索性地提出高校教师新住区建设模式的性质定位趋向。论文以高校教师新住区的主要居住群体为研究对象,从群体属性、家庭人口构成、职业劳动特点、特征行为模式、特殊居住需求等方面对高校教师的居住需求进行分析,为高校教师新住区设计研究提供理论支持,认为高校教师作为居住群体,高知阶层比例大,家庭居住功能需求应兼顾生活与工作、学习,应与教学区方便联系。论文立足于居住区设计相关理论及实践,从规划、建筑、景观等主要方面,提出了高校教师新住区的设计策略,认为新住区选址应临近校区,总图布局应注重环境和交往空间营造,住宅建筑功能应满足教师的特殊需求,建筑形象应符合高校教师的共同审美趋向,创造高知阶层的景观意境。论文最后结合作者在研究生期间跟随导师参与的重庆科技学院教师新住区设计实践研究的总结和分析,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论方法,进一步对高校教师新住区设计策略进行印证,以期对以后的高校教师住宅设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2 高校教师新住区建设的源起
  • 2.1 高校教师居住状况的历史沿革
  • 2.1.1 改革开放前高校教师居住状况
  • 2.1.2 改革开放后高校教师居住状况
  • 2.2 高校教师新住区建设的由来
  • 2.2.1 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与新校区建设
  • 2.2.2 新校区建设与教师居住问题
  • 2.2.3 教师新住区建设已提上日程
  • 2.3 教师新住区建设模式的发展趋向
  • 2.3.1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探索的现状
  • 2.3.2 “经济适用房性质的人才房”
  • 2.3.3 高校教师特定社区
  • 3 高校教师群体的居住需求特点
  • 3.1 高校教师群体属性特点
  • 3.1.1 高校教师队伍结构特点
  • 3.1.2 家庭人口构成特点
  • 3.1.3 高校教师职业劳动特点
  • 3.2 高校教师的特征行为模式
  • 3.2.1 居住行为模式与住宅套型设计
  • 3.2.2 生理行为与居住空间形态
  • 3.2.3 心理行为特征与居住空间感受
  • 3.2.4 社会行为特征与居住环境
  • 3.3 高校教师居住需求的特殊性
  • 3.3.1 高知阶层比例大,居住功能兼顾生活与工作、学习
  • 3.3.2 工作与居住关联密切,居住区与教学区毗邻
  • 3.3.3 家庭物质功能空间需求有差异,但环境需求相近
  • 4 高校教师新住区设计策略
  • 4.1 高校教师新住区设计原则
  • 4.2 选址与总体规划
  • 4.2.1 选址临近高校校园
  • 4.2.2 总体布局分层次
  • 4.2.3 空间布局成组团
  • 4.2.4 道路交通及停车设施组织
  • 4.2.5 因循地形、气候条件
  • 4.3 单体建筑设计
  • 4.3.1 住宅楼栋类型研究
  • 4.3.2 住宅功能空间设计
  • 4.3.3 建筑形象符合高校教师共同审美趋向
  • 4.4 环境景观营造
  • 4.4.1 注重交往空间的建构
  • 4.4.2 崇尚自然生态的审美追求
  • 4.4.3 创造高知阶层的景观意境
  • 5 重庆科技学院教师新住区设计实践
  • 5.1 基本情况介绍
  • 5.1.1 校园概况
  • 5.1.2 用地区位及地形现状
  • 5.1.3 问卷调查分析
  • 5.1.4 设计概述
  • 5.2 规划设计
  • 5.2.1 适宜性设计理念
  • 5.2.2 完整的轴线系统
  • 5.2.3 优化外部空间,突出山水特色
  • 5.2.4 步行优先,兼顾车行的环路式交通系统
  • 5.3 建筑设计
  • 5.3.1 各得其所的功能平面设计
  • 5.3.2 造型的文化格调塑造
  • 5.3.3 地域特性对策
  • 5.3.4 生态技术措施
  • 6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绿色智慧住区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山东省绿色智慧住区建设创新情况调研与思考[J].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9(18)
    • [2].全省适老住区建设工作推进会在扬州召开[J]. 江苏城市规划 2016(11)
    • [3].山东发布国内首个《绿色智慧住区建设指南(试行)》[J]. 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 2016(12)
    • [4].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通市开展适宜养老住区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J]. 南通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8(03)
    • [5].淮安市主城区住区发展过程分析[J].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7(01)
    • [6].我国住区建设新常态下的规划设计探讨[J]. 中国住宅设施 2016(Z2)
    • [7].浅议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的绿色住区建设[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3(10)
    • [8].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灰色关联度耦合模型[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 2010(02)
    • [9].对我国目前生态住区建设的思考[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0(07)
    • [10].新疆小城镇住区建设现状调研与分析[J]. 小城镇建设 2009(03)
    • [11].枣庄积极推进绿色智慧住区建设[J]. 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 2018(03)
    • [12].城市保障房住区建设及其居住环境研究评述[J]. 现代城市研究 2014(11)
    • [13].论我国生态住区建设的实施促进机制[J]. 价值工程 2012(08)
    • [14].城市住区衰退机理研究评述及对我国城市住区建设的启示[J]. 建筑经济 2012(07)
    • [15].传统徽州民居的“原生态”思想与当代生态住区建设[J]. 工程与建设 2012(05)
    • [16].日本住区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 中国房地产 2011(20)
    • [17].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适宜养老住区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J]. 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5(17)
    • [18].泰州市适宜养老住区建设试点示范工作解析[J]. 城市住宅 2018(11)
    • [19].新农村住区建设中文化传统传承策略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13(04)
    • [20].绿色住区建设中若干问题剖析[J]. 消费导刊 2009(18)
    • [21].践行“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调研山东绿色智慧住区[J].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18(11)
    • [22].绿色住区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以华南某房地产项目为例[J]. 能源与环境 2012(04)
    • [23].人的私密性需求与城市住区建设[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1(01)
    • [24].绿色智慧住区建设经验交流会暨第三届中国数字城市专业委员会智慧住区学组工作会议召开[J].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18(06)
    • [25].全国智标委调研山东绿色智慧住区[J].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8(21)
    • [26].宅基地整理与农民住区建设一体化机制:形成与制约因素——基于浙江省调查的思考[J]. 农业经济 2009(06)
    • [27].浅析居住区开放性设计策略[J].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0(03)
    • [28].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调研山东省绿色智慧住区建设情况[J]. 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 2018(12)
    • [29].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建筑生态住区研究探讨[J]. 工业设计 2016(08)
    • [30].居住区园林在绿色住区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J]. 广东园林 2011(04)

    标签:;  ;  ;  

    高校教师新住区设计初探 ——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