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调查分析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临床特点,同时探讨钙卫蛋白(Cal)、乳铁蛋白(Lf)在IBD患者肠粘膜及粪便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统一制定《炎症性肠病病例调查表》,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97-2006年10年间有完整的肠镜或手术病理存档蜡块的IBD患者进行登记。共157例患者纳入病例组进行分析,其中UC患者120例,CD患者37例,另选取10例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UC临床资料分别采用CAI积分、改进的Baron分级及Truelove-Richards标准进行临床、内镜和病理评分,同时按中华医学会消化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进行临床分度、分型和疾病范围的判断。CD临床资料采用CDAI积分进行临床评分及临床分度,同时按维也纳分类标准进行临床分类。病例组和对照组蜡块经连续切片制成切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检测Cal、Lf在肠粘膜中的表达。随访收集与病理检查同步的81份新鲜粪便标本,其中UC 52例、CD 19例、健康人10例,采用ELISA方法测定粪便中Cal、Lf的含量。结果1)UC患者临床资料分析:120例UC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5:1,平均诊断年龄为40.33±15.41岁,平均病程为2.76±4.45年。病变严重度以轻中度为多见(76.3%)。病型以慢性复发型(65例,54.2%)和初发型(30例,25.0%)为主,暴发型仅占1.7%。病变范围以全结肠型(40.0%)为主,左半结肠型占27.5%,直肠/直乙状结肠型占29.2%。直肠/直乙状结肠炎和左半结肠炎患者病变严重度以轻中度为主,全结肠炎患者病变严重度以中重度为主,病变范围与病型无关。活动期UC结肠镜下检查以肠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为多见。活动期UC病理主要表现为粘膜弥漫性炎症及隐窝炎或隐窝脓肿。内镜及病理分级与临床病变严重度密切相关。2)UC患者Cal、Lf表达:免疫组化显示活动期UC的结肠粘膜中有不同强度的Cal、Lf表达,表达强度与临床、内镜和病理评分显著相关(r>0.5 p=0.000)。缓解期结肠粘膜无或仅有弱表达,与活动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ELISA方法测定结果显示,粪便Cal、Lf的含量与结肠粘膜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0.588,p=0.000;r=0.519,p=0.000),并且粪便Cal、Lf的含量与临床、内镜和病理评分亦呈正相关(r>0.4 p=0.000)。同时其与其他的血清学标志物如CRP、ESR相比在判断UC活动性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3)CD患者临床资料分析:37例CD患者中男女比例为0.85:1;发病年龄16~66岁,诊断年龄小于40岁者(A1型)占64.9%,大于等于40岁者(A2型)占35.1%;疾病部位在末端回肠(L1型)11例(28.7%),结肠(L2型)11例(28.7%),回结肠(L3型)12例(32.4%),上消化道(L4型)3例(8.2%);无狭窄、无穿孔(B1型)12例(32.4%),发生狭窄(B2型)12例(32.4%),发生穿孔(B3型)13例(35.2%)。A1亚型中回肠末端(L1型)及回结肠(L3型)所占比例达70.8%,A2亚型中结肠(L2型)所占比例最多达46.2%。L1型狭窄发生率明显多于L2型(54.5%比27.3%),而穿孔发生率明显低于L2型(18.2%比36.4%)。按CDAI评分进行临床严重性分度,缓解期5例(13.5%);轻度10例(27.0%);中度15例(40.6%);重度7例(18.9%)。其中回结肠受累者占重度患者的57.1%。肠镜表现为粘膜糜烂、溃疡、充血水肿及结节状增生、假息肉、肠腔狭窄等。病理诊断中肉芽肿检出率在手术标本为68.4%,活检标本为46.2%。本组病例中共有19例行手术诊治,手术率为51.4%。4)CD患者Cal、Lf表达:37例CD患者的免疫组化显示活动期CD的肠粘膜中有不同强度的Cal、Lf表达,表达强度与CDAI评分显著相关(r=0.764,p=0.000;r=0.842,p=0.000)。Cal、Lf缓解期结肠粘膜无或仅有弱表达,与活动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0)。ELISA方法测定结果显示,粪便Cal、Lf的含量与肠粘膜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0.549,p=0.027;r=0.677,p=0.001),并且粪便Cal、Lf的含量与CDAI评分亦显著相关(r=0.659,p=0.002;r=0.882,p=0.000)。同时与其他的血清学标志物如CRP、ESR相比在判断CD活动性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1)本组UC患者年龄偏大、病程短。临床分度与病变范围、内镜及病理分级有相关性。2)本组CD患者手术率高,维也纳标准是简单易行的分类标准,其适合于我国CD人群的分类。3)IBD肠粘膜的Cal、Lf表达可以反映临床严重度,也是粪便中Cal、Lf的来源,因此检测粪便中Cal、Lf可反映IBD的活动性,该检测方法简便可行。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炎症性肠病和脑——肠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0(03)
- [2].干细胞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 生命的化学 2019(02)
- [3].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与管理进展[J]. 中国医药导报 2019(08)
- [4].常拉肚,警惕炎症性肠病[J]. 江苏卫生保健 2019(07)
- [5].炎症性肠病患者过渡期护理研究进展[J]. 中国护理管理 2019(07)
- [6].血小板活化与炎症性肠病[J].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08)
- [7].2007—2016年中文期刊炎症性肠病文献的计量分析[J].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2017(06)
- [8].炎症性肠病常见基因多态性[J]. 胃肠病学 2018(03)
- [9].炎症性肠病整体护理效果观察[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8(08)
- [10].自噬相关16样蛋白1、半乳凝集素9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的表达及相关性[J]. 山东医药 2018(17)
- [11].炎症性肠病的营养相关疾病[J]. 临床荟萃 2018(08)
- [12].微信在炎症性肠病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J].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8(09)
- [13].炎症性肠病增加血栓风险[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科普版) 2011(07)
- [14].我应该吃点益生菌吗?[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科普版) 2017(07)
- [15].炎症性肠病护理相关文献计量分析[J]. 护士进修杂志 2018(19)
- [16].自我管理干预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应用效果的系统评价[J]. 护理管理杂志 2018(10)
- [17].炎症性肠病非药物疗法的实践与展望[J].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17(01)
- [18].糖基转移酶与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J].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17(01)
- [19].肠道菌群与炎症性肠病的相关性探讨[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7(02)
- [20].粪菌移植在炎症性肠病中的疗效研究[J]. 国际消化病杂志 2017(01)
- [21].潘氏细胞与炎症性肠病研究进展[J]. 蛇志 2017(01)
- [22].难治性炎症性肠病患者艰难梭状芽胞杆菌感染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7(10)
- [23].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与生存状况调查[J]. 中国民康医学 2017(03)
- [24].团队互动过程模型随访对青年炎症性肠病患者早期社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7(03)
- [25].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相关性[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7(06)
- [26].第三届炎症性肠病南京论坛会议纪要[J]. 胃肠病学 2016(05)
- [27].英夫利西单抗对活动期炎症性肠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 河南医学研究 2016(09)
- [28].炎症性肠病中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学装备 2014(S1)
- [29].布地奈德和美沙拉嗪对活动期炎症性肠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5(16)
- [30].饮食护理干预对炎症性肠病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