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七年小说中的革命理想主义

论十七年小说中的革命理想主义

论文摘要

“十七年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乃至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段时期文学的研究在经历了一段沉寂之后重新活跃起来,掀起了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精神理念、文化心理诸多方面的“十七年文学研究热”。“十七年文学”是一片极为开阔和丰厚的研究领域,本文选取十七年小说中展现出的浓郁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作为切入点,考察其理论来源、主要特征及其文本构建方式,力求探讨其意义和价值,反思其局限和缺失,将十七年小说中的革命理想主义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层面上加以阐释和反思,并进一步发掘其现实意义,为当下时代对精神的召唤和重铸提供有价值的资源。导论部分所要探讨的是“十七年小说中的革命理想主义”这一选题的来源与意义,对目前的研究状况作出总结,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作出简要阐述。近些年来“十七年文学”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内容涉及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其间的国家体制、社会思潮、文学体式、形象谱系、时代精神等各个方面,并从叙事学、现代性、人性反思、审美标准和价值判断等视角展开多层次、立体化的研究,开拓出新鲜而开放的学术视界。本文以这些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对十七年小说文本的再解读,对其表现出的浓郁的革命理想主义做一系列分析,力求实现对这种精神现象的全面认识和合理评价,使其有价值、有活力的因素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新时代理想建设中继续发挥作用。第一章主要论述十七年小说中革命理想主义的理论渊源和主要特征。十七年小说中的革命理想主义以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观为基础,同时融合了中国传统理想主义的价值要素,并以毛泽东独具特色的理想主义情怀为核心支柱,从而成为当时小说创作的主导精神。十七年小说中的革命理想主义有其独特的规范性,激昂的爱国情操、坚定的革命意志、崇高的牺牲精神构成其三个主要表征:对国家和民族深切的热爱是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投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源泉和动力,从压抑、悲愤到乐观、壮美,十七年小说中的爱国情怀展现出深沉、厚重的理想气质;革命是消灭旧的不平等的阶级关系、创建新的合理的社会秩序,是实践伟大共产主义理想的具体过程和必由之路,无产阶级革命者坚定的革命意志是这一社会理想得以实现的有力保障;十七年小说以一种审美的方式观照牺牲这一革命行为,通过具有象征意味的意象群和诗意化的牺牲情境把抽象的革命理念形象化地表达出来,从而展现出革命理想主义的崇高之美。第二章主要论述十七年小说中革命理想主义的全面建构,这种建构主要是通过主流意识形态指导下的长篇革命史诗创作得以实现。首先,长篇革命史诗通过对宏大战争场景的描绘和典型英雄形象的塑造,呈现出崇高壮美、气势恢宏的风格。其次,众多革命英雄成为十七年小说中革命理想主义的载体,他们以对革命理想的坚守和实践、为革命事业的献身和牺牲,以及面对艰难困境的乐观和昂扬,成为革命理想主义精神的化身。同时,主流意识形态对十七年小说中革命理想主义的整体规定,正是通过这些纯洁、完美的英雄形象得以形象而具体地阐释出来。第三章主要论述十七年小说中革命理想主义在民间的确立。“民间”首先是一个地域概念,是民众开阔自由的生存空间所在;“民间”更是一个文化观念,它蕴涵着一个原生态的精神层面,是朴素的理想观和传统的道德观之集合。十七年小说中的革命理想主义以民间传奇这种叙事形式讲述了发生在民间曲折精彩的革命故事,塑造了富有传奇色彩和民间气息的英雄形象,在活跃诙谐的民间氛围中传达出革命的乐观主义情趣;同时,十七年小说中的革命理想主义对朴素的民间理想观进行规范和改造,将民间理想整合进革命理想的建构中,使其成为革命理想主义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第四章主要论述十七年小说中革命理想主义如何参与到个体成长,实现其对个体精神的引导和规范。在这里,“成长”常常与革命信念的确立和理想人格的形成紧密相连,它不仅是个体生命的成长历程,更是个体精神皈依革命理想的过程。《青春之歌》展现了个体生命如何在革命理想的引导下实现其社会价值;《红旗谱》反映了农民个体如何在革命信念的确立过程中实现其精神觉醒。无论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还是作为革命主力军的农民,微观的个体成长历程都折射出宏大的时代变迁。十七年小说中的革命理想主义正是通过参与这种微观成长的过程,实现对宏观社会精神的传达。第五章分析了新时代理想主义的表层特征和深层内涵,解析了它与十七年小说中革命理想主义的内在精神联系。面对当下文艺逐渐商业化、精神信仰不断受到冷落和解构的现状,新时代理想主义以对十七年小说的翻拍和革命题材的再创作等形式,表达了构建新的时代精神和社会理想的迫切要求。立足当下回顾历史,我们力求对十七年小说中的革命理想主义做出整体评价,汲取其营养和价值,反思其缺失和局限,挖掘其尚未被重视的深层力量和现实意义。结语部分是对“十七年小说中的革命理想主义”这一论题的归结和延伸,对新时代理想精神的构建做开放式思考。在新的历史阶段重拾革命理想,我们要对十七年小说中的革命理想主义进行理性反思,力求对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另一方面,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需要吸收十七年小说中革命理想主义的合理的、有生命力的因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规范和精神体系所用。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来源与意义
  • 二 课题研究现状综述
  •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
  • 四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十七年小说中革命理想主义的理论渊源及主要特征
  • 第一节 十七年小说中革命理想主义的理论渊源
  • 一 传统理想观
  • 二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观
  • 三 毛泽东的理想主义情怀
  • 第二节 十七年小说中革命理想主义的主要特征
  • 一 爱国情怀
  • 二 革命意志
  • 三 牺牲精神
  • 第二章 十七年小说中革命理想主义的全面建构
  • 第一节 革命理想主义的崇高品格
  • 一 革命史诗与革命理想主义
  • 二 崇高之美:革命史诗的美学风格
  • 第二节 革命理想主义的正面表达
  • 一 革命理想主义的崇高信仰
  • 二 革命理想主义的献身激情
  • 三 革命理想主义的乐观情感
  • 第三节 革命英雄形象的塑造
  • 一 完美的英雄
  • 二 革命新女性
  • 第三章 十七年小说中革命理想主义的民间欢歌
  • 第一节 革命理想主义的民间叙事
  • 一 革命理想主义的传奇性表达
  • 二 革命理想主义的狂欢化特征
  • 第二节 革命理想主义对传统道德的升华
  • 一 从血脉亲情到革命恩情
  • 二 从江湖义气到革命情谊
  • 三 从才子佳人到革命伴侣
  • 第三节 革命理想主义对民间形象的塑造
  • 一 充满民间情趣的英雄形象
  • 二 革命理念对民间英雄形象的规范
  • 第四章 十七年小说中革命理想主义光芒照耀下的个体成长
  • 第一节 个性解放与个体成长的发展道路
  • 一 个性启蒙的开端
  • 二 由个体解放到群体理想
  • 第二节 知识分子的革命选择
  • 一 浓缩的精神成长史
  • 二 向革命理想的阪依
  • 第三节 农民阶级的精神觉醒
  • 一 个体成长过程与革命历史记忆
  • 二 现代革命理想对个体复仇意识的置换
  • 第五章 生生不息的理想主义光芒
  • 第一节 新时代理想主义的价值确认与意义阐释
  • 一 新时代理想主义作品的表层特征
  • 二 新时代理想主义作品的深层内涵
  • 第二节 十七年小说中革命理想主义的价值和意义
  • 一 一个时代的理想追求
  • 二 不可复制的理想情怀
  • 三 对新时代理想观的影响
  • 第三节 十七年小说中革命理想主义的局限和反思
  • 一 理性的缺失
  • 二 “大精神”对“小个体”的遮蔽
  • 三 理想阐释方式的模式化
  • 结语 重拾理想:我们的勇气和责任
  • 一 直面革命理想
  • 二 新的理想征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论十七年文学中的会议书写[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6)
    • [2].“十七年文学”插图创作述略[J]. 美术研究 2014(04)
    • [3].目的、思路与问题意识——关于“重返十七年文学”的再思考[J]. 语文学刊 2015(23)
    • [4].“十七年文学”教学改革杂谈[J]. 中国教师 2008(S1)
    • [5].十七年文学反思——浅论爱情与人性的挣扎[J]. 山西青年 2017(02)
    • [6].“十七年文学”中“革命少年”的成长模式[J]. 长城 2017(01)
    • [7].“十七年文学”概念源起及其研究的合理性问题[J]. 南方文坛 2018(04)
    • [8].典型人物的“困境”——对文革前十七年文学批评的一种考察[J]. 党政干部学刊 2017(04)
    • [9].再谈十七年文学的“人民性”[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 [10].“十七年文学”的“再解读”对文学史写作的意义和启示[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5(06)
    • [11].十七年文学与传统伦理文化——从“善”的流变看十七年文学中伦理的解构与建构[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9(10)
    • [12].关于“十七年文学”中的史诗性写作[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9(12)
    • [13].1949:在“十七年文学”的转型节点上——《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思想史的关联性》论纲(之一)[J].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10(01)
    • [14].“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与十七年文学的现代化[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4(31)
    • [15].“十七年文学”的历史重构[J]. 江西社会科学 2012(10)
    • [16].如何深化十七年文学研究[J].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1(01)
    • [17].1949—1966年美英解读中国“十七年文学”的思想逻辑[J]. 河北学刊 2010(03)
    • [18].我们如何整理历史——十年来“十七年文学”研究潜含的问题[J]. 文艺研究 2010(10)
    • [19].论“十七年文学”的矛盾性特征——兼谈整体研究的几点思考[J]. 文艺研究 2008(08)
    • [20].论十七年文学的复杂因素[J]. 安康学院学报 2018(05)
    • [21].浅析十七年文学话语成因[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8(01)
    • [22].论十七年文学批评的外来资源与本土经验[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1(01)
    • [23].十七年文学研究“热”的几个问题[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 [24].论“十七年文学”中的跨性别写作现象[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4)
    • [25].冷战期间美英对中国“十七年文学”审美形式的批评[J]. 学习与探索 2010(06)
    • [26].新民族国家与“十七年文学”的身份认同[J]. 南京社会科学 2009(04)
    • [27].“十七年文学”中知识分子的自我想象[J].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 [28].“十七年文学”的城市想象[J].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 [29].我们的青春无处安放——“十七年文学”中知识分子的自我想象[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 [30].“十七年文学”的城市想象[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标签:;  ;  ;  ;  ;  

    论十七年小说中的革命理想主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