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地层沉积过程对储层进行精细表征

通过地层沉积过程对储层进行精细表征

一、通过地层沉积过程进行储集层的精细描述(论文文献综述)

张园园[1](2021)在《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南段中生界断裂特征及其对长8油藏的影响作用》文中研究表明断裂构造控制着油气的成藏,厘清断裂发育特征是促进油藏增储增产的关键。天环坳陷南段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边缘强烈变形与盆内弱变形的过渡转折区,中-新生界断裂构造十分复杂。为了进一步明确该区长8段油气富集规律,本文在背景资料搜集与背景调研的基础上,重点通过测井联合连片高精度三维地震的方法,查清了中生界断裂属性特征,明确了断裂类别与构造单元的划分结果,分析了中生代以来的断裂成因与演化机制;结合重点井区实例分析,剖析了长8段油藏的动态形成过程,并提出了断裂-烃源岩-储集体之间的多种配置模式;基于此,探讨了中生代以来主要构造运动的石油地质意义,重点理清了不同规模断裂构造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作用,并明确指出了研究区长8段油藏富集高产的主要控制因素。通过地质分析法与多种三维地震解释技术相结合,明确了天环坳陷南段中生界发育复杂断裂体系。除大量高角度裂缝外,北西向、北东东向以及近东西向三组断层十分发育,平面上呈线状延伸、具有走滑性质,剖面上高陡产状、不易识别。中生代以来,断裂先后经历了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山运动的旋回改造与影响,形成了区带级断裂、圈闭级断裂、层组间断裂等,将研究区划分为北部镇原缓坡带与南部平凉-泾川陡坡带两个次级构造单元。综合地化分析与盆地模拟等结果,明确了长8段油藏由上覆长7段深湖-半深湖相油页岩主力供烃。该套烃源岩于中侏罗世晚期开始生烃,并在早白垩世末达到生油高峰,现今处于中成熟-成熟阶段。通过测井岩性数据统计及钻井岩心观察与描述,阐明了长81重点产油层段发育北东-南西向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支流间湾微相沉积;砂体虽呈薄层产出,但其几何连通性较好。综合4个重点井区的含油性统计结果,根据断裂组合样式、断距与源-储间距的相对关系,划分了断裂与源储间的配置类型,具体包括源储直接接触地垒式、源储非直接接触地垒式等多种模式。借助烃类包裹体荧光测试、烃类伴生盐水包裹体测温以及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技术等,厘定了长8段油气充注起始于晚侏罗世。通过物性与含油显示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确定了长81小层原油充注的物性条件。借助岩心及矿物薄片分析测试、X衍射定量检测等,查明了长81储层以低孔低渗、低孔特低渗的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为主,现今处于中成岩A期。其中,早成岩阶段的持续压实作用、早成岩B期以来的多次胶结作用是储层加速致密化的关键,对此,采用成岩作用效应模拟的方法恢复了砂岩古孔隙度。进一步结合断裂发育史,将构造演化-储层成岩-原油充注进行匹配分析,总结出长8段油藏形成过程分别为:初始沉积形成、早期低丰度原生岩性油藏形成、中期构造-岩性复合型油藏发育、晚期较高丰度的分散状次生油藏沿断裂带聚集等四个阶段,指明了早白垩世末期为长8段油藏形成的关键。不同时期的构造运动、不同规模的断裂构造均会对延长组油藏的形成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印支运动奠定了研究区基础构造格架,中-晚期燕山运动决定了油气成藏的关键,喜山运动则定格了油藏的最终分布状态。区带级断裂控制了研究区沉积特征及构造格局,圈闭级断裂影响了油气藏类型并决定了烃类有效输导,层组间断裂则主要改善了储层物性。只有富油断裂、结网河道砂体与烃源岩三者在空间上有效匹配,才能共同决定油藏的富集位置和产出程度。就研究区长81小层而言,砂地比大于50%的结网河道砂岩,匹配中等规模的地垒式断裂与源-储配置样式,最易富集高产油藏。

童强[2](2021)在《鄂尔多斯盆地史家湾-堡子湾地区长82-长9砂体构型及多因素耦合储层综合评价》文中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在蕴含极为丰富的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同时,也面临了巨大的勘探开发挑战。随研究纵深不断加大,以姬塬油田史家湾-堡子湾地区长82-长9为代表的低孔-特低渗储层备受关注,浮现出包括沉积环境复杂多变、砂体成因结构不明、储层特征和质量评价标准模糊在内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现阶段勘探开发进程。因此本文从沉积特征、砂体构型入手研究该类储层的宏观特性,进而结合大量实验开展储层特征、成岩作用以及微观孔喉结构与渗流特征研究,最后在宏、微观因素多元耦合定量表征的基础上完成储层综合评价。总体而言,本次研究对于解决非常规储层的勘探开发矛盾、缓解理论制约壁垒和提高油气采收率等方面具有一定价值。最终取得以下主要认识:西北和东北双向物源体系交汇使得研究区不同区域、不同层位的沉积环境各异,长82亚段以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而长9段为西北部的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前缘沉积和东北部的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共同作用,总体经历了较大幅水进过程。不同区域各级次沉积旋回发育特征各异,具有显着的相分异特征;建立与超短期旋回相对应的单成因砂体刻画方法后,识别出8种四级构型要素,同时在各层位和各区域之间形成对比;利用测井资料建立构型要素的定量表征方法,完成全区构型要素的测井识别,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构型分布模式。长82和长9储层岩性一致,但组分含量构成不同;绿泥石、铁方解石和硅质含量均较多,但长9浊沸石含量较高;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均以中等为主;长82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1.24%,平均渗透率为1.57×10-3μm2,而长9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1.97%,平均渗透率为4.7×10-3μm2,总体均为低孔-特低渗储层类别,并且长9段物性较长82亚段好。储层发育以压实、胶结、交代和溶解为主的四类成岩作用,成岩阶段为中成岩A期,储层致密化过程以压实减孔为主,其次是胶结,而溶蚀增孔相对较弱;分别在长82和长9储层中识别出4种和5种优势成岩相,结合岩电标定后建立了Fisher判别函数,实现了成岩相的定量表征,归纳构型要素与成岩相的空间关系后建立了成岩相空间分布模式。孔隙类型均以粒间孔和溶孔为主,孔隙组合为溶孔-粒间孔;高压压汞划分出4类孔喉结构,长9孔喉结构优于长82,但孔喉连通性较差,并且孔喉结构非均质显着;利用NMR划分出4类可动流体特征,长9的T2弛豫时间显着大于长82,并且可动流体饱和度相对较高,经联合表征后发现长9储层的大、中孔喉发育较多。长9储层渗流特征显着优于长82,各类特征参数与物性较匹配;长9多相渗流以均匀状为主,而长82以网状为主,二者总体渗流能力均较强,驱替效率较高。综合宏、微观因素优选出9类代表性参数,利用多元综合分类系数Fi对储层进行分类评价,建立了各类储层的定量评价标准。

郑秀娟,杜远生,朱筱敏,刘招君,胡斌,吴胜和,邵龙义,旷红伟,罗静兰,钟大康,李华,何登发,朱如凯,鲍志东[3](2021)在《中国古地理学近十年主要进展》文中指出本文从古地理学研究与发展的几个主要方面对中国古地理学近十年的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的研究趋势和方向。认为中国古地理学在多个方面引领了古地理学的学科发展,包括:(1)在古地理学基础研究方面,多学科齐头并进,支撑了古地理学科的持续发展;(2)在古地理研究方法与成图方面,构造古地理、生物古地理中的遗迹学研究、小尺度古地理研究和大数据古地理研究有了长足进展;(3)在古地理学应用方面,从含油气盆地古地理、油页岩古地理及碎屑岩成岩作用多角度研究油气资源与油页岩,并在聚煤区古地理研究与煤炭资源预测及其他矿藏古地理研究与找矿方面都有新的突破。

王斌[4](2020)在《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深层砂砾岩甜点储层形成机理与地震预测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为了解决深层砂砾岩勘探中遇到的甜点储层形成机理不明和地震预测技术精度不高等问题,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砂砾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基础地质分析、地震岩石物理测试和甜点储层预测方法的综合研究明确了研究区甜点储层形成机理,并开发了高精度的甜点储层预测方法。首先通过基础地质研究明确甜点储层的形成机理,然后结合岩石物理测试总结甜点储层主控因素对岩石弹性性质变化的影响,建立能反映深层砂砾岩沉积与成岩演化过程的地震岩石物理模型,利用该模型指导研究区的甜点储层预测。这项研究既可以为玛湖地区面向深层砂砾岩甜点储层的油气勘探与有利区优选提供技术支撑,与此同时本次研究采用的方法和思路也可以对其他地区深层碎屑岩的油气勘探提供很好的借鉴意义。通过本次研究取得了以下4点成果和认识:(1)在砂砾岩甜点储层形成机理的研究中首次引入致密砂岩中利用储层临界物性判别储层和封堵层的研究思路,建立临界物性下限与深度的关系,按照成岩作用系统论的思路定量分析深层砂砾岩储集能力随每个沉积微相和每种成岩作用在成岩演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建立了玛湖地区沉积和成岩作用双重控制的甜点储层发育模式。综合研究后得到玛湖地区甜点储层受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双重控制,以远岸或近岸水下分流河道中具有强溶蚀、早期硅质胶结和弱压实成岩相的中细砾岩和粗砂岩为主的认识。(2)在玛湖地区率先开展了深层砂砾岩的高频岩石物理测试,并结合岩石微观结构和动、静态弹性特征测量的结果,对研究区砂砾岩的弹性参数、储层参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总结,并建立了能反映沉积和成岩作用改造岩石储集能力的岩石物理模型。从研究区样品的测试结果来看,由沉积和成岩作用造成的矿物组分含量的差别、矿物的赋存方式以及孔隙类型和形状的差异对研究区样品的弹性参数及储层参数影响较大。其中比较特殊的现象包括:(1)当岩石中石英含量较多时,大量发育的早期硅质胶结物会有效抑制压实作用对原始孔隙的破坏,从而比早期泥钙质胶结的岩石具有更高的孔隙度和更低的纵横波速度比;(2)在玛湖地区受物源的影响,岩石中普遍发育火山岩岩屑和粘土等塑性矿物,而这类矿物极易受压实作用挤压变形而充填孔隙,减小样品的孔隙度并增大样品的速度。但由于这种情况下纵波速度的增大率要大于横波速度,因此样品的纵横波速度比会随纵波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这是研究区塑性碎屑的含量与赋存方式会对砂砾岩样品弹性参数和孔隙度造成很大影响的根本原因。(3)根据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深层砂砾岩甜点储层的形成机理,提出了“按沉积相分级分类,从砂体到储层由粗到细,逐级控制”的地质物探相结合的甜点储层预测新方法。在考虑沉积和构造演化背景的基础上首次研发了经过倾角校正的古地貌恢复技术,并且采用高精度层序地层解释技术对标志层进行解释从而得到了地层真厚度,提高了有利相带预测的精度。为了有效提取OVT域地震资料中的地质信息,我们初次通过Ruger方程建立具有古地貌和沉积微相等地质背景的优势道集部分叠加模板,并利用该模板在研究区对OVT域资料进行解释性处理,这样就可以为针对深层砂砾岩的相控甜点储层预测提供基础资料;在此基础上预测我们通过岩石物理实验获得的甜点储层敏感参数。利用该方法在玛湖凹陷斜坡区百口泉组共预测甜点储层发育区2100km2,为有利勘探区的寻找和增储上产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4)针对玛湖斜坡区异常高压分布规律不明的问题,创新性的提出了玛湖地区异常高压具有“封闭条件、构造挤压和晚期高熟油气充注”三重因素控制的分布模式。通过设计模拟孔隙超压的高频岩石物理实验,首次总结不同地层压力条件下玛湖地区砂砾岩弹性参数的变化规律,并且利用岩石物理测试结果建立了新的有效应力系数计算方法。将该方法计算的有效应力系数与Biot有效应力系数进行对比后可知,新计算的有效应力系数更适用于玛湖地区砂砾岩。最后利用新的有效应力系数改进双相介质模型后建立了低渗透砂砾岩地层压力预测模型,提高了地层压力预测的精度,并在玛湖地区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贺莨[5](2020)在《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凸起三工河组高分辨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储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凸起由于被多个生烃凹陷包围,成藏条件十分有利,因此为准噶尔盆地早期勘探所选的重点区域。由于近些年的勘探方向由构造油气藏逐渐转向岩性油气藏,下侏罗统三工河组砂体较为发育,为研究区岩性油气藏重点勘探层位。经前人研究证明,高分辨层序地层学是岩性油气藏的勘探较为有效手段之一。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导致白家海地区三工河组层序地层的划分较为困难,相关砂体展布不明确,以往沉积相以及储层的相关研究已不满足于现场油气的勘探开发精度,相关问题的出现阻碍三工河组的进一步勘探。本次论文以前人研究为基础,综合岩心、测井、地震以及实验分析等多种资料,在建立准确的高分辨层序地层格架内对三工河组沉积以及储层相关特征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储层控制因素,并对储层进行综合评价,最终预测有利储层分布,为研究区三工河组勘探方向提供指导。以野外地质剖面观察、钻井岩心观察、地震剖面追踪以及测井曲线相关分析为基础,将研究区三工河组各级层序界面进行识别,在单井层序划分以及连井层序对比的基础上,在全区建立高分辨层序地层格架,研究结果认为,三工河组划分为一个长期基准面旋回(LSC1),三个中期基准面旋回(MSC1-MSC3),九个短期基准面旋回(SSC1-SSC9)。通过重矿物以及碎屑组分特征等方法,对研究区三工河组物源进行判断,认为研究区物源主要来自于东部克拉美丽山。在高分辨层序格架内,利用岩心相、测井相以及地震相对沉积相进行识别,在单井相划分的基础上,利用中期基准面旋回内连井沉积相对比以及平面沉积相展布,对沉积相在纵向和横向上特征进行分析,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其中MSC1-MSC2时期研究区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MSC3时期研究区主要发育浅湖亚相,并最终总结沉积模式。利用薄片、扫描电镜等多个手段,对中期基准面旋回内储层岩石学、成岩作用和物性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储集砂体主要为岩屑砂岩,其次为长石岩屑砂岩。填隙物整体含量不高,岩石分选中等,磨圆以次棱角状为主,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为主。从孔、渗特征来看,研究区三工河组总体属于低孔-超低渗储层,局部发育低孔-中渗型储层。在前人以及前期研究基础上,总结储层控制因素,沉积和成岩作用共同控制研究区三工河组储层物性,其中沉积作用的控制作用最大,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集物性最好。对储层物性破坏较大成岩作用包括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溶蚀作用的发育有利于储集物性的改善。在沉积相分布基础上结合物性划分有利成岩相带,并利用沉积相、物性、喉道、分选、成岩相以及岩性等多个参数对储层进行综合评价,最终预测有利储层分布。根据成岩作用影响,将储层成岩相划分3类,认为弱-中等压实-弱溶蚀-弱胶结相和中等压实-中等溶蚀-中等胶结相为有利储层发育成岩相。在储层综合评价基础上,有利储层共划分为三类,Ⅰ、Ⅱ类储层喉道大、物性好,成岩相以弱-中等压实-弱溶蚀-弱胶结相和中等压实-中等溶蚀-中等胶结相为主,被认为是最有利储层。MSC2主要发育Ⅰ、Ⅱ类储层,MSC1以Ⅲ类储层为主。

王琪杰[6](2020)在《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L21区长4+5油藏地质特征研究》文中指出油藏地质特征是精细油藏描述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油藏后期改善开采情况的核心基石。姬塬油田属于鄂尔多斯盆地六个构造区之一的陕北斜坡,区域地理上处于陕西省定边县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境内,位于陕北斜坡的西部,开采层系主要以三叠系低渗透—特低渗透油藏为主,姬塬油田在近年的发展中成为建设速度最快最稳定的油田。本次研究在沉积学、石油地质学、储层地质学以及测井地质学等理论的协同综合指导下,借鉴区域构造背景、沉积背景等,对姬塬油田L21区长4+5进行精细小层划分,描述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在分析测试的辅助上研究了研究区目的层油藏地质特征。总之,通过本研究对L21区目的层地质特征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同时对油藏特征进行剖析及刻画,本文得出了以下认识:(1)L21区长4+5层位在标志层的控制下,将长4+5细分为8个小层。本区油藏构造为西倾单斜的特点,区内发育多条东-西走向的鼻状隆起构造。(2)研究区长4+5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从北向南方向发育5-6支河流,平面上优势相为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微相。长4+521和长4+522期水动力条件最强,砂体沉积最厚,储层砂体平面展布受控于沉积相。(3)L21区长4+5储层岩性以灰色细粒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含部分长石岩屑砂岩及少量长石砂岩;填隙物含量为11.1%,主要以水云母、绿泥石以及高岭石为主;储层岩石平均面孔率为3.43%,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主要的孔隙类型,束缚水饱和度偏高,两相渗流区较窄,水驱油驱替类型以网状驱替为主,驱替效率较好,一般都高于45%。(4)研究区受到成岩作用的影响,目的层埋深较深,使得其遭受到压实作用,同时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及溶蚀、交代作用都对孔隙有很大的后期改造。目的层成岩阶段在早成岩B期到中成岩A期之间。(5)姬塬油田L21区长4+5储层孔隙度主体分布范围在8%~13%之间,平均为10.3%;渗透率主要分布范围在0.2m D~2m D之间,平均为1.34m D,属低孔、低渗储层。非均质性评价结果为中等偏弱,层内夹层发育较为稳定,厚度相对较薄;层间隔层岩性大多为泥岩,厚度同样较小;相对高孔高渗区呈片状广泛分布在主河道中央及研究区北部,高孔带孔隙度>10%,局部大于12%,高渗带渗透率>0.5m D,局部大于1.5m D。(6)通过分析研究区含油性控制因素,认为岩性物性变化形成了岩性圈闭,优势沉积相带及良好的储层物性有利于油气的储集,综合判断长4+5油藏为典型的岩性油藏。

薛俊杰[7](2020)在《谭家营北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精细表征》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安塞油田谭家营北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为研究对象,该区块目前存在水驱效果差,部分井见水快,部分井注水不见效等问题。为了提高油井产能,改善开发效果,在原有的地质基础上,综合运用岩心、测井、录井和动态资料对研究区小层划分、构造特征、沉积相、砂体展布、储层特征、油藏特征进行较之前更加精细的描述,并取得以下结论和认识。根据长6油层组的沉积旋回、岩性和电性及标志层等特征,将长6油层组分为长61-1、长61-2、长62-1、长62-2、长63、长64小层。研究区属于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的微相类型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以及河道侧翼。以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最为发育,砂体是重要的油气储集体。构造格局为东西向—北东向展布,局部有小洼地、小沟槽、小向斜和小的鼻状沟槽等微构造呈近东西向逐渐降低的并排展布。长6储层的孔隙类型主要以粒间孔隙为主,其次为浊沸石溶孔和长石溶孔,岩屑溶蚀孔发育很少。岩石类型为细粒状长石砂岩,含有少量的粗砂岩及粉砂岩。碎屑颗粒分选性中等-较好。胶结类型主要为孔隙式胶结,颗粒以线接触为主。研究区长6油层组平均孔隙度为9.2%,平均渗透率为0.73mD,长6油层组为特低孔-特低渗致密砂岩储层。研究区62油层组连通性相对较好,局部连通,呈带状分布,含油物性好,非均质性较强,为研究区主力层位。长64连通性差较为孤立,非均质性较弱。研究区无边水、底水,属于弹性-溶解气驱岩性油藏,长62-2小层的砂体展布面积广泛且含油性良好是研究区的主要产油层位;致密的砂岩储层邻近优质烃源岩,油藏的成藏条件较为优越。研究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受到沉积微相和优质储层共同控制。根据储层特征将研究区长6油层组储层划分为Ⅰ、Ⅱ、Ⅲ三个类别,在储层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了有利区优选标准,筛选出有利区Ⅰ类、Ⅱ类和Ⅲ类储层,为进一步勘探开发以及现开发方案调整提供了一定地质依据。

崔嘉祯[8](2020)在《安塞油田谭家营北区块开发调整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陆相多层砂岩储集层,非均质性严重,原油黏度偏高,注水开发采收率较低,在油藏进入高含水期后剩余油呈“总体高度分散,局部相对富集”的格局,长期注水冲刷后,储层物性、孔隙结构、润湿性及渗流特征等参数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针对谭家营北区多层砂岩油藏,在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后,各类储层渗流特征发生明显变化,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液油比急剧上升,控含水、控递减难度日益加大。本文对研究区进行较之前更加精细的油藏描述,包括井间砂泥岩互层预测精度、识别各种泥质夹层、水流优势通道位置预测、裂缝分布规律等方面的精细工作,形成更加完整的地下认识体系,为后期调整提供可靠有效的数据支持。在找出剩余油相对富集区并实现具体到主力层内的所存在的开发问题后,针对平面、层间、层内所存在的影响开发效果的矛盾,细化了对这三方面的认识,对剩余油富集区内需采取措施的井网逐步采取以调与驱为主要手段的井网、解堵、堵水等针对性的调整方案以达到稳油控水、提油降水的目的以提高油藏采收率。依据谭家营北区油田开发的实际情况,就开发区现存的平面、层间、层内的开发矛盾在低含水剩余油富集区、高含水区、未挖潜区域采取多项有关单井、单井网、小区块井网以调与驱为方针包括井网完善、滚动扩边、堵水调剖等措施。本套方案在比对后采取边制定边试验实施方案的反馈方法,现场实践反馈效果较好。

黄鑫鹏[9](2020)在《合水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1-2段致密油甜点储层预测》文中指出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是目前长庆油田公司致密油勘探潜力区,目的层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储层互层状发育并分布连续,且储集层和生油层是紧密接触的共生层系关系,具源储一体、整体含油的特点,资源量大、勘探潜力大。因为该区致密油储层低孔隙度和低渗透性,含油性受砂质含量较高的“甜点”储层的分布控制,很难对该区致密油储层进行准确评价。因此,如何寻找有效的地球物理技术来预测致密油储层,提高研究区油层的产能,是该区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解决上技术难题,促进研究区的勘探部署,本文在非常规储层研究方法技术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国际上致密油储层评价标准,结含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具体特征,在复杂岩性多矿物组分岩石物理建模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叠前地质统计学反演和叠前弹性参数反演为核心的致密油储层预测技术系列,能够为勘探提供有力支撑,并取得了有效的勘探成果:(1)利用地震属性分析以及叠前地质统计学反演得到的长7段砂体厚度与井数据趋势完全吻合,砂体预测符合率高达88%。(2)利用BP神经网络技术实现了孔隙度与渗透率预测,有效解决了储层物性评价,预测得到了有效孔隙度大于8%的有利储层分布范围。(3)在对研究区砂体分布明确的情况下,利用方位质心频率流体检测技术对研究区长7段进行含油性检测。(4)通过岩石力学参数的弹性表征研究,在叠前弹性参数反演基础上,完成储层脆性预测。(5)开展了叠前、叠后联合裂缝预测,通过叠前各向异性裂缝预测方法,开展定量裂缝解释,明确了裂缝发育形态与产能的相关关系。通过以上方法,形成了岩性、物性、含油性预测为核心的地质甜点预测,明确了长71-2段甜点的有利分布区,指导了致密油勘探的宏观选区;形成了以脆性、裂缝为核心的工程甜点预测,明确了工程改造的高产主控因素。完成了研究区致密油储层预测技术的配套,综合应用效果好,为后期评价开发和水平井轨迹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王新宇[10](2020)在《松辽盆地南部永平油田泉四段油气成藏条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永平油田在区域构造上属于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登娄库背斜带北缘上的一个局部构造,该构造被称为扶余Ⅰ号构造,本研究区的油气藏类型复杂并且油气分布规律尚不明确。在利用已有的地震、钻井、岩心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对永平油田的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进行了研究,总结了松辽盆地南部永平油田油气成藏规律。依据层序地层理论与砂组的划分特征,将泉头组四段划分为4个砂组,并在此基础上利用三维地震数据体,完成对泉四段顶界的构造特征研究,共计识别出87条正断裂,8个圈闭。在区域沉积背景的基础上,利用沉积相的相标志,识别了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和浅湖泥3种沉积微相,利用四个砂组的地震属性特征,完成对研究区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的研究,识别砂体有利相带。通过对研究区的生、储、盖、圈、运、保等六方面成藏条件的研究,表明永平油田的油源主要来自于扶余Ⅰ号构造周边生油凹陷的青山口组一段烃源岩,依靠连通性砂体进行侧向运移,气源主要来自于扶余Ⅰ号构造深部沙河子组、营城组和火石岭组的煤系地层,利用断裂沟通深部作垂向运移。嫩江组沉积末期与明水组沉积末期的构造运动对本地区的圈闭类型、天然气藏分布和油藏的破坏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现今的油气分布与各成藏要素形成时间及匹配关系密切相关,稠油藏以构造油藏为主,广泛分布在穹窿背斜两翼及顶部;常规油藏以构造-岩性油藏为主,分布在穹窿背斜东部的局部地区;天然气藏以构造气藏为主,与深断裂相伴生。

二、通过地层沉积过程进行储集层的精细描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过地层沉积过程进行储集层的精细描述(论文提纲范文)

(1)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南段中生界断裂特征及其对长8油藏的影响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题目来源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断裂识别与刻画
        1.2.2 镇泾地区中-新生界构造特征与演化
        1.2.3 延长组致密油控藏因素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成果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盆地构造特征
    2.2 研究区延长组地层展布
        2.2.1 小层划分
        2.2.2 地层对比
    2.3 长8 段含油性评价
        2.3.1 测井解释含油性评价
        2.3.2 录井显示含油性评价
第三章 中生界断裂构造识别与刻画
    3.1 地质分析法识别裂缝
        3.1.1 野外露头及岩心裂缝观察
        3.1.2 常规测井结合成像测井识别裂缝
        3.1.3 钻、录井参数异常识别裂缝
    3.2 三维地震解释分析法识别断裂
        3.2.1 三维地震资料品质
        3.2.2 构造解释流程
        3.2.3 层位标定及其特征
        3.2.4 断层解释与刻画
        3.2.5 层面构造精细解释
        3.2.6 断裂展布平面预测
第四章 中生界断裂构造特征与演化
    4.1 断裂几何学特征
        4.1.1 剖面特征
        4.1.2 平面特征
    4.2 构造单元划分及其特征
        4.2.1 镇原-西峰缓坡带
        4.2.2 平凉-泾川陡坡带
    4.3 中-新生代构造成因与演化
        4.3.1 盆地基底断裂特征
        4.3.2 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4.4 中生界断裂分级
第五章 断裂与源-储配置关系
    5.1 长7 段烃源岩展布特征
        5.1.1 沉积背景
        5.1.2 空间分布规律
    5.2 长8 段砂泥岩展布特征
        5.2.1 长8_1小层
        5.2.2 长8_2小层
        5.2.3 砂体连通性评价
    5.3 烃源岩与储层接触关系
    5.4 断裂与源-储组合类型及模式
第六章 长8 段油气成藏过程解剖
    6.1 静态地质特征
        6.1.1 井区构造特征
        6.1.2 地层展布与砂体连通性
        6.1.3 圈闭及油气藏类型
    6.2 烃源岩特征与热演化
        6.2.1 烃源岩地化特征
        6.2.2 烃源岩热演化史分析
    6.3 储层特征与成岩演化
        6.3.1 砂岩储层特征
        6.3.2 成岩作用类型
        6.3.3 成岩演化及古孔隙度恢复
    6.4 构造演化-成岩-成藏匹配关系
        6.4.1 油气成藏期次与时间
        6.4.2 原油充注物性下限
        6.4.3 油藏动态形成过程
第七章 构造控藏作用与油藏富集高产主控因素
    7.1 构造作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7.1.1 构造运动对成藏的影响作用
        7.1.2 断裂构造差异控藏
    7.2 油藏富集高产主控因素
        7.2.1 砂岩展布状况
        7.2.2 成藏期储层物性
        7.2.3 富油断裂发育规模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鄂尔多斯盆地史家湾-堡子湾地区长82-长9砂体构型及多因素耦合储层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2.3 沉积地层演化
    2.4 地层发育及小层微构造特征
    2.5 小结
第三章 沉积相特征及砂体展布规律研究
    3.1 物源分析
    3.2 沉积相标志
    3.3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3.4 各类三角洲沉积特征差异
    3.5 砂体展布规律
    3.6 小结
第四章 砂体构型研究
    4.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4.2 构型要素层次结构分级
    4.3 岩相识别和相组合类型划分
    4.4 砂体构型要素组合特征及空间分布形态
    4.5 基于成因分析的砂体构型要素测井定量识别
    4.6 构型要素平面分布特征
    4.7 砂体构型分布模式
    4.8 小结
第五章 储层基本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
    5.1 储层岩石学特征
    5.2 储层物性特征
    5.3 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5.4 成岩阶段与成岩演化序列
    5.5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5.6 成岩相类型及特征
    5.7 成岩相定量表征
    5.8 构型约束下的成岩相空间分布模式
    5.9 小结
第六章 储层微观孔喉结构与渗流特征
    6.1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6.2 孔喉结构特征定量化
    6.3 全孔径孔喉结构定量表征
    6.4 多相渗流条件下不同储层的渗流特征差异
    6.5 不同骨架构型要素与微观孔喉结构和渗流特征的关系
    6.6 小结
第七章 多因素耦合储层综合评价
    7.1 储层影响因素分析
    7.2 储层评价参数提取
    7.3 储层综合分类评价结果
    7.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中国古地理学近十年主要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概述
1 古地理学基础研究
    1.1 地震沉积学研究进展
        1.1.1 地震沉积学理论研究进展
        1.1.2 地震沉积学应用研究进展
        1.1.3 地震沉积学新技术研究进展
    1.2 深水牵引流沉积研究进展
        1.2.1 内波、内潮汐沉积特征及发现
        1.2.2 等深流沉积及发现
        1.2.3 深水交互作用沉积特征及发现
    1.3 重力流/异重流研究进展
    1.4 源-汇系统古地理重建
    1.5 臼齿碳酸盐岩研究进展
2 古地理研究方法与成图
    2.1 构造古地理研究进展
        2.1.1 全球古地理重建
        2.1.2 中国古地理重建
    2.2 生物古地理研究进展
    2.3 小尺度古地理研究进展
        2.3.1 同生断裂控制下的冲积扇构型
        2.3.2 可容空间影响下的曲流河点坝构型
        2.3.3 浅水缓坡背景下三角洲指状砂坝构型
        2.3.4 大陆斜坡微盆地重力流构型
    2.4 大数据古地理研究进展
3 古地理学的应用
    3.1 含油气盆地古地理研究与找油规律
        3.1.1 大区域与盆地级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应用成果
        3.1.2 页岩层系岩相古地理研究应用成果
        3.1.3 区带级大比例尺沉积微相研究应用成果
    3.2 油页岩古地理研究与找矿规律
        3.2.1 古大气背景影响
        3.2.2 沉积环境影响
        3.2.3 地质事件对油页岩形成的影响
    3.3 碎屑岩成岩作用研究进展
    3.4 聚煤区古地理研究与煤炭资源预测
        3.4.1 聚煤作用理论研究进展
        3.4.2 煤系共伴生矿产研究进展
        3.4.3 煤系深时古气候研究进展
    3.5 其他矿藏古地理研究与找矿规律
        3.5.1 中国南方铝土矿矿产沉积学研究进展
        3.5.2 南华纪“大塘坡式”锰矿矿产沉积学研究进展
        3.5.3 贵州震旦系陡山沱组磷矿矿产沉积学研究进展
4 存在问题与研究方向展望
    4.1 存在问题
    4.2 研究方向

(4)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深层砂砾岩甜点储层形成机理与地震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石物理研究现状及在砂砾岩中的应用情况
        1.2.2 不同成岩作用对岩石物性变化影响规律的研究现状
        1.2.3 砂砾岩地震储层预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1.2.4 地层压力预测技术研究现状
    1.3 解决的科学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1 论文的研究思路
        1.5.2 本论文所采用的技术路线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7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深层砂砾岩甜点储层形成机理
    2.1 玛湖地区勘探概况
    2.2 玛湖地区沉积特征
        2.2.1 玛湖凹陷沉积背景
        2.2.2 玛湖凹陷沉积微相特征
    2.3 玛湖地区成岩作用类型及成岩特征
        2.3.1 玛湖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成岩环境及主要的成岩作用综述
        2.3.2 玛湖凹陷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的关系
    2.4 玛湖地区主要微相的成岩演化特征
        2.4.1 扇三角洲平原辫状分流河道的成岩演化特征
        2.4.2 扇三角洲前缘近岸水下分流河道的成岩演化特征
        2.4.3 扇三角洲前缘远岸水下分流河道的成岩演化特征
    2.5 甜点储层特征总结
        2.5.1 不同微相岩石学特征的差异
        2.5.2 不同微相岩石物性特征的差异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深层砂砾岩动、静态弹性参数测试与分析
    3.1 玛湖地区砂砾岩动态弹性参数测试与分析
        3.1.1 密度与速度的岩石物理测试模型
        3.1.2 纵、横波速度间关系的岩石物理测试模型
        3.1.3 速度与孔隙度间关系的岩石物理测试模型
        3.1.4 不同压力条件下玛湖地区砂砾岩的弹性参数变化规律
        3.1.5 饱含水条件下砂砾岩样品的声学特征
        3.1.6 岩石物理建模
    3.2 玛湖地区砂砾岩静态声学参数特征测试与分析
        3.2.1 玛湖地区砂砾岩样品的静态弹性特征
        3.2.2 玛湖地区砂砾岩样品的动静态关系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玛湖地区砂砾岩甜点储层预测技术
    4.1 甜点储层成因分析
        4.1.1 甜点储层特征
        4.1.2 甜点储层成因
    4.2 有利相带及河道砂体预测
        4.2.1 有利相带预测
        4.2.2 河道砂体预测
    4.3 基于OVT域资料的叠前储层预测技术
        4.3.1 基于OVT域资料的处理技术
        4.3.2 OVT域资料的叠前道集分析与处理
        4.3.3 基于OVT域资料的叠前弹性参数反演应用效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岩石物理实验的地层压力预测技术
    5.1 异常高压成因及分布规律
        5.1.1 异常高压研究的意义
        5.1.2 玛湖斜坡区异常高压的成因
        5.1.3 环玛湖斜坡区异常高压的分布规律
    5.2 基于岩石物理实验建立的地层压力预测新模型
        5.2.1 计算上覆岩层压力的方法
        5.2.2 计算有效应力的方法
        5.2.3 岩石物理驱动的地层压力预测新模型
        5.2.4 基于岩石物理实验建立的新地层压力预测模型的误差分析
    5.3 压力预测新模型的应用效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凸起三工河组高分辨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储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1.2.2 沉积储层研究现状
    1.3 区内勘探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区域勘探现状
        1.3.2 存在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研究
        1.4.2 格架内岩相古地理相关研究
        1.4.3 格架内储层相关研究
    1.5 研究思路及路线
    1.6 主要工作量
    1.7 主要研究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沉积背景
        2.1.1 晚石炭世-二叠纪的构造沉积演化特征
        2.1.2 三叠纪构造沉积演化特征
        2.1.3 侏罗纪构造沉积演化特征
        2.1.4 白垩纪构造沉积演化特征
        2.1.5 第三纪构造沉积演化特征
    2.2 区域地层特征
第3章 高分辨层序地层分析
    3.1 层序界面特征
        3.1.1 野外地质剖面界面特征
        3.1.2 大型冲断界面(Ⅲ级界面)
        3.1.3 结构转变界面(Ⅳ级界面)
        3.1.4 间歇暴露面与相关整合界面(Ⅴ级界面)
        3.1.5 洪泛面成因类型及识别标志
    3.2 基准面旋回级次划分方案
    3.3 层序的划分与对比
        3.3.1 各级别层序的基本特征
        3.3.2 单井层序地层划分
        3.3.3 连井层序地层对比
        3.3.4 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第4章 高分辨层序地层格架内岩相古地理研究
    4.1 物源区分析
        4.1.1 重矿物法
        4.1.2 碎屑组分特征法
    4.2 沉积相标志分析
        4.2.1 岩心相分析
        4.2.2 测井相分析
        4.2.3 地震相分析
    4.3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4.3.1 沉积相类型
        4.3.2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
        4.3.3 前三角洲亚相
        4.3.4 浅湖亚相
    4.4 高分辨层序格架内沉积相展布
        4.4.1 单井相分析
        4.4.2 连井相分析
        4.4.3 高分辨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相平面展布
        4.4.4 沉积相模式分析
第5章 高分辨层序地层格架内储层综合研究
    5.1 储层基本特征
        5.1.1 储层岩石学特征
        5.1.2 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5.1.3 储层物性特征
    5.2 储层控制因素研究
        5.2.1 沉积环境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5.2.2 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5.3 储层综合评价
第6章 有利储层预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L21区长4+5油藏地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思路
    1.4 研究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
    1.6 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及基本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区域沉积背景
    2.3 区域地层发育特征
    2.4 研究区地层精细划分及构造特征
第三章 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3.1 沉积相标志
    3.2 沉积相类型与分析
    3.3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3.4 砂体展布规律
第四章 储层特征研究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4.2 储层成岩作用
    4.3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4.4 储层渗流特征研究
    4.5 储层宏观属性特征
    4.6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第五章 油藏特征
    5.1 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分析
    5.2 油藏类型及特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谭家营北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精细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精细油藏描述发展历程
        1.2.2 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现状
        1.2.3 油藏描述技术特点
        1.2.4 本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区域概况
        1.4.1 地质概况
        1.4.2 开发概况
第二章 地层精细对比与构造特征研究
    2.1 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
        2.1.1 精细划分对比的原则及方法
        2.1.2 地层的划分及其依据
        2.1.3 标志层的确定
        2.1.4 地层对比剖面特征
        2.1.5 精细划分对比的结果
    2.2 构造特征研究
第三章 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研究
    3.1 测井相特征
    3.2 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研究
        3.2.1 沉积模式
        3.2.2 沉积相类型
        3.2.3 沉积微相分布特征
        3.2.4 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第四章 储层特征研究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4.2 储层物性特征
    4.3 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4.4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4.5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4.6 研究区非均质性研究
        4.6.1 层间非均质性特征描述
        4.6.2 层内非均质性特征描述
        4.6.3 平面非均质性特征描述
    4.7 油藏特征研究
        4.7.1 温压系统及流体性质
        4.7.2 油气控制因素及分布
        4.7.3 油藏类型及驱动方式
第五章 储层综合评价及有利区筛选
    5.1 储层综合评价
        5.1.1 储层分类与评价
        5.1.2 储层分类标准
        5.1.3 储层评价结果
    5.2 有利区预测
        5.2.1 有利区预测方法
        5.2.2 有利区优选原则
        5.2.3 有利区预测依据
        5.2.4 有利区预测结果
第六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8)安塞油田谭家营北区块开发调整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地质特征认识
        1.3.2 油藏特征认识
        1.3.3 开发动态分析及效果评价
        1.3.4 开发调整对策研究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块地质特征研究
    2.1 区块地质概况
        2.1.1 研究区块地理位置
        2.1.2 构造特征与沉积背景
    2.2 研究区块开发历程
    2.3 地层对比与小层划分
        2.3.1 地层基本特征
        2.3.2 地层对比方案
        2.3.3 地层对比
        2.3.4 构造特征
    2.4 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研究
        2.4.1 物源分析
        2.4.2 沉积微相类型及其特征
        2.4.3 相分析
    2.5 研究区非均质性研究
        2.5.1 层间非均质性
        2.5.2 层内非均质性特征描述
        2.5.3 平面非均质性特征描述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油藏特征
    3.1 温压系统
    3.2 流体特征
        3.2.1 地层水性质
        3.2.2 原油物性
    3.3 油气分布及控制因素
        3.3.1 油藏富集规律
        3.3.2 油藏分布特征
        3.3.3 油藏类型及驱动方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产动态研究
    4.1 开发特征分析
        4.1.1 开发阶段划分与生产概况
        4.1.2 油井产能分布及产量递减规律
        4.1.3 油井含水分布及变化
        4.1.4 注水井注水状况
        4.1.5 地层能量保持状况
    4.2 注水见效状况分析
        4.2.1 见效类型
        4.2.2 见效比例
        4.2.3 见效井分布
        4.2.4 见效方向
        4.2.5 见效影响因素
    4.3 水驱开发效果评价
        4.3.1 水驱储量控制程度
        4.3.2 水驱储量动用程度
        4.3.3 存水率与采出程度
        4.3.4 含水率与采出程度
        4.3.5 注采比
    4.4 油水运动规律及剩余油分布特征
        4.4.1 油水运动规律
        4.4.2 剩余油分布特征
        4.4.3 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
    4.5 层系及井网适应性分析
        4.5.1 现有井网形式
        4.5.2 井排方向
        4.5.3 现井网开发效果分析
        4.5.4 井网适应性评价
    4.6 单井产能及采油速度确定
        4.6.1 区块内油井单井产能计算
        4.6.2 合理采油速度计算
    4.7 注水强度及注水量
        4.7.1 最大初始注入量
        4.7.2 注水量
    4.8 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综合治理方案
    5.1 开发方案调整思路
    5.2 综合治理方案
        5.2.1 完善注采井网
        5.2.2 单井提升产能措施
        5.2.3 动态监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9)合水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1-2段致密油甜点储层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及成果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致密油概念
    2.2 致密油基本地质特征
    2.3 区域地质概况
        2.3.1 研究区位置及地形地貌
        2.3.2 沉积背景
        2.3.3 延长组地层简述
        2.3.4 构造基本特征
        2.3.5 储层特征
    2.4 小结
第三章 地震资料精细构造解释研究
    3.1 地层层位的标定研究
        3.1.1 合成记录
        3.1.2 单井层位标定
        3.1.3 连井剖面对比解释
    3.2 断层识别
        3.2.1 断层识别方法
        3.2.2 区域内断层识别
    3.3 区域构造分析
第四章 致密油储层评价技术方法
    4.1 致密油储层分类评价标准
    4.2 致密油储层响应特征
        4.2.1 测井响应特征
        4.2.2 地震反射特征
    4.3 岩石物理分析及敏感参数优选
        4.3.1 处理测井曲线
        4.3.2 岩石物理建模方法
        4.3.3 弹性敏感参数优选
第五章 致密油储层甜点预测
    5.1 岩性预测
        5.1.1 岩性宏观结构预测
        5.1.2 岩性厚度预测方法及步骤
        5.1.3 地震属性分析及谱分解技术预测储集层厚度
        5.1.4 叠前地质统计反演预测薄储集层
    5.2 物性预测
        5.2.1 BP神经网络方法研究
        5.2.2 BP神经网络方法效果分析
    5.3 含油性预测
        5.3.1 叠前反演预测含油性
        5.3.2 基于各向异性分析的方位质心频率流体检测
    5.4 脆性预测
        5.4.1 脆性表征方法研究
        5.4.2 叠前脆性预测
    5.5 裂缝预测
        5.5.1 叠后裂缝预测
        5.5.2 叠前各向异性裂缝预测
    5.6 致密油甜点综合评价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松辽盆地南部永平油田泉四段油气成藏条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油气成藏研究发展历程及现状
        1.2.2 研究区及周边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区域地层
第3章 砂组的划分与对比
    3.1 井资料预处理
        3.1.1 井资料概况
        3.1.2 岩心归位
        3.1.3 测井曲线标准化
    3.2 砂组的划分与对比
第4章 地震构造解释
    4.1 地震工区基本概况
    4.2 地震合成记录的制作及层位标定
        4.2.1 制作合成记录
        4.2.2 层位标定及全区地震解释
    4.3 断层解释
        4.3.1 断层剖面解释
        4.3.2 断层平面解释
    4.4 构造特征
        4.4.1 构造图的绘制
        4.4.2 断裂特征
    4.5 圈闭特征
    4.6 构造演化史研究
    4.7 区域构造特征
第5章 沉积环境沉积相
    5.1 区域沉积背景与物源分析
    5.2 沉积相标志
        5.2.1 岩石学特征
        5.2.2 粒度分布特征
        5.2.3 沉积构造
        5.2.4 沉积的旋回性
    5.3 沉积相与沉积微相研究
        5.3.1 沉积微相及其特征
        5.3.2 单井相分析
        5.3.3 连井相分析
        5.3.4 平面相分析
    5.4 区域沉积特征
第6章 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6.1 油气源分析
        6.1.1 油源
        6.1.2 气源
    6.2 储层评价
        6.2.1 储层岩石类型
        6.2.2 孔隙结构特征
        6.2.3 储层物性分析
        6.2.4 测井解释模型建立
        6.2.5 储层非均质性评价
    6.3 盖层评价
    6.4 永平油田泉四段圈闭特征
    6.5 油气运移分析
        6.5.1 油侧向运移
        6.5.2 气垂向运移
    6.6 油气保存条件分析
    6.7 区域成藏条件的认识
第7章 油气成藏分析
    7.1 油气成藏时间
    7.2 油气成藏特征分析
        7.2.1 稠油井JF229 井油气成藏分析
        7.2.2 天然气井JF208 井油气成藏分析
        7.2.3 稀油井JF206-43-30 井油气成藏分析
    7.3 油气动态成藏分析及分布规律
        7.3.1 油藏成藏动态分析及分布规律
        7.3.2 气藏成藏动态分析及分布规律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通过地层沉积过程进行储集层的精细描述(论文参考文献)

  • [1]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南段中生界断裂特征及其对长8油藏的影响作用[D]. 张园园. 西北大学, 2021(12)
  • [2]鄂尔多斯盆地史家湾-堡子湾地区长82-长9砂体构型及多因素耦合储层综合评价[D]. 童强. 西北大学, 2021(10)
  • [3]中国古地理学近十年主要进展[J]. 郑秀娟,杜远生,朱筱敏,刘招君,胡斌,吴胜和,邵龙义,旷红伟,罗静兰,钟大康,李华,何登发,朱如凯,鲍志东.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21(01)
  • [4]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深层砂砾岩甜点储层形成机理与地震预测方法研究[D]. 王斌.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5]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凸起三工河组高分辨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储层研究[D]. 贺莨.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6]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L21区长4+5油藏地质特征研究[D]. 王琪杰. 西北大学, 2020(02)
  • [7]谭家营北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精细表征[D]. 薛俊杰.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8]安塞油田谭家营北区块开发调整方案研究[D]. 崔嘉祯.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1)
  • [9]合水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1-2段致密油甜点储层预测[D]. 黄鑫鹏.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1)
  • [10]松辽盆地南部永平油田泉四段油气成藏条件分析[D]. 王新宇. 吉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通过地层沉积过程对储层进行精细表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