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2型糖尿病(T2DM)其发病率与年龄的递增显著相关,并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近1亿之多。T2DM的大血管并发症可累及全身大中动脉及提供重要器官血供,是其主要致残、致死的原因之一。因此针对T2DM大血管病变的预防与治疗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大量临床工作根据治疗手段主要分为常规治疗及强化治疗,为比较不同治疗手段对预防T2DM大血管病变的不同作用,已经有部分研究者开始进行相关研究,但参与者、随访时间往往数量较少,使得研究结果的临床价值有限。因此,我们通过对132例新诊断T2DM患者5年的随访研究,以常规治疗为对照组,探讨强化血糖、血压、血脂控制延缓大血管病变进程的影响作用。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作为糖尿病进展和并发症产生的机制之一, T2DM患者体内在高糖环境中,蛋白质或脂质发生非酶糖基化形成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但T2DM患者的血清AGEs及其可溶性受体(sRAGE)水平与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严重程度的关系尚未见明确报道。因此,本实验通过评价血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及其可溶性受体水平在研究终点时与大血管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为临床上判断T2DM早期强化治疗的必要性及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1、选取上海长海医院内分泌科门诊诊断的T2DM病程1年之内病人160例。根据不同的干预措施分为3组:A.强化血糖、血压控制组(33人)、B.强化血糖、血压、血脂控制组(88人)、C.常规治疗组(39人)。2、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既往高血压、血脂异常病史、吸烟史。随访时强化治疗组每月查一次空腹血糖、血压;每半年查一次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肝肾功能、空腹胰岛素、BMI。常规治疗组每半年查一次空腹血糖、血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肝肾功能、空腹胰岛素、BMI。3组均每年查1次颈总、髂总、股动脉IMT,持续5年。比较各组间动脉IMT及其他相关指标水平变化情况。3、比较实验终点各组血清AGEs和sRAGE水平,考察两指标同实验终点动脉IMT的相关性,以及同远期血糖波动情况的相关性。结果1、通过前3年的强化控制,髂总、股动脉IMT、2hPG、TC、TG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FINS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经5年治疗后,通过在实验终点对各项指标比较发现血压方面比较未见明显差异。常规治疗C组的血糖、FINS、HbA1c水平较强化控制A、B组明显增高(P< 0.05),HDL-C水平明显降低(P< 0.05)。3、各组间血清sRAGE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7),AGEs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9)。常规治疗C组的AGEs水平较强化控制A、B组显著增高(P <0.01)。4、5年间常规治疗C组的颈总、股动脉IMT较强化控制A、B组明显增厚(P <0.05),髂总动脉IMT变化在三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5、运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影响膜厚度的因素提示:AGEs、SBP及年龄为股动脉IMT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AGEs与股动脉IMT厚度密切相关(β=0.163,P =0.091)。颈总动脉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HDL-C、2hPG。髂总动脉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Scr。6、sRAGE/HbA1c(此值为研究终点HbA1c水平)与5年间HbA1c′的均数呈明显负相关(r=-0.417, P<0.001),与5年间HbA1c′的波动情况同样呈明显负相关(r=-0.309, P<0.001)。结论1、早期强化干预,可使新诊断T2DM患者的2hPG、TC、TG水平明显降低,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患者的动脉IMT变化的趋势。2、强化治疗较常规治疗可明显改善新诊断T2DM患者的血糖、FINS、HbA1c、HDL-C水平,并且显著抑制其颈总、股动脉IMT的增厚。对于髂总动脉的增厚,强化治疗和常规治疗无明显差异疗效。因此证实了强化治疗对糖尿病患者的大血管有重要的保护作用。3、AGEs、SBP、年龄为股动脉IMT的独立危险因素,长期强化治疗较常规治疗可明显减少AGEs在其体内的累积。这对于新诊断T2DM患者,尤其在老年人群中,早期积极干预血压、Scr、2hPG可有助于延缓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进程。4、研究终点的sRAGE/HbA1c与各参试者5年间糖化血红蛋白均值及波动情况均表现为明显负相关性。因此联合测定血清sRAGE水平并计算sRAGE /HbA1c比值较单次HbA1c对于远期血糖波动的更具有指导价值。可更加准确评估糖尿病患者就诊前长期血糖的控制情况。5、未见强化治疗与常规治疗对肝肾功能影响异常。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糖基化终末产物及其受体论文; 型糖尿病论文; 大血管病变论文; 强化治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