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证病机探微

半夏泻心汤证病机探微

秦劭晨1邓敏贞1黎同明2

(1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方剂学广东广州510006)

(2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方剂教研室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目的探求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对《伤寒论》等古代文献中半夏泻心汤证的相关条文进行整理和归纳,并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及自身体会,对其病机进行详细探求与阐述。结果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并不可笼统的认为是“寒热错杂之痞证”,“胃热脾寒”是该证的病机所在。结论通过对半夏泻心汤证病机的分析,有利于临床的诊断与治疗,对临床实践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证中医病机

【中图分类号】R28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1-0329-02

半夏泻心汤一方源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治疗心下痞证的代表方剂。然关于该方证形成的病机可谓众说纷纭,莫一是从。柯琴《伤寒来苏集》言:“痞因寒热之气互结而成”,提出“寒热互结”乃此证病机所在。张璐《伤寒缵论》曰:“泻心汤诸方,皆治中风汗、下后表解里未和之证。其生姜,半夏,甘草三泻心是治痰湿结聚之痞。”[1]汪苓友《伤寒论辨证广注》则提出半夏泻心汤是治疗“湿热不调,虚实相伴之痞”的方剂。笔者认为无论“寒热互结”之说或“湿热”、“痰湿”之说,都较为笼统,未能阐明该病机对应的具体脏腑及其形成的详细机理,笔者根据自身对本证的领会思考以及对古代医家著作的参考与学习,提出“胃热脾寒”乃是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所在。下面便将此拙见作一具体阐释。

1“胃热脾寒”的理论渊源

《伤寒杂病论》原文第149条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也,宜半夏泻心汤。”说明了半夏泻心汤证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少阳证误下所致。少阳证本应投以柴胡汤以和解之法治之,然医者误用下法,则外邪内陷化热致使,热自外来。下法亦必损伤中焦脾胃之阳气,导致脾阳虚弱,寒从中生。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素来倡导“中气之治”,认为脏气的升降功能都取决于中气,他在《四圣心源》中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之太极也。”“祖气之内,合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旋,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2]脾为阴土,得阳始运,胃为阳土,得阴自安。少阳病误用下法后,胆木之邪气内陷中焦,根据脾胃之阴阳所偏,则戊土胃从阳化热,己土脾从阴化寒,故形成“胃热脾寒”的半夏泻心汤证。通常所讲的“寒热错杂”证,实际上具体到脏腑,指的是阳明与太阴合病的胃热脾寒证。[3]病位在胃,关乎于脾。由于“胃热脾寒”,中焦斡旋失司,影响到脾升胃降,致气机痞塞不通,故表现出心下痞满的症状。

2根据症状探求病机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篇》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千金要方》云:“老小下利,水谷不化,肠中雷鸣,心下痞满,干呕不安。”皆阐明了半夏泻心汤证的三大主症:呕吐、肠鸣下利与心下痞。

徐彬《金匮要略论注》曰:“呕本属热,然而肠鸣则下寒”。吴谦《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言:“呕而肠鸣,肠虚而寒也。呕而心下痞,胃实而热也。并见之,乃下寒上热,肠虚胃实之病也。”[4]《灵枢师传篇》亦言:“肠中寒,则腹鸣飧泄.”而在《素问•脏气法时论》则记载“脾病者,虚则胀满,肠鸣飧泄,食不化。”由此可见,该证源于少阳胆热内传,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气机上逆,在上表现为呕吐,《内经》云“诸呕吐酸,皆属于热”,可见符合“胃热”的病机。至于本证所言之泄泻,实不同于湿热所致泄泻。湿热泄泻,泻下急迫,泻时不爽,一般并无肠鸣音亢进这一特征性表现,而半夏泻心汤证所言之泄泻,乃“肠鸣而泻”,根据上述医家对肠鸣泄泻的病机阐释,可知是由于脾气虚寒所致,究其根本原因,乃少阳病误下伤及中焦脾阳,脾主大腹,为后天之本,脾阳不足,运化无权,虚寒内生,必然导致脾气虚寒,出现肠鸣泄泻的症状,亦符合“脾寒”的病机推测。至于心下痞,则是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斡旋失司的外在表现。

3依据用药推断病机

以现行《方剂学》教材中对半夏泻心汤的配伍分析为代表,多认为方中半夏为君,散结消痞,且降逆止呕;干姜辛热以温中散寒;芩、连之苦寒泻热开痞;人参、大枣、甘草益气补脾,调和诸药。全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而上述论述是以其病机“寒热互结”为出发点做出的方药分析。[5]然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写道:“经曰:苦先入心,以苦泄之。泻心者,必以苦为主,是以黄连为君,黄芩为臣,以降阳而升阴也。”[6]笔者认为本证病位在胃,关乎于脾。黄连苦寒,清降胃火,热除则胃气自和,呕吐自止,故为君药。又《内经》云:“辛走气,辛以散之,散痞者,必以辛为助。”半夏取其辛温之性,能行能散,消痞开结,以消除心下之痞满,乃针对“心下痞满”这一主症而设,故当与黄连并列为君药。臣以黄芩,苦寒而清少阳胆经之热。黄芩、黄连二苦寒之药合用,共同针对“热”的病机。又《神农本草经》言干姜“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故本方用干姜温中散寒,健运脾阳,亦为臣药。干姜、半夏二辛温之品合用,则共同针对“寒”的病机。此外,以人参,大枣,甘草为佐使,补气健脾,并合干姜温补脾阳,同样是针对“脾寒”的病机而设。由此可见,从本方剂的用药角度分析,分别根据“胃热”与“脾寒”两组证候,选用寒热两类药性不同的药物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以清除胃热,温中散寒,切合“胃热脾寒”之病机。

综上所述,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并不可以笼统的认为是“寒热错杂”,“寒热互结”或“湿热”所致。通过上述分析讨论,笔者认为将“胃热脾寒”作为此证病机更为妥当,易学易懂。紧切此病机,圆机活法,随证加减,才能做到活学活用,师其法而不泥其方,从而取得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张璐.伤寒缵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645.

[2]清.黄元御.四圣心源[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3.

[3]韩春生,符思.半夏泻心汤证病机浅析[J].新中医,2006,(12).

[4]李飞.中医历代方论选[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92.

[5]张诏.半夏泻心汤新解[A].仲景医学求真(续三)[C],2009.

[6]于丽雅,梁铁,金东明.半夏泻心汤君药研究概况[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1,17(2):62.

标签:;  ;  ;  

半夏泻心汤证病机探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