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类通识课程改革实践及其存在的问题

经管类通识课程改革实践及其存在的问题

◆邱红李军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529020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作为综合素质培养重要体现的通识教育改革也提到了日程上。本文结合五邑大学通识课程改革实践,阐述了经管类通识课程改革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校通识课程的思路建议,以推进地方本科高校通识课程改革的进程。

关键词:经管类通识课程改革问题

一、通识课程改革背景

通识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体现,也是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五邑大学对原来的人文、艺术、经管和自然科学与工程四类素质教育课程也进行了一场大规模、全方位的改革,目前正式实施已近两年。笔者有幸参与了学校经管类通识课程体系改革工作,结合工作实际及一年多来的教学实施情况,分析了五邑大学经管类通识课程体系改革及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经管类通识课程的思路建议,以期提供些许经验做法,推进地方本科高校通识课程改革的进程。

二、经管类通识课程开设情况

本着精讲精学、通学广学的通识教育理念及学校改革要求,经管类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涉及当代大学生所必需的经济和管理综合素质培养的相关课程,根据课程本身内容特点要求,共开设了18门通识课程,基于《经济管理通论》、《公司概论》两门课程本身的内容和性质,把这两门课程定为必选课程,其他20门为任选课程,见下表。

经管类通识课程设置一览表

经管类通识教育课程均以学术讲座的形式开设,要求全校非经管专业学生修满2个学分,每门课程4学时(0.25学分)或8学时(0.50学分)。为避免由于课程微小、频繁考试给学生造成过度负担,每门课程均以学生的出勤情况和课程报告质量评定成绩,学生一般在课程结束2周内提交一份1000-2000字的课程报告,主讲教师在课程结束4周内提交课程成绩。

三、经管类通识课程实施情况

经管类通识课程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领导力以及了解地方经济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自去年试行以来,在实际教学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学时少,无法满足全校非经管类学生修读学分。

2.学生选课非常困难。根据目前通识课学时设置,学生要选够2学分要求,要选10门左右的课程才能达到。因此,实际运行中学生选课难的问题也亟待解决。

3.教学任务安排困难。自去年改革以来,由于通识课开课的重要性和难度,我们尽量安排职称高、教学效果好的老师任教。但一年来,由于通识课程备课课时少、工作量大、考核困难等等客观原因以及学校相关的鼓励政策没有跟上,再加上老师本身教学任务已很重,一些通识课不得不停开,使得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通识教育理念不能充分发挥,这和学校进行通识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和要求有些偏离。

四、完善经管类通识课程的建议

1.进一步丰富和优化通识课程体系,保持课源数量优势。通识课要有充足的课源,并适当增加通识课学时,以满足全校非经管类学生修读学分要求以及解决学生选课困难的局面。

2.优化经管类通识课模块,重视通识核心课建设。

3.大力推进通识课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改革。在以传统的班级课堂授课制为主的基础上,要把通识课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在通识教学改革中强调过程教学,由教师根据课程特点自主设计过程性评价方式。

4.政策保证,管理到位。通识课任务重,备课工作量大,又在改革中试行,为调动老师教授通识课的积极性,并鼓励老师进行通识课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探索,建议出台与通识课改革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形成一个全校统一的良性循环的通识教育管理机制。

标签:;  ;  ;  

经管类通识课程改革实践及其存在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