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论文从两种新芳醚单体N,N′-二(4-苯氧基苯甲酰基)对苯二胺单体(DPBPPD)和N,N′-二(4-苯氧基苯甲酰基)间苯二胺单体(DPBMPD)出发,通过亲电聚合路线合成了七类含酰胺结构的新型聚芳醚酮树脂。1.以DPBPPD、对苯二甲酰氯(TPC)和间苯二甲酰氯(IPC)为单体,通过亲电缩聚反应,改变IPC/TPC的摩尔比合成了一系列聚芳醚酮酰胺(PEKA)树脂,用FT-IR, DSC, TG, XRD等分析方法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和性能测试。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聚合物中TPC含量增加,其玻璃化转变温度逐渐升高,熔融温度和结晶度则逐渐减小,该类聚合物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能。2.以DPBPPD、二苯醚(DPE)和间苯二甲酰氯(IPC)为单体,通过亲电缩聚,改变DPBPPD/DPE的摩尔比,合成了一系列聚醚酮酮/聚醚酮酰胺(PEKK/PEKA)共聚物,用FT-IR, DSC, TG, XRD等分析方法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和性能测试。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共聚物中DPBPPD单体含量的增加,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熔融温度都逐渐升高,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能。当单体DPBPPD含量不低于50 mol%时,共聚物具有良好的结晶性能。3.将DPBMPD、间苯二甲酰氯(IPC)和对苯二甲酰氯(TPC)进行亲电缩聚反应,通过改变TPC/IPC的摩尔比合成了一系列聚芳醚酮酰胺(PEKA)树脂,用FT-IR, 1H NMR, DSC, TG, XRD等分析方法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和性能测试。研究结果表明,该类聚合物为非晶态聚合物,具有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和优异的溶解性能。4.将DPBMPD、二苯醚(DPE)和对苯二甲酰氯(TPC)进行亲电缩聚反应,通过改变DPBMPD/DPE的摩尔比合成了一系列聚醚酮酮/聚醚酮酰胺(PEKK/PEKA)共聚物,用FT-IR, DSC, TG, XRD等分析方法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和性能测试。研究结果表明,随着DPBMPD单体含量的增加,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逐渐升高,熔融温度逐渐下降。5.以DPBPPD、4,4′-二苯氧基二苯砜(DPODPS)和对苯二甲酰氯(TPC)为单体,进行亲电缩聚反应,通过改变DPBPPD/DPODPS的摩尔比合成了一系列聚芳醚酮酰胺/聚醚砜醚酮酮(PEKA/PESEKK)共聚物,用FT-IR, DSC, TG, XRD等分析方法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和性能测试。研究结果表明,该类共聚物均为非晶态聚合物,溶解性得到改善,随着DPBPPD单体含量的增加,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逐渐升高。6.以DPBPPD、4,4′-双(β-萘氧基)二苯砜(BNODPS)和对苯二甲酰氯(TPC)为单体,进行亲电缩聚反应,通过改变DPBPPD/BNODPS的摩尔比合成了一系列聚芳醚酮酰胺/含萘环结构聚醚砜醚酮酮(PEKA/PESEKK)共聚物,用FT-IR, DSC, TG, XRD等分析方法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和性能测试。研究结果表明,该类共聚物为非晶态聚合物,共聚物耐热性良好,溶解性得到改善。7.以DPBPPD、4,4′-二(对苯氧苯甲酰基)联苯(DPOBBP)和间苯二甲酰氯(IPC)为单体,进行亲电缩聚反应,通过改变DPBPPD/DPOBBP的摩尔比合成了一系列聚芳醚酮酰胺/含联苯结构的聚醚酮酮醚酮酮(PEKA/PEKKEKK)共聚物,用FT-IR, DSC, TG, XRD等分析方法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和性能测试。研究结果表明,随着DPBPPD单体含量增加,共聚物的Tg逐渐增大,耐热性良好且熔融加工性能有很大改善。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综述1.1 聚芳醚酮1.1.1 聚芳醚酮的研究进展1.1.2 聚芳醚酮的合成工艺路线1.1.3 聚芳醚酮的改性方法1.1.4 聚芳醚酮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1.2 聚酰胺1.2.1 概述1.2.2 芳纶纤维的特点及应用现状1.2.3 聚芳酰胺的改性方法1.3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设想和主要研究内容1.3.1 研究思路及设想1.3.2 主要研究内容2、N,N′-二(4-苯氧基苯甲酰基)对苯二胺(DPBPPD)、TPC 和IPC 三元共聚反应研究2.1 结果与讨论2.1.1 共聚物的FT-IR 光谱分析2.1.2 共聚物的对数比浓粘度2.1.3 共聚物的热性能分析2.1.4 共聚物的广角X-射线衍射分析2.1.5 共聚物的溶解性试验2.2 小结3、N,N′-二(4-苯氧基苯甲酰基)对苯二胺(DPBPPD)、二苯醚(DPE)和IPC 三元共聚合反应研究3.1 结果与讨论3.1.1 共聚物的FT-IR 光谱分析3.1.2 共聚物的对数比浓粘度3.1.3 共聚物的热性能分析3.1.4 共聚物的广角X-射线衍射分析3.1.5 共聚物的溶解性试验3.2 小结4、N,N′-二(4-苯氧基苯甲酰基)间苯二胺(DPBMPD)、TPC 和IPC 三元共聚反应研究4.1 结果与讨论4.1.1 共聚物的FT-IR 光谱分析4.1.2 共聚物的氢核磁共振谱分析4.1.3 共聚物的对数比浓粘度4.1.4 共聚物的热性能分析4.1.5 共聚物的X-射线衍射分析4.1.6 共聚物的溶解性试验4.2 小结5、N,N′-二(4-苯氧基苯甲酰基)间苯二胺(DPBMPD)、二苯醚(DPE)和TPC三元共聚合反应研究5.1 结果与讨论5.1.1 共聚物的FT-IR 光谱分析5.1.2 共聚物的对数比浓粘度5.1.3 共聚物的热性能分析5.1.4 共聚物的X-射线衍射分析5.1.5 共聚物的溶解性试验5.2 小结6、N,N′-二(4-苯氧基苯甲酰基)对苯二胺(DPBPPD)、4,4′-二苯氧基二苯砜(DPODPS)和TPC 三元共聚合反应研究6.1 结果与讨论6.1.1 共聚物的FT-IR 光谱分析6.1.2 共聚物的对数比浓粘度6.1.3 共聚物的热性能分析6.1.4 共聚物的X-射线衍射分析6.1.5 共聚物的溶解性试验6.2 小结7、N,N′-二(4-苯氧基苯甲酰基)对苯二胺(DPBPPD)、4,4′-双(Β-萘氧基)二苯砜(BNODPS)和TPC 三元共聚合反应研究7.1 结果与讨论7.1.1 共聚物的FT-IR 光谱分析7.1.2 共聚物的对数比浓粘度7.1.3 共聚物的热性能分析7.1.4 共聚物的X-射线衍射分析7.1.5 共聚物的溶解性试验7.2 小结8、N,N′-二(4-苯氧基苯甲酰基)对苯二胺(DPBPPD)、4,4′-二(对苯氧苯甲酰基)联苯(DPOBBP)和IPC 三元共聚合反应研究8.1 结果与讨论8.1.1 共聚物的FT-IR 光谱分析8.1.2 共聚物的对数比浓粘度8.1.3 共聚物的热性能分析8.1.4 共聚物的广角X-射线衍射分析8.1.5 共聚物的溶解性试验8.2 小结9、实验部分9.1 主要测试仪器和化学试剂主要测试仪器主要化学试剂9.2 单体的合成9.2.1 N,N′-二(4-苯氧基苯甲酰基)对苯二胺的合成9.2.1.1 对苯氧基苯甲酸的合成9.2.1.2 N,N′-二(4-苯氧基苯甲酰基)对苯二胺的合成9.2.2 N,N′-二(4-苯氧基苯甲酰基)间苯二胺的合成9.2.3 4,4′-二苯氧基二苯砜(DPODPS)的合成9.2.4 4,4′-双(β-萘氧基)二苯砜(BNODPS)的合成9.2.5 4,4′-二(对苯氧苯甲酰基)联苯的合成9.2.5.1 4,4′-二(对溴苯甲酰基)联苯的合成9.2.5.2 4,4′-二(对苯氧苯甲酰基)联苯的合成9.3 聚合物的合成9.3.1 N,N′-二(4-苯氧基苯甲酰基)对苯二胺(DPBPPD)、TPC 和IPC 三元共聚物的合成9.3.2 N,N′-二(4-苯氧基苯甲酰基)对苯二胺(DPBPPD)、二苯醚(DPE)和IPC 三元共聚物的合成9.3.3 N,N′-二(4-苯氧基苯甲酰基)间苯二胺(DPBMPD)、TPC 和IPC 三元共聚物的合成9.3.4 N,N′-二(4-苯氧基苯甲酰基)间苯二胺(DPBMPD)、二苯醚(DPE)和TPC 三元共聚物的合成9.3.5 N,N′-二(4-苯氧基苯甲酰基)对苯二胺(DPBPPD)、4,4′-二苯氧基苯砜(DPODPS)和TPC 三元共聚物的合成9.3.6 N,N′-二(4-苯氧基苯甲酰基)对苯二胺(DPBPPD)、4,4′-双(β-萘氧基)二苯砜(BNODPS)和TPC 三元共聚物的合成9.3.7 N,N′-二(4-苯氧基苯甲酰基)对苯二胺(DPBPPD)、4,4′-二(对苯氧苯甲酰基)联苯(DPOBBP)和IPC 三元共聚物的合成参考文献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二苯氧基苯甲酰基对苯二胺论文; 二苯氧基苯甲酰基间苯二胺论文; 聚芳醚酮酮论文; 聚醚酮酰胺论文; 亲电缩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