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迄今为止,由英国女作家乔安娜·凯瑟琳·罗琳创作的七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均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1997年6月,该系列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英国出版。十年之后,该系列七部作品中的最后一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于今夏问世。《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吸引了全世界各年龄层次的读者,1得了广泛赞誉,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本论文依据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的原型理论,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伏地魔与哈利的个体化进程进行全面比较。荣格认为,若要完成个体化的艰巨任务,在这一过程中使心灵得到成长,就必须承认和接纳阴影、阿尼玛和人格面具。本论文认为,首先,伏地魔的阴影表现为他对权力与永生的本能的执着与狂热。伏地魔对自己的阴影缺乏清醒认识,受到阴影的控制,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灾难。与伏地魔不同,经历了困顿与焦灼的哈利,终于勇敢地面对心灵中卑劣的一面——体内残存的部分伏地魔的灵魂,并将其归并到自己的人格之中,使其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其次,母亲角色和心灵伴侣的缺失暗示伏地魔丧失了阿尼玛,导致其外貌上的非人化和内心的残酷。而对于哈利来说,阿尼玛表现为三个女性人物,即生母莉莉、朋友罗恩的母亲韦斯莱夫人和爱慕的对象金妮。哈利对人友善、富于同情心同时又不惧艰险,说明哈利成功地将其阿尼玛与男性特质统一起来,从而避免了心灵如伏地魔式的片面发展。再次,伏地魔有意抛弃前途远大的巫师这一人格面具,而哈利却从最初英雄人格面具的过度膨胀,逐渐认识了英雄的角色,最终按自己的内心意愿而非众人的期望,承担起保护巫师世界不受伏地魔邪恶威胁的重任。总之,伏地魔受制于阴影,忽略了阿尼玛,放弃了人格面具,因此无法成为一个心智成熟的人。与伏地魔形成鲜明对比的哈利则敢于直面阴影,认识到阿尼玛,并接纳人格面具,因而使自己的人格保持了平衡。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伏地魔在个体化进程中遭遇失败不可避免,而哈利在个体化道路上不断前行,有希望获得圆满完善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