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我国高等学校在校贫困生数量日益增多,贫困生的问题随之凸显,成为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我国学术界也在同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研究贫困大学生的文献,这些文献揭示出经济贫困使一些大学生产生了“心理贫困”、“精神贫困”,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相比,存在着更多更严重的心理问题。本文试图探究在校贫困大学生归因特点与社会支持网络这两者关系的基础上,研究在校贫困生的归因特点对他们寻求社会支持网络的影响作用。希望本研究能对在校贫困生的社会支持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际借鉴。本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研究,首先提出了研究目的和研究的理论及实际意义,接着对归因特点、社会支持和大学贫困生的定义,有关理论和研究做了研究综述;第二部份实证研究,采用《归因方式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某综合大学的在校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了在校贫困大学生的归因特点及他们寻求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第三部分研究基于归因特点的在校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教育的思路,旨在通过归因指导的训练帮助贫困大学生避免自己的归因偏差,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社会支持网络,为自己的大学生涯提供支持和保障。本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在校贫困生的归因特点总体上是较为科学合理的,但是,也有少数贫困生在对某些负性事件的归因上出现了一定的归因偏差,将负性事件归因为外在的、局部的和不可控的归因。本研究针对这些归因偏差作出一定的归因指导方案,帮助他们矫正归因偏差,树立正确的归因倾向,为他们能够建立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社会支持网络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绪论1.1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2.1 本研究的目的1.2.2 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创新之处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1.3.2 研究的创新之处2 相关理论研究现状述评2.1 归因理论研究2.1.1 归因概念及归因理论发展2.1.2 归因方式的理论2.1.3 归因理论应用到高校教育的研究2.2 社会支持理论研究2.2.1 社会支持的概念2.2.2 “社会支持”理论的产生发展2.2.3 社会支持的分类2.2.4 社会支持研究理论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2.3 贫困大学生界定及其相关研究2.3.1 贫困大学生界定2.3.2 目前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特点研究2.3.3 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模式2.4 归因方式与寻求社会支持的研究2.4.1 成败归因的理解与寻求社会支持行为2.4.2 自尊心内归因的理解与寻求社会支持行为2.4.3 目标取向归因理解与寻求社会支持行为3 研究的思路及研究工具3.1 研究的思路及研究方法3.1.1 研究思路3.1.2 研究方法3.2 研究假设及研究样本3.2.1 研究假设3.2.2 研究样本选择3.3 研究工具及施测3.3.1 归因方式(ASQ)调查问卷使用说明3.3.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肖水源)使用分析3.3.3 调查问卷发放施测4 贫困大学生交往归因及寻求社会支持实证研究4.1 描述统计:研究样本构成的总体情况4.2 分析讨论一:贫困大学生归因特点4.2.1 研究样本大学生归因方式总体情况4.2.2 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不同归因维度得分的统计4.2.3 贫困大学生归因方式及不同变量分析4.2.4 贫困大学生归因方式差异分析4.3 研究讨论二:贫困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帮助的分析4.3.1 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帮助比较4.3.2 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性别比较4.3.3 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年级差异4.3.4 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城乡差异4.4 贫困大学生归因方式与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分析5 本研究对贫困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教育的启示5.1 引导贫困大学生积极体验尊严与信任5.2 引导贫困大学生积极进行成败体验5.3 引导贫困大学生积极科学归因6 研究总结致谢参考文献附录A. 调查问卷B. 硕士生学习期间发表论文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贫困大学生论文; 归因特点论文; 社会支持论文; 归因指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