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南“禁白”工作全面展开(论文文献综述)
韩娇柔[1](2020)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洱海保护治理中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弘扬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在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下提出的重要理论和指导思想。洱海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洱海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1月到大理洱海进行考察,对大理洱海的嘱托为大理人民保护治理洱海敲响了警钟、提供了指南并吹响了号角。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人与自然关系论、生态文明建设“两山论”、生态文明建设价值论、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论、生态文明建设法制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论、洱海生态环境保护论是有效治理洱海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原则。习近平考察大理前人们对洱海治理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彻底改变洱海生态失衡的趋势和局面。习近平在考察大理后为洱海保护治理提出了重要理念、指导方针和目标要求,得到了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关于洱海保护治理的号召,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大力度保护治理洱海,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当前洱海保护治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其中,水量不足是洱海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此外,还有经济发展不足,流域内产业转型升级较慢,游客数量增加,环保压力巨大,全民参与洱海保护治理的积极性不够高等问题。从洱海保护治理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和面临的问题入手,探索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洱海保护治理的路径选择,以牢固树立生态意识为先导为洱海保护治理提供思想保障,以示范区为引领推动生态型政府建设,以法制建设为保障实现依法治湖,以全民参与为根本为洱海治理提供永续动力,从而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加有效运用到洱海保护治理中,为走出洱海污染困境、摆脱洱海生态危机提行动指南和精神动力,为高原淡水湖泊的保护治理提供更好的方略和智慧。
王灿[2](2020)在《符号互动视角下教师教材观的重构》文中提出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对教材改革与教师教材观念的转变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后现代主义理念的渗透和教材多样化的局面,不得不让社会各界对教材与教材观念的研究产生新的思考。虽说近几年来关于教材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成果数量日趋增长,但总的来说,关于教师教材观念与其建构的研究却是相对少见的。而且研究者一般是从从应然层面和一般性的教学理论来研究和建构教师的教材观理论,关于教师教材观的现状、所存问题与问题解决路径的研究数量更是占比较少。所以本文从应然与实然两方面来研究教师教材观。观念的背后潜藏着思想与文化因子,而这些因素的交互更是作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因此,本文主要采取文献研究的方法,从符号互动的视角来探索应然层面的教师教材观的建构。本文教师教材观的应然取向的理论框架主要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从主客我互动、情境定义、教师教材互动和意义创生四个维度来搭建的,维度与维度之间也有着内在的联系。为了分析教师教材观实然层面与应然层面之间的差异性,本文也采用的文献研究与文本分析的方法来探寻教师教材的现存问题与成因。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总结出在符号互动视角下教师教材观的实然问题为:1.教师教材观念中,对自我角色领悟不当、忽略学生应有的角色;2.教师教材观念中,对于教材与学生意义创生认识是不足的;3.教师教材观念中,教师教材互动意识淡薄、认识不当。并通过对文本进行梳理和逻辑论证的方式从国家、学校与教师第三个方面进行归因分析。为了重现建构教师教材观,为了使教师教材观念更加科学化、人本化。本文又相应地从社会、学校与教师三个层面来提出建设性策略:1.改革评价制度;2.祛魅课程法理化;3.改进教材培训体系;4.完善学校文化品性;5.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张宗建[3](2020)在《鲁西南地方戏曲影响下的戏曲民俗版画研究》文中提出戏曲和民俗版画是中国传统民众生活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了诸多的文化交融与碰撞,多地的民俗版画生产中便出现了大量表现戏曲故事的画面,这种作品则多被称为“戏曲民俗版画”。作为一种将戏曲文化与木刻版印相结合的民间艺术,自明代出现萌芽以来,经过清代的发展,逐渐成为极受民众欢迎的民间美术形式之一。鲁西南地区自宋元以来便是戏曲文化的繁盛之地,当地戏曲剧种、剧目众多,戏曲表演在民众日常生活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由此,地方戏曲自然地进入民间木刻版画艺人的视野,进而创造出大量表现戏曲内容的民俗图像。不过,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鲁西南地区所生产的此类戏曲图像,并非为年节期间装点家居使用,而是具有明确的实用性与生活性特征。无论生产还是使用,都跨越了“年”的阈限性质,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这也使本文的研究对象具有了文化功能上的特殊性。因此,本文使用“民俗版画”的概念视野,将其定义为“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并通过对鲁西南地区地域文化生态与地方历史的梳理,还原鲁西南民俗版画的生存语境,进而对其中戏曲题材的出现与兴盛加以诠释。同时,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在前人的学术研究中关注较少,仅有的研究也多围绕该地最具代表性的书本子民俗版画展开,很难完整的呈现这一民间艺术的完整面貌,这也使本研究具有了学术意义的稀缺性。笔者通过对近50个民俗版画作坊的田野考察及相关艺人、知情者的口述访谈,获取了大量珍贵的图像与口述资料。基于这些资料的充分利用,本文将尽可能的复原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在历史上的空间分布与时间跨度,并重述它在中国民俗版画史中的重要位置,进而对这一被学界忽视的民俗版画产地进行学术补白。另外,本研究主要从“文化融合”“文化区”“文化时空交流”等研究视野着手,探析地方戏曲文化与文化融合现象对民俗版画生产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指出鲁西南地区作为诸多民俗版画产区的地理交界处,所生产的一般类别民俗版画都具有明显的多地文化融合样态,而地方戏曲则为鲁西南民俗版画的生产带来了关键的文化元素,在此显示出一种特殊的风貌。即其不光接受了邻近区域民俗版画的制作技艺,同时融汇整合了鲁西南地域内的重要民间文化事项——地方戏曲,从而产生出风格独具的艺术特色。两者共同构筑了民俗版画的共性与个性特征,成为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得以存续的重要前提。可以说,鲁西南地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与区域内特定的民俗生活样态,使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的产生与存续既是必然,亦显偶然。邻近地区众多民俗版画产地的存在使该地出现木刻印刷技艺成为必然,这种必然凸显了民间文化的交流与扩散行为。而将戏曲故事作为最主要的表现对象,并将其融入民众日常的生活用品中,更是区域内不同文化事项间互为融合的偶然。那么,从空间与时间的双重角度考量,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这一研究对象的产生与发展,便充分反映出民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特性,成为解释民间文化自发交融整合现象的重要案例。这也正是本文选取该文化事项作为研究对象的重要原因。最后,本文提出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通过文化的时空交流与融合所构建的“生活空间”与“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文化区”的概念,进一步解释鲁西南地方戏曲、戏曲民俗版画以及鲁西南民众生活间的关联与互通,并呈现出其在当地文化生态链形成中的重要意义。将“文化区”“文化融合”等概念引入该研究不仅能够对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的独特性与区域性加以阐释,同时也使本研究具有了更为深远的研究意义,进而对当下各类民间美术乃至民间文化事项文化类型划分、产地区域分类的科学性提供学术借鉴。最终以此重释文化融合、文化交流、文化秩序、文化生态链等元素对民间文化事项发展兴衰的重要影响。
高思远[4](2020)在《民国时期江苏省牙税研究》文中指出牙行是一种古老的商业中介组织,主营撮合交易与代客买卖,最早被称为驵侩。而牙税是政府对牙行的经营所征课的税收,具有营业税的性质,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商业税收之一,起源于唐代。牙税在清代走向制度化,为限制牙行的开设,雍正制定了定额牙帖制度,江苏省也基本确定了分等定额的税制。清末,面对窘迫的财政局面,苏州藩司将牙税税额增加十倍,引发了牙商的强烈抗议,在苏州商会的协助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增牙税运动,最后以地方政府与牙商之间的妥协而告终。民国成立后,北京政府财政部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推动地方整顿牙税,并将牙税列为中央专款,由地方稽征后缴解中央。中央专款作为临时性的财政政策,在设置之初成效显着,但随着中央政府权威日益衰落,地方缴解数额不断减少,所谓的中央专款名存实亡,税款也被地方政府截留。为保障教育发展,江苏省在1924年设置教育经费管理委员会,并将牙税、屠宰税等税种列为教育专款,由委员会负责征管。委员会接手之初,制定了详细的牙税经收管理办法,但高昂的稽征成本难以为继,在1932年开启了招商包征牙税的办法。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原本作为江苏省会的南京市被划为特别市,由行政院直接管理。特别市成立后,南京市内牙税归属权成为省市间争夺的焦点,引发了历时六年的争夺。通过争夺,我们进而观察背后的制度体系与权力网络。在近代中国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中,税收现代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牙税的改革可以被视为旧税种改革的重要案例。1931年营业税开征后,牙税因其具有的营业税性质,向营业税过渡也是法理的必然要求。而地方政府则遵循实用主义的原则,缺乏改革的动力,迟迟没有进展。直至抗战时期,重庆政府为裕税源,接管了地方营业税的征收,才使牙税改革得以推进,废止了分等定额税制,改按固定税率征收。观察牙税改革的进程,可以鲜明地发觉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税收改革中态度的差异。税收现代化的进程,不仅是税种和税制的革新,更是政府与纳税人之间关系的演进。政府对牙行征税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维护市场秩序,规范牙行经营的义务。而在考察政府与牙行之间的关系,以征代管的倾向尤为明显。而随着新式商业中介组织的产生与发展,牙行这种古老的商业组织也必然在历史的浪潮中,逐渐被取代,而牙税也随之消亡。
普布顿珠[5](2020)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研究表明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大会的同志提出意见。2019年工作回顾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也是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民主改革60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
詹好[6](2020)在《大数据时代下数据挖掘中的算法歧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算法歧视是近几年国内外科学界和哲学界的研究热点。除对算法歧视现象进行伦理反思外,哲学界对该问题的讨论还可划分为两个大类,即“算法歧视场景识别”与“算法歧视现象治理”。前者的重点在于定义算法歧视概念,本质上是概念分析的工作;后者则涉及规制问题,难点在于对治理边界与问责边界的把控,属技术哲学的范畴。对于此二难题,学界已有诸多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进行了一系列整理及补充的工作:针对“算法歧视场景识别”问题,本研究从“歧视-算法-算法歧视”的进路出发,逐步探索算法歧视之特征、定义,进而提出识别歧视场景的操作步骤。具体说来,又可划分为五个子任务:(1)回顾现有研究,梳理识别歧视场景的基本方法及困难;(2)基于拉斯穆斯的一系列关于歧视研究,构造歧视的形式化定义;(3)考察“算法”概念的演变进程,厘清“算法歧视”语境下的“算法”所指,进而消解算法歧视的本体论论证难题;(4)结合前两项工作,构建形式化的“算法歧视”定义;(5)根据“算法歧视”的形式化定义,设计算法歧视场景的识别步骤。针对“算法歧视现象治理”问题,本研究从方法维度及时间维度出发,总结现有治理方案的基本模式及其困难;并借鉴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理论,构造算法歧视发生学路径;最终论证事中治理方案的作用方式及合理性。具体说来,可划分为四个子任务:(1)从方法维度上回顾算法歧视现象的治理方案,总结其基本模式与困难;(2)从时间维度上回顾算法歧视现象的治理方案,总结其基本模式与困难;(3)借助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理论,构建“算法前见-算法偏见-算法歧视”发生学路径;(4)依据发生学路径,论证事中治理方案的作用方式及合理性。
苗雨鹤[7](2019)在《清代苏州示禁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古以来,传统帝制中国就有“刻石纪法”的法制传统。有清一代,该传统主要体现为各级地方官府以及民众通过勒石的手段颁布相关禁令,以更好的维护地方法律秩序。根据颁布的主体,示禁碑可以分为官禁碑与民禁碑,其规制对象丰富多彩,触及到了整个民间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其中,官禁碑一般由官府主动颁刻,而民禁碑则既可以由地方民众申请官府颁刻,也可以通过宗族、行会等民间组织的公议自行颁刻。示禁碑在颁刻的流程上一般均严格遵循清代上下级政府的行政运转机制。就示禁碑的规制对象而言,其主要是为了维护宗族管理、商业秩序、寺观管理、赋役、环境、治安、市政等社会治理问题;就示禁碑的惩处方式而言,其主要为依据朝廷律典、民间规约,其中民间公议的罚则又包含财产罚、身份罚等颇具中国古代特色的方式。清代碑禁体系的特点在于,就地方法律秩序的维护与治理而言,官府与民众之间形成了一套良性的互动,就规制对象而言,示禁碑又深入到社会生活中每一个角落;其作用在于,当帝制中国的朝廷律典无法有效、及时地规制、管理、整顿各类地方积弊时,各地官府与民众却可以有针对性的通过勒石示禁的方式解决这一难题,同时在法律传播、保存手段较为落后的时代背景下,勒石示禁也可以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更长的保存时间里将有效地传播地方禁令,以保证法律的效力以及政府、各民间组织的权威性。但同时,立碑程序的繁琐导致了禁令的滞后性,惩处方式的不清晰损害了禁令的可执行力。清人“勒石永禁”的做法有效地维护了地方社会的法律秩序,值得今人借鉴与学习。
冯丰[8](2019)在《明代铜钱私铸现象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铜钱私铸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问题。明代,在特殊的货币政策与复杂的货币体系的影响之下,私铸与前代相比更加严重,并且有着明显的特点,即私钱逐渐劣质化、古钱成为私铸模本、官局私铸逐渐盛行。从时间上看,明代私铸从轻微到泛滥;从空间上看,私钱由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由中心城市到基层市场扩散、转移。明代的私钱在流通中一度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私钱存在无法持续流通等诸多问题,给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阻碍。与历史上的其他时期相比,明代私铸盛行的原因也更加复杂:由于明初的禁钱政策和缺乏铜料等原因,明代铸钱规模远小于前代,加之朝贡体制下铜钱大量外流,造成明代钱制钱供应不足,为私钱创造了流通的空间;明末滥铸加剧了格雷欣效应,为私铸增加了牟利的途径;明代政府的货币政策频繁变化,特别是在古钱、私钱等关键问题上的左右摇摆,致使货币市场的混乱状况进一步加剧。为了整治私铸,明代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重罚严惩、颁布禁令、控制铜料等,但成效微乎其微,私钱泛滥的状况丝毫没有得到改善。两方面原因导致了这一结果:一方面,明代中后期政治腐败,上至高官勋贵,下至工匠,都参与私铸并从中谋取暴利;另一方面,私钱泛滥积重难返,政府无法处理百姓手中的大量私钱,禁止私钱流通更是无从谈起。铜钱钱法的混乱使得百姓在交易中逐渐抛弃铜钱而使用白银,与此同时政府也进行了一系列因应货币形势的财政改革,这些都加速了货币白银化进程。
王丽娟[9](2018)在《中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推本溯源,邪教问题是我国社会系统内一个古老的课题,典章古籍中不乏其应对之策,从《礼记》到历代王朝正史的“刑法志”,从《唐律疏议》到《大明律》、《大清律例》,均记载有当时统治阶级对邪教抑或类邪教问题的处置方式。邪教问题亦是一个当代国际性问题,法国为之金鼓齐鸣,综合应对;美国素有“邪教王国”之称,却泰然处之,来者不拒;日本为其密锣紧鼓,修法制律;中国大张挞伐,却又防不胜防……纵观古今中外,不难发现我国与国外邪教问题具有本质区别。国外当代邪教问题是二战后,特别是在20世纪60、70年代社会转型进程中新(兴)宗教里面孳生的一批具有反社会、反人类等性质的违法犯罪组织,是新(兴)宗教的畸形品,归根究底,将它称之为新兴宗教亦不为过。而我国当代邪教是杂糅了本国历史遗留政治问题与国际社会新(兴)宗教畸形品的混合物,它根本不是宗教,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问题是国际社会发展轨迹的一次交汇,是“祸不单行”的推波助澜。因此,我国邪教问题的有效防治不仅要从本国历史实际出发,而且需借鉴国外当代邪教问题治理之成熟经验。鉴于此,本研究选取美国、法国、日本与我国作为样本(选取理由详见引言第三节内容),将其当代邪教防治对策进行比较。通过历史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多学科交叉法、比较研究法以及定量分析法,将各国当代邪教问题历史、现状进行梳理,在政府与民间两个大框架下对防治之策进行整合考察,客观地比较、解读各国防治对策异同之处与其背后的影响因素,挖掘适宜我国国情的有效启示,以弥补当前治理方式之不足。本研究共八部分组成,其研究发现主要有:第一,通过对邪教问题的基本理论分析比较,发现我国邪教问题与国外邪教的本质区别。第二,通过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邪教组织仍具规模、反动特征显着。而国外邪教组织多呈数量多、规模小的现象。第三,关于国外邪教问题的治理方式,呈现出美国民间力量强大、法国综合治理成效显着、日本出台法律迅速而周密等显着特色。第四,我国邪教问题防治以政府部门为主,尤其是政法系统,民间力量明显不足。另外,通过对随机抽取的1000份邪教类法律裁判文书考察,发现我国绝大多数案例以《刑法》第300条入罪、刑事二审上诉案件以维持原判为裁决、刑事量刑集中在3年左右、执行期间多有减刑等特点。最后,本研究在完善性创新观照下,结合国外邪教问题防治对策的有效启示,勾勒出我国当前邪教问题综合治理基础之上法律、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国际层面的精细化防治图景。
程永俊[10](2018)在《《大理日报》有关三月街报道的媒体人类学研究》文中认为三月街历史悠久,传承千年。作为白族传统的民族节日,它不仅是我国古代南方地区最大的物资交流市场,更是大理州人民一年一度的欢聚盛会。饱含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三月街,一直延续着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联络白族与其他各民族情感的纽带作用。经过多年的历史积淀,大理三月街已经从最初带有宗教色彩的地方庙会发展成如今的集商贸、文体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节日。近年来,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三月街在新时期得到更广泛的流传。作为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月街长期存在于报纸的“记忆”中。如今,为了扩大三月街影响力,传承优秀的白族文化,需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历史记忆”功能,理清三月街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变迁与发展,从而得到该时期有关三月街发展变化的民族志,达到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弘扬白族优秀文化的作用。本文第一部分是选题背景、意义、研究方法、相关研究综述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全文共有四个章节。第一章通过对搜集到的43年(由于客观原因导致仅有43年的报纸资料)的《大理日报》报道的三月街的版面数量、版面比重、报道的时长、三月街开幕前后报道数量、报道内容做了全面的分类统计,并从时域上得到反映《大理日报》报道三月街情况的曲线。通过对各项报道数据的变化情况,结合社会发展和三月街本身的变化节点,将三月街的变迁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二章从报道主题、官方色彩、报道广度和报道深度四个方面对《大理日报》有关三月街的报道做全方位多视角的分析和解读。第三章结合《大理日报》有关三月街报道的大事记和《大理日报》对三月街报道的三个历史性转折点(1982年报纸复刊并开始正常发行,1991年三月街被政府定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节”,2008年三月街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大理日报》开始出现电子版),将三月街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进行研究:第一时期(1960—1981年),第二时期(1982—1990年),第三时期(1991—2007年),第四时期(2008—2017年)。第四章以赛马、药材市场、物资交易、文化活动为例并结合对《大理日报》报社记者的访谈探讨三月街的发展与变化。综上,本文以搜集到的1959—2017年《大理日报》有关三月街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尝试从媒体人类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全文围绕着《大理日报》三月街报道的三个历史转折点和四个时期展开分析。通过研究,试图梳理《大理日报》对三月街报道的历史变迁过程,并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借鉴。
二、湖南“禁白”工作全面展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南“禁白”工作全面展开(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洱海保护治理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国内背景 |
(二)国外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四、研究主要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主要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主要内容及重要意义 |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 |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
(二)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 |
(三)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生态观 |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人与自然关系论 |
(二)生态文明建设“两山论” |
(三)生态文明建设价值论 |
(四)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论 |
(五)生态文明建设法治论 |
(六)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论 |
(七)洱海保护治理特别论 |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意义 |
(一)为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指明方向 |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内容 |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
第二章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前后洱海保护治理情况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情况概述与分析 |
(一)调查情况概述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二、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前洱海保护治理情况 |
(一)洱海保护治理情况概述 |
(二)洱海保护治理主要措施 |
(三)洱海保护治理取得成效 |
三、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后洱海保护治理情况 |
(一)洱海保护治理认识深化 |
(二)洱海保护治理措施有力 |
(三)洱海保护治理成效显着 |
四、当前洱海保护治理的基本经验与主要挑战 |
(一)当前洱海保护治理的基本经验 |
(二)当前洱海保护治理的主要挑战 |
第三章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洱海保护治理的路径 |
一、以牢固树立生态意识为先导 |
(一)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宣传教育 |
(二)弘扬流域内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
(三)增强流域内干部群众保护治理洱海的自觉性 |
二、以强化流域内各级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为关键 |
(一)进一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强化顶层设计 |
(二)以“两山论”和系统论指导确定流域内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 |
(三)以严格的责任制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 |
(四)以洱海保护治理示范区建设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 |
三、以全民参与为根本 |
(一)流域内各级党委政府全员参与洱海保护治理 |
(二)流域内广大群众全员参与洱海保护治理 |
(三)大理市民和学生全员参与洱海保护治理 |
(四)流域内各类媒体大力参与洱海保护治理 |
四、以法制建设为保障 |
(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洱海保护治理的法制法规 |
(二)进一步强化“四治一网”中的依法治湖 |
(三)加强洱海流域行政执法和刑事执法衔接 |
(四)开展洱海流域保护治理专项执法检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录 |
(2)符号互动视角下教师教材观的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
一、教师教材观的概念界定 |
二、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符号互动视角下教师教材观的应然取向 |
第一节 主客我互动的教师教材观 |
一、“主我”与“客我”互动的教师教材观 |
二、“自我”与“他我”互动的教师教材观 |
第二节 情境互动的教师教材观 |
一、基于社会情境互动的教师教材观 |
二、基于文化情境互动的教师教材观 |
三、基于课堂情境互动的教师教材观 |
第三节 意义互动的教师教材观 |
一、教材意义创生的教师教材观 |
二、教师意义创生的教师教材观 |
三、学生意义创生的教师教材观 |
第四节 教师教材互动的教师教材观 |
一、教材选择的教师教材观 |
二、教材重构的教师教材观 |
三、教材延伸的教师教材观 |
第三章 符号互动视角下教师教材观的现实状态 |
第一节 主客我互动层面存在的问题 |
一、对教师自我角色领悟不当 |
二、对学生自我角色忽视 |
第二节 意义互动层面存在的问题 |
一、对教材意义创生不足 |
二、对学生意义创生不足 |
第三节 教师教材互动层面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教材互动意识的淡薄 |
二、教师教材互动理解的不足 |
第四章 符号互动视角下教师教材观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一节 评价制度的束缚 |
一、应试考试制度的束缚 |
二、教师评价制度的束缚 |
第二节 课程法理化的制约 |
第三节 教师教材培训的不足 |
第四节 学校文化品性的缺失 |
第五节 教师专业素质的阻碍 |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偏颇 |
二、教师专业素养的不高 |
第五章 符号互动视角下教师教材观的重构 |
第一节 完善评价制度 |
一、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祛魅应试规训 |
二、改进教师评价制度,消释功利因素 |
第二节 祛魅课程法理化 |
一、超越课程的文化依附,重构课程文化 |
二、完善课程的管理制度,实现自主发展 |
第三节 改进教材培训体系 |
第四节 完善学校文化品性 |
第五节 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
一、自主学习与反思,生成专业智慧 |
二、加强交流与合作,融合专业智慧 |
三、立足实践与科研,践行专业智慧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鲁西南地方戏曲影响下的戏曲民俗版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鲁西南地区概念的界定 |
1.2.2 民俗版画概念的界定 |
1.2.3 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概念的界定 |
1.2.4 相关地方民俗词汇的概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
1.3.2 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1.5 主要创新之处 |
1.6 基本思路与方法 |
1.7 论文主要框架图 |
第2章 鲁西南地区的文化生态与民俗版画呈现 |
2.1 鲁西南地区的地域文化生态 |
2.1.1 鲁西南地区的自然环境 |
2.1.2 鲁西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变迁 |
2.1.3 民俗版画与鲁西南民众日常生活 |
2.2 鲁西南民俗版画的发展历程与地理分布 |
2.2.1 萌生期:鲁西南民俗版画的产生推论 |
2.2.2 兴盛期:清末民国的重要地域文化事项 |
2.2.3 转型期:冀鲁豫边区的新年画改造运动 |
2.2.4 衰落期:20 世纪中期以来的发展式微 |
2.2.5 鲁西南民俗版画的主要地理分布 |
2.3 鲁西南民俗版画的内容与形式 |
2.3.1 生活类民俗版画 |
2.3.2 仪式类民俗版画 |
2.3.3 神只类民俗版画 |
2.4 鲁西南民俗版画的制作技艺及对图像的影响 |
2.4.1 主要材料及工具 |
2.4.2 基本制作技艺及场所 |
2.4.3 材料工具及制作技艺对图像呈现的影响 |
第3章 地方戏曲与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图像的生成 |
3.1 鲁西南地方戏曲与民间生活 |
3.1.1 鲁西南地方戏曲概述 |
3.1.2 相关剧种及其文化特征 |
3.1.3 鲁西南地方戏曲展演的空间与场所 |
3.1.4 地方戏曲对鲁西南民间生活的影响 |
3.2 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对地方戏曲的接受与呈现 |
3.2.1 戏曲文化传播与戏曲民俗版画 |
3.2.2 戏曲民俗版画呈现的载体 |
3.2.3 鲁西南民俗版画对地方戏曲的接受及影响 |
3.3 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的图像阐释 |
3.3.1 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的表现题材 |
3.3.2 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的造型 |
3.3.3 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的构图 |
3.3.4 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的色彩呈现 |
3.3.5 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的文本重构 |
3.4 鲁西南及邻近地域戏曲民俗版画的图像比较 |
3.4.1 区域内不同画店的图像比较及其融合影响考论 |
3.4.2 与豫北地区戏曲民俗版画的图像比较 |
3.4.3 与河南朱仙镇戏曲民俗版画的图像比较 |
3.4.4 与山东杨家埠戏曲民俗版画的图像比较 |
3.4.5 与临汾地区戏曲民俗版画的图像比较 |
3.4.6 多地图像元素的比较与分析 |
第4章 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流传的生活空间与文化融合 |
4.1 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流传的生活空间 |
4.1.1 私人空间:功能语境下的书本子民俗版画 |
4.1.2 特定空间:仪式语境下的罩方画 |
4.1.3 营作空间:戏曲民俗版画的制作与销售空间 |
4.2 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的文化融合 |
4.2.1 民间文化融合的效度及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的反应 |
4.2.2 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文化区的形成 |
4.2.3 鲁西南地方戏曲文化区与戏曲民俗版画文化区的重合及错位 |
4.3 当代生活交流方式的改变与戏曲民俗版画的式微 |
4.3.1 社会转型对民间文化秩序与生活交流方式的影响 |
4.3.2 文化媒介的转变: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文化区的弱化 |
4.3.3 文化生态链的断裂: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的当代式微 |
第5章 民间文化的时空交流与戏曲民俗版画 |
5.1 戏曲民俗版画生发的文化基础 |
5.1.1 共性:民间文化语境下的戏曲民俗版画形塑 |
5.1.2 个性:文化区视野下的戏曲民俗版画独特呈现 |
5.2 戏曲民俗版画生发过程中的文化交流与整合 |
5.2.1 民间文化的交流与扩散 |
5.2.2 戏曲民俗版画的时空交流与扩散 |
5.2.3 戏曲民俗版画与地域文化的整合 |
5.3 戏曲与戏曲民俗版画的时空交流及其作用 |
5.3.1 戏曲文化与民间视觉艺术的文化融合 |
5.3.2 文化区视野下戏曲与戏曲民俗版画的时空交流 |
5.3.3 作为标志性文化的地方戏曲在区域文化中的统领作用 |
5.4 “非遗”保护视野下的戏曲民俗版画 |
5.4.1 当代文化语境下戏曲民俗版画的特殊性 |
5.4.2 戏曲民俗版画传承在“非遗”时代出现的相关问题 |
5.4.3 “非遗”视野下的戏曲民俗版画传承与保护路径探析 |
结语 |
附录A: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部分图录辑选 |
附录B:鲁西南民俗版画艺人录 |
附录C:鲁西南地区相关方言称谓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民国时期江苏省牙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学术史回顾 |
(一) 牙行与牙人 |
(二) 牙税 |
(三) 营业税 |
(四) 地方财政 |
三.研究视角与方法 |
(一) 研究视角 |
(二) 研究方法 |
(三) 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四.文章框架 |
(一) 章节内容 |
第一章 清代江苏牙税的制度与变动 |
第一节 清代江苏地区的牙行与牙税 |
一.牙行与牙税的历史沿革 |
二.清代江苏牙行的分布经营与牙税稽征制度的形成 |
第二节 清末苏州抗增牙税运动 |
一.抗税运动的爆发 |
二.商会与政府的博弈 |
三.抗税运动渐息及余波 |
第二章 税权的博弈:民国时期牙税的地方征管 |
第一节 中央专款:牙税收归国家税的尝试 |
一.北京政府的国地财政划分与牙税整理 |
二.中央专款制度的建立与牙税划归 |
三.民国初期江苏省对牙税的初步整顿与征管 |
第二节 教育专款:国家税的地方用途 |
一.江苏省教育经费管理处成立与教育专款划分 |
二.教育经费管理处主导的牙税包征 |
第三节 以教育的名义:屠牙税征收权的争夺 |
一.混乱的种子:南京特别市成立与省市财政划分 |
二.六年的对抗:南京市与江苏省的税权纠葛 |
三.调停与缓和:省市税权矛盾因素的探析 |
第三章 牙税向营业税演进的艰难历程 |
第一节 牙税制度的概览与民间争论 |
一.各省牙税稽征制度概览与比较 |
二.关于牙税存废的民间舆论 |
第二节 向营业税过渡:税收现代化的进程 |
一.北京政府举办营业税的尝试 |
二.南京国民政府牙税改革的艰难历程 |
三.牙税改革的最终完成与新旧税制对比 |
四.江苏省非国统区牙税的征收与废除 |
第四章 税收与商民:牙税稽征与社会互动 |
第一节 苛商病民?——浅析牙行日常经营与市场功能 |
一.牙行的成立、经营与市场功能 |
二.绕不开的牙行:南京米粮的交易与流通 |
第二节 稽征与治理——牙行乱象与政府对牙行的管理 |
一.牙行积弊:偷税漏税与市场垄断 |
二.政府治理:以征代管的内在逻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政府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019年工作回顾 |
2020年工作安排 |
政府自身建设 |
(6)大数据时代下数据挖掘中的算法歧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算法歧视研究的必要性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算法歧视场景识别 |
1.2.2 算法歧视现象治理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之处 |
2.算法歧视场景识别问题 |
2.1 现有研究及困难 |
2.1.1 非技术路线 |
2.1.2 非技术路线的困难 |
2.1.3 技术路线 |
2.1.4 技术路线的困难 |
2.2 混合路径解决方案 |
2.2.1 歧视定义 |
2.2.2 歧视场景判定 |
2.2.3 算法歧视语境下的算法概念 |
2.2.4 算法歧视定义 |
2.2.5 算法歧视场景识别 |
3.算法歧视现象治理问题 |
3.1 现有研究及困难 |
3.1.0 方法维度 |
3.1.1 方法维度的困难 |
3.1.2 时间维度 |
3.1.3 时间维度的困难 |
3.2 再论事中治理方案 |
3.2.1 事中治理方案的相对优势及困难 |
3.2.2 事中治理困难的消解 |
4.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后记 |
(7)清代苏州示禁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现状 |
三、选题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清代立碑示禁的传统与分类 |
第一节 立碑示禁的法制传统 |
第二节 清代示禁碑的分类 |
一、按照立碑动议的主体:敕禁碑、官禁碑、民禁碑 |
二、按照示禁内容:族规、行规、公共管理、社会治安等 |
第二章 清代苏州示禁碑的颁刻程序 |
第一节 官禁碑的颁刻程序 |
一、下级奉上级官府命令立碑示禁 |
二、本级官府直接命令立碑 |
第二节 民禁碑的颁刻程序 |
一、民间团体公议自立章程,呈请官府批准 |
二、民间团体自立碑石 |
第三节 示禁碑中所见公文流转制度 |
第三章 清代苏州示禁碑的内容 |
第一节 苏州示禁碑的适用领域 |
一、规范宗族管理 |
二、规范商业秩序 |
三、规范寺观管理 |
四、规范社会治理 |
五、规范政府公权 |
第二节 苏州示禁碑的惩处方式 |
一、依据朝廷律典 |
二、依据民间规约 |
第四章 清代苏州示禁碑的成效考察 |
第一节 立碑的过程体现了良好的官民互动 |
第二节 立碑的形式保障了法令的持久效力 |
第三节 示禁的内容弥补了朝廷律典中的法律漏洞 |
第四节 立碑程序的繁琐导致了禁令实施的滞后性 |
第五节 禁令惩处方式的不清晰降低了禁令的可执行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8)明代铜钱私铸现象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学术史回顾 |
1.3 论文框架 |
2. 明代私铸概况 |
2.1 明代私铸的阶段 |
2.2 明代私铸的特点 |
2.3 明代私钱的流布 |
2.4 明代私钱的流通 |
本章小结 |
3. 明代私铸盛行的原因 |
3.1 停铸与开铸:明初禁钱令的多重影响 |
3.2 拣择与折价:成化到万历间的货币政策 |
3.3 高钱与低钱:明末官方滥铸与民间私铸 |
本章小结 |
4. 明代政府整治私铸的措施及成效 |
4.1 惩罚:严刑峻法失效 |
4.2 申禁:取缔私钱受阻 |
4.3 遏铜:管控铜材失败 |
本章小结 |
5. 余论:私铸与铜钱价值二重性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9)中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邪教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
(二)研究方法的运用 |
四、研究框架与主要观点 |
五、研究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一)论文的创新点 |
(二)论文的不足之处 |
1 邪教问题基本理论 |
1.1 邪教的概念 |
1.1.1 中国的邪教概念 |
1.1.2 国外的邪教概念 |
1.2 邪教的特征 |
1.2.1 官方对邪教特征的界定 |
1.2.2 国内外邪教特征解析 |
1.3 邪教的主要类型 |
1.3.1 中国的邪教主要类型 |
1.3.2 国外的邪教主要类型 |
1.4 邪教相关概念辨析 |
1.4.1 邪教与宗教 |
1.4.2 邪教与新兴宗教 |
1.4.3 邪教与教会、宗派、教派、膜拜教团 |
1.4.4 邪教与异端 |
1.5 邪教问题治理的相关理论及概念 |
1.5.1 社会控制理论 |
1.5.2 社会治理精细化 |
1.6 小结 |
2 中美法日邪教问题的历史考察 |
2.1 中国邪教问题的历史嬗变 |
2.1.1 古代邪教问题(先秦时期至19世纪40年代) |
2.1.2 “会道门”时期的邪教问题(民国年间至20世纪70年代) |
2.1.3 当代邪教问题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
2.1.4 小结 |
2.2 国外邪教问题的历史回顾 |
2.2.1 纵向视角:兴起于1960年代,发展于20世纪末期 |
2.2.2 横向视角:美法日邪教问题各具特色 |
2.3 小结 |
3 中国当代邪教问题综合防治内容 |
3.1 政府层面邪教问题的防治 |
3.1.1 立法机关针对邪教问题的多层次立法体系 |
3.1.2 行政机关对邪教问题的综合治理 |
3.1.3 司法机关针对邪教类犯罪行为的司法审判 |
3.2 民间层面邪教问题的防治 |
3.2.1 反邪教主体多元化 |
3.2.2 反邪教经营模式以政府引导为主 |
3.3 政府与民间力量联合反邪教—成立反邪教研究中心(智库) |
3.4 小结 |
4 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 |
4.1 美国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 |
4.1.1 邪教问题治理之政府层面 |
4.1.2 邪教问题治理之民间层面 |
4.2 法国当代邪教问题防治 |
4.2.1 政府层面:议会与内阁相互促进 |
4.2.2 民间层面:成立民间组织,政府为其提供资金支持 |
4.3 日本当代邪教问题防治 |
4.3.1 立足现实不断完善的立法模式 |
4.3.2 加强管理,严密监控之行政执法 |
4.3.3 慎重审判,从重处罚之司法实践 |
4.3.4 成立反邪教协会、示威游行等自发抵制之民间反邪教 |
4.4 小结 |
5 中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之比较 |
5.1 中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的异同点 |
5.1.1 共通性 |
5.1.2 差异性 |
5.2 影响中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异同的因素 |
5.2.1 宗教信仰自由的体系与原则 |
5.2.2 宗教对国家的影响 |
5.2.3 国家政体类型对决策之影响 |
5.2.4 小结 |
6 国外邪教问题治理对策对我国的启示及当前中国邪教问题防治对策的完善 |
6.1 国外邪教问题治理对策对我国的启示 |
6.1.1 邪教问题的防治应侧重立法层面 |
6.1.2 “邪教”的定性要通过审判或自下而上的推动认定 |
6.1.3 加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有利于邪教问题的防范 |
6.1.4 经济是邪教组织产生、壮大的关键因素 |
6.1.5 国际合作有利于跨国邪教问题防治 |
6.2 我国邪教问题防治对策存在的问题 |
6.3 我国邪教问题治理对策的完善:综合防治体系之上的精细化建构 |
6.3.1 邪教问题防治的战略指导思想 |
6.3.2 法律层面之精细构建 |
6.3.3 社会层面之基层导向 |
6.3.4 文化层面之精品打造 |
6.3.5 经济层面之精准打击与保护并行 |
6.3.6 政治层面之加强党的领导 |
6.3.7 国际层面之话语权提升 |
6.3.8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大理日报》有关三月街报道的媒体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一)关于媒体人类学研究的概述 |
(二)关于报刊资料对民族节日的研究概述 |
(三)关于三月街的研究概述 |
三、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重点难点 |
(四)基本观点 |
(五)创新点 |
四、相关概念界定与说明 |
(一)媒体人类学 |
(二)《大理日报》 |
(三)三月街 |
第一章 《大理日报》三月街报道统计分析 |
一、三月街报道规模分析 |
(一)版面数量分析 |
(二)版面比重分析 |
(三)报道时长分析 |
二、三月街报道形式分析 |
(一)开幕前后报道数量分析 |
(二)开幕前后报道内容变化分析 |
三、三月街报道内容分析 |
四、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大理日报》三月街报道内容的多视角解读 |
一、三月街报道主题分类 |
二、三月街报道内容的官方色彩 |
三、三月街报道内容的广度 |
四、三月街报道内容的深度 |
五、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理日报》三月街报道的四个时期 |
一、第一时期(1960—1981年) |
二、第二时期(1982—1990年) |
三、第三时期(1991—2007年) |
四、第四时期(2008—2017年)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从《大理日报》报道内容看三月街的发展与变化 |
一、赛马的演变与发展 |
二、药材市场的演变与发展 |
三、物资交易的演变与发展 |
四、文化活动的演变与发展 |
五、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四、湖南“禁白”工作全面展开(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洱海保护治理中的实践研究[D]. 韩娇柔. 大理大学, 2020(05)
- [2]符号互动视角下教师教材观的重构[D]. 王灿.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鲁西南地方戏曲影响下的戏曲民俗版画研究[D]. 张宗建. 天津大学, 2020(02)
- [4]民国时期江苏省牙税研究[D]. 高思远.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5]政府工作报告[N]. 普布顿珠. 山南报(汉), 2020
- [6]大数据时代下数据挖掘中的算法歧视研究[D]. 詹好.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清代苏州示禁碑研究[D]. 苗雨鹤.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8]明代铜钱私铸现象之分析[D]. 冯丰. 浙江大学, 2019(01)
- [9]中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比较研究[D]. 王丽娟.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8(04)
- [10]《大理日报》有关三月街报道的媒体人类学研究[D]. 程永俊. 大理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