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从劳动空间分工到大都市区空间组织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人文地理学
作者: 石崧
导师: 宁越敏
关键词: 分工,劳动空间分工,大都市区空间组织,上海大都市区
文献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大都市区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21世纪世界城市化的主导趋势。本文以此作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学的原点——分工切入,用赋予空间内涵的劳动空间分工理论来探究大都市区空间组织所隐藏的秩序。从而推动以大都市区为研究对象的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为大都市区规划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全文分上下两篇,共七章。上篇由前三章构成,主要从经济学的“分工”讨论中挖掘出空间的意义,在经济学平台上搭建起新的劳动空间分工的理论框架。下篇由后四章构成,利用劳动空间分工理论研究大都市区空间组织,并以此研究上海大都市区的空间组织,验证理论的正误。 第一章 绪论。首先阐述了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强调劳动空间分工作为一种中观层次的理论分析工具可有效衔接微观的城市经济学和宏观的政治经济学,能够更好地解析大都市区空间组织。进而对国内外关于劳动空间分工理论做了系统的文献综述工作,将西方劳动空间分工理论归纳为国际和国内两条轨迹和区域不平衡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和世界经济学四个发展取向。提出劳动空间分工理论是区位论响应人文地理学范式转型的产物,并指出国内外研究的不足及重新架构理论框架的迫切性。最后建构了本研究框架和方法。 第二章 劳动分工的理论谱系沿革。围绕着分工这一核心,将斯密开端的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和新兴古典经济学等流派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框架中加以思考,讨论分工理论的沿革。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综合的评述,勾勒出清晰的分工理论的演变轨迹。 第三章 劳动空间分工:经济学到人文地理学的跨越。在上一章分工讨论的基础上,重新梳理和表述分工概念,提出分工是专业化和交易矛盾统一的观点。从而建立起关于分工经济的基本框架。然后将视角转移到对生产方式和企业组织的对立统一的关注上。通过对分工发育过程的历史流变的观察,发现分工始终是在不断平衡专业化和交易两者的矛盾中螺旋式演进。这不仅验证了前面的理论判断,而且从中挖掘出“空间”的意义,即随着分工的细化,空间的重要性逐渐凸现出来。由此从分工过渡到劳动空间分工,根据劳动过程的空间分离与否,将劳动空间分工划分为部门空间分工和产品内空间分工两个发展阶段。而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为追逐最大化分工经济的好处,不同的劳动过程在全球尺度中不断进行空间集聚和扩散,从而产生各种劳动空间分工现象。在上述过程中,由于内生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的存在,空间逐渐成为一种生产资料。因此,劳动空间分工就是分工演进的产物,体现了分工发育的较高阶段。本章的最后,将劳动过程和空间因素整合,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上篇:劳动空间分工——新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和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依据
二、选题的重要性和意义
第二节 理论文献综述
一、国外的研究动态
二、国内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和框架
二、研究方法和手段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
一、研究内容
二、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劳动分工的理论谱系沿革
第一节 基本演进框架和分工理论的缘起
一、分工理论演进框架
二、经济增长的源泉:斯密的分工论
第二节 对劳动分工社会意义的理论思考
一、资本—劳动冲突:马克思的思考和社会学讨论
二、独树一帜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第三节 分工引发贸易: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
二、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基础: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
三、规模经济取代要素禀赋:国际贸易新理论
第四节 新古典经济学—脉分工理论的式微
一、消失的分工:马歇尔开辟的新古典经济学传统
二、分工由分工决定:杨格定理
三、斯密困境:施蒂格勒对纵向一体化的思考
第五节 分工与交易: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路径
一、交易成本的提出:科斯对企业性质的讨论
二、交易维度论: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经济学
第六节 分工的复兴: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崛起
第三章 从分工到劳动空间分工:人文地理学的诠释
第一节 分工:专业化与交易的矛盾统一
一、分工、专业化与交易的关系
二、专业化和交易的经济性考察
三、分工经济的数学表述
四、作为概念属存在的分工体系
第二节 劳动分工的流变:新经济史学的讨论
一、工业革命以前的劳动分工及其组织形式
二、工业革命时代的劳动分工及其组织形式
三、现代工业生产方式:从福特制到丰田制
四、全球化与信息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发展
五、新福特制:新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
第三节 劳动空间分工:一个分析框架
一、劳动过程的属性:认识劳动空间分工的基础
二、当空间成为一种生产资料
三、叠加空间因素的分工经济分析
下篇:大都市区空间组织——劳动空间分工的视角
第四章 大都市区空间组织的概念化
第一节 传统的空间组织概念与相互依赖性
一、功能区域:空间组织的发端
二、空间组织:观察世界的地理学视角
三、评述与思考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空间”概念的演化
一、人文地理学传统的空间概念
二、1970年代以来人文地理学的新“空间”观
三、空间: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统一
第三节 系统哲学的组织理论与大都市区空间组织的界定
一、系统哲学中的自组织理论
二、社会系统的组织过程与城市自组织研究
三、空间组织与大都市区空间组织的界定
第五章 劳动空间分工主导下的大都市区空间组织
第一节 分工与城市:循环因果累积机制
一、城市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
二、城市化与分工经济的互动关系
第二节 大都市区:多尺度劳动空间分工的叠加
一、从本地到全球:多尺度的劳动空间分工
二、由全球生产系统调动的世界城市体系
第三节 大都市区的空间组织过程
一、空间成本曲线:劳动空间分工理论对地租概念的再解读
二、从单中心城市到大都市区:城市空间结构演进
三、生产与消费:新产业空间的浮现
四、城市政策与规划的框架
五、基本命题的提出与理论辨析
第六章 上海大都市区空间组织:理论与实证的对话
第一节 城市经济的分工演进:上海大都市区的分析
一、上海城市职能的演变历程
二、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变迁
三、上海市投资结构的调整与变迁
四、新的发展背景
五、上海经济分工演进的脉搏
第二节 1990年代以前上海市劳动空间分工格局
一、上海大都市区圈层划分
二、1990年代以前上海城市工业空间布局
第三节 1990年代以来上海大都市区劳动空间分工
一、上海二、三产业劳动空间分工格局初步成形
二、1990年代以来工业的劳动空间分工
三、1990年代以来第三产业的劳动空间分工
四、小结
第四节 上海大都市区的空间重组与结构优化
一、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
二、空间拓展:上海大都市区的郊区工业发展与城镇联动
三、内部重组:上海大都市区的市区空间层级化
四、从浦江时代到海洋时代:解读上海的时空框架
五、从上海到长江三角洲:浮现中的全球城市—区域
第七章 结论
第一节 理论总结
一、基本命题的讨论
二、理论总结
第二节 后续研究的注记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7-18
参考文献
- [1].大都市区空间组织的形成演变研究[D]. 谢守红.华东师范大学2003
- [2].大都市区形成演化机理与调控研究[D]. 曹传新.东北师范大学2004
- [3].大都市区土地利用空间演化机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丁万钧.东北师范大学2004
- [4].大都市的交通与经济发展[D]. 许泽成.复旦大学2005
- [5].大都市区地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微观动力研究[D]. 姜怀宇.东北师范大学2006
- [6].政府碎化、都市治理与经济发展[D]. 尹来盛.暨南大学2012
- [7].中国城市集群经济效率测度与治理研究[D]. 张伟.华中科技大学2012
- [8].区域城镇结构整合战略研究[D]. 周本顺.湖南大学2003
标签:分工论文; 劳动空间分工论文; 大都市区空间组织论文; 上海大都市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