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古城自然保护区论文-王维明,马刚

连古城自然保护区论文-王维明,马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连古城自然保护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古城自然保护区,棉刺,种群动态,种群结构

连古城自然保护区论文文献综述

王维明,马刚[1](2019)在《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棉刺种群结构与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在民勤连古城自然保护区,学者们开展了对棉刺种群结构与动态的研究,该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其他作为群落优势层片的灌木物种,棉刺种群在群落中的作用更加重大,其重要值甚至达到了206.92。密集型克隆生长构型和游击型克隆生长构型是棉刺具有的两种典型克隆生长构型,其中密集型克隆生产构型由劈根形成,而游击性克隆生长构型则是由枝条下垂受损产生的不定根形成。集群分布是棉刺的主要分布格局。棉刺的生命曲线呈反对角线性上升,棉刺的总群数量会随着它的年龄上升而增加,它的年龄结构是下降型椎体。与别的物种不同,具有大量的高龄正常个体,恰恰说明棉刺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种群,该种群的个体很少会在达到生理寿命前死亡。(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20期)

蔡海,申海香,龚建军,王森山[2](2019)在《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不同生境为研究对象,于6月对荒漠土壤动物进行了收集,共收集获得12个类群2349只土壤动物个体,优势类群整体以鞘翅目、蚁科、蜘蛛类群为主。探讨了荒漠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的群落组成、多样性及其群落相似性。结果表明:植被类型和生境土壤环境条件是决定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多样性、相似性的重要因素。试验结果可为荒漠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生态学的研究打下一些基础,为保护区的健康评价提供一定的科学支撑。(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14期)

马静,单立山,孙学刚,赵秀兰,闫好原[3](2019)在《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荒漠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荒漠化土地现状和空间分布特征.【方法】基于遥感影像数据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保护区内荒漠化类型、程度、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1)保护区荒漠化土地表现为风蚀荒漠化和盐渍荒漠化两种类型,以风蚀荒漠化为主,面积为383 692.68 hm~2,占保护区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9.30%.2)保护区荒漠化程度较重,以极重度荒漠化和重度荒漠化为主,占保护区荒漠化土地面积的65.20%;两种荒漠化类型发生的荒漠化程度不同,风蚀荒漠化发生程度较重,以极重度和重度荒漠化为主,占风蚀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5.59%,而盐渍化荒漠化发生的程度相对较轻,以中度荒漠化为主,占盐渍化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83.31%.3)保护区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占有的荒漠化土地面积最大,占保护区荒漠化土地面积的89.56%,且以风蚀荒漠化为主,面积达343 558.65 hm~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发生荒漠化的程度不同,林地和耕地荒漠化程度以中度为主,分别占林地和耕地荒漠化面积的43.01%和87.42%,草地以重度为主,占草地荒漠化面积的63.20%,未利用地以极重度为主,占未利用地荒漠化面积的89.28%.【结论】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荒漠化类型单一以风蚀为主,荒漠化发生程度较重,以极重度和重度为主,且主要存在未利用地中,开展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封育保护减少人为破坏是遏制保护区荒漠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薛巍敏[4](2019)在《连古城自然保护区:腾格里沙漠的“绿色卫士”》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在1982年建立的省级沙生植物保护区的基础上,2002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是甘肃省少有的此类型保护区,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极端脆弱的荒漠生态系统、荒漠天然植被群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古(本文来源于《甘肃经济日报》期刊2019-01-08)

龚建军,蔡海[5](2018)在《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适应生态学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生态研究已被公认为当今生态问题新的发展趋势,现今的生态问题不再只单一地注重游客的生态问题感受,还同时侧重于对生态问题目的地当地的环境、文化和生态系统等的维护和改善。针对当今生态问题在向生态学研究转变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环境污染、人多地少、植被破坏、违章乱建等问题,通过将民勤连古城景区的调查,提出了环境监测、游客限流、退耕还林等改进措施,以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生态学研究得到持续的发展。(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8年22期)

王国利,赵多明,曾新德,张有佳,刘长仲[6](2018)在《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增补昆虫名录》一文中研究指出增补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名录95种,分别是蜻蜓目2科5属7种、鞘翅目13科28属32种、半翅目2科4属5种,膜翅目4科10属10种、革翅目1科1属1种、鳞翅目9科16属19种,直翅目5科6属7种,双翅目1科5属9种,脉翅目1科5属5种。其中,巨短胸步甲、扁胸漠甲为甘肃省新记录种。(本文来源于《草原与草坪》期刊2018年05期)

李隆,龚大洁,张利平,陈章,左甲虎[7](2018)在《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时空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连古城保护区)鸟类群落结构动态变化,2016年7月-2017年7月,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对该地区4种生境中的鸟类分布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16目37科92种,其中留鸟41种、夏候鸟35种、冬候鸟12种、旅鸟4种。区系以广布种为主,占鸟类种数的82.61%。从全年不同生境鸟类分布来看,水域湿地生境中鸟类分布最多,为54种,疏林灌木生境中分布39种,农田居民区生境中分布34种,荒漠草原生境中分布最少,仅31种。(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8年11期)

赵多明,赵倩云,胡生新,高万林,王若艳[8](2017)在《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柽柳科、十字花科药用植物源资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调查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柽柳科、十字花科药用植物资源。根据《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记载及野外实地调查和林农访问结果,参阅有关文献资料做出综合分析。初步整理统计出保护区柽柳科、十字花科药用植物11种,隶属于4个属.占保护区药用植物总种数的9.48%.其中:4种被《全国中草药汇编》(第二版)收录。并对其分布及药用价值等进行了分析研究。保护区柽柳科、十字花科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本文来源于《甘肃科技》期刊2017年21期)

宁宝山,张世虎,高承兵,李锐,王景瑞[9](2017)在《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管护现状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重点介绍民勤连古城保护区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情况,管护现状,针对保护区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低,林牧矛盾突出,管护工作难度大,群众参与生态保护意识薄弱等生态公益林管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来源于《防护林科技》期刊2017年11期)

张杰,赵多明,胡生新,高万林,赵倩云[10](2017)在《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蒺藜科、旋花科药用植物资源》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甘肃民勤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蒺藜科、旋花科植物6属9种药用植物的种类、形态特征、生长环境与分布,现有文献资料记载其药用部位、药用功效类型和临床功效等。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两科药用植物资源的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甘肃科技》期刊2017年18期)

连古城自然保护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不同生境为研究对象,于6月对荒漠土壤动物进行了收集,共收集获得12个类群2349只土壤动物个体,优势类群整体以鞘翅目、蚁科、蜘蛛类群为主。探讨了荒漠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的群落组成、多样性及其群落相似性。结果表明:植被类型和生境土壤环境条件是决定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多样性、相似性的重要因素。试验结果可为荒漠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生态学的研究打下一些基础,为保护区的健康评价提供一定的科学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连古城自然保护区论文参考文献

[1].王维明,马刚.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棉刺种群结构与动态研究[J].绿色科技.2019

[2].蔡海,申海香,龚建军,王森山.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J].绿色科技.2019

[3].马静,单立山,孙学刚,赵秀兰,闫好原.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荒漠化特征分析[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9

[4].薛巍敏.连古城自然保护区:腾格里沙漠的“绿色卫士”[N].甘肃经济日报.2019

[5].龚建军,蔡海.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适应生态学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J].绿色科技.2018

[6].王国利,赵多明,曾新德,张有佳,刘长仲.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增补昆虫名录[J].草原与草坪.2018

[7].李隆,龚大洁,张利平,陈章,左甲虎.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时空变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8

[8].赵多明,赵倩云,胡生新,高万林,王若艳.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柽柳科、十字花科药用植物源资源研究[J].甘肃科技.2017

[9].宁宝山,张世虎,高承兵,李锐,王景瑞.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管护现状及对策[J].防护林科技.2017

[10].张杰,赵多明,胡生新,高万林,赵倩云.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蒺藜科、旋花科药用植物资源[J].甘肃科技.2017

标签:;  ;  ;  ;  

连古城自然保护区论文-王维明,马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