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土壤源热泵系统中地下土壤作为吸收/释放系统热量的场所,其温度变化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效果,是研究土壤源热泵系统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鉴于反映土壤平均温度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埋管侧回水温度,本文通过分析埋管侧回水温度变化,进而研究地下土壤温度场的热堆积状况。具体工作内容如下:首先,建立了双U型垂直埋管及其周围土壤的三维非稳态传热模型,利用数值解和解析解相结合的方法编制运算程序,计算埋管侧回水温度变化情况。并结合青岛地区某小区冬季及过渡季实验测试结果,将测试数据和仿真结果进行对比,两者吻合较好,平均误差为3.3%,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然后,利用DeST能耗模拟软件计算青岛地区某住宅建筑全年8760个小时的逐时冷/热负荷,作为模型的输入参数,模拟全年运行结果。供暖季平均热负荷模拟值为345kW,高于实测平均值,低于系统设计值。最后,根据住宅建筑的使用特点,分别分析了满负荷、70%、50%、30%负荷率下全年埋管侧回水温度变化情况,通过分析得出,满负荷、70%、50%负荷率下全年埋管侧回水温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说明埋管附近土壤堆积了热量。通过具体分析70%负荷率下全年地下土壤温度场的分布,发现温度场不是整体升高,而是温度波逐渐向远边界处传递的结果。此外根据不同的土壤物性,分析了致密黏土和轻质黏土两种土质的土壤温度分布。本文通过分析住宅建筑中全年运行地下土壤热堆积问题,以期为土壤源热泵系统设计提供数据参考,对其进一步推广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地源热泵系统地埋管施工工艺方案[J]. 居舍 2020(03)
- [2].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双地埋管群利用方式研究[J]. 热科学与技术 2020(02)
- [3].基于试验前提对U形竖直地埋管的数值模拟研究[J]. 建筑技术 2020(05)
- [4].考虑土壤分层的竖直埋管换热器传热特性研究[J]. 土壤通报 2020(02)
- [5].静力触探法精细化探测深埋管线的研究与应用[J]. 天津建设科技 2020(04)
- [6].浅层地热能开发桩间地埋管施工技术[J]. 建筑机械化 2020(09)
- [7].地源热泵地埋管换热量影响因素研究[J].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2020(05)
- [8].冷却塔辅助地埋管散热运行模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J].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4)
- [9].热渗耦合作用对温室埋管加热土壤的传热影响[J].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16(06)
- [10].浅谈重庆市某地埋管地源热泵项目的工程设计[J]. 绿色环保建材 2016(11)
- [11].合肥市地埋管地源热泵适宜性分区评价[J]. 城市地质 2017(02)
- [12].水平埋管热作用下周围土壤热湿特性实验研究[J]. 暖通空调 2017(06)
- [13].机场软基承压水环境下地源热泵埋管施工技术[J]. 山西建筑 2017(24)
- [14].地下水流速影响地埋管换热能力的现场试验[J]. 工程勘察 2017(09)
- [15].桩基地埋管对土壤温度的影响及换热性能研究[J]. 煤气与热力 2015(11)
- [16].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夏季冷却塔补热研究与实践[J]. 科技传播 2016(15)
- [17].试论与桩基结合的地源热泵地埋管施工技术的应用[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5(04)
- [18].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热失衡及解决措施[J]. 区域供热 2015(02)
- [19].浅析地埋管地源热泵技术[J]. 洁净与空调技术 2013(04)
- [20].水平地埋管系统在防护工程中的应用[J]. 防护工程 2017(01)
- [21].基于负荷特性的防护工程核心区域地埋管保障分析[J]. 防护工程 2017(02)
- [22].地下滴灌埋管深度和水分控制对番茄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J]. 灌溉排水学报 2015(S1)
- [23].水平地埋管在地铁空调中的应用研究[J].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19(11)
- [24].同轴深井地埋管在合肥某大型住宅小区中的应用[J]. 工程技术研究 2019(24)
- [25].综合管廊地埋管换热器的全年运行特性分析[J]. 制冷与空调(四川) 2020(01)
- [26].地埋管换热器温差及运行份额对换热量的影响实验研究[J]. 资源信息与工程 2020(02)
- [27].基于负荷自适应分配的地埋管换热器传热分析[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20(08)
- [28].杭州某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地温场监测与分析[J]. 暖通空调 2020(08)
- [29].并联双U型桩基埋管经济流速数值模拟[J]. 建筑科学 2016(12)
- [30].桩基地埋管换热性能影响因素数值模拟与分析[J]. 煤气与热力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