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五中学255000
心理辅导活动课以有关活动为载体,注重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受,以及在交流和探讨中的感悟、成长,因此,心理课提问的有效性成了课堂效果的重要保障。
一、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1.问题要明确
设计问题时需要明确主题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问题设计的重点应该是明确引导学生在做事情之前,问题具体、明确,更容易引导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下面是心理课“人生拍卖会”课堂提问的片段:
师:你买到什么,为什么买它?
生:我买到了父母的身体健康。
师:这是你最想要的吗?
生:是的。
师:“父母的身体健康”在整个拍卖活动中位于较后的位置,并且买的同学比较多,你采用了什么样的方式,能够成功拍买到这一项呢?
生:我一开始就看准了这一项,有了自己的目标,就奔着目标去了。
2.问题要实际
心理课堂上教师常常会安排一些活动,活动后少不了提问。如在一次15分钟的“寻人信息卡”活动结束后,教师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觉得跟班级同学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变化?”学生个个抓耳挠腮,一脸困惑。因为15分钟的活动中,学生都急于找同学签名,签完名就了事了,没有太多的交流和沟通,如何谈关系的变化?所以问题的设计要考虑活动的时间因素和学生的实际表现,避免纸上谈兵,否则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课堂提问的技巧
1.首次的提问对象要合适
选择合适的提问对象往往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选择合适的提问对象应注意:提问对象不能过于集中。心理教师要善于与课堂参与度不高的学生谈心,了解原因,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思考问题,鼓励他们发言。
2.对学生,尊重是基础
人际交往中,人们最希望得到的莫过于理解,它会给人一种极大的尊重和安全感,此时学生才会表现出与你敞开心灵真实的对话。尊重学生个性,营造宽松的活动氛围,搭建舞台,提供机会,努力创设一个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环境,让所有学生愿学、爱学、乐于接受情感的体验,乐于实践正确的品德行为,从而使学生品德得到发展。
3.给予学生适当的反馈
心理课是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敞开心灵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与想法,让学生在体验、分享与交流中有所感悟。只要学生敢于说出自己心中所思所想,心理教师都应当加以肯定并给予及时反馈,避免用预设的答案去否定学生的回答,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肯定和鼓励的语言不能过于单调,如果在肯定时能点出学生的具体表现,如“你的想法很有创意,非常可贵”“你思考问题很全面周到”,这样的回应会更加实际、贴心,更能激发学生自信的光芒和思维的火花。
4.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
封闭式提问答案是唯一的,是有限制的,是在提问时给对方一个框架,让对方只能在框架里选择回答的。开放式提问答案是多样的,是没有限制的,是没有框架的,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
开放性问题是探索性的问题。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探索才能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根据所学的知识或模仿教师传授的某种现成方法马上就能回答。开放性问题能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自己去想、去查、去做。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推理,提出假设,通过讨论、实践或其他事实验证,方能得出正确结论。开放性问题的探索性解决,能调动学生追求成功的潜在动机,启发他们积极主动独立去钻研,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5.学会倾听,转化资源
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要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真正有效的提问,还必须依赖倾听。这里的倾听有两层意思:
(1)倾听的态度。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给予对方最大的、无条件的真诚的关注,明显表示出你对学生的尊重和兴趣,学生可从教师的这些行为中得到积极的情感反馈:老师对我说的很在乎,我所说的一切很重要。“专注”是对被倾听者的尊重和认可。
(2)倾听的内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得出自己的结论,要比教师提问达到的结论更有意义。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的过程。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达成视界的融合。
当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教师任务就由单向提问变成互动倾听。倾听学生在充分思考之后形成的见解并给以及时评价和补充、订正。其次,倾听学生思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善于倾听的教师能将学生的“声音”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它们是极为珍贵的,有学生鲜明个性烙印的,不可复制的。认真倾听,恰当利用,会使上课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心理课堂有效提问”应该引起每一位教师的重视,多设计开放性问题去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启发他们的主动性、独立性。同时还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这样的有效提问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