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加坡房地产价有上涨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窦怡欣[1](2021)在《汇率变动对房价的影响 ——基于传导渠道的跨国面板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房产作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常用的贷款抵押品,其在整个宏观经济体系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然而,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房价却飞速上涨,甚至出现泡沫化倾向,给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因此,探究房价的影响因素对调控房价与防范金融风险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的研究多围绕房价的国内影响因素,而对于房价的国际影响因素却鲜有涉及。作为房价的国际影响因素,汇率变动不仅可以通过影响短期国际资本的跨境流动而影响一国房价,还可以通过影响一国货币供给与贸易收支而影响一国房价。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各国之间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资本开放程度日益提高,跨境资本流动不断增大,国际因素对资产价格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研究汇率变动对房价的影响十分重要。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1980~2018年23个国家的年度面板数据探究汇率变动对房价的影响。首先,本文从理论上梳理了汇率变动如何通过影响短期资本流动、货币供给和净出口影响房价,并通过实证检验证明了一国汇率升值会引起一国房价上涨,且短期资本流动和货币供给在汇率变动对房价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而净出口的中介效应在研究样本中却不成立。其次,本文分析了金融深化对房价的“倒U型”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验证了金融深化对汇率与房价的关系存在“倒U型”的非线性调节效应。最后,本文考虑了资本开放程度对汇率与房价关系的异质性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对于资本开放程度较高的国家,汇率变动对房价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大。对我国而言,当前我国汇率市场化机制不断完善,资本与金融账户开放进程不断推进,尤其是在当今疫情的大背景下,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数据显示,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本流入国,这无疑会加剧跨境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房价的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四条政策建议,分别是深化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监管国际资本流动、限制房市外资投入以及进一步提高金融深化水平,为维持房价的合理稳定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持。
高思宇[2](2020)在《REITs收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以新加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房地产企业面临着高负债、高破产率、高融资成本、投资回收期长且缺乏退出途径、缺乏流动性的风险。如何破解房地产行业诸多难题,实现经济稳定发展已迫在眉睫。REITs不但可以帮助房企达到有效的退出,实现资产证券化,还能提供直接的股权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在此背景下,我国适时地发行公募REITs,将有利于房企去杠杆、降成本、清存量,保障房地产行业及经济的健康稳定。本文首先对REITs收益的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深入分析REITs在新加坡及中国内地的发展情况,从REITs的分红收益、资本利得、内部增长、外部增长等方面分析其收益表现构成及增长的原理,并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概括,探究影响REITs收益表现的本质因素。结合理论基础和文献成果,分析各因素对REITs收益表现的影响机制,并提出假设。最后,对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分析,建立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方法,对利率、汇率、商业经营状况、股票市场表现、债券市场表现及房地产市场表现对REITs收益表现的影响假设进行实证检验。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利率、汇率、商业物业经营情况与REITs收益表现及股票市场表现、债券市场表现、房地产市场表现与REITs收益表现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股票市场表现繁荣、利率降低对REITs收益表现一直呈正向作用;汇率走强对REITs收益表现一直呈负向作用;债券市场表现繁荣、房地产市场表现繁荣及商业物业经营情况良好对REITs收益表现短期内呈正向作用,长期内呈负向作用。股票市场表现、债券市场表现及房地产市场表现因素中,对REITs收益表现波动的方差分解贡献率依次是股票市场表现、债券市场表现及房地产市场表现;利率、汇率、商业物业经营情况因素中,对REITs收益表现波动的方差分解贡献率依次是利率、汇率及商业物业经营情况。最后,以实证分析的结果为基础,针对国内房地产企业、REITs管理人及我国未来发行公募REITs提出相关的建议。
赵梦迪[3](2020)在《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收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新加坡REITs市场的分析》文中认为回望中国市场,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过去的二十余年间,实现了迅猛的发展,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伴随着2016年底以来层层加码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房地产行业在经济新常态及结构转型的背景下也面临着重要转型期。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房地产业对金融的依赖性较强,在保障国内经济稳定运行、推动经济转型与金融体系改革的过程中,改善房地产信贷渠道单一、发展多元化融资成为政策研究的主要方向。近年来,国内资产证券化逐渐成为房地产金融的新亮点,各类证券化模式蓬勃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房地产投融资模式,不仅是国际上极具代表性的房地产金融创新工具,也将成为未来中国房地产金融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以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收益影响因素为分析视角,在对全球特别是新加坡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发展概况及特点的总结分析基础上,对影响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收益的因素进行分析,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建立收益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利用新加坡市场的相关数据,选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展开实证分析,并通过方差分解和脉冲响应分析,揭示上述因素对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收益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进而基于研究结果对中国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收益并不受单一的因素所决定,而是由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通货膨胀率、房地产价格波动和房地产证券市场表现对基金收益的影响相对较大。根据对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发展现状和收益分析,本文认为,无论是从房地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还是从改善金融市场结构的角度考虑,在中国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都有着较强的可行性和发展潜力。而鉴于中国当前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存在的属性不明、与房价之间的关系存在认知误区,以及市场上对其收益认识还不充分等问题,仍需要从应对机制、市场建设、资本市场稳定性和相关法规政策等多方面进行引导。
冯圣桃[4](2020)在《城市间住房价格分化及差别化调控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房地产市场在经历20多年的发展后,已经结束了全面普涨的阶段。各地区房地产市场的区域特征趋于明显,城市间住房价格分化现象显着。一二线城市房价不断上涨且涨幅较大,住房市场出现供不应求;而同期的三四线城市房价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下降,住房市场出现供过于求。面对日益明显的住房价格分化情况,政府应运用分类调控思想,采取差别化的调控策略应对这种情况,以保证我国房地产市场整体平稳健康发展,避免过度分化影响经济稳定运行。本文选取中国70个大中城市为研究区域,以城市层面的新建住宅商品房的平均销售价格及涨幅波动率为研究对象。第一部分对论文的研究背景、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国内外研究进行概述。第二部分通过Ward系统聚类法,以住房价格为划分依据,将70个大中城市合理划分为三类城市。并进一步对城市间住房价格的整体分化历程、区域分化历程进行梳理和总结,明确分化特征及趋势;同时对我国的房地产调控历程进行梳理,对比“一刀切式”调控和“差别化”调控的效果。第三部分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供给和需求维度确定影响住房价格分化的因素,并分析住房价格分化的内在形成机理。第四部分,是将第三部分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研究,通过stata15.0软件分别对69个大中城市及三个分类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确定各类城市影响住房价格的共性因素,并找出城市间住房价格分化的主要原因。第五部分,通过测算各类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判断其房价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证部分结果及各类城市的资源禀赋特性,有针对性的对每类城市提出相应的差别化调控建议。第六部分对论文的主要结论、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总结,并说明未来研究该问题可以考虑的方向。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2006—2018年70个大中城市住房价格水平整体分化呈波动式上升趋势,且存在四个阶段分化特征。第二,不同类型城市住房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存在差异,且相同因素对不同类型城市住房价格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第三,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预期、人口因素、土地价格、金融信贷会影响城市住房价格的变化。而城市间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预期、人口因素、土地价格、金融信贷敏感度的差异加大了各城市间住房价格的变化程度,促使城市间住房价格形成分化。第四,第一类城市住房价格过高,住房价格远超出居民收入支付能力;第二类城市住房价格相对偏高,在一定程度上超出居民收入支付能力;第三类城市住房价格相对合理,但是还有部分城市住房价格微高于合理区间,居民收入支付能力稍有不足。第五,针对第一类资源禀赋较高的城市,应加快住房的有效供给,解决供不应求问题;针对第二类资源禀赋相对较好的城市,应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经济新动能,解决投资过热问题;针对第三类资源禀赋相对较差的城市,应加快区域发展,合理控制住房开发规模,解决人口流出、供过于求的问题。
高欣宇[5](2020)在《房地产价格调控的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房地产价格的非理性上涨已经成为我国房地产市场所能面临的重要难题,我国政府把解决好人民群众的住房问题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努力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房地产价格调控是指政府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对房地产价格进行调节与控制。我国房地产价格调控制度主要包括房地产税收调控制度、房地产土地调控制度、房地产金融调控制度以及住房保障法律制度。我国房地产价格调控存在着:税收法律制度体系不健全,税种、税率缺乏针对性;出让土地资源闲置,开发交易成本过高;房地产融资风险高,房地产价格波动剧烈等问题。因此,政府需要完善房地产税收制度,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交易秩序,实现房地产价格的有效调控,通过借鉴美国在住宅融资方面的法律经验,减少房地产融资风险稳定房地产价格,针对我国出让土地交易成本过高导致房地产价格上涨的现象,借鉴和学习韩国实行有差别的土地供应政策稳定房地产价格。我国的住房保障法律制度在实际操作中仍不能解决炒房客哄抬房价的问题,我国可以参考新加坡的“组屋”制度,构建“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混合的住房保障体系来稳定房地产价格。
杨尚武[6](2020)在《成都市限购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上世纪末,我国开始住房商品化改革,房地产行业开始蓬勃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房价水涨船高,投机炒作行为屡见不鲜。成都房地产市场同样如此,一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很多社会问题。2016年10月,为控制房价进一步上涨,成都市首次出台房地产限购政策,对购房者及房地产企业等市场参与者进行引导,采取行政手段和经济措施宏观调控成都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在所有调控政策中,限购政策尤为引人关注,为了探究成都市房地产限购政策实施以后的调控效应,为成都市后续限购政策的完善提供建议,并为国内其它城市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提供一些借鉴,于是进行了本课题的研究。在本次研究过程中,选取了多种研究方法综合性的对本次课题进行研究。首先,从成都市房地产的调控情况入手,重点分析成都市限购政策的发展和现状。其次,通过对成都市房地产限购政策实施后对成都市GDP、商品房销售、商品房施工等影响情况进行客观分析,并借助时间序列模型中经典的Holt-Winters模型和ARIMA模型用于探究限购政策对成都市房地产价格的调控效应,由此引出成都市限购政策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另外,通过对国内外调控政策的分析解读,结合成都市自身特点,总结提出包括建立保障性住房体系、加强房地产交易管理等借鉴意见。最后,结合全文的分析研究,对成都市完善限购政策及配套政策提出了包括完善限购细则增强可实施性、完善税收政策调节购房需求、推动土地供给侧改革稳定土地市场等优化建议。
沈佳慧[7](2020)在《杭州市住宅地价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住宅用地价格是由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供求关系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指示器。自土地制度改革以来,城市住宅用地价格持续上升,不同城市之间价格水平差异明显,城市内部也会由于区位特征、交通设施、教育配套、环境条件等微观因素,造成地价水平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目前学者多聚焦于城市土地价格影响因素的研究,鲜有对土地价格长时间跨度上的规律性研究,因此本文对城市内部住宅用地价格在空间分布上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这有利于揭示住宅用地价格的形成机理,也对政府调控土地市场,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检验和指导城市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05-2018年杭州市招拍挂的688个住宅用地交易数据,从楼面地价视角更直观地解读城市住宅用地价格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变化。首先运用HP滤波法科学合理的将土地市场划分为三个阶段,并采用克里金插值方法对杭州市住宅楼面地价进行无偏估计,建立数字地价模型,分析楼面地价圈层、方向、梯度的发展变化,引发对驱动因素的深层次思考。最后采用一般线性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揭示住宅楼面地价的空间分异规律。研究发现:(1)杭州市住宅用地楼面地价呈现出显着的空间集聚状态,且集聚强度逐渐增强,也存在显着的空间差异,呈现出以西湖为中心的圈层结构,具有连续性和方向变异性,城市多中心规划逐渐在楼面地价上体现,由原来的单中心向城市副中心过渡。(2)住宅楼面地价的影响因素存在空间异质性,除了地块自身属性容积率之外,还有区位特征、交通可达性、商业综合体、负面因素被资本化于住宅楼面地价中,CBD对杭州市住宅楼面地价的影响呈“西强东弱”格局,已运行和规划未开通的地铁线路对住宅楼面地价均有正向作用,并且已运行线路影响大于规划未开通线路,商业综合体在配套不完善区域对住宅楼面地价的影响更大,城市中客观存在的不利因素会对周边住宅楼面地价产生负面影响。(3)值得一提的是在土地出让阶段教育配套、医院、景区公园、文体馆等公共服务设施的价值在住宅楼面地价中体现不明显,可见在土地出让阶段公共品的价值不能得到兑现,政府无法捕获公共服务设施所产生的效益。
邹红艳[8](2020)在《北京市保障房建设规模对商品房价格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房地产业出现了商品房价格飞速上涨的现象,实现“住有所居”,特别是让中低收入家庭“住有所居”的民生问题早己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全国兴起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但保障房建设规模的增加会通过土地供应和商品房需求两个方面冲击商品房市场,甚至会对商品房价格起到一定的影响。国内部分学者曾运用面板数据分析全国保障房建设规模对商品房价格影响,但却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由于房地产业存在明显的地域性,而且不同城市的保障房结构体系与建设规模差异较大,因此,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展开研究北京市保障房建设规模对商品房价格影响。首先,单独分析了北京市保障房和商品房两个住房市场,根据北京保障房建设规模和建设体系的实际情况从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分析保障房的建设对于商品房价格的影响机理。其次,在影响机理分析的基础上,选出分析变量指标,对北京市的保障房建设规模对商品房价格的影响进行向量自回归模型的研究,从时间序列的角度初步确定北京市的保障房建设对于商品房价格的影响关系和影响程度。最后,通过计算保障房建设规模与商品房市场价格之间灰色关联度,再一次确定北京市的保障房建设对于商品房价格的影响关系和影响程度,并对北京市未来几年商品房市场价格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保障房建设规模对商品房价格会同时产生正向和负向影响,但保障房建设规模的增加对商品房价格的抑制效果更加明显。同时,保障房建设规模与商品房价格存在强烈的相关关系,保障房建设规模对商品房价格起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其并不是决定因素。因此,应为保障房的建设规模和建设速度设定一个合理的范围,稳步扩大保障房覆盖面积。并加强对保障分配制度、退出机制及诚信制度的管理,保证公平公正住房。同时,拓宽保障房建设的融资渠道,保证保障房市场健康稳健运行。
张慷[9](2019)在《税收政策变化对房地产行业效应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有助于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现阶段,国内房地产行业走势向好,房地产价格处于逐渐升高的态势。由于担心中国房地产市场泡沫,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实施了涵盖税收货币等方面的政策制度,采取了宏观调控的手段。长期以来,房地产产业都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房地产税收机制有效抑制了房地产价格的不正常增长,对于维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科学分配房地产资源等有着深远意义。可以看出,房地产税收政策所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在房地产税收政策不断完善的背景下,探究房地产税收政策同房地产价格之间的内在联系成为了相关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文章的开头简介了此次研究的大致背景、主要意义、现实状况和研究对象等;然后介绍了房地产业定义及经济地位、房地产税收相关概念、我国现行房地产税收体制、房地产税的理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房地产业相关税收改革现状,主要包括房地产价格变动趋势、我国房地产业相关税种的改革历程及与房价变动的对比分析、我国现行房地产税制体系存在的问题、国内房地产税收机制变革创新的重要意义;通过实证分析,研究“营改增”政策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进行研究;进一步以RS房地产公司为例分析了增值税改革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接着探析了房地产税收机制的变革创新对于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影响,主要包括房地产税收改革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效应分析、房地产税收改革对房地产市场供需情况的影响、房地产税收改革对房地产业各参与主体的影响、上海、重庆开征个人房产税试点比较分析。并探讨了国外房地产税制改革经验及其借鉴,主要从日本、新加坡等国家进行介绍,分析国外房地产税制改革对我国的启示;最后提出了强化房地产相关税收政策对行业调控效应的政策建议,主要从政府方面及企业方面等进行探讨。
蔡朝阳[10](2019)在《天津市轨道交通站域可达性与空间分布协同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然而我国大城市轨道交通在追求规模化建设的同时,并没有对轨道交通站域的整体开发给予足够重视,导致站域交通可达性与空间分布的非均衡发展。天津市轨道交通建设已进入网络化发展阶段,轨道交通站域的发展现状,具有当前中国许多大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开发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站点地区整体开发不足和开发潜能有待提高的共性问题。因此,本文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出发,以天津市轨交站点地区的交通可达性和空间分布为研究对象进行基础调研和相关深入研究,从城市设计层面的量化研究视角探索轨交站域可达性与空间分布的协同发展策略,以期为我国大城市轨道交通站域的交通可达性与空间分布协同发展提供决策支持。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为理论研究,对国内外关于城市交通系统、土地利用、可达性的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行总结梳理,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站域交通系统与空间分布关系的研究框架。此外还结合天津市中心城区道路可达性与土地利用、轨交可达性与土地利用的关系,解析城市轨道交通站域交通系统与空间分布的相关关系,为接下来所进行的深入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部分为实证研究,是本论文的研究核心,主要结合天津市中心城区范围内轨道交通沿线地区展开实证调研,通过实地踏勘调研获得大量基础数据。同时,基于Arc GIS平台的空间设计网络分析方法,建立天津市道路网络模型和轨道交通网络模型,基于协同量化分析的方法,结合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样本站域可达性与空间分布的协同性展开站域整体层面和不同功能空间层面的量化分析,测定轨交站域可达性与空间分布的协同度,判断站域的协同性与开发潜力。针对天津市轨交站域可达性与空间分布的协同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为下一步提出协同发展策略提供有力的实证研究。第三部分为策略研究,是基于上述实证研究的重要延伸与拓展,分别从旧城地区协同更新和新城地区协同开发两个层面提出轨交站域可达性与空间分布的协同发展策略。建议通过优化站域可达性或调整站域功能空间结构配比、强化站点的区位等级与功能定位、站域空间开发的有序性和高效性以及设计功能复合化的四维空间等方面考虑站域可达性与空间分布的协同发展。总体而言,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判断了轨交站域可达性与空间分布的协同关系并提出协同发展策略,旨在为高密度城市轨交站域交通可达性与空间分布发展方面提供科学的评估方法,为未来的空间分布提供预测的可能性,为区域空间的开发提供对策措施。
二、新加坡房地产价有上涨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加坡房地产价有上涨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汇率变动对房价的影响 ——基于传导渠道的跨国面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图 |
1.3 创新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1.3.1 创新 |
1.3.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房价的影响因素 |
2.1.1 供给视角 |
2.1.2 需求视角 |
2.2 汇率变动对房价的影响 |
2.2.1 直接影响 |
2.2.2 间接影响 |
2.3 现有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理论部分 |
3.1 汇率变动影响房价的理论机制 |
3.2 金融深化对汇率与房价关系的调节效应 |
3.3 资本开放程度的异质性影响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数据与样本 |
4.2 单位根检验 |
4.3 描述性分析 |
4.4 实证设计 |
第五章 回归结果分析 |
5.1 基准回归 |
5.2 中介效应检验 |
5.2.1 短期资本流动渠道 |
5.2.2 货币供给渠道 |
5.2.3 贸易渠道 |
5.3 调节效应检验 |
5.4 异质性分析 |
5.5 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 |
5.5.1 内生性检验 |
5.5.2 稳健性检验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REITs收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以新加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 研究创新及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REITS收益表现受宏观因素影响的相关研究 |
2.2 REITS收益表现受微观因素影响的相关研究 |
2.3 REITS收益表现受其他因素影响的相关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REITS收益构成及发展概述 |
3.1 REITS的内涵及结构特点 |
3.2 REITS在新加坡及中国内地发展现状 |
3.3 REITS的收益构成及分红原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REITS的收益表现的影响机制分析 |
4.2 影响REITS的收益表现因素的假设 |
4.3 变量的选择 |
4.4 模型的确定 |
4.5 建模的步骤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5.1 利率、汇率及商业物业经营情况影响REITS收益表现的实证分析 |
5.1.1 描述性统计特征 |
5.1.2 单位根检验 |
5.1.3 滞后阶数的判断 |
5.1.4 协整分析 |
5.1.5 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5.1.6 模型稳定性检验 |
5.1.7 脉冲响应函数 |
5.1.8 方差分解 |
5.2 股票、债券及房地产市场影响REITS收益表现的实证分析 |
5.2.1 描述性统计特征 |
5.2.2 单位根检验 |
5.2.3 滞后阶数的判断 |
5.2.4 协整分析 |
5.2.5 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5.2.6 模型稳定性检验 |
5.2.7 脉冲响应函数 |
5.2.8 方差分解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收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新加坡REITs市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
一、主要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REITs与宏观理论基础 |
二、REITs与微观理论基础 |
第二节 文献回顾 |
一、全球REITs发展综述 |
二、中国REITs发展综述 |
三、REITs在新加坡的发展及对中国REITs的参考价值综述 |
四、REITs收益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
五、综述小结 |
第三章 REITs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
第一节 REITs的发展特点 |
第二节 REITs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
第三节 REITs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
第四章 新加坡REITs发展及其借鉴意义 |
第一节 新加坡REITs的发展概况 |
一、新加坡REITs的发展历程 |
二、新加坡REITs的结构 |
三、新加坡REITs的收益表现 |
第二节 新加坡REITs得以繁荣发展的推动因素 |
一、完善的管理模式 |
二、行之有效的监管框架 |
三、优惠的税收框架 |
四、全球化的房地产投资 |
五、有竞争力的收益表现 |
第三节 新加坡REITs发展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
一、相似的房地产制度环境 |
二、均强调政府调控的作用 |
三、新加坡REITs模式应用于中国的可行性 |
第五章 新加坡REITs投资收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REITs投资收益影响因素的选择 |
一、宏观经济因素对REITs收益的影响 |
二、微观市场因素对REITs收益的影响 |
第二节 模型、数据及样本 |
一、模型的设定 |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采集 |
三、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三节 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
一、ADF单位根检验 |
二、Johansen协整检验 |
三、VAR模型建立及最优滞后阶数确定 |
四、VAR模型平稳性检验 |
五、方差分解 |
六、脉冲响应函数 |
第四节 实证结论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启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发展中国REITs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城市间住房价格分化及差别化调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关于住房价格分化的相关研究 |
1.2.2 关于住房市场差别化调控的相关研究 |
1.2.3 关于住房价格分化与差别化调控关系的相关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相关概念内涵 |
1.3.1 住房价格 |
1.3.2 分化 |
1.3.3 住房价格分化 |
1.3.4 差别化调控 |
1.4 相关理论基础 |
1.4.1 供求理论 |
1.4.2 区位理论 |
1.4.3 宏观调控理论 |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创新点 |
2 城市间住房价格分化及房地产市场调控历程 |
2.1 城市间住房价格水平的分化历程 |
2.1.1 住房价格水平的整体分化 |
2.1.2 住房价格水平的区域分化 |
2.2 城市间住房价格波动的分化历程 |
2.2.1 住房价格波动的整体分化 |
2.2.2 住房价格波动的区域分化 |
2.3 房地产市场调控历程 |
2.3.1 “一刀切式”调控阶段 |
2.3.2 “差别化”调控阶段 |
3 城市间住房价格分化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理 |
3.1 城市间住房价格分化的影响因素 |
3.1.1 供给层面的因素 |
3.1.2 需求层面的因素 |
3.1.3 供需层面的双边因素 |
3.2 城市间住房价格分化的形成机理 |
3.2.1 供给因素对住房价格分化的形成机理 |
3.2.2 需求因素对住房价格分化的形成机理 |
3.2.3 供需双边因素对住房价格分化的形成机理 |
4 城市间住房价格分化的实证研究 |
4.1 变量的选取及数据说明 |
4.1.1 变量选取 |
4.1.2 数据说明 |
4.1.3 数据来源 |
4.2 面板数据的设定 |
4.2.1 共线性检验 |
4.2.2 平稳性检验 |
4.2.3 协整检验 |
4.2.4 Hausman检验 |
4.3 城市间住房价格分化因素的实证分析 |
4.3.1 模型构建及回归 |
4.3.2 基于城市分类的纵向实证结果分析 |
4.3.3 基于变量维度的横向实证结果分析 |
5 基于价格分化的住房市场差别化调控策略研究 |
5.1 不同类型城市住房价格的合理性测度 |
5.1.1 第一类城市住房价格合理性测度 |
5.1.2 第二类城市住房价格合理性测度 |
5.1.3 第三类城市住房价格合理性测度 |
5.2 针对不同类型城市的住房市场差别化调控策略 |
5.2.1 针对第一类城市的差别化调控策略 |
5.2.2 针对第二类城市的差别化调控策略 |
5.2.3 针对第三类城市的差别化调控策略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5)房地产价格调控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房地产价格及其法律调控的概述 |
(一)房地产价格的概述 |
1.房地产及房地产价格 |
2.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因素 |
(二)房地产价格调控的特征 |
1.房地产价格调控具有公平性 |
2.调控手段具有综合性 |
3.房地产价格调控措施具有合法性和相对稳定性 |
(三)运用法律手段调控房地产价格 |
1.运用法律手段调控房地产的优势 |
2.运用法律手段调控房地产价格的现实意义 |
二、我国房地产价格调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国外价格调控的制度经验 |
(一)房地产税收调控制度存在的问题 |
1.我国出台的房地产税收调控制度(措施) |
2.房地产税收调控法律制度不能有效的调控房价 |
(二)房地产土地调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国外的制度经验 |
1.我国房地产土地调控制度存在的问题 |
2.韩国实行有差别的土地供应政策来遏制房地产投机 |
(三)房地产金融调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国外的制度经验 |
1.我国房地产金融调控制度存在的问题 |
2.美国鼓励住宅融资方式的创新 |
(四)住房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国外的制度经验 |
1.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
2.美国制定了完善的住房保障法规来调控房地产价格 |
3.新加坡通过特定房屋租赁保障制度来调控房地产价格 |
三、完善房地产价格调控的制度建议 |
(一)通过房地产税收制度有效的控制房地产价格 |
1.在房地产持有环节征收物业税 |
2.构建高效统一的房地产税征收法律体系 |
3.针对住宅户型调整房地产税率 |
(二)通过完善房地产土地制度有效降低房地产交易成本 |
1.遏制过度过量出让土地使用权的现象 |
2.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服务体系 |
3.健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续期制度 |
(三)通过完善房地产金融调控制度实现房地产价格的有效调控 |
1.构建房地产金融调控体系 |
2.实现房地产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
3.建立健全房地产金融信息披露制度 |
(四)通过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有效遏制房地产价格非理性的上涨 |
1.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法律体系 |
2.规范住房保障制度的市场审核机制 |
3.制定合理的供给与监督保障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6)成都市限购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综述法 |
(二)比较分析法 |
(三)实证分析法 |
四、本文的创新点 |
五、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房地产 |
(二)房地产市场 |
(三)政府限购政策 |
(四)宏观调控 |
二、基础理论 |
(一)市场失灵理论 |
(二)供求理论 |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
(四)时间序列分析理论 |
第三章 成都市限购政策发展情况分析 |
一、成都市房地产调控政策发展情况 |
(一)成都市房地产调控政策发展历程 |
(二)成都市房地产调控政策现状 |
二、成都市房地产限购政策发展情况 |
(一)成都市房地产限购政策出台背景 |
(二)成都市房地产限购政策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四章 限购政策对成都市房地产调控效应分析 |
一、限购政策实施前后房地产市场运营情况对比分析 |
(一)房地产生产总值占全市GDP情况对比 |
(二)房价及销售情况对比 |
(三)商品房施工和竣工面积情况对比 |
(四)成都市与其他城市房价情况对比 |
二、限购政策调控效应分析 |
(一)测度方法 |
(二)数据来源 |
(三)实证分析 |
三、限购政策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
(一)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与影响 |
(二)各利益相关者的博弈手段 |
(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博弈 |
四、限购政策调控效应总结 |
(一)积极作用 |
(二)局限性 |
第五章 国内外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有效借鉴 |
一、国外房地产调控政策 |
(一)澳大利亚调控政策 |
(二)新西兰调控政策 |
(三)新加坡调控政策 |
二、国内其它城市房地产调控政策 |
(一)上海调控政策 |
(二)香港调控政策 |
(三)广州调控政策 |
三、经验借鉴 |
(一)细化限购政策 |
(二)建立保障性住房体系 |
(三)完善房地产市场法律法规建设 |
(四)加强房地产交易监管 |
(五)加强房地产行业税收调节 |
(六)注重宏观调控的综合性管理 |
第六章 成都市房地产限购政策的优化对策 |
一、转变调控思想促进限购政策应用 |
(一)重视市场自发调节能力的重要性 |
(二)保持政策持续稳定 |
(三)加强宣传监督 |
二、完善限购细则增强可实施性 |
(一)合理细化限购对象调节供需关系 |
(二)合理划分房产类型分类限购 |
三、建立限购政策“退市机制” |
四、完善与限购政策相匹配的配套政策 |
(一)完善税收政策调节购房需求 |
(二)推动土地供给侧改革稳定土地市场 |
(三)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分化住房需求压力 |
第七章 结语 |
一、结论 |
二、局限与展望 |
(一)局限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致谢 |
(7)杭州市住宅地价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住宅用地价格持续上升,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特征 |
1.1.2 杭州作为典型的成长型城市,具有研究代表性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土地价格的相关理论 |
2.1.1 地租地价理论 |
2.1.2 供求理论 |
2.1.3 区位理论 |
2.1.4 相关理论评述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土地价格时空演变研究 |
2.2.2 土地价格影响因素研究 |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 |
3.1 研究区域 |
3.1.1 杭州市概况 |
3.1.2 研究区域、时间跨度选择 |
3.2 研究数据 |
3.2.1 数据收集与整理 |
3.2.2 影响因素与数据量化 |
第四章 杭州市住宅地价时空演变特征 |
4.1 时间演变分析 |
4.1.1 住宅用地成交概况 |
4.1.2 住宅用地市场阶段划分 |
4.2 空间演变分析 |
4.2.1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 |
4.2.2 空间自相关分析 |
4.2.3 克里金(Kriging)插值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杭州市住宅地价影响因素研究 |
5.1 数据预处理 |
5.2 影响因素的选取 |
5.2.1 相关性分析 |
5.2.2 逐步回归分析 |
5.3 一般线性回归 |
5.3.1 描述性统计 |
5.3.2 一般线性回归结果 |
5.4 地理加权回归(GWR) |
5.4.1 方法介绍 |
5.4.2 地理加权回归结果 |
5.4.3 各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不足与展望 |
6.3.1 研究不足 |
6.3.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空间数据库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北京市保障房建设规模对商品房价格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难点和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住房供应体系 |
2.1.2 保障房 |
2.1.3 商品房 |
2.2 房地产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市场失灵理论 |
2.2.2 市场细分理论 |
2.2.3 住房过滤理论 |
2.2.4 均衡价格理论 |
3 北京市保障房建设和商品房市场现状分析 |
3.1 北京市保障房建设现状分析 |
3.1.1 北京市关于保障房的政策分析 |
3.1.2 北京市保障房结构体系的分析 |
3.1.3 北京市保障房建设规模的分析 |
3.2 北京市商品房市场现状分析 |
3.2.1 北京市商品房的调控政策分析 |
3.2.2 北京市商品房市场投资现状分析 |
3.2.3 北京市商品房竣工、销售现状分析 |
3.2.4 北京市商品房价格现状分析 |
4 北京市保障房建设规模对商品房价格影响机理分析 |
4.1 保障房建设对商品房供给影响机理分析 |
4.1.1 北京市保障房建设土地供应类型 |
4.1.2 保障房建设对商品房供给影响途径 |
4.2 保障房建设对商品房需求影响机理分析 |
4.2.1 北京市商品房不同需求类型 |
4.2.2 保障房建设对商品房需求影响途径 |
5 北京市保障房建设规模对商品房价格影响程度分析 |
5.1 研究假设 |
5.2 模型建立 |
5.2.1 VAR模型介绍 |
5.2.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5.2.3 数据的预处理 |
5.2.4 数据平稳性检验 |
5.2.5 模型滞后阶数的确定 |
5.3 VAR模型的分析 |
5.3.1 回归分析 |
5.3.2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5.3.3 脉冲响应分析 |
5.3.4 方差分解 |
5.4 结果分析 |
6 北京市保障房建设规模对商品房价格影响预测分析 |
6.1 灰色关联度分析 |
6.1.1 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介绍 |
6.1.2 变量的选择和数据的收集 |
6.1.3 保障房建设规模与商品房价格之间的灰色关联度计算 |
6.1.4 保障房建设规模与商品房价格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6.2 灰色预测模型的建立 |
6.2.1 灰色预测模型介绍 |
6.2.2 相关变量选择和数据的处理 |
6.2.3 GM(1,6)模型的建立和精度检验 |
6.3 灰色预测模型的分析 |
6.3.1 商品房价格预测 |
6.3.2 商品房价格预测结果分析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相关建议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税收政策变化对房地产行业效应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房地产业定义及经济地位 |
2.1.1 房地产业的定义 |
2.1.2 房地产业的重要经济地位 |
2.2 房地产税收相关概念 |
2.3 我国现行房地产税收体制 |
2.4 房地产税的理论基础 |
2.4.1 地租理论 |
2.4.2 税负转嫁理论 |
2.4.3 税制优化理论 |
第三章 房地产相关税收改革现状分析 |
3.1 房地产价格变动趋势 |
3.1.1 房价平稳时期(1998~2003年) |
3.1.2 房价快速增长时期(2003~2007年) |
3.1.3 房价震荡时期(2007~2009年) |
3.1.4 房价稳定增长时期(2009~2015年) |
3.1.5 房价加速增长时期(2015~2018年) |
3.2 我国房地产业相关税种改革历程 |
3.2.1 房地产税制建设时期(1978~2002年) |
3.2.2 房地产税制调整时期(2003~2010年) |
3.2.3 房产税改革试点时期(2011年至今) |
3.2.4 房地产行业“营改增”及增值税改革时期(2016年至今) |
3.3 我国现行房地产税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
3.3.1 房地产税制体系结构不合理 |
3.3.2 重复征税与税种缺失问题并存 |
3.3.3 房地产税制要素设计不合理 |
3.4 我国房地产税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
第四章 增值税改革对房地产行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样本选取 |
4.2 数据来源 |
4.3 变量定义 |
4.4 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
4.5 面板数据协整检验 |
4.6 模型的选择 |
4.7 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
第五章 增值税改革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以RS房地产公司为例 |
5.1 RS公司简介 |
5.2 RS公司纳税情况分析 |
5.2.1 涉税种类分析 |
5.2.2 税负水平分析 |
5.3 增值税税率降低政策对RS公司的影响 |
5.4 RS公司的税收筹划建议 |
第六章 房地产税改革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分析 |
6.1 房地产税收改革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效应分析 |
6.2 房地产税收改革对房地产市场供需情况的影响 |
6.3 房地产税收改革对房地产业各参与主体的影响 |
6.4 上海、重庆开征个人房产税试点比较分析 |
6.4.1 上海、重庆个人房产税试点方案 |
6.4.2 上海、重庆个人房产税比较 |
6.5 国外房地产税制改革经验及其借鉴 |
6.5.1 日本房地产税制改革的主要经验 |
6.5.2 新加坡房地产税制改革的主要经验 |
6.5.3 国外房地产税制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七章 强化税收对房地产行业调控的政策建议 |
7.1 政府方面 |
7.1.1 完善房地产税收政策体系,提高政策调控效率 |
7.1.2 加强配套政策措施建设,强化政策调控效果 |
7.1.3 合理设计税率 |
7.1.4 减少房地产税收种类,降低总体税负 |
7.2 企业方面 |
7.2.1 投资环境转向聚焦二、三线城市 |
7.2.2 投资类型向精细化的中小户型发展 |
7.2.3 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适度调整投资规模 |
7.2.4 加速战略调整,完善开发方式 |
7.2.5 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10)天津市轨道交通站域可达性与空间分布协同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快速发展引发城市空间发展失衡 |
1.1.2 轨道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是城市化的必然选择 |
1.1.3 天津市轨道交通进入网络化发展阶段 |
1.1.4 天津市轨道交通站域的发展现状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框架 |
1.6 研究创新点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轨道交通 |
2.1.2 轨道交通站域 |
2.1.3 交通可达性 |
2.1.4 空间分布 |
2.1.5 协同发展 |
2.2 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关系的解析 |
2.2.1 国外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关系的相关研究 |
2.2.2 国内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关系的相关研究 |
2.2.3 轨道交通系统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引导作用 |
2.3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与站域空间分布互动关系解析 |
2.3.1 轨道交通对土地价格的影响 |
2.3.2 轨道交通对土地使用性质的影响 |
2.3.3 轨道交通对空间功能布局的影响 |
2.3.4 轨道交通对空间开发强度的影响 |
2.3.5 空间分布对公共交通需求的影响 |
2.3.6 空间分布对轨道交通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站域可达性与空间分布协同研究框架的构建 |
3.1 理论基础:站域可达性与空间分布的相关理论 |
3.1.1 城市空间集约化理论 |
3.1.2 “点—轴”理论 |
3.1.3 轨道交通廊道效应 |
3.1.4 城市触媒理论 |
3.1.5 公共交通导向(TOD)理论 |
3.2 实践借鉴:国内外典型城市相关建设实践经验借鉴 |
3.2.1 丹麦哥本哈根 |
3.2.2 日本东京 |
3.2.3 新加坡 |
3.2.4 中国香港 |
3.2.5 经验借鉴与启示 |
3.3 技术支撑:站域可达性与空间分布的协同研究方法 |
3.3.1 可达性研究方法 |
3.3.2 可达性的度量方法 |
3.3.3 可达性的适用模型探讨 |
3.3.4 协同的量化分析 |
3.3.5 协同学原理与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天津市中心城区交通可达性与土地利用互馈机制研究 |
4.1 天津市中心城区道路可达性与土地利用的互馈关系 |
4.1.1 道路可达性分析 |
4.1.2 道路可达性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
4.1.3 道路可达性与轨道交通站点分布的关系 |
4.1.4 步行可达性与轨交站点服务范围的关系 |
4.2 天津市中心城区轨交可达性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
4.2.1 轨交可达性分析 |
4.2.2 轨交可达性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
4.3 天津市中心城区轨交站域交通可达性与客流分布模式的关系 |
4.3.1 样本站域的选取 |
4.3.2 轨交可达性与客流量的相关性 |
4.3.3 机动车可达性与车流量的相关性 |
4.3.4 步行可达性与人流量的相关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天津市轨交站域可达性与空间分布的相关性研究 |
5.1 站域可达性与空间分布相关性 |
5.1.1 站域可达性相关变量选取 |
5.1.2 站域空间分布概述 |
5.1.3 站域可达性与空间分布相关性 |
5.2 轨交可达性与商业空间相关性 |
5.2.1 轨交站域商业空间分布概况 |
5.2.2 轨交可达性与商业空间容量相关性 |
5.2.3 轨交可达性与商业空间开发强度相关性 |
5.3 轨交可达性与办公空间相关性 |
5.3.1 轨交站域办公空间分布概况 |
5.3.2 轨交可达性与办公空间容量相关性 |
5.3.3 轨交可达性与办公空间开发强度相关性 |
5.4 轨交可达性与居住空间相关性 |
5.4.1 轨交站域居住空间分布概况 |
5.4.2 轨交可达性与居住空间容量相关性 |
5.4.3 轨交可达性与居住空间开发强度相关性 |
5.5 轨交可达性与公共空间相关性 |
5.5.1 轨交站域公共空间分布概况 |
5.5.2 轨交可达性与公共空间容量相关性 |
5.5.3 轨交可达性与公共空间开发强度相关性 |
5.6 道路可达性与商业空间相关性 |
5.6.1 道路可达性与商业空间容量相关性 |
5.6.2 道路可达性与商业空间开发强度相关性 |
5.7 道路可达性与办公空间相关性 |
5.7.1 道路可达性与办公空间容量相关性 |
5.7.2 道路可达性与办公空间开发强度相关性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天津市轨交站域可达性与空间分布的协同度及协同发展策略 |
6.1 站域可达性与空间分布协同度的测定与分析 |
6.1.1 站域可达性与空间分布协同度的指标体系 |
6.1.2 灰色关联度分析 |
6.1.3 站域可达性与空间分布的协同度测算 |
6.1.4 站域可达性与空间分布的协同度分析 |
6.2 旧城地区协同更新策略 |
6.2.1 优化可达性或调整站域功能空间结构配比 |
6.2.2 强化站点的区位等级与功能定位 |
6.2.3 促进站域空间的阶梯化开发 |
6.2.4 多式联运的站点地区接驳交通 |
6.2.5 将“城市触媒”引入站域空间开发 |
6.3 新城地区协同开发策略 |
6.3.1 重视站域空间开发的有序性和高效性 |
6.3.2 合理组织站域功能空间构成与分布 |
6.3.3 实现站域功能空间的圈层式布局 |
6.3.4 建立紧凑型“密度分区”的空间体系 |
6.3.5 设计功能复合化的四维空间 |
6.3.6 交通设施与可达性相平衡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新加坡房地产价有上涨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汇率变动对房价的影响 ——基于传导渠道的跨国面板分析[D]. 窦怡欣. 山东大学, 2021
- [2]REITs收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以新加坡为例[D]. 高思宇.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收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新加坡REITs市场的分析[D]. 赵梦迪.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2020(08)
- [4]城市间住房价格分化及差别化调控策略研究[D]. 冯圣桃. 郑州大学, 2020(03)
- [5]房地产价格调控的法律问题研究[D]. 高欣宇.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6]成都市限购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效应研究[D]. 杨尚武.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7]杭州市住宅地价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沈佳慧.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8]北京市保障房建设规模对商品房价格的影响研究[D]. 邹红艳.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9]税收政策变化对房地产行业效应分析研究[D]. 张慷.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2)
- [10]天津市轨道交通站域可达性与空间分布协同发展策略研究[D]. 蔡朝阳. 天津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