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中医学理论对病毒性肝炎的阐述尚无统一的认识,目前在其理论和临床研究中,往往受到现代医学解剖形态学的影响,将其病位定在中医学所论的肝脏上,治疗多以疏肝理气、清热解毒、舒肝利胆等法为核心,临床症状常有改善,但从《金匮》“治未病”预防医学思想出发,笔者在导师的指导下,着重研究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发病特征、临床表现等理论问题,从而确定其病位、病性。认为病毒性肝炎从脾论治颇为合理。方法:笔者从中医经典理论入手,广泛查阅了历代医学文献的宝贵资料,认为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特征和临床表现与中医学关于脾中风的论述基本一致。并从中医理论的发生学角度,探讨其病位和病性,提出了个人见解,为病毒性肝炎从脾论治奠定了相应的理论基础。内容:本论文由三篇内容组成。第一篇,关于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较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了当前中西医学临床研究的进展,发现从中医学肝脏论治值得推敲和思索;第二篇,关于病毒性肝炎与中医学的脾中风存在着一致性的理论探讨,希冀为病毒性肝炎的中医辨证施治与脾中风的理论研究架起桥梁;第三篇,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结合导师多年的临床经验,初步总结了脾中风的发病特点及其传变规律。结论:1.病毒性肝炎属于中医学脾脏的血分病;2.肝炎病毒的邪气性质属风邪,为脾风;3.从中医学理论分析了病毒性肝炎的病因病机、发病特征、临床表现等,认为此与古典医籍中记载的脾中风论述基本一致;4.导师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自拟和阴理脾、软坚散结等基本治法,从脾论治病毒性肝炎其疗效显著,证实了脾中风理论研究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意义:1.本论文对病毒性肝炎的中医理论研究及临床辨治水平的提高具有探索性意义;2.对中医从脾论治病毒性肝炎提出基本治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3.从中医理论进一步探讨病毒性肝炎的因、机、证、治,将对逐渐统一其辨证论治的思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笔者认为,病毒性肝炎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辨治理论的深化与完善,将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广大中医药专家、学者、临床工作者倾注心血、传承仲景学说之精华,勇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