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退耕还林还草是我国西部地区进行生态恢复与治理的主要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改善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本研究以黄土丘陵区典型小流域燕沟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天然坡面径流小区降雨产流产沙、流域把口站径流泥沙的长期观测,结合野外模拟降雨试验结果,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坡面产流产沙特征,计算了燕沟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特别是植被恢复措施的减沙效益;同时对流域输沙变化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降雨因素对流域输沙量变化的影响,主要取得如下结论:1.分析了坡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坡度特征对产流产沙的影响在相同的雨强条件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产沙过程与累计产沙量都明显不同,总体表现为:翻耕小区﹥刈割后的小区﹥有植被覆盖的小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小区30min产沙量与降雨时间关系符合W=at-b的线性方程,与降雨强度之间存在W = aIb的幂函数关系。对不同坡度小区产流产沙研究表明,陡坡小区无论产流产沙的强度,还是累计产流产沙量都明显高于缓坡小区,说明大于25°坡耕地要完全退耕这一政策的必要性。2.研究了不同退耕方式、不同年限坡面植被产流产沙特征退耕以来各类土地利用方式减水减沙效益显著,各小区年产流产沙量大小关系为:坡耕地小区>草地小区>灌丛小区,草地小区径流量较坡耕地小区减少50%~60%,灌丛小区较坡耕地小区径流量减少都在70%以上;各小区减沙量都在90%以上,减沙量大于减流量。说明草灌植被都具有明显的蓄水保土作用;而不同退耕年限灌丛小区的累计产流产沙量都小于草地小区,说明在不同的降雨量及降雨强度条件下,灌丛地的水土保持作用比草地更为明显。坡面6种处理小区径流系数大小关系为:坡耕地小区>刈割草地>草地>刈割灌丛地>灌丛地>刺槐林地,随地面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而减少,呈负相关关系。与坡耕地相比,草地、灌丛及刺槐林地小区减流量分别为51.1%、71.4%和90%,减沙量分别为99.3%,99.5%和99.6%,刺槐林地减水减沙作用最为明显,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减沙作用明显大于减流作用。3.比较了草地与灌丛群落的结构特征与减沙机理草地与灌丛小区刈割处理前后产沙情况出现较大差异,刈割后草地产沙量大幅增加,而灌丛小区刈割后产沙量增加并不明显,主要原因与二者的植被结构特征有关。经过10年退耕撂荒形成的草地群落,多为一年生草本植物,且生长在近地表层,枯落物较少,容易遭受破坏;灌丛群落出现多年生的山榆、刺槐、胡枝子等多年生灌木,地表枯落物较多,地下植物根系发达,水土保持作用显著。说明处于植被演替初级阶段的近地表层草地植被减沙效益显著,但生态功能仍然比较脆弱,是需要进行封育保护的主要植被群落。4.阐明了燕沟流域植被恢复减沙效益通过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坡面小区产流产沙分析,结合定位小区观测资料,利用水保法计算了治理后的燕沟流域年均输沙模数为737 t/km2?a,减沙效益大于80%;计算输沙模数与流域把口站观测值接近,证明对燕沟流域减沙效益的计算切合实际,并进一步说明燕沟流域的综合治理具有明显的减沙效益。5.探讨了降雨变化对燕沟流域输沙量变化的影响利用相近小流域观测资料,通过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方法,对燕沟流域治理前后降雨及产沙量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退耕以后,降雨变化因素造成流域输沙量平均每年减少61228t,占流域输沙量减少的25%左右,即在造成近年来实测流域输沙量减少的两大因素中,降雨变化影响约占25%,综合治理作用约占75%。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坡地雨水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20)
- [2].黄土丘陵区花椒经营管理技术[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20(02)
- [3].陕北黄土丘陵区大扁杏优良品种试验研究[J]. 陕西林业科技 2009(03)
- [4].浅谈内蒙古黄土丘陵区造林关键技术[J]. 内蒙古林业 2008(08)
- [5].陕北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中政府职能与农户利益协调机制研究[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4(02)
- [6].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综述[J]. 农业科学研究 2009(03)
- [7].枝条覆盖对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平茬柠条林地土壤水分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6(21)
- [8].宁南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J]. 宁夏农林科技 2009(05)
- [9].黄土丘陵区生态迁移农户不同生计模式与收入水平关系比较研究——基于陕北各县400户迁移农户的随机调查[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5(11)
- [10].陕北黄土丘陵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 土壤通报 2013(06)
- [11].中国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与生态恢复模式(英文)[J]. 农业工程学报 2010(09)
- [12].黄土丘陵区退耕草地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对氮磷添加的响应[J]. 环境科学 2020(01)
- [13].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县域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以定西市安定区为例[J]. 水土保持研究 2020(05)
- [14].黄土丘陵区隐伏基岩构造裂隙水的探测[J]. 地下水 2015(05)
- [15].宁南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模式[J]. 宁夏农林科技 2012(08)
- [16].黄土丘陵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与集成示范项目试验[J].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7(03)
- [17].陕北黄土丘陵区三种林地根系分布特征[J].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4)
- [18].基于SPEI的陕北黄土丘陵区干旱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9(01)
- [19].黄土丘陵区生态建设效应与农户响应[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1(10)
- [20].宁南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的演变特征[J]. 水土保持研究 2015(03)
- [21].安塞黄土丘陵区紫外辐射分布变化特征[J]. 陕西气象 2009(05)
- [22].黄土丘陵区林地干化土壤降雨入渗及水分迁移规律[J]. 水土保持学报 2017(03)
- [23].宁夏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土壤结构的退化特征[J]. 江西农业学报 2013(10)
- [24].西北黄土丘陵区河北杨扦插育苗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11(14)
- [25].基于水文要素的黄土丘陵区次降雨泥沙输移比模型[J]. 水土保持通报 2011(05)
- [26].黄土丘陵区坡面林-草边界土壤温度分布特征[J]. 辽宁林业科技 2009(02)
- [27].宁夏黄土丘陵区抗旱造林方法及技术措施[J]. 北京农业 2014(27)
- [28].宁南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农、草、畜结构优化[J]. 草业科学 2011(07)
- [29].浅析黄土丘陵区林业生态建设[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8(22)
- [30].平茬对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柠条林地土壤水分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