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语“是”的用法意义及其哈语翻译法(论文文献综述)
阮氏兰(NGUYEN THI LAN)[1](2021)在《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汉语教学在我们越南国家已有着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汉语教学需求和教学形态也不同。但不管是方法手段上,或是策略上存在差异,最终的目标仍是不断完善,不断发展越南的汉语教学事业,实现汉语教学过程效果的优化。然而,一位教师如何能实现汉语教学优化之目标?应从哪方面入手?据现代教学思想,从教学优化的角度来看,想达成教学优化之目标,必须要从教学优化设计做起,要清楚教学准备实施之前的依据,和所遵循相关过程等,来解决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优化”该词在教学中一般都指的是创设相关条件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来提高当前教学效率。提到“优化”这一说法,学术界研究者都以苏联着名的教育学家——尤·克·巴班斯基所提“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作为优化方案的根据。这一理论体系对世界学术界来讲,它并不陌生,该理论在很久以前,大约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由苏联学者巴班斯基教授所提出来的一种全新教学学术理论体系。该理论主要运用在教学的理论研究之中,以现代教学系统理论的相关原则和方法,对教学理论体系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和求索。同时,该理论也获得学术界的共同观点,可以解决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减少学生的负担,解决教学效率偏低问题,使课堂教学质量达到最好的效果。目前,通过文献检索方法和实际调查,笔者发现越南汉语教学也存在着许多缺陷,面临着瓶颈问题,处于“无顶层设计缺支撑”状态,并与这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也不完善,急需现有一套标准、统一的汉语教学优化设计流程方案,帮助每一位越南汉语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环境条件和教学任务下,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协调修改,完成即定的教学任务,让教学的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由此,笔者也是怀着笃行致远的目标,为改善越南高校汉语课堂教学的质量,而进行撰写本研究。在本研究中,笔者使用的资料主要来源于网络、专业数据库、图书文献检索、调查问卷、非参与性课堂观察、综合数据的整理等工作手段。理论方面上,以二语习得理论、交际学理论、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汉语教学理论作为本研究的指导理论,其中,借鉴巴班斯基教授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体系、汉语教学的理论(包括汉语教学设计理论)作为核心理论依据。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具体如下:第一章是从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去了解在过去中至今的越南汉语教学形态和状况,确认其中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方面。第二章是对越南高校汉语教学情况进行实际调查,共调查了越南河内商业技术大学和越南河内首都大学两所学校的汉语教学情况。调查内容主要包含学校现行汉语教师使用的教材来源、教学的目标、教学所用内容、教学的方法、教学课件、课堂活动组织等方面,以及汉语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对汉语课堂教学内容的满意程度等,来了解越南高校汉语教学实施情况。第三章是根据目前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现有的条件,经过分析原因,针对学校现存的问题试图为越南高校归纳制定,提供一套标准的、规范的汉语教学优化设计方案。第四章是通过优化设计的应用实施研究,来验证笔者的观点,为确认笔者在探索解决方法过程中,更有明确的方向和清晰的思路。第五章是笔者为促进实施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优化的方案提供的保障性建议。笔者是一位来自越南的汉语学习者,《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优化研究》是笔者关注已久的课题,这一课题来源于笔者的汉语学习实践、教学实践和自身经历。在进行本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以教学优化设计方案作为目标设计,明显有助提高越南教师对于汉语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习得效果,并且通过实际案例验证了笔者的观点,证明这一套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教学优化设计方案可以帮助教师们有效地展开教学工作,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并改善课堂教学质量。笔者衷心希望本研究能为越南的高校之中的汉语言教学优化研究方面的实施提出启示。在实践意义上,可应对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低效的问题。在理论意义上,可弥补越南高校教学优化设计研究方面的不足,为越南汉语教师给予理论性的帮助。同时,能够为当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提供有一定价值性的参考依据。为推动和深化中国、越南两国之间的关系稳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起到积极的贡献。
郭育苗[2](2021)在《基于语料库的韩国学习者动结式“V到”偏误研究》文中指出动结式“V到”不但在汉语书面语中大量出现,在日常口语交流中也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结构。语言本体领域对“V到”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依旧存在很多争议,比如“到”的词性归属问题、“到”的语法化等等。这说明“V到”结构自身的意义和用法较为复杂,这给学习汉语的韩国学习者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本文通过分析“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韩国学习者的语料,得到了 1018例动结式“V到”相关偏误,发现韩国学习者使用动结式“V到”存在较高的偏误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此,本文主要探究四个问题:韩国学习者习得动结式“V到”时哪一部分偏误情况更为严重?韩国学习者习得动结式“V到”时具体偏误类型有哪些?韩国学习者习得动结式“V到”时产生偏误的原因有哪些?针对韩国学习者习得动结式“V到”可以提出哪些教学建议?本文共包括四个章节。其中第一个章节为绪论,主要内容为说明本文的选题缘起,从动结式“V到”本体和习得研究两个方面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梳理。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与范围,阐述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新意以及介绍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对语料库中搜索到的偏误语例进行分类统计、数据分析和偏误分析,将韩国学习者使用动结式“V到”时的偏误划分为三大类:有关“V”的偏误、有关“到”的偏误和有关“V到”整体的偏误,具体偏误类型有11个,按照偏误率的大小分为三个层级:遗漏“到”>“V”用词不当、混淆“到”、“到”误加、“V到”误用>否定式偏误、遗漏“V到”、遗漏“V”、补语冗杂、补语混淆、“V到”误加。遗漏“到”为绝对的高偏误类型。在分析偏误语料的基础上,第三章从内外两个原因分析发现,韩国学习者动结式“V到”的偏误来自于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内部原因包括四个方面:动结式“V到”自身的复杂性、母语负迁移的干扰、学习者对动结式“V到”理解不全面以及学习者对“V到”目的语规则过度泛化。内部原因是造成韩国学习者“V到”高偏误率的主要原因。外部原因主要包括教师对动结式“V到”认识不足,以及教材编写缺乏合理性两方面。第四章立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分别从教师教学策略、学生学习策略、教材编写和设计练习四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韩国学习者动结式“V到”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帮助与借鉴。最后是文章的结论部分,主要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果,说明了文章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已有文献对汉语学习者结果补语的偏误和习得研究非常充分,而对结果补语中的典型个例“V到”展开的研究较少。本文在结果补语习得研究中,聚焦于偏误率较高的动结式“V到”。通过统计各国学习者使用“V到”的偏误情况,本文发现韩国学习者的偏误率最高,因此在动结式“V到”的偏误研究中,本文首次聚焦于偏误率最高的韩国学习者习得情况,对其偏误类型与偏误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改进建议。
李春燕[3](2021)在《现代汉语全量范畴的维译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根据现代汉语全量范畴的语义类型将其分为了四类,即全指全量、任指全量、逐指全量以及极指全量,并对各类进行了分段描述,描述其各自的特点,同时简介了现代汉语全量范畴的语义特征。根据对语料的观察,本文发现,汉语的全量范畴标记在维吾尔语中的翻译对应是有一定基础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全量范畴标记词与维吾尔语全量范畴标记词出现没有一一对应的现象,因此我们依据全量范畴的四类语义类型,在总结了它们相关的词汇形式、句法结构的基础上,分别描述了不同类型全量范畴表达的维译情况,并发现这种不对应关系包括不同类型的全量之间的形式转换,表达形式的混用意义转换。为进一步对这种现象进行解释,本文对全量范畴的不同维译方法进行了归纳分类,解释了汉维翻译出现对应不一致的情况时,应该如何处理。研究最后,本文对全量范畴相关维译方法进行了总结,将其分为:标记直接对应法和省略标记翻译法这两个大的类别。标记直接对应法分为一致标记对应和改变标记对应,省略标记翻译法分为全指全量的非全量转译法、逐指全量的非全量转译法以及任指全量的非全量转译法。此外还总结归纳出该类句子在具体表达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些维译技巧,主要有引申译法、篇章衔接译法、反向译法,这使全量范畴的维译更具操作性,为全量范畴的维译及其丰富相关翻译理论奠定了基础。
张冉[4](2021)在《法国传教士戴遂良《汉语口语教科书》语法选编研究》文中指出《汉语口语教科书》作为一本早期的汉语口语教材,在编排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优点。本文以《汉语口语教科书》的语法内容为研究对象,在概述成书背景和内容编排的基础上,依据《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大纲》统计选取语法项的总量和分布情况,归纳语法项选取特点和教学方法,评价其成就与不足,并提出对当代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借鉴意义。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缘起、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意义、方法和对象。第二章从历史和汉学研究两方面介绍成书背景,简要概述该书前言、正文、附录的主要内容。第三章通过数据统计和材料整理,总结教材选取语法项总量、词法选取、句法选取的特点,并归纳出量词、补语和特殊句式的编排特点。第四章分析了语法翻译法、交际法、搭配法和类聚法、语素教学法、利用文化因素进行教学五个方面的教学方法。第五章是评价和借鉴意义,总结教材语法项的优缺点,论述在当前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中的借鉴意义。
刘玉兰[5](2021)在《对日学生一对一汉语教学实践与反思 ——以E-China汉语机构为例》文中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一直以学校开设的汉语课堂为主,随着来华人数增多,民间兴起了众多一对一的短期培训组织,为来华客户提供学习帮助,满足各种汉语学习需求。于是对外汉语教学出现了一种新模式——对外汉语一对一教学模式。该模式为每个学习者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帮助学生实现各种工作、生活、考证的目标。因此,该模式深受学生喜爱,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本文依托笔者在E-China汉语教学机构的实践经历,以E-China汉语教学机构的日本学生为研究对象,先概述了E-China日本学生一对一汉语教学现状及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教师素养有待提高,学生学习目标和时间因人而异,民族性格和跨文化交际影响师生关系;教学内容与方法单一;教材和教学设施有待完善;师生管理未形成系统性。再结合教学实践,观察研究E-China日本学生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方面的课堂教学情况,分析了一对一教学过程中的典型案例。语音从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发现学生语音学习的偏误,并提出了重视发音方法、利用偏误教学的解决策略。词汇方面,分析了汉日同类词和同形异义词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对比分析、重视总结的教学策略。语法从结构、习得规律、练习方式等角度进行了分析,概述了学生语法学习的难点,提出了公式法简化结构、遵循语法习得规律和多方式练习的教学策略。汉字方面,从汉字的组成音、形、义三个方面进行了案例分析,提出了克服母语负迁移、发挥汉字学习优势的教学策略。此外,每一小节根据学生语言要素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教学设计。基于E-China的教学特点与问题研究,本文从对日学生一对一汉语教学现状和教学实施两个方面进行反思总结,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和教学措施,以期望对未来的汉语学习者和汉语教学工作者有所启发与帮助。
阿依江(Khungshan Aizhan)[6](2020)在《《新实用汉语课本》在哈萨克斯坦高校的应用研究 ——以世界语言大学和国立民族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对外汉语教材教学状况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研究者多年在哈萨克斯坦高校从事汉语教学,为此本研究将主要分析了《新实用汉语课本》在哈萨克斯坦两所高校的应用情况,通过了解学生的需求和他们对目前所使用教材的评价并结合任课教师的建议,本研究发现《新实用汉语课本》在哈萨克斯坦高校教材应用的不足,论文分为以下八个部分:导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设计,哈萨克斯坦等高等院校汉语教材的使用需求大,在教材编制、教学策略和教师素养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第一部分则介绍了《新实用汉语课本》早期应用于哈萨克斯坦高校的历史背景;第二部分从教材应用目标与内容、应用原则与方法以及应用过程与保障介绍了哈高校《新实用汉语课本》教材应用应然诠释应用目标和内容;第三部分分析了《新实用汉语课本》在两所高校的应用现状;第四部分从准备、实施、评价、管理四个方面阐述了《新实用汉语课本》教材在哈高校的应用策略;第五部分是分析了《新实用汉语课本》的应用策略在四个方面中的案例;第六部分依次提出有效应用的建议。针对出现的问题,在教材应用方面提出完善《新实用汉语课本》教材编制;完善配套教辅及多媒体资料编制;政府加大教材购买的补贴力度;在应用实施方面提出积极引进优秀师资;加强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汉语教师水平;增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在应用评价方面提出完善教学绩效评价体系;严格开展教学绩效评价;倡导并奖励教学创新行为;推广教学创新成果;在应用管理方面提出注重针对性;突出实用性;增加趣味性等建议。总而言之,《新实用汉语课本》在哈萨克斯坦两所高校的应用存在有优点也有不足,通过本文的对比,希望能对《新实用汉语课本》在哈高校的教学使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李可[7](2020)在《图文双模态释义在对海外初级汉语学习者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马来西亚玛拉工艺大学(马樟校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稳步提升,汉语言和汉文化对国外语言学习者的吸引力也逐渐增强,在日渐升温的汉语学习热潮中,笔者有幸通过国家汉办的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来到了马来西亚一所公立大学——玛拉工艺大学,担任汉语教师。本文结合笔者在玛拉工艺大学任教的实际教学情况,以及有关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相关理论,论述了图文双模态释义词汇教学方法在对马来西亚高校本科学习者汉语词汇教学方面的应用,并以具体的实验数据来验证图文双模态释义词汇教学的效果,最后对双模态教学方法的应用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对后来的教学和研究有所启示。本文共分六章进行讨论。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相关理论基础,为后来的论述提供详实的理论支撑;第二章介绍了此次任教学校的k基本情况,并对该校区的汉语教学情况进行介绍,包括汉语教师情况、学习者情况、使用教材情况和汉语课程情况;第三章为图文双模态释义方法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探究,本章首先讨论不同的双模态方法如何应用于不同的词类教学,继而讨论了不同教学环节中双模态方法的使用;第四章根据汉语初级水平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图文双模态释义教学效果进行分析;第五章对图文双模态释义模式应用于汉语词汇教学提出了四点建议,包括恰当选择图片等教学媒介,恰当使用例句解释词义,合理编排图文结合关系以及借助图文双模态方法开展课后复习。第六章为本文结语。
吴佩芳[8](2020)在《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成语翻译研究 ——以《琅琊榜》的字幕印尼语翻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古装电视剧是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渠道之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电视剧陆续登上了网络平台,网络平台给外国人观看中国电视剧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渠道,外国人可以从中了解并学习中国文化。在众多中国电视剧中,2015年播出的古装剧《琅琊榜》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在国内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获得了世界各国的关注,这其中就包括印度尼西亚。该电视剧台词中出现大量的文化负载词、成语和惯用语,这些含有中国文化的词语和短语在翻译过程中会给译者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将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作为基础,从“译文读者的反应和译文准确性”的角度出发,对该剧中的成语字幕翻译进行分析,首先将根据纽马克和韦努蒂所提出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整理归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分析这些方法给译文带来的效果,之后为了进一步了解读者对译文的评价,将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被调查者对译文的准确性、可读性与通顺性的评价,根据以上三个方面的总评分判断翻译方法的有效性,分析哪些翻译方法最为适合用于汉语印尼语成语字幕的翻译。研究成果表明:(1)译者在翻译成语的过程中一共采取了两种策略:“异化策略”和“归化策略”,异化策略主要体现在三种翻译方法上:“直译翻译法”、“忠实翻译法”和“语义翻译法”,而归化策略主要体现在“习语翻译法”、“自由翻译法”和“交际翻译法”三种方法上,该电视剧一共采取了六种翻译方法。通过数据整理发现该剧最常使的翻译方法是“交际翻译法”,使用率高达81%,而使用率比较低的三种翻译方法为“直译翻译法”(占1.5%)、“习语翻译法”(占1.5%)和“语义翻译法”(占4%)。(2)译文准确性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使用率比较低的“习语翻译法”的准确性最高,达到了功能对等的要求,准确率高达90%以上。相比之下,作为该剧中使用率最多的“交际翻译法”在传达成语信息时只有69%的准确性。(3)据调查,该剧中使用“直译翻译法”的译文无论在准确性、可读性还是通顺性上大部分达不到功能对等的要求,此翻译法使用于汉语成语翻译时无法传递成语的信息和深层意义,译文读者只能猜测译文所要传达的意思,不太适合用于汉语印尼语成语翻译。“习语翻译法”的译文在准确性、可读性以及通顺性效果最佳,适合用于汉语印尼语成语翻译。(4)“交际翻译法”因其形式简短、语言通俗易懂、口语色彩比较重,所以适用于汉语印尼语成语字幕翻译。
高艺[9](2020)在《韩国《中国语Ⅰ》教材与教法研究 ——以韩国京畿道光明北高中为例》文中指出本文以韩国国内天才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汉语教材《中国语Ⅰ》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数据统计以及调查问卷等研究方法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查分析。同时结合本人在韩国京畿道光明北高中的实际教学情况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情况,分析教材编写的优缺点,并对教材编写及如何使用这本教材进行教学提出一些建议。首先,《中国语Ⅰ》是面向韩国高中初级汉语课程编写的综合性本土汉语教材。教材编写时根据韩国教育厅制定的课程教学大纲,同时考虑到了学生的母语背景、年龄、学习动机等因素。教材编写“以学生为中心”,配有韩语注释,插入了许多趣味性内容。其次,教材中词汇、语法点的数量适中,适合初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学习,教材按语言技能划分主体内容,以便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语言能力。但是,在教材使用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特殊性和学生学习阶段的特殊要求,发现教材在编写上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语言内容的分布不均,教学目标不明确;语音内容的分布不合理;语法点编排没有重难点的划分,语法内容的注释不足;词汇的编排不够系统化;缺少汉字教学;文化内容过时,配图不清晰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教材编写建议,例如,明确教学目标,将语音内容划分阶段介绍;在语法点的编排上区分出重难点;增加汉字要素的内容编排;加强教材编排的系统性;更新文化内容的插图及文字介绍,选择更适合的文化主题等。此外,笔者结合自身的任教经历,对使用《中国语Ⅰ》这本教材的教学情况加以阐述,分别从语音、词汇、语法、汉字、写作、文化方面列举出实际的教学案例,分析这本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内容与实际教学不适配的现象,提出一些教学方面的建议。
马佳[10](2020)在《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学生汉语量词习得研究》文中指出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作为老挝最大的汉语教学机构,每年都有近两千名学生来此学习汉语。量词作为汉语中一类重要的词汇,在构成句子和表达语义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其形象性、色彩性、模糊性、修辞性等特点也给汉语学习者带来极大的挑战。故本研究以笔者在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进行的教学实践为基础,以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汉语学习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以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所用综合课教材《体验汉语(老挝语版)》为依托,将教材中出现的38个量词作为研究重点,对比分析了汉老量词在句型结构、语法特征上的异同点。本研究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非知识性问卷调查,对学生进行了知识性测试,并通过习得背景和习得效果分析,总结了汉语学习者常见的量词偏误类型以及偏误原因,以期为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汉语量词教学提供一定的教学对策和建议。
二、汉语“是”的用法意义及其哈语翻译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语“是”的用法意义及其哈语翻译法(论文提纲范文)
(1)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越南高校汉语教学发展呈现新需求 |
(二)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亟需解决低效问题 |
(三)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优化是低效问题解决的关键 |
(四)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优化设计研究不足 |
(五)本研究者具有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优化研究的条件 |
二、概念界定 |
(一)外语教学 |
(二)高校汉语教学 |
(三)汉语教学的优化 |
三、文献综述 |
(一)外语教学优化研究 |
(二)汉语教学优化研究 |
(三)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研究 |
(四)研究述评 |
四、理论基础 |
(一)二语习得理论 |
(二)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三)汉语教学理论 |
(四)交际学理论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步骤 |
第一章 越南高校汉语教育的发展历程 |
一、萌芽阶段(公元前1 世纪至黎朝时期) |
(一)社会背景:封建社会政治、宗教上的影响和需求 |
(二)高校汉语教育状况:建立最早的封建社会汉语教学大学 |
(三)汉语教学的形态:个别式教学 |
(四)汉语教学的结果:教育资源受限,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
二、形成阶段(阮朝时期至1975 年) |
(一)社会背景:受政治的影响,汉语成为越南人学习的一种外语 |
(二)高校汉语教育状况:汉语主要由国家公办外语系大学进行教授 |
(三)汉语教学的形态:以传递—接受为标准教学形式 |
(四)汉语教学的结果:教学效果处于低效状态 |
三、发展阶段(1975 年至今) |
(一)社会背景:政治、经济、教育的需求,汉语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
(二)高校汉语教育状况:公办大学及民办大学大量开设汉语系 |
(三)汉语教学的形态:以传达—交换信息为标准教学形式 |
(四)汉语教学的结果:面临瓶颈问题 |
第二章 越南高校汉语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现状分析 |
一、现状描述 |
(一)调查对象 |
(二)数据收集方法 |
(三)调查结果 |
二、现状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设计问题 |
(二)课堂教学实施问题 |
三、原因分析 |
(一)内部因素 |
(二)外部因素 |
第三章 越南高校汉语教学设计的优化 |
一、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目标 |
(一)能够引导教学活动方向,提高教学质量 |
(二)要考虑到课程时间标准、精力的消耗和教学环境条件 |
(三)要明确完成教学任务之后,学生能否达到汉语能力培养目标的可能性 |
二、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内容 |
(一)内容要以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目标为基础 |
(二)内容要有完整性 |
(三)内容要有科学性和实践性 |
(四)内容要符合学生当前水平可接受的可能性 |
(五)内容要符合教程规定的课时标准 |
(六)内容要符合当前的教学条件和物质条件 |
三、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理据 |
(一)二语习得理论对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指导意义 |
(二)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对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指导意义 |
(三)汉语教学理论对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指导意义 |
(四)交际学理论对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指导意义 |
四、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形态 |
(一)教学设计优化的理念 |
(二)教学设计优化的形式 |
(三)教学设计优化的原则 |
(四)教学设计优化的方法 |
五、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条件 |
(一)汉语教师能力要满足工作的专业性要求 |
(二)教学方案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征 |
(三)发挥现有教学条件的可能性 |
(四)创造适合本土学习的教学条件 |
六、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过程 |
(一)课堂教学的前期信息调查分析阶段 |
(二)课堂教学的中期的课程策划阶段 |
(三)后期教学实施阶段 |
第四章 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实施优化 |
一、准备的优化 |
(一)教学对象分析的优化 |
(二)教学环境分析的优化 |
二、运行的优化 |
(一)教学目标定制的优化 |
(二)课堂管理组织的优化 |
三、评估的优化 |
(一)评估的标准 |
(二)评估的内容 |
四、汉语教学优化设计案例分析 |
(一)初级汉语水平学生的汉语教学优化设计案例 |
(二)中级汉语水平学生的汉语教学优化设计案例 |
(三)高级汉语水平学生的汉语教学优化设计案例 |
第五章 促进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优化的建议 |
一、教材编写的建议 |
(一)推动针对越南本土学生的教材编写 |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
二、教师教学的建议 |
(一)教师的自身素养 |
(二)教师的教学设计方面 |
三、教学管理的建议 |
(一)创设必要的教学基础条件 |
(二)提升教师们的教学管理主体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研究对象综合信息调查问卷 |
附录二 研究对象特征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学校教学环境调查问卷 |
附录四 教学对象特征的访谈提纲设计 |
附录五 教师的汉语教学现状及教学观念调查问卷 |
附录六 越南高校教师的访谈提纲设计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2)基于语料库的韩国学习者动结式“V到”偏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1.1 “V到”结构特殊 |
1.1.2 “V到”偏误率较高 |
1.1.3 “V到”偏误研究尚不充分 |
1.2 研究综述 |
1.2.1 “V到”本体研究 |
1.2.2 “V到”习得研究 |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 |
1.3.1 研究对象 |
1.3.2 语料来源 |
1.3.3 偏误界定 |
1.4 研究内容与新意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新意 |
1.5 研究方法 |
1.5.1 语料库检索法 |
1.5.2 数据统计法 |
1.5.3 偏误分析法 |
第二章 韩国学习者“V到”偏误类型分析 |
2.1 “V到”中“V”的偏误 |
2.1.1 “V”遗漏 |
2.1.2 “V”用词不当 |
2.2 “V到”中“到”的偏误 |
2.2.1 “到”遗漏 |
2.2.2 “到”误加 |
2.2.3 “到”混淆 |
2.3 “V到”整体偏误 |
2.3.1 “V到”遗漏 |
2.3.2 “V到”误加 |
2.3.3 “V到”误用 |
2.3.4 补语冗杂 |
2.3.5 与其他补语混淆 |
2.3.6 “V到”否定式偏误 |
2.4 小结 |
第三章 韩国学习者“V到”偏误原因分析 |
3.1 内部原因 |
3.1.1 “V到”本身的复杂性 |
3.1.2 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
3.1.3 对动结式“V到”理解片面 |
3.1.4 对目的语规则过度泛化 |
3.2 外部原因 |
3.2.1 教师对“V到”认识不足 |
3.2.2 教材中“V到”编排缺乏合理性 |
3.3 小结 |
第四章 “V到”对外汉语教学建议 |
4.1 注重语法对比教学,减少偏误发生 |
4.1.1 加强汉韩语法对比,减少母语负迁移 |
4.1.2 加强汉内语法对比,减少混淆偏误发生 |
4.2 参考语块教学思路,优化学习方法 |
4.3 增强教材的合理性,循序渐进编排知识点 |
4.4 巧妙设计练习,将理论反哺教学 |
4.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韩国学习者动结式“V到”偏误例句(部分) |
(3)现代汉语全量范畴的维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综述 |
(一)全量范畴表达的总体研究 |
(二)全量范畴表达的子类研究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六、语料来源 |
第一章 汉语全量范畴探讨 |
第一节 现代汉语全量范畴概述 |
第二节 全量范畴子类探讨 |
一、全指全量 |
二、任指全量 |
(一)词汇表达形式 |
(二)句法表达形式 |
三、逐指全量 |
(一)词汇表达形式 |
(二)构形重叠 |
四、极指全量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汉语全量范畴的维译 |
第一节 全指全量的维译 |
第二节 任指全量的维译 |
一、词汇表达形式 |
(一)“任何”类任指形式的维译 |
(二)“随”类任指形式的维译 |
二、句法表达形式 |
(一)“疑问代词+都/也”的维译 |
(二)“无条件关联词词+疑问代词”形式的维译 |
(三)“疑问代词+反问句”的维译 |
第三节 逐指全量的维译 |
一、逐指全量限定词语表示全量的翻译 |
(一)“每”的维译 |
(二)“各”的维译 |
二、构形重叠的维译 |
(一)名词重叠表全量的维译 |
(二)数词重叠表全量的维译 |
(三)量词重叠表全量的维译 |
(四)数量词重叠表全量的维译 |
第四节 极指全量的维译 |
第五节 无标记全量的维译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汉语全量范畴维译方法多维探讨 |
第一节 标记直接对应法 |
一、一致标记对应 |
二、改变标记对应 |
第二节 全量标记省略翻译法 |
一、全指全量的非全量转换翻译 |
二、逐指全量的非全量转换翻译 |
三、任指全量的非全量转换译法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致谢)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4)法国传教士戴遂良《汉语口语教科书》语法选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意义、方法和对象 |
第二章 《汉语口语教科书》概述 |
第一节 《汉语口语教科书》的成书背景 |
第二节 《汉语口语教科书》的内容编排 |
第三章 《汉语口语教科书》语法项选取研究 |
第一节 《汉语口语教科书》语法项总量的分析 |
第二节 《汉语口语教科书》选取语法项的具体类型和特点 |
第三节 《汉语口语教科书》部分语法项的编排特点 |
第四章 《汉语口语教科书》反映的语法教学方法 |
第一节 语法翻译法 |
第二节 交际法 |
第三节 搭配法和类聚法 |
第四节 语素教学法 |
第五节 利用文化因素进行教学 |
第五章 《汉语口语教科书》语法项的评价和借鉴意义 |
第一节 《汉语口语教科书》语法项的评价 |
第二节 《汉语口语教科书》语法项的借鉴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标题对应手册 |
附录2 正文目录 |
附录3 《汉语口语教科书》封面及其序言 |
附录4 《汉语口语教科书》音节表 |
致谢 |
(5)对日学生一对一汉语教学实践与反思 ——以E-China汉语机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对外汉语一对一教学模式的界定与特征 |
第二章 E-China对日学生一对一汉语教学现状分析 |
2.1 E-China机构概况 |
2.2 E-China对日学生一对一教学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
2.2.1 教师与学生 |
2.2.2 教学方法与内容 |
2.2.3 教学辅助 |
2.2.4 师生管理 |
第三章 E-China对日学生一对一语音教学案例分析 |
3.1 声母教学案例分析 |
3.2 韵母教学案例分析 |
3.3 声调教学案例分析 |
3.4 语音教学设计 |
第四章 E-China对日学生一对一词汇教学案例分析 |
4.1 汉日同类词案例分析 |
4.2 同形异义词案例分析 |
4.3 词汇教学设计 |
第五章 E-China对日学生一对一语法教学案例分析 |
5.1 语法结构案例分析 |
5.2 语法习得规律案例分析 |
5.3 语法练习案例分析 |
5.4 语法教学设计 |
第六章 E-China对日学生一对一汉字教学案例分析 |
6.1 字音案例分析 |
6.2 字形案例分析 |
6.3 字义案例分析 |
6.4 汉字教学设计 |
第七章 对日学生一对一汉语教学反思与启示 |
7.1 关于对日学生一对一汉语教学现状的思考 |
7.1.1 关于教师与学生的思考 |
7.1.2 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思考 |
7.1.3 关于教学辅助的思考 |
7.1.4 关于师生管理的思考 |
7.2 关于对日学生一对一汉语教学案例分析的思考 |
7.2.1 关于对日学生一对一语音教学的思考 |
7.2.2 关于对日学生一对一词汇教学的思考 |
7.2.3 关于对日学生一对一语法教学的思考 |
7.2.4 关于对日学生一对一汉字教学的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新实用汉语课本》在哈萨克斯坦高校的应用研究 ——以世界语言大学和国立民族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哈高校《新实用汉语课本》使用范围广泛 |
(二)《新实用汉语课本》应用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
(三)哈高校《新实用汉语课本》应用研究不足 |
(四)本研究具有的可行性 |
二、概念界定 |
(一)汉语教材 |
(二)汉语教材的应用 |
(三)《新实用汉语课本》的应用研究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汉语教材 |
(二)关于汉语教材的应用 |
(三)关于《新实用汉语课本》的应用 |
四、理论基础 |
(一)汉语教材编写理论 |
(二)第二语言习得 |
(三)意念-功能大纲 |
(四)建构主义理论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路线 |
(四)研究方法 |
(五)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哈高校《新实用汉语课本》教材应用历史背景 |
一、哈高校《新实用汉语课本》教材应用历史背景 |
(一)哈国对汉语教育发展之需求 |
(二)哈国高校汉语教材可选择性有限 |
(三)《新实用汉语》教材具有不可替代性 |
第二章 哈高校《新实用汉语课本》教材应用的理想形态 |
一、教材应用目标 |
(一)根据学段,教学方法不同 |
(二)更多采用“虚拟”教学 |
二、教材应用类型 |
(一)教教材 |
(二)用教材教 |
三、教材应用原则 |
(一)基于教材编写原则 |
(二)基于教材编制方法 |
四、教材应用过程 |
(一)基于教材构成要素与结构 |
(二)基于学生学习需求 |
五、教材应用保障 |
(一)基于教师的教学素养与能力 |
(二)基于教材教学应用管理 |
第三章 哈高校《新实用汉语课本》应用现状分析 |
一、教材应用调查方案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方法 |
二、教材应用调查结果 |
(一)国立民族大学教材用用调查结果 |
(二)世界语言大学教材应用调查结果 |
三、教材应用调查分析 |
(一)应用优点 |
(二)应用问题 |
(三)影响因素分析 |
第四章 哈高校《新实用汉语课本》教材应用策略 |
一、策略构建依据 |
(一)统一系统的制度 |
(二)学生的需求 |
(三)教材的科学性适用性 |
(四)新颖科学规范的管理 |
二、策略类型 |
(一)准备性策略 |
(二)实施性策略 |
(三)评价性策略 |
(四)管理性策略 |
三、策略应用案例 |
(一)教材准备应用案例 |
(二)教学过程应用案例 |
(三)教学管理应用案例 |
(四)教学评价应用案例 |
第五章 哈高校《新实用汉语课本》应用保障 |
一、对应用准备保障 |
(一)完善《新实用汉语课本》教材编制 |
(二)完善配套教辅及多媒体资料编制 |
(三)政府加大教材购买的补贴力度 |
二、对应用实施的保障 |
(一)积极引进优秀师资,加强本土教师培训力度 |
(二)增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
(三)适当选用并丰富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三、对应用评价的保障 |
(一)完善教学绩效评价体系,奖励教学创新行为 |
(二)评价结果的发布、跟踪及应用 |
四、对应用管理的保障 |
(一)注重针对性 |
(二)增加趣味、突出实用性 |
五、教学环境方面 |
(一)系统提升区域内汉语教学条件 |
(二)广泛对外拓展补足资源短板 |
(三)注重校园文化特质提炼与内化 |
(四)应用多媒体技术、完善教学条件 |
结语 |
一、教材使用建议 |
二、教材编写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教师访谈内容 |
附录2 《新实用汉语课本》教材在哈萨克斯坦各高校的应用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3 《新实用汉语课本Ⅰ》 |
致谢 |
(7)图文双模态释义在对海外初级汉语学习者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马来西亚玛拉工艺大学(马樟校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前人研究综述 |
1.3.1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法的综合研究 |
1.3.2 图文双模态释义应用于英语教学的综合研究 |
1.3.3 图文双模态释义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综合研究 |
1.4 理论基础 |
1.4.1 直接法 |
1.4.2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
第2章 马来西亚玛拉工艺大学概况及汉语教学情况概述 |
2.1 玛拉工艺大学简介 |
2.2 玛拉工艺大学马樟校区汉语教学概况 |
2.2.1 汉语教师概况 |
2.2.2 学生情况 |
2.2.3 汉语教材情况 |
2.2.4 学习评价及考试方式 |
第3章 图文双模态释义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探究 |
3.1 对外汉语不同词类教学的双模态方法选择 |
3.1.1 静态的图片或实物与文字释义 |
3.1.2 动态的视频动图与文字释义 |
3.1.3 鲜明的教师体态语与文字释义 |
3.1.4 清晰的图表对比与文字释义 |
3.2 对外汉语不同教学环节的双模态方法选择 |
3.2.1 新课导入 |
3.2.2 新词讲解 |
3.2.3 词语复习 |
第4章 双模态释义词汇教学效果分析 |
4.1 实验对象 |
4.2 实验目的 |
4.3 实验过程 |
4.4 实验结果 |
第5章 对图文双模态释义教授汉语词汇的建议 |
5.1 恰当选择图片等教学媒介 |
5.2 借助恰当例句解释词义 |
5.3 合理编排图文结合关系 |
5.4 借助图文双模态方法开展课后词汇复习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成语翻译研究 ——以《琅琊榜》的字幕印尼语翻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理论基础 |
1.2.1 功能对等理论 |
1.2.2 异化与归化策略 |
1.2.3 纽马克的翻译方法论 |
1.3 研究综述 |
1.3.1 成语翻译研究现状 |
1.3.2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现状 |
1.3.3 国外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研究现状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琅琊榜》中成语翻译策略 |
2.1 《琅琊榜》成语翻译异化策略 |
2.1.1 直译翻译法 |
2.1.2 忠实翻译法 |
2.1.3 语义翻译法 |
2.2 《琅琊榜》成语翻译归化策略 |
2.2.1 习语翻译法 |
2.2.2 自由翻译法 |
2.2.3 交际翻译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成语翻译有效性问卷调查研究 |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3.2 调查对象 |
3.3 问卷信度分析 |
3.4 问卷数据分析 |
3.4.1 准确性 |
3.4.2 可读性 |
3.4.3 通顺性 |
3.5 《琅琊榜》成语翻译方法使用概况与翻译有效性对比 |
第四章 汉语印尼语成语字幕翻译问题及建议 |
4.1 汉语印尼语成语翻译问题 |
4.2 汉语印尼语成语字幕翻译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9)韩国《中国语Ⅰ》教材与教法研究 ——以韩国京畿道光明北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关于韩国汉语教材的研究 |
1.3.2 国外关于韩国汉语教材的研究 |
1.3.3 关于天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语Ⅰ》的教材研究 |
1.4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2 光明北高中的汉语教学情况及教材的使用情况 |
2.1 汉语教学情况 |
2.2 汉语教材使用情况 |
2.3 汉语课教学对象的情况 |
3 《中国语Ⅰ》教材编写情况 |
3.1 教材的编写理念 |
3.1.1 以学生为中心的编写理念 |
3.1.2 以实践为中心的编写理念 |
3.1.3 “集成”、“创新”的编写理念 |
3.2 教材的编写体例 |
3.3 教材的编写特点 |
3.3.1 分技能教学的板块设计 |
3.3.2 便于预习和复习的内容设计 |
3.3.3 自学材料的适当补充 |
3.3.4 教师指令语的指导 |
3.3.5 趣味性内容的插入 |
3.4 教材中语言要素的编排 |
3.4.1 语音要素 |
3.4.2 词汇要素 |
3.4.3 语法要素分析 |
3.4.4 汉字要素 |
3.5 教材中语言技能的编排 |
3.6 教材中文化板块的编排 |
3.6.1 文化内容的主题选择分析 |
3.6.2 文化内容的介绍方式 |
4 教材编写的优缺点分析 |
4.1 教材体例编排的优缺点 |
4.2 教材中语言要素编排的优缺点 |
4.2.1 语音要素 |
4.2.2 词汇要素 |
4.2.3 语法要素 |
4.2.4 汉字要素 |
4.3 教材中语言技能编排的优缺点 |
4.4 教材中文化内容编排的优缺点 |
5 《中国语Ⅰ》的教学情况及建议 |
5.1 语音教学 |
5.2 词汇教学 |
5.3 语法教学 |
5.4 汉字教学 |
5.5 写作教学 |
5.6 文化教学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韩国本土教材《中国语Ⅰ》的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
(10)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学生汉语量词习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主要研究内容与问题 |
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汉语老挝语量词的界定与分类 |
一、汉语量词的界定与分类 |
二、老挝语量词的界定与分类 |
三、汉老量词的语法特征对比 |
第三章 《体验汉语(老挝语版)》中量词的统计及其对比分析 |
一、《体验汉语(老挝语版)》教材介绍 |
二、《体验汉语(老挝语版)》中量词的分布与统计 |
三、《体验汉语(老挝语版)》中量词的分类及汉老量词对应关系 |
第四章 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学生量词教学与习得情况调查分析 |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
二、汉语教师量词教学情况调查分析 |
三、孔院学生量词习得背景调查分析 |
四、孔院学生量词习得效果测试分析 |
第五章 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量词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和建议 |
一、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量词偏误分析 |
二、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量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三、对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量词教学的建议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四、汉语“是”的用法意义及其哈语翻译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优化研究[D]. 阮氏兰(NGUYEN THI LAN). 西南大学, 2021(01)
- [2]基于语料库的韩国学习者动结式“V到”偏误研究[D]. 郭育苗.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3]现代汉语全量范畴的维译研究[D]. 李春燕. 喀什大学, 2021(07)
- [4]法国传教士戴遂良《汉语口语教科书》语法选编研究[D]. 张冉. 兰州大学, 2021(02)
- [5]对日学生一对一汉语教学实践与反思 ——以E-China汉语机构为例[D]. 刘玉兰. 兰州大学, 2021(02)
- [6]《新实用汉语课本》在哈萨克斯坦高校的应用研究 ——以世界语言大学和国立民族大学为例[D]. 阿依江(Khungshan Aizhan). 西南大学, 2020(05)
- [7]图文双模态释义在对海外初级汉语学习者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马来西亚玛拉工艺大学(马樟校区)为例[D]. 李可. 河北大学, 2020(03)
- [8]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成语翻译研究 ——以《琅琊榜》的字幕印尼语翻译为例[D]. 吴佩芳. 南京大学, 2020(09)
- [9]韩国《中国语Ⅰ》教材与教法研究 ——以韩国京畿道光明北高中为例[D]. 高艺.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10]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学生汉语量词习得研究[D]. 马佳. 青岛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