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治疗的副作用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冯健瑞[1](2021)在《中药药浴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Meta分析及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应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中药药浴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4)”相关数据挖掘技术对其涉及的中药组方进行用药规律研究,为临床应用中药药浴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按制定的检索策略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 Med)、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万方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 Med这7大数据库,并且手工检索会议论文中有关中药药浴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时间限定为建库日期至2020年12月。两位经培训过的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筛选文献和收集研究数据,应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及Rev Man 5.3软件对纳入文献分别进行质量评估和Meta分析,并将纳入文献涉及的中药组方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3.4)”,探索中药药浴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用药规律。结果:1.Meta分析:最终获得34篇关于中药药浴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RCT研究,共有3401例患儿,其中试验组患儿为1700例,对照组1701例。在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中药药浴联合常规治疗的总有效率优于单纯常规治疗[RR=1.15,95%CI(1.12,1.18),Z=9.36,P<0.00001];中药药浴联合常规治疗在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降低总胆红素水平优于单纯常规治疗[SMD=-2.74,95%CI(-2.74,-1.58),Z=7.31,P<0.00001];中药药浴联合常规治疗在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黄疸天数较单纯常规治疗缩短[SMD=-2.71,95%CI(-3.37,-2.05),Z=8.02,P<0.00001];中药药浴联合常规治疗在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住院天数较单纯常规治疗减少[SMD=-1.03,95%CI(-1.57,-0.48),Z=3.68,P=0.0002];中药药浴联合常规治疗在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光疗时间较单纯常规治疗缩短[SMD=-0.95,95%CI(-1.26,-0.64),Z=6.02,P<0.0001];中药药浴联合常规治疗在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发生的不良反应较单纯常规治疗少[RR=0.51,95%CI(0.36,0.71),Z=3.94,P<0.0001]。2.用药规律:中药药浴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组方用药擅用清热类药物、利水渗湿退黄类药物,其所用之药物主要归于肝及脾胃经,性味多以寒、苦、辛为主。茵陈是诸多医家治疗本病最常用的药物,而茵陈、栀子、大黄三者间连用次数最多,是核心药物。结论:1.与单纯常规治疗相比,中药药浴联合常规治疗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总有效率、治疗后总胆红素水平、退黄天数、住院天数、光疗时间以及不良反应上均有优势。2.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4)”对中药药浴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中药组方进行数据挖掘,通过对结果的统计和分析,在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中药组方中所含药物多具有苦寒之性味,以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为法,在清利肝胆湿热的同时兼顾脾胃,善用苦寒的药物实现对湿热之邪的调治,用药体现通过肝脾同治之抑木扶土法实现对肝脾的调治,并根据疾病的变证,结合患儿症状随证治之。
颜佳佳[2](2021)在《清热退黄灌肠方对新生儿黄疸湿热内蕴证代谢标志物的筛选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运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代谢组学的技术和方法探索新生儿黄疸(Neonatal Jaundice,NJ)湿热内蕴证患儿代谢组学特征。明确中药灌肠方对新生儿黄疸湿热内蕴证特征标志物的影响,为清热退黄灌肠方治疗新生儿黄疸提供代谢组学的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NJ患儿20例,健康新生儿10例。随机将NJ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组)与试验组(联合中药灌肠方治疗组)各10例。两组患儿均在治疗前与治疗后采集血浆,治疗疗程为5天。基于LC-MS代谢组学技术及方法,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PCA分析、OPLS-DA分析)结合单变量统计分析(student’s t test),结合HMDB、KEGG等数据库,筛选出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显着差异代谢物,探究湿热内蕴证的代谢组学特征和清热退黄灌肠方的作用机制。结果:1.湿热内蕴证新生儿黄疸患儿与健康新生儿对比代谢组学结果显示,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发现两组血浆样本代谢物水平分布完全不同。通过对代谢产物分析筛选,共得出差异代谢物21种,其中α-酮戊二酸、顺式乌头酸、2-氧戊二酸、柠檬酸等含量下调,尿酸、肌酸酐、泛酸、烟酸、尿苷等含量上调。2.试验组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对试验组治疗前后代谢物构建PCA及OPLS-DA模型,得到相应的代谢轮廓,发现试验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浆代谢物能够得到区分,通过对代谢产物分析筛选,共得出种差异代谢物17种,其中α-酮戊二酸、2-氨基己二酸、顺式乌头酸、N-乙酰甘露糖胺、胆碱、乙酰胆碱等含量上调,尿酸、肌酸酐、泛酸等含量下调。3.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对比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将对照组与试验组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构建PCA及OPLS-DA模型,得到相应的代谢轮廓,发现对照组与试验组各自聚集,并且呈分离状态,通过对代谢产物分析筛选,共得出15种差异代谢物,其中α-酮戊二酸、N-乙酰-L-天冬氨酸、L-谷氨酸、胆碱、乙酰胆碱等含量上调,尿酸、肌酸等含量下调。结论:1.本研究基于LC-MS代谢组学技术,进行多元统计分析,能够区分和阐释湿热内蕴证新生儿黄疸患儿与正常新生儿、新生儿黄疸患儿治疗前与治疗后的代谢特征。2.湿热内蕴证新生儿黄疸患儿血浆主要存在氨基酸及能量代谢紊乱,筛选出的差异代谢物可作为诊断湿热内蕴证新生儿黄疸的潜在的生物标志物。3.清热退黄灌肠方对于新生儿黄疸疾病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及胆碱能通路有关。
张瑞雪[3](2021)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的数学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临床上常采用光疗、换血和药物治疗该疾病。本文根据三种疗法机理,建立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数学模型,实时跟踪胆红素水平变化规律,其研究结果可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根据光疗结合胆红素机理和血液循环原理,建立了间歇性光照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求解。由临床实验数据和数值逼近算法,估计模型中的相关参数。依据《专家共识》标准,设计了两种间歇性治疗方案,结合临床实际护理要求,对不同时龄的新生儿,数值模拟出标准光强照射下总胆红素与经皮胆红素的曲线,发现通过增大光照强度,有助于提高重症患儿治疗效果。其次,根据换血置换新生儿高胆红素机理,建立了换血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数学模型,给出了模型解的表达式。依据《专家共识》标准,结合不同时龄新生儿胆红素增长水平,分别设计出用单倍与单双倍之间换血量协同光照治疗方案,数值模拟了方案的可行性。将模型运行结果与临床病例治疗数据相比较,发现吻合效果好,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最后,根据白蛋白结合游离胆红素的机理,建立了药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数学模型,对模型进行求解。设计了药物、换血与光疗联合治疗方案,数值模拟方案的可行性。其运行结果对比换血协同光疗方案的治疗效果,发现对较严重患儿,联合治疗能快速降低胆红素水平。运用模拟分析临床病例,通过调整胆红素初值,分析异常数据的变化过程,提出建议性治疗方案。
康莺歌,郭晓鹤,张原景[4](2020)在《不同方式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连续蓝光照射与间断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口服液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比较。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48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75例)和对照组(73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对症和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对照组患儿采取连续蓝光照射治疗(每日连续照射12 h),观察组患儿采取间断蓝光照射治疗(照射4~6 h后停止2~4 h,再次进行照射4~6 h)。观察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血清胆红素水平,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70例,93.33%)与对照组(68例,93.15%)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有明显降低(分别为98.60±21.58μmol/L和101.17±21.92μmol/L),并且两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皮疹1例+腹泻2例,4.00%)低于对照组(皮疹3例+发热3例+腹泻4例,1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蓝光照射与间断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均能够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患儿体内胆红素水平,临床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但是间断蓝光照射治疗对患儿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少,更利于在临床中开展应用。
杨磊[5](2020)在《清热退黄灌肠方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清热退黄灌肠方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探讨清热退黄灌肠方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作用机理,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提供指导思路。方法:本研究将选取的6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为常规组30例和中药组30例,常规组予以单纯西医基础治疗,中药组则予以中药灌肠联合单纯西医基础治疗,每个疗程为5天,总共治疗1个疗程,研究观察治疗前后患儿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治疗有效率、黄疸消退时间、住院天数及不良反应等,以及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Y-谷氨酰转肽酶水平、磷酸肌酸激酶、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C反应蛋白水平等血清学指标变化,对两组一般资料及临床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得出结论。结果:①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显效19例,有效11例,无效0例,常规组显效11例,有效17例,无效2例,中药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组(P<0.05)。②两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以及常规组在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下降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优于常规组,提示中药组在改善患儿胎黄中医症候方面有明显优势。③两组治疗后TBIL、IBIL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以及常规组在治疗后TBIL、IBIL下降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优于常规组。④两组治疗后ALT、AST、y-G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以及常规组在治疗后γ-GT下降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优于常规组。⑤两组治疗后CK、CK-MB、LDH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以及常规组在治疗后CK、CK-MB、LDH下降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优于常规组。⑥两组治疗后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以及常规组在治疗后CRP下降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优于常规组。⑦中药组患儿住院及光照时间均短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退黄灌肠方联合单纯西医治疗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湿热郁蒸证)疗效确切,能显着改善患儿症状,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缩短住院治疗及蓝光照射时间,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中药灌肠作用机理可能与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肠肝循环对药效的影响,从而有效改善肝功能损害,控制机体炎性反应有关,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提供了临床依据,值得进一步运用和推广。
杨晓玲,张桂菊[6](2019)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外治法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疾病,若不及时治疗,可造成脑瘫、听力损害、智力低下、癫痫等神经系统后遗症,严重者可导致患儿死亡。外治法干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显着,并提高了患儿依从性,易被新生儿家长接受。将近10年关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外治法的研究进展,从光疗、灌肠、抚触、穴位按摩、穴位贴敷、针刺穴位、中药药浴、非营养性吸吮及综合疗法等9方面予以综述。参考文献38篇。
韩姗姗[7](2019)在《基于GRADE系统方法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运用GRADE研究方法,遵循“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原则,参考当前最佳证据,制定中国《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以规范并推广中成药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提高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减少母婴分离,增加人文关怀。方法:1.召开启动会对指南制订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前期探讨,并通过问卷进行结局指标的重要性排序。2.运用网络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对中英文数据库进行中成药的检索,检索时间均由建库至2019.1.1,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查,获得最终目标文献,并形成文献证据登记表和文献特征提取表。3.对于不同的研究类型应用不同的条目/量表进行偏倚评估:对于系统评价/meta分析类文献予AMSTAR-2量表评估;对于RCT予ROB风险偏倚评估,对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观察性研究予MINORS量表评估。4.运用Revman5.3软件对一致性程度较高的文献进行定量合并分析,获得相应森林图。5.专家共识:1)德尔菲法:遴选不少于30个全国各地正高职称以上的儿科/新生儿科中西医专家,以邮件方式对其展开三轮问卷,统计其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专家意见协调程度指标,同时针对中成药的推荐意见进行投票表决;2)共识会议:对通过问卷仍无法达成共识的问题再进行分析、讨论,最终达成一致。6.运用GRADE系统对经循证研究和专家共识达成一致的中成药进行质量评价形成证据总结表,并综合德尔菲票数、患者利益对中成药作出最终推荐。结果:1.循证研究:最终10种中成药67项研究纳入证据,包括41项茵栀黄制剂研究(口服液23、颗粒18)、9项清肝利胆口服液、4项四磨汤口服液、6项黄疸茵陈颗粒、2项清开灵冲剂、2项茵陈五苓糖浆、1项消炎利胆片、1项黄栀花口服液、1项肝舒乐颗粒。2.专家共识:明确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适用人群对象、时机和范围、优势证型、用法用量、副作用相关等描述。3.质量评价:最终茵栀黄制剂、清肝利胆口服液、黄疸茵陈颗粒、茵陈五苓糖浆、四磨汤口服液5种中成药纳入GRADE研究,质量评价结果显示茵栀黄制剂/清肝利胆口服液的总体质量证据等级为C级,其余均为D级。4.形成推荐意见:推荐单独服用茵栀黄口服液可降低光疗发生率(1B);推荐服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1C),降低黄疸消退失败率(2C),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考虑茵栀黄口服液联合益生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黄疸消退失败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中医属阳黄热重于湿(专家共识)。考虑服用茵栀黄颗粒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无效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中医属阳黄热重于湿(专家共识)。考虑服用清肝利胆口服液联合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提高日均胆红素下降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中医属阳黄湿重于热。推荐服用茵陈五苓糖浆治疗新生儿黄疸(IV类证据,D级推荐),中医属阳黄,小便不利(专家共识)。暂不建议黄疸茵陈颗粒(2D)、四磨汤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2D)。结论:依据GRADE系统和共识结果,最终对茵栀黄口服液予以强推荐,对茵栀黄颗粒、清肝利胆口服液给予弱推荐,对茵陈五苓糖浆给予D级推荐,暂不推荐黄疸茵陈颗粒和四磨汤治疗新生儿黄疸。
余舒[8](2019)在《清胎毒法小儿推拿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1.观察清胎毒法小儿推拿对新生儿黄疸患儿的疗效影响,明确该法对新生儿黄疸的疗效优势。2.为运用清胎毒法小儿推拿治疗新生儿黄疸提供临床研究依据,为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提出新的临床思路。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案以随机对照为原则,随机将合格受试者收入两个不同组别,试验组和对照组均以“蓝光疗法”治疗5天,治疗后随访1周,试验组在光疗的5天里加用清胎毒法小儿推拿每天治疗1次。分别对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胆红素值和证候评分及整体疗效情况进行记录、统计、分析、评价。结果:1.血清胆红素值:两组治疗后血清胆红素值相比治疗前均减少,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值之差试验组大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天试验组血清胆红素值小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评分:两组治疗后证候总评分相比治疗前均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证候总评分之差和主症评分之差试验组均大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次症评分之差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总体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88%,试验组疗效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愈率76.47%,对照组治愈率45.45%,试验组治愈率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黄疸消退所需时间小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胎毒法小儿推拿结合蓝光疗法可促进新生儿黄疸患儿胆红素代谢,加速胆红素排泄,缩短黄疸消退时间。清胎毒法小儿推拿结合蓝光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可促进黄疸证候的改善,安全有效,临床可推广使用。
崔丽茹[9](2019)在《传统和LED光疗对足月新生儿黄疸氧化/抗氧化状态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疾病,临床表现皮肤巩膜黄染,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特点。光疗是一种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的简单易行方法,使用不同光源的各种光疗设备可用于光疗。新生儿抗氧化保护能力有限,最近的研究表明,光疗会影响氧化/抗氧化状态。我们的目的是研究不同光源的光疗在不同的光疗时间后对新生儿氧化/抗氧化平衡的影响。方法:入组—将2018年5月-12月以未结合胆红素(Unconju-gated hyperbilirub-inemia,UCH)增高为主,就住我院接受光疗的50例生后2-15天的足月新生儿(37周-42周),随机分为两组。使用传统荧光灯进行光疗的婴儿定义为第1组,密集发光二极管(LED)光疗为第2组,在光疗前,光疗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测定血清8-羟-2-脱氧鸟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e,8-OHdG)水平,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结果:传统光疗组与LED光疗组相比:1.光疗24小时后(t=0.586,P=0.563),48小时后(t=0.238,P=0.814),72小时后(t=1.871,P=0.074)两组血清8-OHd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光疗24小时后(t=2.029,P=0.055),48小时后(t=0.895,P=0.380),72小时后(t=0.522,P=0.607)两组血清MD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光疗24小时后(t=1.075,P=0.293),48小时后(t=0.421,P=0.677),两组血清SO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光疗72小时后传统光疗组血清SOD水平降低,LED光疗组血清SOD水平变化不大,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0,P=0.040)。不同的光疗时间后相比:1.8-OHdG水平:1)传统光疗组:光疗24小时后,光疗48小时后,光疗72小时后血清8-OHdG水平与光疗前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22,0.129,0.873);2)LED光疗组:光疗24小时后,光疗48小时后,光疗72小时后血清8-OHdG水平与光疗前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738,0.387,0.565)。2.MDA水平:1)传统光疗组:光疗后与光疗前比血清MDA水平下降,光疗24小时后血清MDA水平与光疗前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不明显(P=0.207),光疗48小时后血清MDA水平与光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光疗72小时后血清MDA水平与光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2)LED光疗组:光疗后与光疗前比血清MDA水平下降,光疗24小时后,光疗48小时后,光疗72小时后血清MDA水平与光疗前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1,0.044,0.012)。3.SOD水平:1)传统光疗组:光疗后与光疗前比血清SOD水平下降,但光疗24小时后,光疗48小时后血清MDA水平与光疗前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不明显(P值分别为0.286,0.588),光疗72小时后血清MDA水平与光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2)LED光疗组:光疗24小时后,光疗48小时后,光疗72小时后血清SOD水平与光疗前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66,0.677,0.921)。结论:无论是传统光疗还是LED光疗均未发现对机体DNA造成损伤;随着光疗时间增长,传统光疗与LED光疗均可降低氧化应激损伤,两者差别不大,但光疗后MDA水平显着降低是由于血清胆红素水平的降低还是由于光疗本身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LED光疗对机体抗氧化能力无影响,但随着光疗时间增长,传统光疗可以降低抗氧化能力。
王婕[10](2018)在《黄白洗剂配阳陵泉按揉佐治新生儿黄疸湿热郁蒸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黄白洗剂经验方洗浴与配合按摩阳陵泉穴外治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2例。其中,治疗组在蓝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白洗剂洗浴配合按摩阳陵泉穴治疗,对照组在蓝光治疗的基础上,用清水洗浴,两组皆每天洗浴1次,连用5天,观察两组患儿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经皮胆红素值、血清胆红素值、胎粪转黄时间及蓝光治疗的总时间并做比较,同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主症、次症积分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经皮胆红素值、血清胆红素值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的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经皮胆红素值、血清胆红素值、胎粪转黄时间、蓝光治疗的总时间及中医证候积分进行比较,其结果为:治疗组经皮胆红素值及血清胆红素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胎粪转黄时间比对照组早(P<0.05);治疗组蓝光治疗的总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比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治疗组的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1%,疾病疗效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则分别为82%和77%,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白洗剂经验方洗浴与配合按摩阳陵泉穴外治新生儿黄疸,可降低其胆红素水平、缩短胎粪转黄时间、减少蓝光治疗的总时间及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毒副作用,安全性好。
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治疗的副作用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治疗的副作用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药浴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Meta分析及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中药药浴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 |
1.3 文献筛选管理和资料提取 |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估 |
2.4 Meta分析结果 |
2.5 偏倚性 |
3 讨论 |
3.1 方法学评价 |
3.2 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3.3 局限性 |
3.4 展望 |
4 结论 |
第二部分:中药药浴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用药规律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分析软件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数据录入与规范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用药频次分析 |
2.2 药物四气五味和归经统计分析 |
2.3 中药配伍关联分析 |
2.4 聚类分析 |
2.5 复杂网络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综述 新生儿黄疸的中医外治法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2)清热退黄灌肠方对新生儿黄疸湿热内蕴证代谢标志物的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西医学对新生儿黄疸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
1.1 病因病机 |
1.2 西医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研究进展 |
2.中医学对新生儿黄疸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
2.1 中医病名及历史沿革 |
2.2 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
2.3 中医辩证论治 |
2.4 中医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研究进展 |
3.代谢组学研究进展及其在中医儿科中的应用 |
3.1 代谢组学概况 |
3.2 代谢组学在中医儿科中的应用 |
4.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样本采集及处理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脱落和终止试验标准 |
1.6 样本采集 |
2.实验方案 |
2.1 治疗方案 |
2.2 试剂和仪器 |
2.3 实验步骤 |
3.实验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代谢组学多元化分析结果 |
3.3 湿热内蕴证新生儿黄疸代谢组学结果 |
3.4 试验组代谢组学分析结果 |
3.5 治疗后对照组与试验组对比代谢组学分析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研究背景 |
2.结果分析 |
3.创新之处 |
4.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的数学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1.2.1 光照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数学模型发展现状 |
1.2.2 换血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数学模型发展现状 |
1.2.3 药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数学模型研究现状 |
1.2.4 存在的问题及有待研究的内容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光照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数学模型 |
1.3.2 换血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数学模型 |
1.3.3 药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数学模型 |
第2章 光照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数学模型 |
2.1 引言 |
2.2 光照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数学模型 |
2.3 模型(2-1)中参数的估计 |
2.3.1 胆红素的自然增长率r(t) |
2.3.2 胆红素分解物反转率σ的估计 |
2.3.3 体内总胆红素与经皮胆红素相互转换率k_(12)与k_(21)的估计 |
2.3.4 光照分解率k的范围估计 |
2.4 数值模拟光照治疗新生儿胆红素水平的变化规律 |
2.4.1 无治疗情况下新生儿胆红素的变化趋势 |
2.4.2 光照治疗不同时龄新生儿的胆红素水平变化趋势 |
2.4.3 光强对治疗方案的灵敏度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换血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数学模型 |
3.1 引言 |
3.2 换血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数学模型 |
3.3 模型(3-1)中参数的估计 |
3.3.1 胆红素的自然增长率r(t) |
3.3.2 胆红素置换速率v_2的估计 |
3.4 数值模拟换血协同光照治疗新生儿胆红素水平的变化规律 |
3.4.1 换血协同光疗方案设计 |
3.4.2 换血协同光疗干预新生儿胆红素方案的数值模拟 |
3.4.3 临床治疗案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药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数学模型 |
4.1 引言 |
4.2 药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数学模型 |
4.3 模型(4-1)中参数的估计 |
4.3.1 白蛋白一级消除速率k_β及相关参数的估计 |
4.4 数值模拟药物联合换血和光照治疗新生儿胆红素水平的变化规律 |
4.4.1 联合治疗方案设计 |
4.4.2 联合治疗干预新生儿胆红素方案的数值模拟 |
4.4.3 临床治疗案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不同方式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的比较 |
2.2 两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的比较 |
2.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
3 讨 论 |
(5)清热退黄灌肠方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及历史沿革 |
1.2 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
1.3 中医辨证治法 |
1.4 中医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研究进展 |
2. 西医学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认识 |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2 诊断及干预标准 |
2.3 西医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和分组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脱落和退出研究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治疗方案 |
2.2 研究方法 |
3. 观测指标 |
3.1 安全性观测 |
3.2 疗效观测 |
4. 疗效评定 |
4.1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4.2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标准 |
5. 统计方法 |
6. 结果 |
6.1 一般资料 |
6.2 临床疗效比较 |
6.3 实验室指标 |
6.4 住院天数及光疗时间 |
6.5 不良反应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清热退黄灌肠方的研究 |
1.1 组方依据 |
1.2 中药灌肠法依据 |
1.3 单味药研究 |
2. 结果分析与评价 |
3.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外治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光疗 |
1.1 光疗设备 |
1.2 光疗方法 |
2 灌肠 |
2.1 生理盐水灌肠 |
2.2 开塞露灌肠 |
2.3 中成药灌肠 |
2.4 中草药灌肠 |
3 抚触 |
4 穴位按摩 |
5 穴位贴敷 |
6 针刺穴位 |
7 中药药浴 |
8 非营养性吸吮 |
9 综合疗法 |
9.1 药浴联合穴位按摩 |
9.2 抚触联合穴位按摩 |
9.3 灌肠联合抚触 |
1 0 结语 |
(7)基于GRADE系统方法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序 |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和缩略语 |
2.0 引言 |
2.1 研究现状 |
2.1.1 流行病学 |
2.1.2 机制 |
2.1.3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
2.1.4 新生儿胆红素异常增高的原因 |
2.1.5 常见的新生儿黄疸类型 |
2.1.6 诊断 |
2.1.7 治疗 |
2.1.8 中医对新生儿黄疸的认识 |
2.1.9 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优势及不足 |
2.2 指南制定过程 |
2.2.1 构建临床问题 |
2.2.2 循证研究 |
2.2.3 专家共识 |
2.2.4 形成证据概要表 |
2.2.5 形成推荐意见 |
2.2.6 形成初稿 |
2.3 讨论 |
2.3.1 关于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分类分析 |
2.3.2 关于中医证型、时机问题 |
2.3.3 关于原始研究的设计质量 |
2.3.4 关于干预措施的相关问题 |
2.3.5 关于结局指标的相关问题 |
2.3.6 关于发表偏倚的问题 |
2.3.7 关于调查问卷的问题 |
2.3.8 关于指南制定方法学问题 |
2.4 结论 |
2.4.1 茵栀黄口服液 |
2.4.2 茵栀黄颗粒 |
2.4.3 清肝利胆口服液 |
2.4.4 茵陈五苓糖浆 |
2.5 创新点及意义 |
2.6 不足与展望 |
2.6.1 存在不足 |
2.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8)清胎毒法小儿推拿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研究内容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2.1 诊断标准 |
1.2.2 纳入标准 |
1.2.3 排除标准 |
1.2.4 脱落、剔除、终止标准 |
1.2.5 剔除、脱落、终止病例的处理 |
1.2.6 不良事件的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分组及样本含量 |
2.2 随机方案 |
2.3 盲法处理 |
2.4 对照设计 |
3 治疗方案 |
3.1 对照组治疗方案 |
3.1.1 蓝光设备 |
3.1.2 蓝光照射方法 |
3.2 试验组治疗方案 |
3.2.1 清胎毒法小儿推拿治疗前准备 |
3.2.2 清胎毒法小儿推拿基本方 |
3.2.3 清胎毒法小儿推拿穴位定位及操作手法 |
3.3 观察指标 |
3.3.1 一般观察资料 |
3.3.2 疗效指标 |
3.4 随访 |
3.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3.6 研究流程 |
研究结果 |
1 两组病例完成情况 |
2 两组基线比较 |
2.1 两组患儿性别比较 |
2.2 两组患儿日龄比较 |
2.3 两组患儿胎龄比较 |
2.4 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值比较 |
2.5 治疗前两组患儿中医证候主症评分比较 |
2.6 治疗前两组患儿中医证候次症评分比较 |
2.7 治疗前两组患儿中医证候总评分比较 |
3 结果分析 |
3.1 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值比较 |
3.2 治疗第三天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值比较 |
3.3 治疗后两组患儿中医证候总评分比较 |
3.4 治疗后两组患儿中医证候主症评分比较 |
3.5 治疗后两组患儿中医证候次症评分比较 |
3.6 治疗后两组患儿总体疗效比较 |
3.7 经治疗后两组患儿黄疸消退所需天数比较 |
3.8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认识 |
1.1 祖国医学对黄疸的认识 |
1.2 祖国医学对胎黄的认识 |
1.2.1 胎禀湿蕴是胎黄的关键病机 |
1.2.2 气滞血瘀易导致胎黄难退 |
1.3 胎黄的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认识 |
2.1 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2.1.1 胆红素生成过多 |
2.1.2 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能力低下 |
2.1.3 胆红素排泄异常 |
2.1.4 肠肝循环导致胆红素重吸收增加 |
2.2 胆红素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影响 |
2.2.1 胆红素的生理功能 |
2.2.2 胆红素的病理影响 |
2.3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现代医学治疗思路 |
3 试验观察指标的选择 |
3.1 血清总胆红素 |
3.2 黄疸指数 |
4 治疗方法的选择 |
4.1 小儿推拿治疗新生儿黄疸安全有效 |
4.2 清胎毒法小儿推拿的处方依据 |
4.2.1 清胎毒法的理论基础——谨守病机诊疗模式 |
4.2.2 清胎毒法小儿推拿谨守胎黄胎禀湿蕴之病机 |
4.3 清胎毒法小儿推拿处方分析 |
4.4 清胎毒法小儿推拿对TSB的影响 |
4.5 清胎毒法小儿推拿对胎黄证候的影响 |
4.6 清胎毒法小儿推拿对总体疗效的影响 |
5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一: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二:中医证候评分表 |
附件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件四:操作图片示例 |
(9)传统和LED光疗对足月新生儿黄疸氧化/抗氧化状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光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黄白洗剂配阳陵泉按揉佐治新生儿黄疸湿热郁蒸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和剔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项目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统计学处理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1.1 两组性别比较 |
1.2 两组生产方式比较 |
1.3 两组胎龄比较 |
1.4 两组日龄比较 |
1.5 两组出生体重比较 |
2.两组经皮胆红素值比较 |
3.两组血清胆红素值比较 |
4.两组胎粪转黄时间比较 |
5.两组光疗总时间比较 |
6.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7.两组疗效比较 |
7.1 两组证候疗效比较 |
7.2 两组疾病疗效比较 |
8.安全性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新生儿黄疸的现代医学研究 |
1.1 发病原因 |
1.2 发病机制 |
1.3 临床表现 |
1.4 西医治疗 |
2.新生儿黄疸的中医学研究 |
2.1 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医治疗 |
3.黄白洗剂治疗黄疸的研究 |
3.1 组方依据 |
3.2 单味药研究 |
3.3 药浴疗法的研究 |
4.阳陵泉穴佐治黄疸的研究 |
5.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四、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治疗的副作用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药浴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Meta分析及用药规律研究[D]. 冯健瑞.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2]清热退黄灌肠方对新生儿黄疸湿热内蕴证代谢标志物的筛选研究[D]. 颜佳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的数学模型研究[D]. 张瑞雪.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9)
- [4]不同方式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比较[J]. 康莺歌,郭晓鹤,张原景. 医药论坛杂志, 2020(04)
- [5]清热退黄灌肠方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作用的研究[D]. 杨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外治法研究进展[J]. 杨晓玲,张桂菊. 山东中医杂志, 2019(12)
- [7]基于GRADE系统方法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研究[D]. 韩姗姗.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清胎毒法小儿推拿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观察[D]. 余舒.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传统和LED光疗对足月新生儿黄疸氧化/抗氧化状态的影响[D]. 崔丽茹.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10]黄白洗剂配阳陵泉按揉佐治新生儿黄疸湿热郁蒸证的临床观察[D]. 王婕.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