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学习过程,重视阅读感受

掌握学习过程,重视阅读感受

沈克虹(桂林市七星区汇通小学广西桂林541000)

【摘要】教会孩子阅读关注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建立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还要努力引导学生掌握自身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在文中寻找知识间的联系;与旧知相联系;与其他学科知识联系

蔡康永说:“好多人认识了字,却只‘看字’,不‘阅读’。他们看路标、看证件,看各种说明书,但不‘阅读’。真可惜,他们明明有了翅膀,但只用这对翅膀扇风生火,对付生活。他们不相信,如果把那对翅膀伸展开,其实可以飞翔。”

我们的学生在小学阶段能认识3000个左右的常用字,可很多孩子到了高年级还沉迷在漫画书、动画片和电影之内,没有兴趣阅读原著,究其原因,发现很多孩子觉得看书没有电影那么直接明了,那么有趣。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语文课上,老师反复地讲着文章的主要内容、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容易写错的生字,或者是一遍一遍毫无目的的读书,可偏偏不与他们一起去欣赏美文,不和他们分享阅读中的感受,是否也只是让学生知道他们拥有了一对翅膀却没有告诉他们这对翅膀可以帮助他们飞翔呢?

学生之所以不爱读书,他们只是“看字”,而不是“阅读”,很大程度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读书的方法。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不仅仅要教会学生“认字”,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们阅读,而阅读方法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建立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还要努力引导学生掌握自身的学习过程,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并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在课文中寻找知识间的联系

我在执教六年级《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时,课文这样描述柳树的外形“这株柳树大约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柳树的外形特点:高大粗壮、粗实坚硬,叶子绿得苍郁深沉,柳树的这些特点与它所处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而“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这一句话学生无法体会,于是我先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锻铸”,学生根据这个词语的部首体会到“锻铸”即是锻造浇铸,锻是把金属加热到软化的状态,通过外力击打,形成所需要的形状,铸则是把金属融化后的液态物倒入事先做好的模具中使其冷却成形,再联系电视中看到的情景:将铁烧红用力捶打后放入水中冷却,然后放进火中烧,再拿出来捶打,如此反复,才能让一块铁变成自己想要的形状,这个过程就叫“锻铸”。钢铁可以“锻铸”,柳树也能“锻铸”吗?也能经历一次次的火烧水浇吗?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同学们经过再一次研读课文,有的同学说:“锻铸用在这里它不是一般的意义,不是像千锤百炼,而在这里指,柳树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高寒和缺水及干旱的考验。”有的同学说:“锻铸的原意是一次又一次地烧,一次又一次地锤打,在课文中是说柳树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高寒和缺水的考验而生长起来的锻铸。”联系课文不难发现,在文中的很多段落中都能找到对“锻铸”一词的诠释。课文的第七自然段“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就向我们展示了这株柳树“锻铸”的过程,“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不正是这株高原柳经历高原风雪、雷轰电击的考验吗?引导学生从文章中去寻找知识的联系点,用课文中的知识解决学生读文时产生的疑问,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揣摩、体会,也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学生的思想可以在文字中自由地飞翔。

2.与以往学过的文章、诗歌相联系

中国诗歌语言凝练,但表达的情感却是复杂的,同样的景物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而相同的情感更是有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学生们在理解诗人情感时如果只是单纯理解这一首诗,那么一首首诗歌在他们的脑海中就是孤立的,诗人的情感与他们的情感是割裂的。

我在执教《枫桥夜泊》这首古诗时,学生在读后能初步感受到诗人张继“愁闷”的心情,此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古以来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称,人们总是惊叹于姑苏的美景,“我们学过哪些描写姑苏城的诗”?唐伯虎在《姑苏杂咏》中写出了苏州城的热闹:“市河到处堪摇橹,街巷通宵不绝人”。白居易在《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中写出了苏州城的物美:“棕香竹筒嫩,炙脆子鹅鲜。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面对漫天秋霜,杜牧表达的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豪爽乐观之情,而张继面对苏州美景表达的确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情感,学生通过比较及了解时代背景,体会到诗人由于所处时代的不同,所经历的事情不同,面对相同的景物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即“同景不同情”;学生在理解诗人通过描写“月落”“乌啼”“秋霜”“渔火”等景物表达自己愁闷的心情,此时,教师又相机补充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是面对明月,李白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豪迈之情,张继则是“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惆怅之情,此即“同情不同语”。再让学生联系自身感受,此时,一首首诗在学生脑海中融汇在一起,诗人的情感也立即丰富起来,学生们通过诗与诗的比较,诗人们情感的比较,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人的情感中,此时再读这一首首诗,他们就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从而了解诗歌所表述的含义,此时的诗歌在他们脑海里才会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演绎一段段优美的乐章,而孩子们的心也在这一首首诗歌中翱翔。

3.联系其他学科知识

语文课堂并不是单纯地讲授语文知识,各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我执教六年级《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时,课文这样描写柳树粗壮:“这株柳树大约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为了让学生感受这株柳树的粗壮,我让学生想象“两合抱粗”到底有多粗?有的学生说:“可能有1米吧。”有的学生说:“可能有4米吧。”有的学生说:“两合抱粗就是两个人手拉手围起来那么粗。”此时,我立即让两个学生来表演“两合抱粗”,学生们通过直观形象大体感悟到了柳树的粗壮。但是,我并没有停步于学生了解了“两合抱粗”这个概念,而是继续追问:“你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告诉大家这棵柳树到底有多粗吗?能说出一个具体的数字吗?”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一个人两只手臂伸直就是他的身高,两合抱粗就是两个人的身高,也就是说这株柳树的周长大概是3.5米左右。”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不仅通过具体的动作形象地感受到柳树的粗壮,更能通过数学知识得出具体的数字进一步验证了柳树的粗壮,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高原柳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地生长的精神,同时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拓展运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同时更要教给学生掌握学习过程,掌握阅读方法,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畅游飞翔。

标签:;  ;  ;  

掌握学习过程,重视阅读感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