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碧妃福建省尤溪县梅仙中心小学365101
惠普创始人戴维说:“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教师要把课上好,就要注意教学中的每个细节。要根据文本和儿童的认知特点,仔细推敲教材中的每句话、每个数、每件事、每张图等,把细节做成细活,变成精品。细节精彩,就能成就课堂精彩。由于时间、能力等方面的因素,很难作大调整与改动。着眼细节,补上一句话,补上一个问题,两点知识就能有机地连接在一起。这对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激活也有经验就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一、换一“景”,趣味更浓
吕叔湘先生说过:“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丰富、图片精美,可谓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身边的生活场景、生动的卡通人物、有趣的童话故事等等都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好素材。但是,好素材不等于好效果,以本为本,照本宣科,可能使教学味同嚼蜡。只有用好用活这些素材,把枯燥的学习内容有机地融于生动的情境中,才能达到让学生“流连忘返”的境界。
以人教版的“主题图”来说,它有单元主题图、例题主题图、习题主题图等。主题图情境内容涵盖面广,蕴含信息十分丰富。在具体课堂教学时,要认真分析主题情境的每个细节,特别是要思考是否符合本班的学情能否调动学生的内需。
一是要贴近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素材的选用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经验。”用活这个“场景”将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活用呢?如人教版一年级“第几”一课,主题图呈现是“排队”购票情境,有男女、小孩、军人等信息。儿童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是进一步教学的基础,但需要思考的是,如果在教学中把静态图呈现给学生,能否激发孩子的兴趣?如果不能,那我们可否在人物结构、先后顺序、呈现方式等细节进行调整?一位教师在教学时把排队的这个“景”进行重新设计,收到了很好效果。再如数学广角中的“烙饼问题”:要烙三个饼,每次最多烙两个,至少要烙几次?对“烙饼”学生没有多少生活体验,特别是南方的学生更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积累。烙饼过程又相对复杂,而且很难用语言描述。这时,要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媒体演示、画图等多种方法,把烙二、三个饼的过程揭示清楚,把学习的起点降低,这样才能产生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改一“问”,呈现更活
提问要有一定的思维空间,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灵活地调整教材中原有问题情境与探索空间。有的时候,提问的空间可以大一些,把课的线条划得“粗”一点,把课上得“大气”一些。有的时候提问的坡度要降低一些,缩小探索空间,以减少学习难度。这样“量身打造”,能让每个学生充分经历探索过程,展示个性思维,自主建构知识。
“你发现了什么?”显然问题过于宽泛。这一问学生虽然也能发现一些规律,但不容易把握,不利于有效发现规律。如果把问题情境缩小一些,然后提问,就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新课的导入、环节过渡等细节中,教师的语言至关重要。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实际教学中,教师把一些不符合自己教学风格的语气改一改,感觉不顺畅的语句变一变,不符合学情的表述调一调,个性化的教学语言让知识呈现得更生动、更有趣。要把原本生硬的教材内容转化为符合学生认知起点和生活实际的“学材”,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如人教版一年级“数的顺序·比较大小”的教学,教材的编排直接呈现“百数表”,填完空格的数字后,再观察、发现规律。如果直接进行这样的教学,学生感觉内容枯燥,无法激发兴趣、调动内需。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由教师呈现,也可以由学生呈现。尤其是学生自己呈现的材料,更能激发思维,展现个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请说说你喜欢的数字”,学生的问答五花八门,趣味横生,每个数字的背后都藏着一个个鲜活的具体生活场景。由此激发起来的探索热情,为顺利展开新课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调一“序”,自主更强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认知特点以及知识的结构特点,教材内容的编排体系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既有层次性、思考性,又前后连贯,形成整体。但具体到某一环节时,作为教材的使用者,仍应从细微的小节入手,思考这样的安排是否适合自己的教学、环节之间跳跃是否过大、内容安排的“坡度”是否合适、留白空间是否适合本班学生的思考与自主探究。有的内容可作复习铺垫,有的前后呈现调个序,可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东南西北》一课,关于“方向标”呈现问题,不同的教学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教材编排是把“方向标”与“图”在一张图中同时出现,如果简单生硬地套用这种方式,比较跳跃,“方向标”只能单纯地作为一种知识进行介绍,学生就很难感受到“方向标”的意义与作用,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把原有的顺序作个调整,即先让学生自主贴出校园平面图,再出示“方向标”,对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很有益处。
“平面图”是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之后再进行教学。在第一个环节中,教师先放手让学生自主贴出平面图,这样必然会出现各种不一样的平面图,同一栋楼有的贴左右,有的贴上下,这样就产生了矛盾与争议。在矛盾与争议中学生产生了要统一方向的需求,这时再出现“方向标”,最后“图”与“标”同时出现。虽然只作了一点小调整,但这样展开教学,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方向标”在这里就变得生动起来,“方向标”的意义与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细节决定成败。教学要着眼细节,精心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