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华严》及其经典阐释研究

三种《华严》及其经典阐释研究

论文摘要

《华严经》是佛法的总纲,它以其广大悉备和渊深如海的义理建构起了整个佛教哲学的理论框架,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心理学、日常生活乃至晋以来的整个民族精神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汉译《华严经》共有三种:《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四十华严》。从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三月(公元418年)始译《六十华严》。到唐代时,随着《八十华严》和《四十华严》的传入,中国达到了《华严经》的翻译、研究、传播和接受的顶峰,其重要表现之一是以华严五祖(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和李通玄为代表的知识精英对《华严经》的经典阐释的展开与完成。 本文从文献学与哲学两个层面对《华严经》以及有关《华严经》的经典阐释进行研究,即以《华严经》的文献研究为依据,将思考的重点集中在三种《华严》的文本构成与华严五祖和李通玄对《华严经》的经典阐释上。 本文第一大部分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对三种《华严》本身进行了梳理。第一章以详实的史料为基础,论述了《华严经》的来历及其传入中土的过程,并指出,儒道思想的影响、崇佛的世风和华严支流别品的汉译与《华严经》的传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第二章则从文本的文献学分析着手,分别考察了三种《华严》的汉译情况与文本结构。第三章考述了与《华严经》文本生成密切相关的《华严》支流别品汉译和文本的情况。 本文第二大部分关乎《华严经》的哲学思考,以华严五祖和李通玄的相关著述为基础,对华严五祖与李通玄思想作系统梳理,既分析其各自独特的理论贡献,又探讨其间递相传承的关系,透视他们通过这种创造性阐释所达成的对异域智慧的独特转化,并以此为基础思考《华严经》与唐代文化精神的关系。第四章分析华严初祖杜顺的“五教止观”对于华严宗学的奠基意义,解析了二祖智俨“十玄门”的重要理论价值,探讨了三祖法藏的判教理论、“新十玄”与“六相”说。第五章主要分析四祖澄观对“四法界”中之理事范畴的深化与扩展,以及五祖宗密以《华严原人论》一文所作的融会儒释道三教的尝试。第六章探讨李通玄以《周易》解《华严》的独特思想道路,剖析华严义理如何在《易》理玄思的观照中展现出特异的新姿。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关于华严及华严阐释
  • 第一章 《华严经》的来历及其传入中土的因缘
  • 第一节 《华严经》来历的旧说与新说
  • 一、龙树与《华严经》的关系
  • 二、《华严经》形成过程新说
  • 第二节 《华严经》传入中土的因缘
  • 一、文化心理之因
  • 二、世风之因
  • 三、直接原因:《华严》支流别品的传入与研究
  • 第二章 三种《华严》文献分析
  • 第一节 三种《华严》汉译情况考述
  • 一、综述
  • 二、三种《华严》主要翻译人员生平考述
  • 三、三种《华严》汉译特点分析
  • 第二节 三种《华严》品目对照研究
  • 一、《华严经》的义理结构
  • 二、《六十华严》与《八十华严》品目对照研究
  • 第三节 三种《华严》文本结构比勘及其意义分析
  • 一、《六十华严》与《八十华严》结构及意义比较
  • 二、《四十华严》中善财童子所参人物身份与意义分析
  • 第三章 《华严》支流别品考述
  • 第一节 支流经
  • 一、《十地品》的对应经
  • 二、其余品目的对应经
  • 第二节 节译经与眷属经
  • 一、节译经
  • 二、眷属经
  • 第四章 华严五祖研究(上)
  • 第一节 杜顺
  • 一、禅僧本色
  • 二、《华严五教止观》:华严宗学的奠基之作
  • 第二节 智俨
  • 一、生平与著述
  • 二、“华严十玄门”:法界缘起论的多维阐释
  • 第三节 法藏
  • 一、生平及著述
  • 二、圆融一味的判教
  • 三、新、古十玄
  • 四、六相
  • 第五章 华严五祖研究(下)
  • 第一节 澄观
  • 一、著述概要
  • 二、理事范畴的深化与扩展
  • 第二节 宗密
  • 一、著述概要
  • 二、《华严原人论》:一心贯摄与融会三教的尝试
  • 第六章 李通玄对《华严经》的独特阐释
  • 第一节 李通玄教外华严学的确立
  • 一、生平与著述
  • 二、李通玄对《华严经》性质和结构的解说
  • 第二节 取象表法:李通玄对《华严经》的《易》学阐释
  • 一、李通玄以《易》解《华严经》的特点分析
  • 二、《华严经》之《易》学阐释的意义
  • 结语
  • 附录一 龙树生平事略
  • 附录二 《八十华严》七处九会要略
  • 附录三 五十年来《华严经》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过程哲学与华严佛学的比较研究[J]. 湖北社会科学 2019(12)
    • [2].华严寺[J]. 文物世界 2019(01)
    • [3].深层生态学与华严佛学的“自我”观[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7(02)
    • [4].精准扶贫路上的“娘子军”[J]. 共产党员 2016(22)
    • [5].长安华严寺调查研究[J]. 青春岁月 2014(17)
    • [6].梵呗华严字母的演唱及其意义[J]. 中国音乐 2013(04)
    • [7].西安华严寺历史文化考索[J]. 碑林论丛 2018(00)
    • [8].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壁画内容及艺术价值研究[J].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09)
    • [9].韩国近代禅僧诠释华严学的特点——以龙城禅师的佛经翻译为中心[J]. 世界宗教研究 2020(04)
    • [10].方东美中西融会的华严义学诠释法解析[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 [11].明清之际的川僧愚庵真贵与华严学[J]. 大足学刊 2019(00)
    • [12].与书为伴 享受阅读 快乐学习 华严里小学品牌特色建设[J]. 北京教育(普教) 2013(04)
    • [13].法藏法师对《六十华严》的解读[J]. 中国佛学 2016(01)
    • [14].南亭长老的华严思想[J]. 普陀学刊 2017(03)
    • [15].方以智住持浮山华严寺考述[J]. 池州学院学报 2014(02)
    • [16].2014年第三届华严专宗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 五台山研究 2014(03)
    • [17].梵呗华严字母的华化[J]. 中国音乐 2013(02)
    • [18].华严学与江西禅宗[J]. 地方文化研究 2013(02)
    • [19].华严字母及其研究现状[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2(02)
    • [20].华严字母仪式中的梵呗[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2(03)
    • [21].华严·观澜[J]. 音乐创作 2009(03)
    • [22].李通玄与日本华严思想——以李通玄对明惠的思想影响为例[J]. 五台山研究 2020(02)
    • [23].唐末宋初的华严系统[J]. 法音 2020(08)
    • [24].大同华严寺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J].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13)
    • [25].“以易解华严”——李通玄的“周易表法”思想新探[J]. 中华文化论坛 2017(09)
    • [26].辽朝鲜演的华严思想[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 [27].梵呗华严字母溯源[J]. 中国音乐 2012(02)
    • [28].台湾“2012第三届华严国际学术研讨会”简报[J]. 敦煌研究 2012(04)
    • [29].李通玄“易学华严”的符号学意义[J].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15(03)
    • [30].华严里小学:自然本色 实处动人[J]. 辅导员 2013(14)

    标签:;  ;  ;  ;  

    三种《华严》及其经典阐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