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325600)
摘要:在高三的教学和德育活动中,“边缘生”是一个广泛存在的特殊群体,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处在群体边缘的学生是需关注的对象之一。我校结合“边缘生”理论,开发了“班研体”管理模式。本文分析了在此模式下的德育管理手段,以及“全体德育”团队中自主化、精细化、有温度的管理模式对有效教学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班研体,边缘生
在每届毕业班中,都有一群学生,他们的成绩和状态起伏不定,他们也是心理压力最大的一个群体。“边缘生”的范围很广,每个学生在不同的阶段都可以成为边缘生。对该群体定义时考虑了学科发展是否均衡,学业水平是否合格,心理状态是否稳定等多方面原因,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通过数据反馈、活动研讨等掌握学生个体学习差异、学习动力、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学情的前提下,设计并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班研体”即班级教育教学研究共同体,是指以提高班级教学质量为核心目标,以班主任为组织协调者,以任课教师为责任人,应用数据跟踪反馈,精确对象协同培养,采取全方位、多层次合作手段进行教育实施和研究的合作团体。即班研体通过针对性分析,了解结对“边缘生”的学习困惑和盲点、学习方式和习惯、学生气质与个性后,制定并执行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方案。
班研体与备课组、班集体纵横构成学校教育的基础结构,是目前我校的教育特色。在这种重构的班级管理模式下,班主任作为直接负责人,带领由任课老师组成的团队进行分工,开展德育工作。班主任根据学生实际需要进行配置,任课老师认领班级德育工作,确认内容、明确方向,践行全员德育。班主任结合自己对班级管理的数据积累,班研体通过专题活动具体分析每一位学生状况,提出学生个体目前核心问题、拔高空间、拟跟进措施等。对教育教学手段制定个性化方案后,对认领任务的科任老师与结对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方案进行整理再认识的过程,明确存在问题,由学生总结提出自我转化措施、教师转化措施,记录形成文字稿并实施,同时对“边缘生”的名单进行动态调整。
班研体工作,体现了从细微处着手,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的动态特征的设计理念,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毕业年级段的实施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我们透过每一层设计精巧的实施过程重新审视“班研体”工作时,我们会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无处不在体现着“以生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
在筹划自己班级班研体活动具体方案的过程中,教师手上除了班级学生各学科平均分、优秀率等数据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料——谈话记录和家访手册。班研体活动的指导意见中提到:“班主任结合班级实际情况,整合年段提供的数据,以学生特点进行归类,整理出提高班研体活动效率的班级特色数据。”其中,“学生特点”是整个准备工作的核心,对学生的全方位认识是预选学生并拟定转化措施的关键,我们的教学是针对性的教学,我们的教育是个性化教育,班级里不止一次出现了学生明知自己某学科是“短板”却拒绝进入该学科名单的情况。班级里有一位女同学,总体学业水平上课,其中语文成绩非常差,如果有所改进,会有质的飞跃,但她在我与她交流时很惊恐地对我说:“我不要,不要让我单独面对语文老师。”我追问其原因,才知道她拒绝的理由是自己作为文科生,语文成绩这么差,站在办公室里很伤自尊,这种想法导致她在语文课上拼命降低自己的存在感,怕被叫起来出丑。后来我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她的这种想法和做法甚至已经蔓延到了其他科目的课堂上,后来我跟语文老师沟通后制定了专门针对她的方案,让她在不知不觉中被关注,慢慢提升信心,在语文老师的悉心关照下,她的成绩有了提升,学习态度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在最后的高考中成为了一匹黑马。
在实施过程中,年段统一发放《班研体边缘生转化计划书》,班主任进行班研体结对学生分配,科任老师认领学生。这一环节中,最为难的就是班主任,学生的情况不一,态度千种,有些学生对名单不满,要求改变或增加自己的学科,其中,要求增加的居多。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一定要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结合学生数据反馈、日常表现等将本班级边缘生、短板学生、学困生等和科任老师一起进行针对性分析,至少列出三条该生最大的优点,三条该生明显且能加以改进的不足,三条班主任转化措施。然后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进行按需分配,使学生在结对科任老师指引下能最快速度成长。我所带的班级是一个文科班,男女比例为1:11,每逢制定名单,都要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哭诉,我在保证公平公开的原则下,尽可能地对班级里每一个孩子制定了不同的针对措施,做到了每个学生都有老师指引,分层补短。作为班主任,尤其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态度和效率问题,并在必要时进行名单上的细微调整。
在进行阶段性的反馈时,年段精准反馈班研体活动过程各数据,班主任分析班研体工作中的得与失,科任老师关注结对学生成长变化。班主任结合学生学业百分位变化数据、网上调查数据寻找班研体工作的盲区和不足,再次确认班级学业提升关键问题,起草修正建议方案。有两个孩子,她们人很聪明,思想单纯,但由于性格问题和自小学开始的对数学学习的不愉快经历让她们一直缺乏自信,即使给予很多的关注,短期内也很难得到稳定的提升,我在沟通的过程中,以谈心的方式为主,每次考试前后都密切关注她们的状态,帮助她们解决学习、人际甚至是情感上的问题。分析问题时注重同感,与她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她们中有一个一直在稳定中进步,有一个几经波折,最后在高考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得更多的是情感的交流,用到的更多的是德育的力量。
指导意见中要求“个性化教育教学方案不空泛而论,要有具体目标、实施措施、监督反馈,有操作性、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学校的班研体活动以研究学生为主,重注营造全员德育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了一种自主化、精细化、有温度的管理模式,为有效教学打开了另一扇门。充分体现了实行因材施教的理念,形成了德育为先,充分了解学情,达到教育效果最大化的良性模式。
参考文献
[1]"边缘生"的教育和培养杨武杰《文教资料》,2007(18):172-174
[2]有效学习激发边缘生吕杰昕《上海教育》,2004(17):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