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抗白腐病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筛选体系研究

大蒜抗白腐病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筛选体系研究

论文摘要

大蒜白腐病是大蒜毁灭性病害,主要危害大蒜的根、鳞茎和叶,苗期直接造成田间缺株死苗,严重地块绝收,造成很大损失,直接影响大蒜高产稳产。目前,化学药物防治白腐病效果不明显,大量用药还会引起产品农药残留增加,降低食用安全性。要从根本上解决白腐病,必须选育抗病品种。但是,大蒜是花器退化的有性不育植物,品种老化和退化严重,又缺乏有效的育种途径,通过离体培养筛选抗病突变体可能是其快捷而有效的主要育种途径之一。本研究以主栽品种改良蒜和汉中红皮蒜为试材,在分离培养大蒜白腐病病菌的基础上,优化毒素培养体系、提取毒素并明确其主要组分,以白腐病病菌粗毒素作为抗性筛选的选择压,对大蒜愈伤组织抗病突变体进行筛选和分析,建立大蒜抗白腐病体细胞无性系突变体筛选体系,获得大蒜抗白腐病再生植株,并对再生植株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分析,对开辟以大蒜为代表的无性繁殖作物的育种途径,具有重要意义。由生产田间发病的大蒜植株上分离鉴定获得白腐小核菌(Sclerotium cepivorumBerk.),研究明确了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菌丝的生长适宜条件为18.0℃、pH 4.0~5.0、持续光照培养。12 h黑暗12 h光照、15.0~18.0℃、pH 4.0~5.0条件下产菌核量最多。12.0~24.0℃、pH 4.0~9.0、空气湿度100%以上条件下适合菌核萌发。菌丝和菌核的致死温度分别为45.0℃和50.0℃。白腐病菌侵染可激活大蒜体内相关防御酶系,使PAL、SOD、POD和PPO 4种酶活性明显提高,抗病品种汉中红皮蒜的酶活性升高幅度大于感病品种改良蒜;而CAT酶活性却下降,抗病品种汉中红皮蒜的酶活性下降幅度低于感病品种改良蒜。防御酶活性高低与品种的抗性关系密切。以大蒜幼苗根系生长抑制率为指标,采用生物检测法筛选了大蒜白腐病菌产毒培养条件。结果表明,大蒜白腐病病菌的最佳产毒培养基为Fries液体培养基,培养温度为18.0℃,培养基pH值为5.0,在黑暗条件下连续振荡培养6 d时产生的粗毒素的毒性最强。用白腐病菌毒素处理汉中红皮和改良蒜幼苗后,2个品种叶片中SOD、POD活性均升高,而CAT活性降低;抗病品种的SOD、POD和CAT活性均高于感病品种,且SOD、POD活性峰值出现早,并以POD对毒素胁迫最敏感。2个品种在白腐病菌毒素处理后的O2-含量始终高于同期对照,而感病品种O2-含量在毒素处理24 h后均高于同期抗病品种。MDA含量变化趋势与O2-的变化基本趋势相似。因此,大蒜叶片的活性氧含量和保护酶活性与其抗病性密切相关。采用GC-MS分析表明,白腐菌粗毒素成分主要含有有机酸类(organic acids)、醇类(alcohols)、酯类(ester)、甾体类(Steroids)、杂环类化合物(heterocyclic compounds)。其中,月桂酸和邻苯二甲酸是致病毒素的有效成分,月桂酸毒性强于邻苯二甲酸。以2个大蒜品种茎盘外植体的愈伤组织为材料,大蒜白腐病病原菌粗毒素为筛选压力进行抗白腐病细胞无性系变异筛选。结果表明,大蒜白腐病病原菌粗毒素对大蒜茎盘愈伤组织诱导、生长和不定芽的分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粗毒素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强;在粗毒素浓度50%条件下,筛选、鉴定获得了抗白腐病细胞无性系变异,并成功再生植株,获得小鳞茎。对离体筛选的大蒜抗白腐病突变体(突变型)和未经筛选的原品种(原始型)的愈伤组织经白腐病菌粗毒素处理后72 h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以及木质素和富含羟脯氨酸糖蛋白(HRGP)含量的变化分析表明,毒素处理后2种愈伤组织的PAL和PPO活性均升高;突变型的PAL和PPO活性均明显高于原始型,且PAL、PPO活性峰值出现早,并以PAL对毒素胁迫最敏感。2种愈伤组织毒素处理后木质素始终高于同期对照,而突变型的木质素含量均高于同期原始型。HRGP含量的变化趋势与木质素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因此认为,HRGP的积累和细胞壁的木质化与大蒜的抗病性有关,离体筛选的大蒜抗白腐病突变体的抗病机制与一般抗性品种类似。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大蒜白腐病研究概况
  • 1.1.1 大蒜白腐病病原
  • 1.1.2 大蒜白腐病症状
  • 1.1.3 大蒜白腐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 1.1.4 大蒜白腐病的防治方法
  • 1.2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
  • 1.2.1 真菌毒素的概念和分类
  • 1.2.2 真菌毒素的致病机理
  • 1.2.3 真菌毒素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 1.2.4 真菌毒素生物活性的测定方法
  • 1.2.5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应用
  • 1.3 大蒜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
  • 1.4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研究
  • 1.4.1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类型
  • 1.4.2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来源和产生机理
  • 1.4.3 组织培养诱导产生的变异
  • 1.4.4 体细胞无性系检测
  • 1.5 体细胞抗病突变体筛选研究
  • 1.5.1 抗病突变体的选择方法和步骤
  • 1.5.2 毒素在抗病突变体筛选中的应用
  • 1.5.3 体细胞无性系突变体筛选的优点及不足
  • 1.6 植物抗病生理牛化机制的研究
  • 1.6.1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
  • 1.6.2 富含羟脯氨酸糖蛋白(HRGP)交联与细胞壁的加固
  • 1.6.3 植物保卫素的合成和积累
  • 1.6.4 木质素与木质化作用
  • 1.6.5 寄丰防御酶系活性的变化
  • 1.7 木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7.1 目的意义
  • 1.7.2 丰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大蒜白腐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病原菌
  • 2.1.2 生物学特性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温度对病菌生长、菌核产量和菌核萌发的影响
  • 2.2.2 pH值对菌丝牛长、菌核产量和菌核萌发的影响
  • 2.2.3 光照条件对病菌生长、菌核产量和菌核萌发的影响
  • 2.2.4 空气湿度对菌核萌发的影响
  • 2.2.5 菌丝和菌核的致死温度
  • 2.3 讨论与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大蒜白腐病菌对寄主防御酶系活性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品种
  • 3.1.2 大蒜苗处理
  • 3.1.3 酶的提取
  • 3.2 酶活性测定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病菌对大蒜幼苗牛长的影响
  • 3.3.2 白腐病菌侵染对2个大蒜品种PAL活性的影响
  • 3.3.3 白腐病菌侵染对2个大蒜品种SOD活性的影响
  • 3.3.4 白腐病菌侵染对2个大蒜品种PPO活性的影响
  • 3.3.5 白腐病菌侵染对2个大蒜品种POD活性的影响
  • 3.3.6 白腐病菌侵染对2个大蒜品种CAT活性的影响
  • 3.4 讨论与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大蒜白腐病菌产毒素培养条件的优化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菌种与粗毒素的提取
  • 4.1.2 病菌产粗毒素培养条件的建立
  • 4.1.3 病原菌粗毒素的生物测定方法
  • 4.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病菌粗毒素对大蒜幼苗牛长的影响
  • 4.2.2 培养基和培养时间对病菌产牛粗毒素的影响
  • 4.2.3 培养温度对病菌产牛粗毒素的影响
  • 4.2.4 pH对病菌产粗毒素的影响
  • 4.2.5 光照条件和振荡培养方式对病菌产牛粗毒素的影响
  • 4.3 讨论与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大蒜叶片活性氧及保护酶系对白腐病菌粗毒素胁迫的响应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白腐病菌粗毒素对大蒜幼苗生长的影响
  • 5.2.2 白腐病菌粗毒素对大蒜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2.-含量的影响'>5.2.3 白腐病菌粗毒素对大蒜叶片MDA和O2.-含量的影响
  • 5.2.4 大蒜品种抗病性与活性氧及其调节酶活性的关系
  • 5.3 讨论与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大蒜白腐病菌粗毒素的GC.MS分析
  • 6.1 材料和方法
  • 6.1.1 粗毒素制备
  • 6.1.2 GC-MS鉴定
  • 6.1.3 毒素成分的验证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粗毒素的GC-MS分析
  • 6.2.2 粗毒素组分的验证
  • 6.3 讨论与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利用粗毒素离体筛选大蒜抗白腐病变异系
  • 7.1 材料和方法
  • 7.1.1 供试品种
  • 7.1.2 粗毒素的制备
  • 7.1.3 大蒜离体培养基
  • 7.1.4 粗毒素胁迫下大蒜茎盘愈伤组织诱导
  • 7.1.5 粗毒素胁迫下大蒜愈伤组织增殖
  • 7.1.6 粗毒素对大蒜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 7.1.7 不定芽抗性鉴定
  • 7.1.8 植株再牛及抗性鉴定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病原菌粗毒素对大蒜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7.2.2 病原菌粗毒素对大蒜愈伤组织牛长的影响
  • 7.2.3 病原菌粗毒素对大蒜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 7.2.4 不定芽抗性鉴定
  • 7.2.5 抗性植株的再牛和抗性鉴定
  • 7.3 讨论与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大蒜抗白腐病变异系的生理生化特性分析
  • 8.1 材料和方法
  • 8.1.1 材料
  • 8.1.2 方法
  • 8.2 结果与分析
  • 8.2.1 酶活性变化
  • 8.2.2 木质素和HRGP含量的变化
  • 8.2.3 愈伤组织抗病性与木质素和HRGP及其调节酶活性的关系
  • 8.3 讨论与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大理州大蒜白腐病发生危害及综合防治措施[J]. 中国蔬菜 2018(05)
    • [2].大蒜白腐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J]. 云南农业 2018(08)
    • [3].大理州大蒜白腐病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 长江蔬菜 2017(13)
    • [4].大蒜白腐病防治技术[J]. 现代农村科技 2016(18)
    • [5].大蒜白腐病的发生与防治[J]. 上海蔬菜 2019(04)
    • [6].大蒜白腐病病情分级标准浅议[J]. 中国植保导刊 2018(07)
    • [7].春季早防大蒜白腐病[J]. 乡村科技 2012(02)
    • [8].大蒜白腐病及其防治方法研究进展[J]. 中国蔬菜 2010(14)
    • [9].大蒜白腐病综合防治技术[J]. 农村科技 2011(12)
    • [10].2017年天水秦州大蒜白腐病发生情况及流行原因分析[J]. 中国蔬菜 2018(04)
    • [11].8种复配剂拌种对大蒜白腐病的田间防效[J]. 甘肃农业科技 2009(10)
    • [12].大蒜白腐病病原菌产毒素培养条件的优化[J]. 园艺学报 2008(06)
    • [13].天水市秦州区大蒜白腐病绿色防控技术[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0(21)
    • [14].大蒜白腐病抗性鉴定方法研究[J]. 园艺学报 2011(03)
    • [15].大蒜白腐病菌粗毒素的GC-MS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 2011(01)
    • [16].半干旱半湿润山区地膜大蒜白腐病综合防治技术[J]. 基层农技推广 2019(04)
    • [17].大蒜白腐病的发生特点及综防技术[J]. 现代园艺 2012(03)
    • [18].早熟大蒜白腐病无公害防治技术[J]. 长江蔬菜 2010(01)
    • [19].大蒜白腐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 植物医生 2012(01)
    • [20].16%福·苯悬浮种衣剂在“六瓣红”大蒜上的应用[J]. 种子世界 2010(05)
    • [21].环境因子对大蒜白腐病病原菌生长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06)
    • [22].大蒜死棵病害的防治[J]. 农村新技术 2016(12)
    • [23].成县“红皮早蒜”白腐病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J]. 山东化工 2017(10)
    • [24].大蒜白腐病菌对寄主防御酶系活性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
    • [25].不同杀菌剂对乐都洪水地区紫皮大蒜白腐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研究[J]. 农业科技通讯 2013(09)

    标签:;  ;  ;  ;  

    大蒜抗白腐病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筛选体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