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意义的生成与理论的张力

大众文化:意义的生成与理论的张力

论文题目: 大众文化:意义的生成与理论的张力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文艺学

作者: 刘水平

导师: 张玉能

关键词: 大众文化,意义,精英艺术,审美主义,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媒介文化,类型,视觉文化,身体美学

文献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的基本立场是,从来不存在一种凝固的文化事实和普遍化的美学和文化价值体系,文化因受到各种力量的不断塑造而发展变迁,这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而不是一个被动和消极接受的过程。在从精英艺术到大众文化的演变过程中,各种美学和文化理论围绕着新意义的生成和解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从而为我们理解大众文化提供了最直接的指引。本文的重点不在解读纷繁复杂的大众文化的现象,而是这些解读工作背后的各种理论资源和立场,以及它们之间历史地形成的紧张关系,这是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审视和把握大众文化的捷径。这样做的意义在于,有史以来还没有那一种文化形态像大众文化这样成为各种理论关注和形成冲突的焦点,作为一个表意的符号系统,大众文化更像是一个意义不断生成和变迁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既是社会和文化变迁过程中各种力量塑造和斗争的结果,也是从各种理论视野进行意义阐释的凝聚。我们可以对大众文化做一个大致的经验的描述,但永远不可能对它有一个一劳永逸的解释,这不仅因为它处于现代文化冲突的中心,而且因为其意义仍然处于不断转换和生成的过程当中。 然而长期以来,一种静态的审美主义思维阻碍了对于大众文化的深入研究。当人们总是习惯从一扇窗户去观照大众文化的时候,这扇窗户就成了遮蔽其它视角的屏障。作为文化现代性展开的重要之维,大众文化处于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张力之中,必须突破审美主义的静态思维方式,从多维的向度、在不同的关系中去透视和把握大众文化。这些角度包括文化精神变迁、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媒介方式、后现代审美、经济等,这些关系包括大众文化与传统精英艺术的消长、与现代主义的辩证对立、与后现代主义的暗合等。同时,大众文化本身也提供了一个观照各种文艺现象和反思传统理论的独特视角。本文就是以美学和文艺学的基本视角对大众文化的多向理论维度和张力进行研究的一次尝试,希望对于改变我国大众文化研究视角单一、视域狭窄、方法简单的现状有所裨益。 作为一种必要的准备,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语境中大众文化的历史流变和基本冲突,交代了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被引进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逻辑,并且对西方理论话语下的大众文化作了必要的界定。文章认为,由于大众文化的西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言 矛盾与冲突:中国语境与西方话语

一 历史流变

二 大众性对市民性的突破

三 必要的理解

第一章 意义的变迁:从精英艺术到大众文化

第一节 神的诞生

一 神圣而伟大的传统

二 神的诞生

第二节 渐行渐远的精英

一 神的窘境

二 神的隐退

三 荒原抑或新的世界

第二章 审美主义与意义的生成

第一节 审美:唯一的意义来源?

一 审美主义的大众文化批评

二 在社会文化和政治指控的背后

三 权力的解读

四 阿多诺的历史局限

第二节 合法性的获得:超越审美主义

一 后现代理论视野

二 实用主义美学:为通俗艺术辩护

三 无关审美的文本相关性

小结 广阔的视域:文化的扩张与意义的生成

第三章 大众文化的政治潜能与文化政治实践

第一节 大众文化:从艺术到政治

一 文化是平常的:回归日常生活

二 意识形态与霸权

第二节 抵抗与意义的生产

一 进步的微观政治

二 亚文化的反抗

小结 快感:否定的和肯定的

第四章 媒介方式及文化:控制与突破

第一节 大众文化与媒介文化

一 两位一体的文化形态

二 媒介文化的兴起

第二节 批判之维

一 媒介控制

二 公共领域的衰落:从文化批判到文化消费

第三节 积极的媒介

一 视角的转换:新媒介与文化大众化

二 能动的受众:重塑大众文化的理论核心

小结 媒介辩证法和中国语境

第五章 审美之维

第一节 感觉突进的两极:大众文化与现代主义审美

一 追求奇观与走向自足

二 复制与抽象

三 两种创新

第二节 别样的审美

一 视觉范式的转换和仿像的生产

二 类型之美

三 身体:狂欢的与消费的

小结 文化审美化和审美文化化

结语 意义的生成与理论的张力

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2005-07-22

标签:;  ;  ;  ;  ;  ;  ;  ;  ;  ;  

大众文化:意义的生成与理论的张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