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舒兰市法特镇中心小学校132600
摘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指导学生如何做人的引路人。因此,教师本身必须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本文就师德浅谈了以下几点。
关键词:师德修养育人
俗话说:“德高为师,身正示范”。孔子也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那么何为“传道”?所传何道?我认为:传道于人,就是以德育人。而所传之道,是人生正道,做人之道,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所以,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指导学生如何做人的引路人。因此,教师本身必须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这是教师的立身之本。一名教师,如果没有优良的道德品质,那么,即使你的理论再高明,教学的方式方法再好,艺术性再强,也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一、淡泊名利,潜心修业育人
教师要修炼成师德的正果,必须首先会念淡泊世俗名利的真经。
教师的工作平凡而琐碎,教师的生活清贫而艰辛,“起始于辛苦,收结于平淡”,是我们教师人生的真实写照。它注定我们的工作中没有轰轰烈烈,只有平平淡淡,所以教师如果没有一颗淡泊名利的心,面对平凡而琐碎的工作,是很难沉下心来,潜心育人修业的。我们教师的劳动是培养人的劳动,它具备高度的创造性。要把学生培养成才,使他们既有知识、又会做事,更懂做人,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工作和心血。它来不得半点急功近利。这就需要教师有一种无比高尚的心灵,无比朴素美的生活,无比淡泊的精神境界。
教师的基本职责和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德高——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要学高——具有渊博的知识。德高可以做学生的楷模,而学高才能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就必须把书教好。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教育所需的扎实而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更透彻地懂得所教学科,教师的知识不但要渊博还要宽阔,知识层面要学而精、精而广、广而深,才能指导学生探究神秘的世界。
二、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教师的责任绝不仅仅是讲几节课,以德服人,以德育人,才是师者本色。“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只有教师以模范的行为为学生做出表率,才能教育学生遵规守纪。因此,教师必须自觉讲究精神文明,遵守社会公德,规范自己的文明素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强,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教师还要注重礼貌,平等待人,在思想上“真”,在品德上“美”,在情感上“善”,把“真、善、美”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才能做到为人师表。
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正因为这样,教师才会是学生的镜子,是学生的楷模,是学生的旗帜,是学生的路标。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带给学生深远的影响,带给学生无声而有力的教育,所以,教师要时时刻刻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用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用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和崇高的思想品格,为学生做出表率,学生才能按教师的要求行动,以教师为榜样,愉快地沿着教师指引的方向健康成长。
三、爱生如子、乐教勤业
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天职。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所以,教师绝不单纯是“教书匠”,而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要热爱自己的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一样来爱护。要摒弃那种高高在上的心理,俯下身子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情学生的痛苦与不幸,分享他们的成功与快乐。教师要做一个和气的人,不随便发脾气、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一视同仁,使每个学生都能被你的魅力感染而乐于围绕在你的身边,把你当成最亲近的人。
一名师德高尚的教师,不只是爱少数学生,而是爱每一个学生,爱全体学生。在他的眼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而是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成功。作为一名教师,要善待每一名学生、发展每一名学生、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一名优秀的教师要能包容学生的过失,孔子曰:“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要指导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长为一个有公民意识,良好品行,有着爱国主义思想和中国国格,集真、善、美于一身的人;要指导学生学会做事,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劳动中创造价值;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通过导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只有心中装着孩子,心中有一份爱,才能创造出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师生关系。教师工作的纯熟性源于他的积极进取和勤奋敬业精神。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步伐,潜心钻研教与学的规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细细体会教书育人带给我们的乐趣。教师还要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执着追求事业的责任心。
参考文献
[1]庞晓丽敬业奉献爱生[J].青海教育,2005,(Z1)。
[2]周久志爱生之道贵在“四有”[J].广西教育,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