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与文学

周礼与文学

论文题目: 周礼与文学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

作者: 丁进

导师: 蒋凡

关键词: 周礼,仪礼,礼记,诗经,神话,金文

文献来源: 复旦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周礼是周代实行的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礼仪制度、社会习俗的总和。时间上包括西周和东周;内容上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教育、艺术等多方面的制度、规定。《周礼》一书的主体框架在周初已经奠定,以后的改变只是细枝末节的变动。《周礼》侧重于制度;《仪礼》侧重于实践操作;《礼记》侧重于理论阐释。 周礼利用神灵不死的观念推行对祖先神灵、皇天上帝的崇拜,在祭祀活动中追求“敬”的心理效果,而大量利用神话知识有利于加强这种效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周礼促进了神话的繁荣。由于它的礼乐艺术对神话进行了改造,让神话因素进入了礼乐艺术体系,为保存神话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例如《周颂》、《大雅》就带有一定的神话因素。但是周礼对神话有一定的副作用,那就是它力图将神话纳入自己的体系,从而抽空了神话中丰富的故事情节和细节,因而损害了神话的审美效果。 周礼与诗歌的首要关系表现在对诗歌的使用上,它在制度层面上规定了一定的诗歌与一定的礼仪的对应关系,以此来体现礼的等级差别。由此产生了诗歌的“符号”功能:通过演奏不同的诗歌,使诗歌直接参与了社会生活,例如赋诗、讽谏诗,使诗歌的社会干预功能无限放大,导致对于诗歌的审美价值有所忽略。 周礼对诗歌的创作有广泛影响,它所倡导的审美习惯影响了作者和读者,对诗歌创作的风格、样式都起到了规范作用,其中颂诗的创作直接来源于祭祀的需要。周礼促进了诗歌评论的诞生,从“乐语”教学到宴饮献乐、赋诗、答谢,再到《礼记·乐记》,最后到《诗大序》,形成了中国早期诗歌批评体系。 周礼本身有一个诗乐体系,作为礼乐制度重要的构成因素,它的风、赋、比、兴、雅、颂“六诗”是《诗经》的前身,因此,没有周礼就没有《诗经》。“六诗”体系在总体上稳定的同时,具体用诗也存在变化.“比”是举行“大比”时候演唱的歌曲;“兴”是在大丧时候演唱的歌曲。这些诗篇虽然随着它所依附的礼乐制度的衰退而消亡,但为后人总结《诗经》的创作经验提供了思想资料。 周礼的礼乐文化制度促进了书写在多个社会生活领域的运用,催生了各种文体,也留下了一些精彩的篇章,为春秋战国时代文化艺术的大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尚书》、《春秋》、《国语》、《周易》等书,就是周礼制度的产物。大量的青铜器铭文也是周礼的产物,它们中间不少篇章堪与《尚书》媲美,它们是中华文学中个人创作的滥觞。

论文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周礼的性质

第一节 周礼的建立、发展、衰变

第二节 《周礼》的可信度研究

一、从《周礼》的九服制度看《周礼》的成书年代

二、从《周礼》六官思想的来源看它的成书年代

三、从《周礼》职官体系看《周礼》的成书年代

四、《周官》与金文反映的西周军事制度的比较

第三节 三礼之间的关系

一、《仪礼》与《周礼》的关系

二、两《戴记》与《仪礼》的关系

三、两《戴记》关系考

小结

第二章 周礼与神话

第一节 《周礼》的神灵体系

一、天神系统诸神

二、地示系统诸神

三、人鬼系统诸神

第二节 礼与艺术神话

一 音乐舞蹈神话

二 礼器与神话

三 服饰与神话

第三节 巫术与神话

一 原蚕禁忌解读

二 “复”礼与神话

三 驱傩术

四 礼乐制度对神话的限制

第三章 周礼与诗

第一节 礼乐制度与诗歌的创作

一 婚姻之礼与两性关系诗歌的创作

二 从天亡簋铭文看祭祀制度下的雅、颂创作

三 讽谏礼与讽谏诗的创作

四 占卜祷祝制度与巫术歌谣的创作

五 乡遂组织与农事诗的创作

第二节 周礼教育制度与诗歌的传播

一 贵族教育

二、瞽矇的诗乐教育。

三 平民的礼乐教育

四 乐教思想与“乡乐”的编排

第三节 周礼用诗制度研究

一 祭祀用诗研究

二 兴诗研究——凶礼用诗考

三 “赋诗”考——宾礼用诗研究

四 嘉礼用诗

第四节 周礼诗乐体系探索

一 “六诗”研究的历史回顾

二 六诗真相的探索

第四章 《周礼》与早期散文

第一节 《周礼》职官与散文写作关系概述

一 史官制度与历史文献的写作

二 巫祝制度与祷祝文本的写作

三 戒誓、盟誓制度与散文创作

四 其它行政制度与行政文本的写作

第二节 铭文的创作

一 周礼与金文铭文的关系

二 金文的创作传统

三 金文的文体特点

四 铭文的艺术特色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发布时间: 2005-09-19

标签:;  ;  ;  ;  ;  ;  

周礼与文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