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课堂下的虚假

完美课堂下的虚假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永安中心校277100

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老师们对一堂课精不精彩的评判,不少人就是看这堂课是否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若没有,再好的课堂效果,往往会在人们眼中大打折扣。

随着新课标理念的深入推广,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已逐步付诸实施,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就其形式来讲,最大的变化就是能够广泛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新颖、和谐、活泼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大容量、高密度、高强度的信息显示,扩大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它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课堂教学,融入图形、文字、影像、声音、动画、视讯等多种媒体,让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能充分地唤起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给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活水。

不少教师认为,运用多媒体上课就是新课改的体现,不用就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于是,每节课都用,每个环节都用,从导入、亮题、教学内容、展示思考题及训练题,直至板书设计等教学过程,无一例外都依赖这种媒体教学手段,将课堂教学单纯技术化。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阻碍了师生直接交流,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果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不容否认,这样不适度的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师生间的交流,师生互动就只能落实在物化阶段,面对面融洽交流的气氛就会减弱,学生对老师个性化、人文化的亲近感也会随之削弱。这无形中让师生之间构成了一道“隔”。

课堂教学适当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对于多媒体,专家送给老师八个字:“不可不用,不可滥用”。“不可不用”是因为它是一个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代表着一种时尚和潮流,有利于解决教学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但问题是现在滥用的较多,课堂教学出现了泛技术化的倾向,把教师的精力引向了对机器的操作而放弃了对教材的深入钻研,这是很可怕的。

以语文课堂为例,语文学习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语言文字、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也就是说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生动形象的描述激发自身的形象思维——想象,在大脑中呈现出相关的具体图景。语文不是因图像而形象,而是因语言而形象,用多媒体展示图形图像不能代替阅读主体即学生的想象,正如观看电视剧不能取代阅读文学作品原著一样。外国人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咱们中国也讲:“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就是说阅读主体的个性体验是千差万别的,我们岂能用一个样板去把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体验程序化?更为重要的是小学阶段是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过于强调用画面来表现文字的内容会在无意识中给学生思维规定方向,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能力会受到严重束缚。

当前大大小小的各种公开课、观摩课和优质课等,几乎演变成了各校信息技术实力的大比拼。我们看到,往往是一个教师执教,整个备课组甚至教研组以及信息技术老师都来帮忙制作课件,而执教者本人呢,也很难静下心来备课,研究教材、教法的时间被挤占得所剩无几。而在公开课教学的课堂上,也往往活动着两个身影,一个是执教者本人,再一个是信息技术老师,后者的任务就是随时准备救急,有时甚至干脆把多媒体操作的活完全包办。听这样的语文课,难免会让人感到十分别扭和厌烦。也许执教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想充分利用媒体教学解决许多难题,殊不知,他用起多媒体来就一发不可收拾,以至过了头、过了火,孩子厌倦了,丢失的不仅仅是信任,而是冻结了孩子那颗纯洁、美好的心灵。这也许会让孩子终生烙下深深的印记。

其实,多媒体的滥用现象在所有学科中均有表现。数学课堂,老师将所有的题都通过多媒体的方式予以展示,整堂课下来除了多媒体还是多媒体,学生的思维完全禁锢在多媒体上,无疑影响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时间长了,学生对多媒体课堂也就厌倦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就大减。美术课上,老师大胆改变以往传统的做法,将多媒体肆无忌惮地大量运用其中,就连老师的示范也是点击鼠标,通过多媒体与学生展示。殊不知,学生就看不到作画的真实过程,学生交来的图画作业也就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美术的兴趣。

静下心来,细细反思这种经历,其实就是我们一个反璞归真的过程。人们滥用“多媒体”使得课堂主角缺位,课堂教学华而不实,更重要的是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幕一幕的快速反映,学生来不及思考,对知识的领会不深刻;单独的画面,不能组合成一个整体,而黑板能够从头到尾构成一堂课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知识框架;过多的图幅代替了文字,限制了学生对文字的想象力和审美感受。

最后,真的不可不说,多媒体在无形中造就了完美课堂下的虚假,多媒体,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

标签:;  ;  ;  

完美课堂下的虚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