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体而西用,返本以开新—中西人格心理学思想之比较研究

中体而西用,返本以开新—中西人格心理学思想之比较研究

论文摘要

本研究以中西人格心理学思想的比较为切入点,通过对中西人格心理学思想发展沿革的梳理和相关专题的比对,旨在发现中西人格思想的深层差异和各自特点,以期为解决微观和宏观的诸多问题提供立论的基础、独特的视角和些许的解答。在微观方面主要是为培养中国人格心理学的独立人格提供理论前提,为中国本土人格心理学的建立寻求突破方向;在宏观方面一是为国人实现人格的现代化提供一定的逻辑分析和理论支撑,二是为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西的差异提供独特视角。本研究包括四大部分,分别为绪论篇、历史沿革篇、专题比较篇和总结创新篇。 第一部分绪论篇包括第一、二两章,集中阐述了研究动机和意义,分析与论证了本研究的立论前提,对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做了回顾与评论,对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内容以及主要结论进行纲要式说明,对人格的涵义做了全面的解析,并提出了本研究所持有的人格观点。 第二部分历史沿革篇包括第三、四、五章,主要就中西人格心理学思想发展史作一发掘与梳理。比较的时间范围为中西文明的开端处至当代。内容依次为“第三章——人格心理学思想的起源与形成”,中国主要论述先秦汉魏时期的人格心理学思想,西方主要论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人格心理学思想。“第四章——人格心理学思想的歧出与回归”,中国主要阐述唐宋时期的人格心理学思想,西方主要论述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格心理学思想。“第五章——人格心理学思想的深化与拓展”,中国主要考察明清时期的人格心理学思想,西方主要考察近代十七至十九世纪的人格心理学思想。附论主要就中国和西方现当代的人格心理学进行了梳理和比较。 第三部分专题比较篇包括第六、七、八、九章,主要在历史发掘和整理的基础上,就中西人格心理学思想的主要专题进行对比与分析。对比的时间范围采取全覆盖的方式,既包括中西古代和近代的人格心理学思想,又包括现代人格心理学诞生后以及当代的人格心理学

论文目录

  • 第一部分 绪论篇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本研究的问题意识
  • 第二节 中西人格心理学思想比较研究的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的逻辑前提:中西人格心理学思想比较之可能性分析
  • 一、中国传统人格心理学思想的形态分析
  • 二、“东方转向”思潮下西方人格心理学的中国化趋向
  • 三、西方科学人格心理学比中国传统人格心理学思想“科学”吗
  • 第四节 本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五节 研究方法、内容及主要结论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
  • 三、遗憾和展望
  • 第二章 人格涵义解析
  • 第一节 相关学科的人格界定
  • 第二节 心理学维度之人格
  • 一、中国学者的代表性观点
  • 二、西方学者的典型界定
  • 三、人格定义的类型分析
  • 四、人格与个性、气质、性格的区别与联系
  • 五、人格概念分歧后的共识
  • 六、本研究所采用的人格观点
  • 第二部分 历史沿革篇
  • 第三章 人格心理学思想的起源与形成
  • 第一节 先秦汉魏之人格心理学思想
  • 一、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的滥觞:《周易》与《尚书》
  • (一) 《周易》的人格心理学思想
  • 1、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的理论前提之一:天人观
  • 2、如何为人的最初设计:理想人格思想
  • (二) 《尚书》的人格心理学思想
  • 1、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的理论前提之二:人贵论
  • 2、人格类型论的最早张本:人格九德说
  • 二、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的理论奠基:原儒的构建
  • (一) 孔子的人格心理学思想
  • 1、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的理论前提之三:鬼神观
  • 2、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的理论前提之四:生死观
  • 3、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的理论前提之五:义利观
  • 4、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的理论前提之六:学知论
  • 5、孔子的人格类型论:狂、狷、中行
  • (二) 孟子的人格心理学思想
  • 1、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的理论前提之七:性善论
  • 2、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的理论前提之八:良知论
  • 3、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的理论前提之九:人本论
  • (三) 荀子的人格心理学思想
  • 1、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的理论前提之十:性习论
  • 2、中国传统人格智慧特征的基础:智能相对独立论
  • 3、人格发展层次论:气、生、知、义
  • 4、中国人格类型的基本框架:圣人、君子、士、庶人、小人
  • 三、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的最初定型:董仲舒与儒学人格的独尊
  • (一) 人性论思想:性三品论
  • (二) 中国传统人格五因素论的确立:仁、义、礼、智、信
  • 1、人格五因素理论的源流
  • 2、人格五因素理论的内涵
  • 四、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中的奇葩:《人物志》
  • (一) 智能心理思想
  • 1、“智”“能”的基础:材
  • 2、“智”之类型论
  • 3、“能”之类型论
  • (二) 人格类型论
  • 1、人格五类型说
  • 2、人格九类型说
  • 3、人格十二类型说
  • (三) 人格鉴定方法论
  • 1、“八观”说:他评式测评
  • 2、“五视”说:人格情境模拟测评的先声
  • 第二节 古希腊罗马的人格心理学思想
  • 一、西方人格心理学思想的胚胎萌动:灵魂的探索
  • (一) 米利都学派的自然主义灵魂观
  • (二)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轮回灵魂
  • (三) 赫拉克利特的“火”化灵魂观
  • (四) 恩培多克勒的“四根”气质观
  • (五) 德漠克里特的“原子论”灵魂观
  • 二、西方人格心理学思想的逻辑奠基:人格独立的发端
  • 三、西方人格心理学思想的原始建构:最初的理论尝试
  • (一) 柏拉图的灵魂(人格)结构论与类型论
  • 1、理念论
  • 2、灵魂(人格)结构论
  • 3、灵魂(人格)的类型
  • 4、简短的评论
  • (二)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人格)认知结构论
  • 1、“灵魂躯体合一”的形神观
  • 2、灵魂(人格)认知结构论
  • (三) 西奥菲拉斯塔的人格类型论
  • 四、西方人格心理学思想的原始演化:新领域的开拓
  • (一) 伊壁鸠鲁的人格需求层次论
  • (二) 盖伦的气质心理思想
  • 附表1:中西人格心理学思想起源与形成时期比较表
  • 第四章 人格心理学思想的歧出与回归
  • 第一节 唐宋时期之人格心理学思想
  • 一、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的歧出:佛教影响下的唐朝
  • (一) 柳宗元的人格心理学思想
  • 1、天人“不相预”的天人观
  • 2、“明”“志”统一的人贵论
  • (二) 刘禹锡的人格心理学思想
  • 1、“交相胜,还相用”的天人观
  • 2、“动物之尤”的人贵论
  • (三) 韩愈的人格心理学思想:性三品说
  • (四) 李翱的人格心理学思想:性善情恶说
  • 1、性情关系:性内情外
  • 2、复性的原因:性善情恶
  • 3、复性的总原则:灭情复性
  • 4、复性的两种境界:圣人之性和百姓之性
  • 5、复性的三种方法:百姓之性上升到圣人之性的修养阶梯
  • 6、复性的两个辅助条件:持之以恒的意志和“循礼乐而动”
  • 二、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的回归:“理学”中兴
  • (一) 张载的人格心理学思想:人性“两重”说及“成性”论
  • 1、性之内涵
  • 2、人性的两重: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
  • 3、人格修养三阶段说:“成性”论
  • 4、简短的评论
  • (二) 朱熹的人格心理学思想
  • 1、人性论:气质之性和天命之性
  • 2、智能心理思想:“才”
  • 3、义利观:“存天理,灭人欲”与“义便兼得利”
  • 4、内向化的理想人格论:以内圣而求外王
  • 5、人格修养方法:“居敬”“穷理”统一论
  • 第二节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之人格心理学思想
  • 一、中世纪:神本主义的人格观
  • (一) 奥古斯丁的人格心理学思想
  • 1、人性本恶论:“原罪说”
  • 2、理想人格的提升之路
  • (二) 托马斯·阿奎那的人格心理学思想
  • 1、官能主义的认知灵魂观
  • 2、双重本性的神学人格论
  • 二、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人格观
  • (一) 人性的回归:否定神性的人文主义狂飙
  • 1、但丁:理性与自由意志
  • 2、彼特拉克: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 3、薄伽丘:遵循自然本性而全面发展的人
  • 4、拉伯雷:“随心所欲、各行其是”的现实生活
  • (二) 人格的独立:个人主义的兴起
  • 1、马丁·路德:“因信称义”与基督徒的自由
  • 2、加尔文:“双重预定说”
  • 附表2:中西人格心理学思想歧出与回归期比较表
  • 第五章 人格心理学思想的深化与拓展
  • 第一节 明清时期之人格心理学思想
  • 一、王守仁的人格心理学思想
  • (一) 人性论:“性无定体”的心性合一说
  • (二) 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的趋同:圣凡平等论
  • 1、圣人内涵的重新界定:心之良知是谓圣
  • 2、圣人的平民化改造:人胸中各有个圣人
  • 3、圣人的平民化极端:满街人都是圣人
  • 4、理想人格的达成路径:致良知
  • (三) 王阳明理想人格论的渊源及其特征
  • 1、思想渊源及演变过程
  • 2、整体特征概评
  • (四) 王阳明“圣凡平等”理想人格论的深远影响
  • 1、良知在我说:彰显个性,开人格独立之风潮
  • 2、圣凡平等论:填平巨壑,倡人格平等之理念
  • 二、王廷相的人格心理学思想
  • (一) “气性统一”的人性论思想
  • 1、对宋儒人性两分的批评
  • 2、“气”“性”关系论:“性与气相资”
  • 3、“性”之存在状态论:“有生则有性”
  • 4、“性”之价值判断论:有善与不善
  • 5、“性”之发展论:“人之性成于习”
  • (二) 才智心理思想
  • 三、王夫之的人格心理学思想
  • (一) “日生日成”的人性论
  • 1、人性论的基本定位:性一元论
  • 2、人性的内涵:人欲与天理的统一
  • 3、人性动态发展论:“继善成性”、“日生日成”与“习与性成”
  • (二) 智能心理思想
  • 1、智:认知潜能
  • 2、能:实践潜能
  • 3、智与能的关系:辩证的统一
  • 4、智与能的发展
  • 四、戴震的人格心理学思想
  • (一) “血气心知”的人性结构论
  • (二) 才智心理思想
  • 第二节 17—19世纪西方之人格心理学思想
  • 一、笛卡儿的人格心理学思想
  • (一) “我思故我在”:西方人格理论的核心——自我的确立
  • (二) 自我的本质:理性主导的知、情、意统一体
  • 二、莱布尼茨的人格心理学思想
  • (一) 单子论:人格特质的来源
  • 1、单子的内涵及属性
  • 2、单子的等级
  • 3、单子与人格特质的逻辑关联
  • (二) 微知觉:潜意识的最早确认与阐释
  • 1、微知觉的内涵
  • 2、微知觉的特性
  • 3、微知觉与弗洛伊德潜意识的逻辑关联
  • 三、休谟的人格心理学思想
  • (一) 广义人性观:知性、情感和道德的统一
  • 1、知性:人性的第一原则
  • 2、“同情”理论:情感与道德的枢纽
  • (二) 自我的消解与重构:观念自我与深层自我
  • 1、对独断论自我实体的消解
  • 2、观念自我与深层自我
  • 四、康德的人格心理学思想
  • (一) 人性的本质:“自由意志”
  • 1、自由意志人性论的内涵
  • 2、人性基本维度的阐释:善的禀赋和恶的倾向
  • (二) 自我理论的哲学统一:先验自我与经验自我
  • 1、康德自我学说的直接理论和现实来源
  • 2、先验自我与经验自我的内涵及区别
  • (三) 理性批判中蕴涵的人格独立意识
  • 五、黑格尔的人格心理学思想
  • (一) 性格理论
  • 1、性格的主要特征分析
  • 2、性格与环境的关系分析
  • (二) 自我理论:后现代建构主义人格观的先声
  • 1、对理性主义自我理论的反思
  • 2、自我理论的内涵:通过“他人”而找到自己
  • 3、黑格尔自我理论的意义:后现代建构主义人格理论的先声
  • 附表3:中西人格心理学思想深化拓展期比较表
  • 附论:中西现当代人格心理学比较研究
  • 一、中国现当代人格心理学:拿来主义的一波三折
  • (一) 1949年以前:引进西方
  • (二) 1949年以后:照搬苏联
  • (三) 改革开放以后:学习欧美
  • 二、西方现当代人格心理学:科学主义的蓬勃发展
  • (一) 经典理论概说
  • (二) 西方人格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 附表4:中西现当代人格心理学思想比较表
  • 第三部分 专题比较篇
  • 第六章 中西人格心理思想整体比较研究
  • 一、人格心理思想与社会文化发展的辩证关系
  • (一) 社会文化:人格心理思想产生与发展的源泉
  • 1、起源与形成期
  • (1) 相似之处:战乱苦难中“人的发现”
  • (2) 相异之处:中国的“仁”与西方的“智”
  • 2、歧出与回归期
  • (1) 相似之处:外来思想的冲击与复归
  • (2) 相异之处:融合出新与二元并存
  • 3、深化与拓展期
  • (1) 相似之处:近代的启蒙主义精神
  • (2) 相异之处:旧范式的延续与新学科的诞生
  • (二) 人格思想:社会发展的重要内部动因
  • (三) 经世致用:中西人格心理思想的最基本归宿
  • 1、相似之处:基本目标与高级目标
  • 2、差异之处:关注中心的分野
  • 二、中西人格研究的方法论取向比较
  • (一) 中国的方法论取向:整体主义的经验观
  • (二) 西方的方法论取向:分析主义的实证观
  • 三、中西人格的培养原则与方法比较
  • (一) 中国的人格修养之道
  • 1、人格修养的基本原则
  • 2、人格修养的具体方法
  • (二) 西方的人格教育理念
  • 1、人格教育的11条原则
  • 2、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
  • (三) 中西人格塑造的比较
  • 四、中西人格心理思想的发展形态、阶段及典型特征
  • (一) 人格心理思想的发展形态与阶段
  • 1、中国的发展形态:人格哲学与人格经验论的交融
  • 2、西方的发展阶段:人格哲学、人格经验论与人格分析学
  • (二) 中西人格心理思想发展典型特征的分殊
  • 1、中国:理论早熟且一脉相传,只有内涵的充实与细化,无框架之剧烈变动
  • 2、西方:思想晚熟且时有中断,有内涵的充实与创新,伴随的是基本框架的彻底改变
  • 五、中西人格理论的根本差异:大人格观与小人格观
  • (一) 西方人格理论:指向个体差异性的小人格观
  • (二) 中国人格理论:指向群体共同性的大人格观
  • 第七章 中西人性论思想比较研究
  • 一、人性论:人格心理学思想的出发原点和立论依据
  • (一) 中西人格心理学思想的基础
  • (二) 中西人格心理学思想立论的不同角度
  • 二、中西人性论趋同的框架
  • (一) 人性地位论
  • 1、人贵论
  • (1) 中国人贵论的十大论点
  • (2) 西方人贵论的三种主张
  • 2、人本论
  • (1) 中国人本论的六大内涵:爱人、安人、利人、敬人、契情、育欲
  • (2) 西方人本论:从个体出发的人文主义
  • (二) 人性本质论
  • 1、中国的观点:生性、习性与心性
  • 2、西方的观点:物性、神性、理性和非理性
  • (三) 人性善恶论
  • 1、中国的人性善恶论
  • 2、西方的人性善恶论
  • 三、中西人性论内涵的分野
  • (一) 中国的性善导向与西方的性恶倾向
  • (二) 中国人性的伦理倾向与西方人性的知识倾向
  • (三) 中国稳定的有机人性论与西方起伏的无机人性论
  • 第八章 中西人格分类及构成思想比较研究
  • 一、中国人格分类及构成思想的传承发展
  • (一) 人格类型论的发展演变
  • 1、人格类型论的最早张本:人格九德说
  • 2、荀子的人格类型论:圣人、君子、士、庶人、小人
  • 3、刘劭的人格类型论:五类型、九类型和十二类型
  • 4、李觏的“性之品三而人之类五”说
  • (二) 人格结构论的发展演变
  • 1、荀子的人格发展层次论:气、生、知、义
  • 2、张载的人格二维结构论: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
  • (三) 人格因素论的发展演变
  • 1、单因素论:诚
  • 2、二因素论:“仁、礼”、“仁、智”、“仁、义”
  • 3、三因素论:“智、仁、勇”与“仁、义、礼”
  • 4、四因素论:“仁、义、礼、智”
  • 5、五因素理论:“仁、义、礼、智、信”
  • 二、西方人格分类及构成思想的发展演进
  • (一) 类型论思想的发展脉络
  • 1、柏拉图:西方人格类型论的发端
  • 2、西奥菲拉斯塔:西方人格类型论的原始细化
  • 3、荣格:西方人格类型论的现代形态
  • 4、霍兰德:柏拉图人格类型论的现代版本
  • 5、小结
  • (二) 一般人格结构论思想的发展脉络
  • 1、柏拉图:西方人格结构论的思想“种子”
  • 2、柏拉图“思想种子”的成长历程
  • 3、柏拉图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的比较
  • (三) 人格认知结构论的发展脉络
  • 1、亚历士多德:人格认知结构论的滥觞
  • 2、托马斯·阿奎那:人格认知结构论的传承与细化
  • 3、休谟:人格认知结构论的近代形态
  • 4、小结
  • (四) 人格特质论思想的发展脉络
  • 1、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人格特质的最早形态
  • 2、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人格特质的近代形态
  • 3、小结
  • 三、中西人格分类及构成思想的趋同与分殊
  • (一) 人格分类及构成思想的趋同
  • 1、人格分类的共通理念:整体主义与分析主义的结合
  • 2、人格分类的共通形态:类型论、结构论和因素论
  • 3、人格最基本类型的共通标准:内外倾向性
  • 4、人格与身体关系的近似观点:刘劭五类型说与西方体型说
  • 5、人格发展阶段(层次)的类似观点:荀子与亚里士多德
  • (二) 人格分类及构成思想的分殊
  • 1、微观的区别:重“仁”与重“智”
  • 2、宏观的区别:深层影响与具体应用
  • (1) 中国:人格理论的“双核心”及社会功效
  • (2) 西方:人格理论的“平行态”及社会运用
  • 第九章 中西理想人格思想比较研究
  • 一、理想人格、现实人格及两者关系
  • (一) 理想人格、现实人格的涵义解析
  • (三) 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的关系
  • 二、西方理想人格思想的演变
  • (一) 典型观点的发展
  • 1、起源时期的理想人格核心:理性
  • 2、中世纪的理想人格核心:神性
  • 3、文艺复兴后的理想人格核心: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
  • 4、科学人格心理学的理想人格核心:健康人格
  • (二) 趋同的特征
  • 三、中国理想人格思想的推演
  • (一) 主流观点的形成
  • (二) 主流观点的解析
  • 1、“仁智统一”的圣王内涵观
  • 2、“经世不朽”的圣王功用观
  • 3、“中庸之道”的基本方法论
  • 4、“天人合一”的内在超越观
  • 四、中西理想人格的趋同与分殊
  • (一) 趋同的观点
  • 1、都将理想人格作为人格发展的终极目标
  • 2、都将价值观作为设计理想人格的基础
  • 3、都提出了理想人格的各种标准
  • (二) 主要的分殊
  • 1、中国的理想人格相对稳定,西方的理想人格则随时代的发展而多变
  • 2、虽然都提出了理想人格的模式,但其具体标准却不尽相同
  • 3、对理想人格的界定维度和角度存在差异
  • 五、中国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间的鸿沟与调和
  • (一) 中国现实人格的主要特征
  • 1、现实观念中的人格的不平等意识
  • 2、现实社会中的依附性及权威性人格
  • (二) 鸿沟的产生原因
  • 1、从思想传承的影响来看:先秦理想的跌落与崇古取向
  • 2、从社会现实的影响来看:专制、战乱、生计与学术
  • 3、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来看: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分野
  • (三) 鸿沟的折中调和:面子观
  • 1、面子观念作为调和桥梁原因的分析
  • 2、面子研究概述
  • 3、面子——中国人人格与行为的处理中枢
  • 第四部分 总结创新篇
  • 第十章 中体而西用,返本以开新
  • 一、解题
  • (一) 名词来源
  • (二) 在本研究中的内涵
  • 二、中国人格心理学“开新”的方法思考
  • (一) 采用本土固有之概念框架
  • 1、采用西方概念的弊端
  • 2、采用本土概念的优势:本土性契合
  • (二) 借鉴西方现有方法的可行性
  • (三) 采取整体主义的研究策略
  • 1、西方人格心理学的“本土契合性”分析
  • 2、中国人格心理学的“本土契合性”方法:整体主义
  • (1) “整体主义”基本方法论的解读
  • (2) 相关学科的研究例证
  • (3) 例证的方法论反思
  • 三、“中体西用”式研究成果回顾与反思
  • (一) 黄光国:“人情与面子”的理论模型
  • (二) 杨中芳:人际交往的释义系统
  • (三) 王登峰、崔红:“大七”人格模型
  • (四) 对上述成果的反思
  • 四、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和整体形态
  • (一) 十大理论基础
  • 1、“天人合一”的天人观
  • 2、“存而不论”的鬼神观
  • 3、“重生轻死”的生死观
  • 4、“万物之灵”的人贵论
  • 5、“见利思义”的义利观
  • 6、“学而知之”的学知论
  • 7、“人性本善”的性善论
  • 8、“良知良能”的潜能论
  • 9、“以人为本”的人本论
  • 10、“性成于习”的性习论
  • (二) 中国人格思想的方法论:中庸之道
  • (三) 中国人格思想的整体形态:“双圆锥体”轨迹
  • 五、“内圣外王”式人格理论的“开新”尝试
  • (一) “内圣外王”的人格心理学涵义
  • (二) 中国人人格“内圣”的开新尝试
  • 1、开新的理论基础
  • (1) 中国人格类型的“双核心”
  • (2) 词汇学假设的本土化转换
  • 2、开新的具体分析
  • (1) 仁——仁爱的特征
  • (2) 义——正义的特征
  • (3) 礼——礼制的特征
  • (4) 智——智能的特征
  • (5) 信——诚信的特征
  • 3、开新的拓展思路及研究方向
  • (1) 选择“仁、义、礼、智、信”的原因
  • (2) “仁、义、礼、智、信”的现代意义
  • (3) 研究假设的细微区别
  • (4) “仁、义、礼、智、信”都具有两极性
  • (5) “仁、义、礼、智、信”的因素分析
  • (6) “仁、义、礼、智、信”的实证研究
  • (7) “内圣”与“外王”的本土联系机制研究
  • (8) 构建中国人人格整合模型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案例教学视角下人格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 内蒙古教育 2017(02)
    • [2].自己的场是他人的域[J]. 湖南教育(D版) 2017(05)
    • [3].人格心理学:人性及其差异的研究[J]. 长江丛刊 2017(15)
    • [4].如何摆脱自己固有性格的局限?[J]. 意林文汇 2017(15)
    • [5].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看网络犯罪心理[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7(09)
    • [6].动物个体差异研究对人格心理学的贡献[J].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2008(01)
    • [7].论人格心理学的学科地位[J]. 文学教育(下) 2018(12)
    • [8].心理学教材也可以很有趣——《人格心理学:人与人有何不同》[J]. 心理与健康 2018(09)
    • [9].解释学与人格心理学的研究[J]. 青年文学家 2010(02)
    • [10].一本通、透、晓畅的人格心理学教材——评《人格心理学》[J]. 心理研究 2013(05)
    • [11].进化人格心理学解析[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8(09)
    • [12].以学生发展目标统领学校课程建设[J].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9(11)
    • [13].人格心理学在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应用回顾与前瞻[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01)
    • [14].进化人格心理学:理论、意义与局限[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1)
    • [15].中国人格心理学发展路径的哲学思考[J]. 心理科学 2008(02)
    • [16].心理健康方向模块课《人格心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07)
    • [17].奥尔波特:健康人格心理学的拓荒者[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05)
    • [18].30年只做一件事——人格心理学的教学实践探索[J]. 马克思主义学刊 2015(03)
    • [19].整合:当代人格心理学的发展趋势[J]. 现代企业教育 2010(04)
    • [20].西方人格理论简述[J]. 科技信息 2009(28)
    • [21].王阳明“圣凡平等论”的人格心理学解读[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 [22].进化心理学的人格观[J]. 商 2015(04)
    • [23].人格心理学各大取向之自由意志观辨析[J].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11(08)
    • [24].“人格心理学”公选课课程设计探索[J]. 教育与职业 2010(32)
    • [25].精神性:心理学研究的新主题[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 [26].如何摆脱自己固有性格的局限?[J]. 意林文汇 2017(11)
    • [27].在观众言行割裂的背后——人格心理学透视下的“叫座”与“叫好”奥秘[J]. 声屏世界 2013(06)
    • [28].进化视角下人格心理学研究的途径和方法[J]. 学理论 2015(36)
    • [29].人格心理学中特质与情境的争论、整合与应用[J].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19(02)
    • [30].中国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委会2018学术年会暨人格与获得感高峰论坛在河南师范大学召开[J]. 心理与健康 2018(06)

    标签:;  ;  ;  ;  ;  ;  ;  ;  ;  

    中体而西用,返本以开新—中西人格心理学思想之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