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品零售业出现“国美”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叶静怡[1](2020)在《渠道视角下H医药公司营运资金管控研究》文中提出营运资金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企业的经营和未来提供保障作用。营运资金不仅是企业与外部进行资源交换的渠道,同时也是企业内部资源配置能够实现的依托。传统的以单项元素为主的营运资金管理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变化,必须将渠道管理理念融入营运资金管理,才能有效得提高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本文以医药制造业的H医药公司为研究对象,首先梳理了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历程以及相关理论,其次对H医药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及其组织架构做了介绍,为后续的分析提供信息基础;接着从渠道的角度分析了 H医药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问题的成因分析;然后针对上文提出的薄弱环节,结合H医药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战略,针对关键业务流程提出优化方案,并且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营运资金管控绩效评价体系,从渠道视角综合评价公司的管理绩效,最后从思想保障和制度保障两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为提出的优化方案提供落地的土壤。本文将渠道理论与营运资金管控相结合,财务与业务流程相融合,发现了 H医药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息传递不畅,然后从各个渠道的关键环节提出改善措施,充分体现渠道管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基于渠道视角下管理企业营运资金具有整体性和一惯性,希望针对H医药公司的研究能对类似企业有借鉴意义。
王丹[2](2020)在《YS连锁药业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医药健康服务行业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发展领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吉林省一直是推动我国医药健康服务行业发展的大省,已经建立比较完善的医药产业体系,导致市场上出现医药零售业态种类繁多的现象。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65岁以上的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老年性、慢性病用药市场增长迅速,加上国民收入的提高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促进了医药方面的刚性需求。YS连锁药业有限公司作为吉林省具有代表性的医药零售企业,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吉林省医药健康行业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要想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得到生存和发展,企业如何定位,采取哪种竞争战略,以何种方式较快的拓展医药零售市场,进而提高药品零售市场中的份额成为YS连锁药业有限公司当前面临的关键性问题。本文通过对YS连锁药业有限公司经营状况的分析,首先,运用PEST框架分析企业所处的政治法律、经济、技术、社会文化等宏观环境,利用波特五力模型对企业所处的产业竞争环境进行分析,同时借助价值链模型评价企业的内部环境,分析企业的主体活动和支持性活动,从中得出企业优势劣势所在。利用SWOT分析矩阵归纳出YS的优势、劣势和面临的机会与威胁,进而对YS连锁药业的战略态势进行分析,并提出竞争战略的初步构想。其次,结合YS连锁药业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的定位,提出其建立竞争优势的五大主要领域:药品零售品牌领域、营销渠道领域、连锁药店特色服务领域、信息技术领域和执业药师服务领域。最终得出结论YS连锁药业有限公司应该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才能有效区别于市场上其他药品零售竞争对手。最后,提出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实施策略包括多元化经营策略、门店运营策略和会员化管理策略。同时制定相关的保障措施:人力资源保障、资金保障、加盟商文化保障以及制度建设保障,确保差异化竞争战略的有效实施。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全国家用电器工业信息中心[3](2020)在《中国家电行业一季度报告(2020)》文中研究表明背景2020年中国家电行业开年不利。受疫情影响,一季度家电市场遭遇冰点,国内家电市场规模(注:本报告中所述家电市场规模均不包含3C产品,主要为彩电、空调、冰箱、洗衣机、厨卫和生活电器产品)为1172亿元,同比下滑36.1%。其中,线下市场受关门闭店影响较大,零售额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50.5%;线上各电商平台积极开展自救,零售额较去年同期仍下滑9.2%。国内销售不理想的同时,家电出口也遭遇下滑,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家电出口额735亿元(人民币值,下同),同比增长率为-12.6%,中国家电行业正在经受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考"。面对此次"黑天鹅"事件,家电生产企业和零售
凌婷[4](2020)在《零售业态演化动力、电商平台市场势力与效率研究》文中认为互联网的应用推动了电商零售平台的产生,带来第四次零售业态变革。电商零售平台具有较强的发展活力,能够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同时随着电商零售平台规模日渐扩大,其市场势力与效率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鉴于此,本文综合运用比较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和计量分析法,以产业演化理论为基础,从零售业演化角度,基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电商零售平台的市场势力与效率进行深入研究。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电商零售平台具有较强的市场势力;第二,作为零售业态演化动力的技术和制度创新在推动传统零售业向电商零售平台发展的过程中具有积极作用;第三,零售业态演化动力对电商零售平台市场势力有显着的促进作用;第四,电商零售平台市场势力提升有助于促进效率提高。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政策涵义:第一,政府应尊重产业演化规律,完善制度以确保电商零售平台经营规范化;第二,鉴于电商零售平台掌握大量的个体和交易资料,政府应首抓电商零售平台的社会责任;第三,政府应放松进入管制,正确把握政府干预的边界,以免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管制成本,且防碍电商零售平台的发展活力;第四,政府应承担建设和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责任,支持电商零售平台更好地发展。
徐倩[5](2019)在《开放经济背景下基于消费升级的电商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升,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消费升级成为一种显着的社会经济现象。具体来说,消费升级一方面体现于居民在不同档次的消费对象间发生消费转移,另一方面反映在消费结构的整体升级。在开放经济背景的推动下,居民消费层次提升,开始追求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将消费范围拓展到全球商品,我国居民将消费视角延伸至海内外各地区,更加在意消费体验、更加关注个性化要求。在这一浪潮下,传统的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寻求商业模式创新和国际化市场的拓展,以消费者导向为核心要素,打造自身竞争优势,针对不同层次需求的顾客细分消费服务市场,针对不同地区的顾客因地制宜的投放消费对象,同时与线下门店积极合作,优势互补,共同促进电商更好地发展。本文主要运用了实证分析和案例分析两种方式来阐述观点,用实证分析论证电商平台发展和消费升级之间关系,并通过案例分析阐述电商平台的创新模式。具体内容上,本文根据消费升级的代表性指标和衡量电商市场发展的相关数据,使用灰色关联模型进行关联度分析,得到两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正向关系的结论;继而选取优秀互联网电商小米公司为案例,指出当下全球电商的发展瓶颈,通过分析小米的商业模式及生态价值链,从小米海外市场拓展的成功经验和以用户导向这一指导方针角度入手,详细分析了小米的商业模式具体创新之处,展现出小米在消费升级背景下的整个商业模式演变过程。在结论和建议部分,本文提出了其他传统互联网零售企业在开放经济环境下应积极寻求国际化舞台、细分不同市场、因地制宜塑造自身核心优势的相关建议。
石娜娜[6](2018)在《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动因与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商品生产、对外贸易和商品流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7年中国的制造业产量接近全世界的33%,产值规模居世界第一位;从2009年起至今,我国已经连续8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国;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36万亿人民币,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我国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商品流通大国,但由于在国际上缺少独立自主的流通渠道,缺乏国际一流的流通企业,中国还并不算是商品流通强国,同发达国家比起来,中国的国际流通影响力太小。自2004年我国商品市场全面对外开放以来,世界知名零售企业纷至沓来,目前世界最大的零售企业绝大部分一落户中国,零售业已成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但是在国际化的大潮下,中国零售企业一直被动地接受国际竞争对手的挑战,而没有主动做出国际化的回应。自2001年我国正式实施“走出去”国家战略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不断扩大。从2012年开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一连续3年位列全球第三,2015年跃居世界第二。然而,与我国成为商品出口大国、对外直接投资大国和外资零售企业大量进入中国市场极不协调的是我国零售业“走出去”却明显滞后。从《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来看,截至到2016年末,我国的批发和零售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1691.7亿美元,只占当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13573.9亿美元的12.5%。2016年我国批发和零售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208.9亿美元,只占当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1961.5亿美元的10.7%。更值得指出的是,无论是投资流量还是投资存量,目前我国零售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和东盟地区,其他国家和地区很少。零售企业国际化始于二十世纪中后期,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受益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管制的放松,零售业向海外扩张进行跨国投资的步伐进一步加速,不但有发达国家更有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参与其中,跨国经营已经成为零售企业重要的经营战略之一,国际化一经日益成为全球零售领域的重要特征。根据德勤公司发布的《Global Powers of Retailing 2018》显示,2016财年“全球零售250强”企业中有168家企业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经营,国际化率为67.2%。国际知名的零售商沃尔玛和家乐福分别在29个和34个国家经营,其中沃尔玛在美国本土有5332个门店,还有6363个门店分布在亚洲、美洲、欧洲等海外市场,2016年净销售额4813.17亿美元,其中海外市场(不含山姆会员店)贡献了 1161.19亿美元,贡献率超过27%。2016年家乐福门店数量达到11935个,法国本土5539家,其余6396家分别分布于欧洲、亚洲、美洲的34个国家和地区,并贡献了年销售额766.45亿欧元的53.16%。可以说国际化是这些大型跨国零售企业取得成功乃至成为行业巨头的关键因素之一,沃尔玛更凭借其在全球布局获得可观收益,并连续多年稳居世界500强企业首位。2015年8月28日,国务院在《关于推进国内贸易流通现代化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已经中指出:必须推动我国从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此,必须构建开放融合的流通体系,提高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为此,要大力实施流通“走出去”战略。推动国内流通渠道向境外延伸,打造全球供应链体系。并鼓励流通企业与制造企业集群式“走出去”,促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同时鼓励电子商务企业“走出去”,提升互联网信息服务国际化水平;要创建内外贸融合发展平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国内外市场互联互通,打造内外贸融合发展的流通网络。经受了本土零售国际化竞争的洗礼后,中国零售企业初步具备了“走出去”的资金、技术、管理、品牌等资源条件,“走出去”可以成为中国零售企业转型发展、开拓创新的主要方向。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流通产业国际化和世界产业控制权一经从制造环节向流通环节转移的大背景下,积极地推动中国零售企业“走出去”,形成中零售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联动发展,是中国建立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中国零售业国际竞争力,提升中国国际分工地位,促进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巩固我国经济在国际竞争中的国家竞争优势有重大意义,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本文将以中国零售业对外投资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零售业“走出去”的重要性,深入研究跨国零售企业成功实现国际化的一般经验,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数据统计分析法、实地考察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系统探讨在当前独特的国情和特殊的历史时机下我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实现路径。首先从零售业“走出去”战略入手,分析我国零售业“走出去”的重要性。然后,借鉴国外经验,探讨我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实现路径。循此逻辑,按照“战略提出→国际经验比较→现状描述与案例分析→路径选择”的总体框架展开。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包括第一、二章节,主要论述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理论来源、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框架、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以及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是问题的提出,是论文的第三章,总结了“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发展、演变和实施成果,以及当前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状况,提出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必要性。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第四章,是国际经验比较,该部分以案例研究的形式,分析发达国家与亚洲发展中国家零售企业国际化的经验与教训。第四部分是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路径研究,包括第五、六、七、八章。第五章是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现状,以数据统计分析和案例研究结合的方式分析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状况,并分析中国零售业“走出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六章,分析跨境电商在中国零售业“走出去”中的作用。第七章,“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比较优势研究。第八章,对接“一带一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分析中国零售企业“走出去”的策略。
张旭青[7](2018)在《西门子家电西北地区市场传统销售渠道面临的电商冲击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用户数量的不断扩大,中国电子商务不断发展。这使得线上销售迅猛发展的同时,对线下销售渠道产生巨大冲击,传统实体店销售出现萎靡发展态势。作为中国家电业发展最为成功的跨国企业之一,西门子家电虽然在中国销售额度可观,但是通过近些年实体店销售额对比,我们不难发现,西门子家电实体店销售额度正在下滑。与此相反,电商销售额度日益增长,西门子家电实体店销售在电商环境下举步维艰,并面临诸多挑战。因此,若想使实体店在电商环境下更好发展,迎合时代需求进行转型迫在眉睫。本文以西门子家电西北地区传统销售渠道面临的电商冲击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相关研究。并且,通过资料的查阅也可以看出,相较于对传统销售渠道的研究,由于家电类电商销售起步较晚,针对家电行业传统销售渠道受电商冲击的研究较少,这也使本研究更具价值。本文第一部分就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内容、研究方法进行探讨;第二部分从理论上对营销渠道的相关理论、零售实体店与电子商务的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探讨;第三部分对西门子家电传统渠道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从西门子家电西北地区的营销渠道现状入手,探讨西门子家电西北地区传统销售渠道面临的电商冲击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五部分针对西门子家电传统销售渠道所面临的电商冲击的实际情况,对西门子家电传统销售渠道发展提出具体建议。
李伟[8](2018)在《基于横向市场竞争和纵向交易模式差异的买方势力经济效应和反垄断规制研究》文中提出市场势力是决定企业行为,影响市场绩效的核心因素之一,也是经济学研究和反垄断规制的重要对象。传统经济学所探讨的市场势力多是指卖方(一般指企业)相对于买方(一般是消费者)的势力,这种市场势力实际上是卖方市场势力。近三十年来,另外一种相反形式的市场势力引起了学术界和反垄断部门的关注,这种市场势力是下游买方(多是企业)相对于上游卖方的势力,理论界称之为买方势力。买方势力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零售产业中大型零售商相对于上游制造商的势力。此外,在医药、煤电等产业中买方势力的表现也较为明显。这些产业中的买方势力引发了一系列的产业矛盾和经济问题,激发了学术界对买方势力的研究兴趣。买方势力的本质是什么?买方势力会对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产生哪些影响?这些影响背后的机理是什么?反垄断部门是否应该对其进行规制?如何规制?这些问题都是值得仔细探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也是目前学术界关注的重点。本文从买方势力所处的现实产业环境入手,以横向市场竞争和纵向交易模式两种微观市场环境为重点,探讨企业买方势力与市场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考察不同市场环境下买方势力经济效应,揭示买方势力作用机理:进而尝试以市场环境为起点,以买方势力经济效应为重点,以其作用机理为核心,构建买方势力作用的一般理论。基于这些研究,本文对买方势力的反垄断规制问题进行探讨,试图构建买方势力的一般规制路径,并给出零售、医药和煤电这三个典型产业中买方势力的具体规制策略。此外,本文还对买方势力在企业战略实践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本文的研究分为5部分,共12章。第一部分是研究问题和研究框架,包括论文的第1,第2和第3章,主要结合我国现实产业环境以及买方势力理论研究现状,提出并论证本文的研究问题;同时,构建买方势力研究理论体系,总结买方势力研究应遵循的一般分析框架,并给出本文研究的逻辑框架。第二部分是下游市场竞争条件下的买方势力价格效应研究,包括论文的第4,第5和第6章。这部分以上游制造商和下游零售商组成的纵向市场结构为例,在下游零售市场竞争背景下,考察买方势力变化对上下游交易价格以及市场价格的影响,即买方势力价格效应。结合我国现实产业环境,本文提炼、了上下游交易过程中常见的三种纵向交易模式,即上下游非合作交易模式、上下游合作交易模式以及定价权争夺模式,分别在这三种不同的纵向交易模式下考察买方势力的价格效应,以捕捉上下游纵向交易环境对买方势力效应的影响。第三部分考察上游市场竞争条件下的买方势力价格效应,包括论文的第7和第8两章。本部分的研究一方面和第二部分的研究形成互补,共同完成一般性市场竞争条件下买方势力价格效应理论构建的研究目的;另一方面是为了考察买方势力对我国本土制造业市场的影响。具体地,本部分在充分描述本土制造业市场竞争特征的基础上,构建国外制造商和本土制造商差异化竞争的市场模型,进而探讨制造商和零售商采用不同交易模式时,下游企业买方势力的对制造业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的影响。第四部分是买方势力的创新效应研究,即买方势力变化对上游制造商创新激励的影响,包括论文的第9和第10两章,分别在下游零售商竞争和上游制造商竞争的条件下,考察买方势力对制造商创新的影响,揭示不同市场环境下买方势力影响制造商创新的机理,并探讨竞争环境变化对买方势力创新效应的作用。第五部分是买方势力的理论构建和应用研究,主要包括论文的第11章和第12章。此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总结提炼,形成买方势力的一般性理论,并对该理论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具体地,本部分从基本市场环境特征出发,以买方势力的价格效应和创新效应为核心,以背后的作用机理为重点,构建买方势力作用的一般理论。在此基础上,探讨买方势力的反垄断规制政策,主要包括买方势力一般规制路径的构建以及具体产业中买方势力规制策略的制定。此外,还对买方势力理论在企业战略决策中的应用进行简要探讨。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出了如下四个方面的主要结论:(1)买方势力与市场环境之间的关系买方势力与市场竞争之间存在双向作用关系,一方面上游市场竞争和下游市场竞争都会影响买方势力的存在和大小,同时也影响了买方势力的作用效果;另一方面买方势力的作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上游市场竞争结构和下游市场结构。(2)买方势力的价格效应买方势力的价格效应可以分为横向价格效应和纵向价格效应两种。横向价格效应是指买方势力增强后会改变零售商的横向价格决策模式,进而导致市场零售价格发生变化。买方势力横向价格效应在本质上是买方势力增强导致的企业卖方势力变化及其影响,它倾向于提高市场零售价格。纵向价格效应是指买方势力变化对上下游交易价格的影响。纵向价格效应的作用效果与上下游纵向交易环境有关:在上下游非合作交易模式下,买方势力的纵向价格效应会降低具有买方势力的交易价格,对其他零售商交易价格的影响不确定;在上下游合作交易模式下,买方势力不会影响交易价格;上下游在定价权争夺模式下,买方势力的纵向价格效应会降低具有买方势力零售商的价格,对其他零售商交易价格没有影响。市场零售价格的变化同时受横向价格效应和纵向价格效应的影响,横向价格效应倾向于提高零售价格,纵向价格效应对零售价格的不确定,但多数情况下纵向价格效应会降低市场零售价格。从综合作用效果来说,买方势力的增强在短期内往往会降低市场零售价格,提高消费者福利。(3)买方势力的创新效应在买方势力的创新效应方面,零售商相对于某一制造商买方势力的增强会降低该制造商的创新投入。这种结果的出现存在两种不同的作用途径:一方面买方势力的增强降低了制造商获得的利润,减少了其用于创新的利润基础;另一方面,买方势力的增强降低了制造商产品的边际收益,从而降低了创新的边际收益,抑制了制造商创新投入。此外,在上游制造商竞争的条件下,零售商相对于某一制造商买方势力的增强还会影响竞争制造商的创新投入。从作用结果来看,买方势力的增强会促进竞争制造商的创新投入。根据这一结论,我国制造业中下游企业相对于本土制造商买方势力的增强不仅抑制了本土制造商创新,还促进了国外制造商创新,从而降低了本土制造商的自主创新能力。此外,从制造商竞争程度的影响来看,制造商竞争程度的加强会减弱买方势力对创新的负面作用,加强买方势力对创新的正面作用。(4)买方势力的规制和应用本文的研究表明,买方势力的增强存在有利于社会福利的一面,主要表现为降低市场价格;同时也具有不利于社会福利的一面,主要表现为买方势力对创新的抑制作用。所以,对于买方势力的规制要综合考虑这两种相反效应的作用。具体地,反垄断部门应该从下游市场竞争环境、上游市场竞争环境、上游市场创新特征三个方面综合分析买方势力的福利效果,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制策略。具体地,本文以市场竞争和产业创新特征为标准,构建了可供反垄断部门参考的买方势力一般规制路径。此外,结合我国市场环境特征,本文还提出了具体产业中的买方势力规制建议:对于零售产业,本文认为在当前我国零售产业市场集中度较低的情况下,对买方势力问题不需过多的规制;对于医药产业,本文认为政府和相关医疗机构可以通过集中采购的方式增强自身买方势力,降低采购成本,但需注意买方势力可能会对制药企业创新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好的措施是根据药品创新特征采用不同的采购模式;对于煤电产业,本文认为加强煤电企业纵向合作,完善电煤需求、价格等数据的监控和发布机制有利于破裂煤电谈判矛盾,促使产业良性发展。
贾康,程瑜,张鹏[9](2017)在《中国大型零售业现状、趋势及行业发展战略设想》文中指出大型零售业企业在我国社会消费活动中发挥着中坚作用,并对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影响巨大。本文从国际上大型零售企业的发展规律和运行特征着手,根据我国当前大型零售企业的发展阶段、风险压力和创新环境进行梳理,分传统大型零售企业和大型电商企业两条主线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我国大型零售企业的线上线下融合、体验与零售融合、产业与金融融合的三大融合路径,并提出面向未来的行业发展战略构想。在此基础上,从财税、金融、土地、产业和信息服务等五个方面,系统提出了推进大型零售企业全面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支持大型零售企业的现代化和融合化。
曹立生,林诗慧,李晓怡,王水平,颜菊阳,张昊,杨金龙,张涛,赵志芳,贺阳,冉隆楠[10](2017)在《2017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展望评述报告》文中认为中国商业联合会开展年度"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展望"评述报告发布活动已经十四年了,在香港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的支持和中国商贸杂志社的协助下,我们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和媒体人对宏观经济和商贸流通行业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并先后于9月和10月召开了两次专家评审研讨会,最终确定"2017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展望"评述报告。今年的专家评审组组长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宋则研究员和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高级经济师傅龙成共同担任。2017年1月18日,"2017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展望"在"2017年度驻华使节与商贸企业家新年对话会"上向与会代表及在京媒体发布。香港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根据专家的评述报告撰写制作"2017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英文报告",同期向香港及海外媒体和商界人士发布。
二、药品零售业出现“国美”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药品零售业出现“国美”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渠道视角下H医药公司营运资金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总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营运资金的概念 |
2.1.2 渠道管理的概念 |
2.1.3 渠道视角下营运资金管理项目分类 |
2.1.4 基于层次分析法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 |
2.2 理论基础 |
2.2.1 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理论 |
2.2.2 渠道管理理论 |
2.2.3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
第三章 H医药公司营运资金管控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 H医药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3.1.1 医药制造行业营运资金管理特点 |
3.1.2 H医药公司简介 |
3.1.3 H医药公司的经营业务情况 |
3.2 H医药公司营运资金现状 |
3.2.1 流动资产规模及结构 |
3.2.2 流动负债规模及结构 |
3.3 H医药公司营运资金管控存在问题 |
3.3.1 采购环节营运资金受原材料影响波动较大 |
3.3.2 生产环节在产品存货滞留严重 |
3.3.3 营销环节存在应收账款及存货变现风险 |
3.3.4 理财活动融资渠道单一且闲置资金利用效率低 |
3.4 H医药公司营运资金管控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3.4.1 宏观政策及原材料对采购环节的影响 |
3.4.2 生产环节生产力不足使得在产品滞留 |
3.4.3 营销环节客户关系不牢固 |
3.4.4 理财活动投资策略过于保守 |
3.4.5 渠道间信息传递不畅 |
第四章 渠道视角下H医药公司营运资金管控方案设计 |
4.1 H医药公司营运资金管控目标 |
4.2 H医药公司营运资金管控原则 |
4.3 渠道视角下H医药公司营运资金管控制度具体内容 |
4.3.1 建立全面信息化的采购管理 |
4.3.2 生产技术革新与采用柔性生产模式 |
4.3.3 营销环节建立客户信用评估体系以及拓宽营销渠道 |
4.3.4 理财活动平衡风险与收益 |
4.4 渠道视角下H医药公司营运资金管控绩效评价 |
4.4.1 构建层次分析模型 |
4.4.2 构造判断矩阵 |
4.4.3 确定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
4.4.4 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结果 |
第五章 H医药公司营运资金实施优化对策的保障措施 |
5.1 营运资金管控思想保障措施 |
5.1.1 树立渠道管理的理念 |
5.1.2 引入零负营运资金管理理念 |
5.2 营运资金管控制度保障措施 |
5.2.1 建立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机制 |
5.2.2 构建信息共享机制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案例结论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2)YS连锁药业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竞争战略 |
2.1.1 战略与战略管理 |
2.1.2 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 |
2.1.3 基本竞争战略 |
2.2 医药零售业态的演进机理 |
2.2.1 医药零售业态的含义 |
2.2.2 零售业态演进相关理论 |
2.2.3 医药零售业态发展的驱动因素 |
2.3 国际国内医药零售业态的发展 |
2.3.1 国际医药零售业态的发展现状 |
2.3.2 国内医药零售业态的发展态势 |
2.3.3 医药零售业态成功的关键要素 |
第3章 YS连锁药业有限公司经营现状 |
3.1 YS连锁药业有限公司概况介绍 |
3.1.1 YS连锁药业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 |
3.1.2 YS连锁药业有限公司的业务范围 |
3.1.3 YS连锁药业有限公司的企业理念与企业文化 |
3.2 YS连锁药业有限公司经营模式 |
3.3 YS连锁药业有限公司经营效果 |
第4章 YS连锁药业有限公司竞争环境分析 |
4.1 外部环境分析 |
4.1.1 一般环境分析 |
4.1.2 产业竞争环境分析 |
4.1.3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4.2 基于价值链的内部环境评价 |
4.2.1 价值链模型构建 |
4.2.2 主体活动分析 |
4.2.3 支持性活动分析 |
4.3 YS连锁药业有限公司SWOT分析 |
4.3.1 SWOT评价矩阵构建 |
4.3.2 战略态势分析及战略构想 |
第5章 YS连锁药业有限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
5.1 竞争战略定位 |
5.2 建立竞争优势的主要领域 |
5.2.1 药品零售品牌领域 |
5.2.2 营销渠道领域 |
5.2.3 连锁药店特色服务领域 |
5.2.4 信息技术领域 |
5.2.5 执业药师服务领域 |
5.3 竞争战略的风险 |
5.3.1 差异化优势的丧失 |
5.3.2 差异化优势无法弥补成本劣势 |
第6章 竞争战略实施与保障措施 |
6.1 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实施 |
6.1.1 多元化经营策略 |
6.1.2 门店运营策略 |
6.1.3 会员化管理策略 |
6.2 差异化竞争战略的保障措施 |
6.2.1 人力资源保障 |
6.2.2 资金保障 |
6.2.3 加盟商文化保障 |
6.2.4 制度保障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中国家电行业一季度报告(2020)(论文提纲范文)
背景 |
1.宏观环境 |
1.1疫情导致中国GDP增速下降,“稳就业”和“扩内需”是经济工作重点 |
1.2面对疫情,中国家电行业体现责任感和担当,市场环境倒逼行业转型 |
1.3家电企业经营遭遇困难,多方合力共同推动行业复苏 |
2.2020年一季度家电市场回顾 |
2.1整体家电市场概述 |
2.2分品类市场表现 |
2.2.1彩电:疫情“禁足”开机率提升,线上销量增长近一成 |
2.2.2白电产品:空冰洗遭遇滑铁卢,“压舱石”变成下沉的“加速器” |
2.2.2.1空调:规模大幅跳水,标准升级刺激库存清仓与和疫情阻碍销售叠加,价格创新低 |
2.2.2.2冰箱:疫情影响销售,规模收缩,线上市场贡献提升 |
2.2.2.3洗衣机:线下销量缩减近半,产品升级态势显着 |
2.2.3厨卫电器:安装类产品销售受重创,健康类产品线上热销 |
2.2.3.1集成灶:产品套系化趋势明显,厂家多种方式获客引流 |
2.2.3.2净水产品:疫情带来发展机遇,销售结构向线上转移 |
2.2.3.3洗碗机:疫情推动产品健康化升级,免安装产品受欢迎 |
2.2.4生活电器:韧性强,消费需求与新消费场景成市场发展动能 |
2.2.4.1健康功能凸显,空气净化器迎来发展新机遇 |
2.2.4.2“宅”经济助推厨房小电,破壁料理机功能趋向人性化 |
3.渠道分析 |
3.1线上市场平稳,渠道格局相对稳定 |
3.2线下市场遭遇滑坡,渠道积极应对开展自救 |
3.3线上线下融合加速,全渠道协同成家电零售新常态 |
4.2020年家电市场仍将承压前行 |
4.1海外销售受阻,家电内销压力加大 |
4.2存款比例加大,居民采取保守的消费策略 |
4.3多重因素释放利好,助推家电发展 |
4.3.1健康家电迎来发展的“春天” |
4.3.2“宅”经济加速智能家居落地 |
4.3.3“新基建”释放家电产业升维信号 |
4.3.4家电下乡释放短期需求,“以旧换新”是长期策略 |
4.4五一市场回顾 |
4.4.1五一市场活跃,人气明显回升,消费加快复苏 |
4.4.2多品类家电“五一”发力,线上同比正增长,线下降幅收窄 |
4.5预计618将实现增长,但全年家电市场规模将萎缩 |
附录:2020年一季度家电行业大事记 |
第一件大事:《家用电器安全使用年限》系列团体标准发布 |
第二件大事:家电企业共担当,为疫区捐款捐物 |
第三件大事:苏宁率先联合众多家电企业启动战疫模式 |
第四件大事:继五星电器之后,国美入驻京东 |
第五件大事:国家发展改革委:促进居民愿消费、敢消费、能消费 |
(4)零售业态演化动力、电商平台市场势力与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三、研究方法 |
第三节 创新点、难点与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难点与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产业组织演化研究 |
一、产业演化的界定 |
二、产业组织演化动力研究 |
第二节 电商平台零售业态研究 |
一、零售业态的界定 |
二、电商平台发展研究 |
第三节 电商平台市场势力形成研究 |
一、市场势力的界定 |
二、市场势力形成原因研究 |
三、市场势力测度研究 |
四、电商平台市场势力研究 |
第四节 电商平台经营效率研究 |
一、经营效率的评价方法研究 |
二、市场势力与经营效率的关系研究 |
第五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零售业态发展演化分析 |
第一节 产业组织演化内涵及其理论 |
一、产业组织演化的内涵 |
二、产业组织演化理论 |
第二节 产业组织演化路径及动力分析 |
一、产业组织演化的路径分析 |
二、产业组织演化的动力分析 |
第三节 零售业态的演化进程 |
一、从早期零售到百货商店 |
二、连锁商店模式 |
三、超级市场模式 |
四、专业店模式 |
五、电商零售平台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零售业态演化动力、电商平台市场势力与效率的影响机制分析 |
第一节 我国电商零售平台发展现状分析 |
第二节 零售业态演化动力对电商零售平台市场势力的影响 |
一、电商零售平台演化动力分析 |
二、技术创新对电商零售平台市场势力的影响 |
三、制度创新对电商零售平台市场势力的影响 |
第三节 电商零售平台市场势力对效率的影响 |
一、同业和潜在竞争促进拥有市场势力的电商零售平台提升效率 |
二、市场势力有利于提高电商零售平台运营效率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零售业态演化动力、电商平台市场势力与效率: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市场定价测度市场势力 |
一、模型构建 |
二、数据来源与统计分析 |
三、计量结果与分析 |
第二节 市场集中度测度市场势力 |
一、CR_n的测度 |
二、HHI的测度 |
三、EI的测度 |
第三节 零售业态演化动力影响电商零售平台市场势力的实证分析 |
一、模型设计 |
二、变量选择 |
三、数据来源与统计分析 |
四、计量结果与分析 |
第四节 电商零售平台市场势力影响效率的实证分析 |
一、研究设计 |
二、变量选取 |
三、数据来源 |
四、实证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涵义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电商零售平台具有较强的市场势力 |
二、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电商零售平台演化发展的动力 |
三、零售业态演化动力影响电商零售平台市场势力的形成 |
四、电商零售平台市场势力的提升有助于促进经营效率的提高 |
第二节 政策涵义 |
一、政府应尊重产业演化规律,完善制度以确保电商零售平台经营规范化 |
二、政府应重点监督电商零售平台履行相关责任 |
三、政府放松进入管制,降低行政性进入壁垒 |
四、为促进电商零售市场的竞争,政府须承担建设和完善基础设施的责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开放经济背景下基于消费升级的电商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 论文总体思路和分析框架 |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消费升级探讨 |
2.2 国内外商业模式探讨 |
2.2.1 商业模式概念及评估方式 |
2.2.2 创新商业模式的界定 |
2.3 消费升级下的商业模式 |
2.4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开放经济背景下消费升级及电商发展现状分析 |
3.1 消费升级历程及国际发展趋势 |
3.2 电商常见商业模式及国际发展趋势 |
3.3 我国消费升级及电商平台发展状况 |
3.3.1 消费升级的现状及特征 |
3.3.2 电商平台发展现状及特征 |
3.3.3 消费升级与电商平台发展关系 |
第四章 消费升级与电商市场发展的实证分析 |
4.1 影响因素确定及数据来源 |
4.2 理论模型及数据处理 |
4.3 指标之间灰色关联度测算及分析 |
第五章 电商平台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小米公司为例 |
5.1 国际电商当下商业模式困境 |
5.2 小米零售体系及商业模式分解 |
5.2.1 小米公司简介 |
5.2.2 小米SWOT分析 |
5.2.3 商业模式:“铁人三项”的演变 |
5.2.4 小米生态价值链 |
5.3 小米海外商业模式创新 |
5.3.1 独特业务架构助力市场挑选 |
5.3.2 定制当地服务,扎根本土需求 |
5.3.3 因地制宜选择进入方式 |
5.3.4 抓住消费升级浪潮传达价值观 |
5.4 顾客导向型商业模式创新 |
5.4.1 借鉴DELL,轻资产模式下创新营销 |
5.4.2 借鉴Costco,提升商业效率塑造优势 |
5.4.3 借鉴APPLE,增值业务助力,用户主张创新 |
5.4.4 爆品战略,友好第三方产品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3 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研究工作 |
(6)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动因与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来源 |
1.2.1 垄断优势论 |
1.2.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1.2.3 内部化理论 |
1.2.4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1.2.5 价值链理论 |
1.2.6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1.5.1 本文的创新 |
1.5.2 难点和不足 |
第2章 零售业国际化的研究综述 |
2.1 国外零售业国际化的相关研究综述 |
2.1.1 零售业国际化的内涵 |
2.1.2 零售业国际化的动机 |
2.1.3 零售业国际化的区位选择 |
2.1.4 零售业国际化的进入方式 |
2.1.5 零售业的标准化与本土化 |
2.1.6 零售业国际化的撤资 |
2.2 国内零售业国际化的相关研究综述 |
2.2.1 “走出去”战略 |
2.2.2 国内流通产业的地位和贡献 |
2.2.3 国内学者对零售业国际化的研究 |
2.2.4 中国零售业的“走出去” |
2.3 文献述评 |
第3章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现状 |
3.1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概况 |
3.1.1 中国零售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情况 |
3.1.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空间分布情况 |
3.1.3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市场主体情况 |
3.1.4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成功案例数量少 |
3.2 中国零售企业“走出去”的案例分析 |
3.2.1 国美进军香港 |
3.2.2 苏宁的国际化 |
3.2.3 阿里巴巴的全球化 |
3.3 零售业“走出去”的影响因素 |
3.3.1 零售业“走出去”的宏观影响因素 |
3.3.2 零售业“走出去”的微观影响因素 |
3.4 零售业“走出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3.4.1 变量选择 |
3.4.2 模型设计 |
3.4.3 实证结果及其解释 |
3.5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3.5.1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面临的机遇 |
3.5.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面临的挑战 |
3.6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缓慢的原因分析 |
3.6.1 中国零售企业竞争力弱 |
3.6.2 中国零售企业品牌影响力小 |
3.6.3 中国零售企业缺乏国际经验 |
3.6.4 中国零售企业承担汇率风险能力差 |
3.6.5 中国零售企业“走出去”的政府支持少 |
第4章 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零售国际化经验 |
4.1 全球零售业的发展情况和国际化状况 |
4.1.1 全球零售业的总体发展情况 |
4.1.2 零售商的市场主导能力 |
4.1.3 发达国家跨国零售企业的主导地位 |
4.1.4 发展中国家零售业的总体发展情况 |
4.1.5 零售业的业态创新和多样化 |
4.1.6 零售业的经营国际化 |
4.1.7 零售业的零售数字化 |
4.2 发达国家的零售国际化 |
4.2.1 美国的零售国际化 |
4.2.2 欧洲的零售国际化 |
4.2.3 日本的零售国际化 |
4.2.4 发达国家零售企业国际化的一般经验 |
4.3 发展中国家的零售国际化-以泰国为例 |
4.3.1 发展中国家零售国际化的一般情况 |
4.3.2 泰国零售业的国际化 |
4.3.3 卜蜂莲花的国际化 |
4.3.4 卜蜂莲花在华扩张历程 |
第5章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动因分析 |
5.1 “走出去”战略 |
5.1.1 “走出去”的内涵 |
5.1.2 “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发展 |
5.1.3 “走出去”的概况 |
5.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动因-宏观视角 |
5.2.1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宏观背景 |
5.2.2 顺应对外经济的发展规律 |
5.2.3 构建自主流通网络的重要手段 |
5.2.4 价值链升级的外部驱动 |
5.2.5 内外贸一体化的内部推动 |
5.2.6 有利于缓和中美贸易摩擦 |
5.2.7 有助于供给侧改革顺利实施 |
5.2.8 实现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的客观要求 |
5.2.9 促进我国文化输出,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
5.3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动因-微观视角 |
5.3.1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推动因素 |
5.3.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拉动因素 |
5.3.3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便利化因素 |
第6章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创新途径:跨境电商 |
6.1 跨境电子商务 |
6.1.1 跨境电子商务的涵义 |
6.1.2 跨境网络零售 |
6.2 中国跨境电商的发展 |
6.2.1 中国跨境电商的发展环境 |
6.2.2 中国跨境电商的发展状况 |
6.3 跨境电商与传统零售的区别 |
6.3.1 跨境电商具有跨地域性 |
6.3.2 跨境电商信息传播速度快 |
6.3.3 跨境电商以大数据为基础 |
6.3.4 跨境电商的成本结构不同 |
6.3.5 跨境电商的客户体验不同 |
6.4 跨境电商是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新途径 |
6.5 中国发展跨境电商的SWOT分析 |
6.5.1 中国发展跨境电商的优势 |
6.5.2 中国发展跨境电商的劣势 |
6.5.3 中国发展跨境电商的机遇 |
6.5.4 中国发展跨境电商的挑战 |
6.6 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的实现路径 |
6.6.1 国家参与和政策支持 |
6.6.2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
6.6.3 多种手段改善网购体验 |
6.6.4 改进物流效率 |
6.6.5 巩固制造业基石 |
6.6.6 不遗余力地推行人民币国际化 |
第7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比较优势 |
7.1 “一带一路”倡议 |
7.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
7.1.2 “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容 |
7.2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比较优势 |
7.2.1 相对于发达国家零售业的比较优势 |
7.2.2 相对于发展中国家零售业的比较优势 |
7.2.3 零售业相对于第二产业的比较优势 |
7.2.4 相对于其他地区“一带一路”给零售业带来的比较优势 |
第8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实现路径 |
8.1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时机选择 |
8.1.1 零售企业具备“走出去”能力的时机 |
8.1.2 进入目标国际市场的有利时机 |
8.2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区位选择 |
8.2.1 中亚五国 |
8.2.2 东南亚十一国 |
8.2.3 南亚八国 |
8.2.4 独联体七国 |
8.2.5 中东欧及南欧十八国 |
8.2.6 南太平洋国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
8.2.7 西亚北非国家和蒙古 |
8.3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进入方式选择 |
8.3.1 中亚国家的进入方式 |
8.3.2 东南亚国家的进入方式 |
8.3.3 印度的进入方式 |
8.3.4 独联体国家的进入方式 |
8.3.5 澳大利亚的进入方式 |
8.4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业态选择 |
8.5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标准化与本土化战略 |
8.6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支撑体系 |
8.6.1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宏观层面的支撑体系 |
8.6.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中观层面的支撑体系 |
8.6.3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微观基础改造 |
第9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1.1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必要性 |
9.1.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可行性 |
9.1.3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实现路径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西门子家电西北地区市场传统销售渠道面临的电商冲击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 研究思路与内容 |
(三) 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 |
(四) 本论文创新点和可行性分析 |
二、相关理论综述 |
(一) 营销渠道的概念界定 |
(二) 零售实体店与电子商务的研究 |
(三) 体验式营销理论 |
(四) 服务营销及其相关研究 |
三、西门子家电传统渠道的现状分析 |
(一) 公司简介 |
(二) 渠道分布情况 |
四、西门子家电西北地区传统销售渠道面临的电商冲击及原因分析 |
(一) 西门子家电西北地区传统销售渠道面临的电商冲击 |
(二) 西门子家电传统渠道受电商冲击的原因 |
五、西门子家电西北区域传统销售渠道应对电商渠道冲击的对策 |
(一) 实体店创新渠道融合策略 |
(二) 实体店体验式营销策略 |
(三) 注重品牌推广,提升市场占有率 |
(四) 价格策略 |
(五) 实现技术的转型,实现科技零售 |
(六) 产品策略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 研究总结 |
(二)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基于横向市场竞争和纵向交易模式差异的买方势力经济效应和反垄断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研究问题及研究框架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提出 |
1.1.1 零售产业中的买方势力 |
1.1.2 医药产业中的买方势力 |
1.1.3 煤电产业中的买方势力 |
1.1.4 研究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3.1 核心研究内容 |
1.3.2 具体研究内容设计 |
1.4 研究目标 |
1.5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2 基本研究方法 |
1.6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文献回顾 |
2.1 买方势力理论研究的基本发展脉络 |
2.2 买方势力的定义和内涵研究 |
2.2.1 买方势力的不同定义比较 |
2.2.2 买方势力定义研究总结及评述 |
2.3 买方势力的来源研究 |
2.3.1 下游市场因素 |
2.3.2 上游市场因素 |
2.3.3 消费者层面因素 |
2.4 买方势力的影响研究 |
2.4.1 买方势力与“加尔布雷斯假说” |
2.4.2 买方势力与“水床效应” |
2.4.3 买方势力与制造商创新 |
2.4.4 买方势力对纵向控制的影响研究 |
2.5 买方势力的规制研究 |
2.6 国内学者对买方势力的研究 |
2.7 买方势力现有研究的整体评述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买方势力理论研究体系和研究框架 |
3.1 买方势力理论研究体系 |
3.1.1 买方势力理论研究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
3.1.2 买方势力理论研究体系的构成 |
3.1.3 买方势力理论研究体系各部分的逻辑关系 |
3.2 对买方势力概念和内涵的一些思考 |
3.2.1 市场势力概念和内涵 |
3.2.2 买方势力和卖方势力 |
3.3 对买方势力行使机理的一些思考 |
3.3.1 传统卖方垄断势力行使机理 |
3.3.2 买方垄断势力行使机理 |
3.3.3 买方势力行使机理思考 |
3.4 买方势力研究的一般分析框架 |
3.5 本文的理论定位和具体研究框架构建 |
3.5.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理论定位 |
3.5.2 本文的研究框架 |
3.6 本章小结 |
第二部分 下游市场竞争条件下的买方势力价格效应 |
第4章 下游市场竞争、非合作交易与买方势力价格效应 |
4.1 问题描述 |
4.2 下游零售市场竞争特征描述及模型化 |
4.3 非合作交易模式下企业决策模型 |
4.3.1 零售商没有买方势力情形下的决策模型 |
4.3.2 零售商具有买方势力情形下的决策模型 |
4.4 非合作交易模式下买方势力价格效应分析 |
4.4.1 买方势力的横向价格效应 |
4.4.2 买方势力的纵向价格效应 |
4.5 下游市场竞争对买方势力价格效应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下游市场竞争、合作交易与买方势力价格效应 |
5.1 合作交易模式的内涵及模型化 |
5.2 零售商没有买方势力时的决策模型 |
5.3 零售商具有买方势力时的决策模型 |
5.3.1 交易合约决策过程: 情形Ⅰ |
5.3.2 交易合约决策过程: 情形Ⅱ |
5.3.3 交易合约决策过程: 情形Ⅲ |
5.4 合作交易模式下买方势力价格效应及机理 |
5.4.1 买方势力价格效应: 情形Ⅰ |
5.4.2 买方势力价格效应: 情形Ⅱ |
5.4.3 买方势力价格效应: 情形Ⅲ |
5.4.4 合作交易模式下买方势力价格效应和机理的总结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下游市场竞争、定价权争夺与买方势力价格效应 |
6.1 本土零售市场纵向市场环境: 定价权控制 |
6.2 纵向价格形成机制及定价权争夺的模型化 |
6.3 定价权争夺模式下企业决策模型 |
6.4 定价权争夺模式下买方势力的价格效应及机理 |
6.5 下游市场竞争条件下的买方势力研究总结 |
6.5.1 不同纵向市场环境下买方势力价格效应及机理总结 |
6.5.2 下游市场竞争与买方势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
6.6 本章小结 |
第三部分 上游市场竞争条件下的买方势力价格效应 |
第7章 上游市场竞争、定价权争夺与买方势力价格效应 |
7.1 问题描述 |
7.2 本土市场情景下的制造商竞争特征描述及模型化 |
7.3 不同买方势力情形下企业决策模型 |
7.3.1 零售商没有买方势力时企业决策模型 |
7.3.2 零售商具有买方势力时企业决策模型 |
7.4 上下游定价权争夺模式下买方势力的价格效应分析 |
7.5 上游市场竞争和定价权争夺背景下买方势力价格效应的一般机理 |
7.5.1 零售商没有买方势力时企业决策机理 |
7.5.2 零售商具有买方势力时企业决策机理 |
7.5.3 定价权争夺模式下买方势力价格效应的一般机理总结 |
7.6 定价权争夺模式下买方势力价格效应及机理总结 |
7.6.1 买方势力对批发价格影响及机理总结 |
7.6.2 买方势力对零售价格影响及机理总结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上游市场竞争、上下游合作交易与买方势力价格效应 |
8.1 问题描述 |
8.2 上下游合作交易模式下买方势力的价格效应分析 |
8.3 扩展分析 |
8.3.1 基于交易合约的扩展分析 |
8.3.2 一般性买方势力分布的扩展分析 |
8.4 上下游合作交易模式下买方势力价格效应总结 |
8.5 上游市场竞争条件下买方势力研究总结 |
8.5.1 上下游非合作模式下买方势力价格效应讨论 |
8.5.2 上游市场竞争条件下买方势力价格效应及机理总结 |
8.6 本章小结 |
第四部分 市场竞争条件下的买方势力创新效应 |
第9章 下游市场竞争与买方势力创新效应 |
9.1 问题描述 |
9.2 基础模型分析 |
9.3 不同买方势力情况下的制造商创新决策分析 |
9.3.1 零售商没有买方势力时制造商创新决策 |
9.3.2 零售商具有买方势力时制造商创新决策 |
9.4 买方势力和零售市场竞争对制造商创新的影响分析 |
9.4.1 买方势力的创新效应分析 |
9.4.2 零售市场竞争对买方势力创新效应的影响分析 |
9.5 扩展讨论 |
9.5.1 买方势力创新效应的一般作用机理 |
9.5.2 买方势力影响创新的其他途径讨论 |
9.6 本章小结 |
第10章 上游市场竞争与买方势力创新效应 |
10.1 问题描述 |
10.2 基础模型构建 |
10.3 买方势力条件下竞争制造商创新决策 |
10.4 买方势力和上游市场竞争对创新的影响分析 |
10.4.1 买方势力对制造商创新的影响 |
10.4.2 上游市场竞争对制造商创新的影响 |
10.5 扩展讨论 |
10.6 买方势力影响创新的一般结论及机理 |
10.7 本章小结 |
第五部分 买方势力理论构建与应用 |
第11章 基于市场环境的买方势力理论构建及应用研究 |
11.1 基于市场环境的买方势力理论构建 |
11.1.1 市场环境与买方势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
11.1.2 基于市场环境的买方势力价格效应理论 |
11.1.3 基于市场环境的买方势力创新效应理论 |
11.2 基于市场环境的买方势力一般规制路径 |
11.3 具体产业中的买方势力规制策略建议 |
11.3.1 零售产业买方势力规制建议 |
11.3.2 医药产业买方势力规制建议 |
11.3.3 煤电产业买方势力规制建议 |
11.4 买方势力在企业实践中的应用 |
11.4.1 应对和增强企业买方势力的决策选择 |
11.4.2 买方势力在企业竞争战略基础理论中的地位 |
11.5 本章小结 |
第12章 结论和未来研究展望 |
12.1 主要研究结论 |
12.2 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展望 |
12.2.1 本文不足和未来的扩展方向 |
12.2.2 买方势力相关的其他研究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我国零售市场中零供冲突案例 |
1.1 案例基本情况汇总 |
1.2 案例具体情况介绍 |
附录2: 论文部分命题证明 |
2.1 第4章命题证明 |
2.2 第6章命题证明 |
2.3 第7章命题证明 |
2.4 第9章命题证明 |
2.5 第10章命题证明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个人简介 |
(9)中国大型零售业现状、趋势及行业发展战略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当前大型零售业的运行情况 |
(一) 国际上大型零售业的运行情况。 |
1. 两头活跃: |
2. 综合服务: |
3. 产融结合: |
4. 线上线下: |
(二) 中国大型零售业的运行情况。 |
1. 表现出与国际上大型零售业运行相趋同的特征。 |
2. 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中国特色。 |
二、大型零售业当前须深入认识并解决好的三个根本性问题 |
(一) 大型零售业的销售对象究竟是什么? |
(二) 大型零售业的核心优势究竟是什么? |
(三) 大型零售业的关键性壁垒和障碍是什么? |
1. 物流、人工等成本高企。 |
2. 落后的盈利模式与管理模式。 |
3. 传统经营模式缺乏创新不可持续。 |
(四) 大型零售业的最优模式和次优模式建构。 |
1. 最优模式建构: |
2. 次优模式建构: |
三、大型电商企业对传统大型零售企业的冲击、整合与协同 |
(一) 大型电商企业的典型模式。 |
1. 平台型电商与自营型电商。 |
2. 开放式电商与封闭式电商。 |
3. 信息型电商与商品型电商。 |
4. 综合型电商与专业型电商。 |
(二) 大型电商企业的经营优势。 |
1. 效率优势。 |
2. 成本优势。 |
3. 责任优势。 |
4. 整合优势。 |
5. 资产经营优势。 |
(三) 大型电商企业存在的问题。 |
1. 推广成本明显高企。 |
2. 即时性需求满足能力不足。 |
3. 退换货和维修保障相对复杂。 |
4. 商业规模与技术、产品的成熟度往往不够匹配。 |
(四) 大型电商对大型零售企业整合效果及影响。 |
1. 实现商品信息、商品生产、流通控制和品质监督的一体化。 |
2. 实现流量竞争和销量竞争的有效整合, 拓展市场空间。 |
3. 在流量管理的基础上, 延伸综合服务和体验能力。 |
4. 实现商品销售、快递物流和库存管理活动的有效衔接。 |
5. 实现货款支付、消费金融、信用小贷和供应链金融的有效整合。 |
(五) 大型零售企业向电商领域延伸的效果及影响。 |
1. 形成轻资产结构和开展资产经营的条件。 |
2. 形成销售和消费活动的分离, 从而避免高租金和高税负压力。 |
3. 突破边际收益递减的压力, 形成企业新一轮投资收益。 |
4. 启动行为金融管理, 从商业保理转向信用管理。 |
(六) 大型电商与大型零售企业整合与协同的几个典型模式。 |
1. 阿里巴巴的“新零售”。 |
2. 亚马逊向第三方开放的“智能仓储”。 |
3. 京东零售新模式之“京东之家”。 |
四、大型零售企业 (含大型电商) 的发展趋势 |
(一) 线上线下融合。 |
(二) 销售信息化、场景化。 |
(三) 以服务体验为核心的跨界协同。 |
(四) 变销售为需求引导管理, 重构供应链体系。 |
(五) 产品送达导向而不是产品集中导向。 |
(六) 除“噪声”、降“熵值”, 实现社区商业的快速发展。 |
(七) 实现产融结合。 |
五、面向未来的行业发展战略构想和政策支持要点 |
(一) 面向未来的行业发展战略构想。 |
1. 一二线城市的大型零售企业迈向专业服务为基础的综合性巨型商城。 |
2. 中小城市的大型零售企业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效整合, 搭配联动。 |
3. 农村消费市场和产业扶贫坚持干线突破、产业协同和区块链接。 |
(二) 支持大型零售企业全面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建议。 |
1. 财政税收政策建议。 |
2. 货币金融政策建议。 |
3. 土地管理政策建议。 |
4. 产业投资政策建议。 |
5. 信息服务政策建议。 |
四、药品零售业出现“国美”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渠道视角下H医药公司营运资金管控研究[D]. 叶静怡.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2]YS连锁药业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王丹.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3]中国家电行业一季度报告(2020)[J].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全国家用电器工业信息中心. 家用电器, 2020(06)
- [4]零售业态演化动力、电商平台市场势力与效率研究[D]. 凌婷.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5]开放经济背景下基于消费升级的电商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 徐倩. 东南大学, 2019(01)
- [6]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动因与实现路径研究[D]. 石娜娜.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8(03)
- [7]西门子家电西北地区市场传统销售渠道面临的电商冲击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D]. 张旭青. 兰州大学, 2018(11)
- [8]基于横向市场竞争和纵向交易模式差异的买方势力经济效应和反垄断规制研究[D]. 李伟. 东北大学, 2018(12)
- [9]中国大型零售业现状、趋势及行业发展战略设想[J]. 贾康,程瑜,张鹏. 经济研究参考, 2017(46)
- [10]2017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展望评述报告[J]. 曹立生,林诗慧,李晓怡,王水平,颜菊阳,张昊,杨金龙,张涛,赵志芳,贺阳,冉隆楠. 中国商论,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