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本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水平的精算测定

中国基本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水平的精算测定

论文摘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我国养老金制度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养老保障制度改革。1997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决定》(国发[1997]26号文件),该文件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养老保险模式基本实现了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的转变。在现收现付制度下,职工的个人账户上没有资金积累,而新制度实施后,政府需要向这部分职工支付退休金,但由于其个人账户上欠缺相应的资金积累,由此就产生了可用资金额与需要支付资金额之间的缺口。这个融资缺口就是政府在未来需要偿还的债务,称为养老金隐性债务(Implicit Pension Debt,简记IPD)。IPD的显性化使得一系列关于如何偿付这笔巨额债务以维持养老基金稳定运转的问题也浮出水面,尤其是近年来养老保险收不抵支的地区范围不断扩大,很多地区出现的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转使得养老保险制度在本质上仍然是没有基金积累的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制度面临日益严峻的支付问题,对IPD偿付方法的研究以及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调整势在必行,而研究IPD偿还方法的基础是对IPD规模的准确测算。只有明确了旧制度终止时积累的债务规模,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定期测算债务水平的变化,才能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为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参考依据。因此,对我国IPD水平进行精算估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现行制度实施之前,虽然原劳动部、体改办分别做过一些测算,但测算没有建立科学的精算体系。在目前的理论和实践中,对隐性债务的测算至今并没有统一的官方标准,这使得国内外的IPD测算结果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目前,对我国IPD的测算方案相对权威的主要有三种,分别是世界银行(1996)、房海燕(1998)和王晓军(2002)对我国IPD的测算方案。世界银行于1996年发表了《世界银行1996年中国退休金体制改革》报告。报告根据我国1994年离退休、退职费、同期GDP规模等参数匡算出当年中国的IPD规模为20147-30221亿元,占当年GDP的46%-69%。其测算思路是将退休人员的未来给付现值和在职职工的未来给付现值相加,减去现有统筹基金。该方案的优点是采用了权威的全国城镇职工人口数据,并结合了我国当年的养老金给付政策。不足之处在于对“中人”养老金权利采用账户放大法进行简单推算。房海燕采用给付分配精算成本法对我国1997年的IPD进行测算,推算出当年IPD规模为17998亿元,并预测出2000年IPD将占到GDP的88%-133%,即IDP规模为20514-30771亿元。房海燕的测算模型较为完善,对精算技术的运用比较准确,但对退休年龄设定较高,也没有考虑伤残和提前退休等提前终止缴费的因素,使得测算的IPD水平有偏小的可能。王晓军(2002)的测算方案采用了国外完全积累制型养老保险的成本分配精算成本法和给付分配精算成本法,运用商业年金的精算模型来估计我国1997年的IPD规模。该方案的优点在于运用简单计算方法测算了我国隐性养老金债务规模,这对于深入研究我国隐性养老金规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其不足之处在于计算“老人”和“中人”人数时,忽略了分年龄和分性别因素对养老金债务规模的影响,并且在计算生存年金系数时没有考虑我国养老金的指数化调整对生存年金系数的影响,使其测算的IPD规模偏小。本文通过对我国IPD测算主要的几种方法优缺点的分析和比较,克服已有的测算方案在参数设定、养老金的指数化调整等方面的不足,尝试运用成本分配精算成本法建立模型,并基于我国最新的养老保险政策“国发[2005]38号”文件的相关规定,对我国2010年初的IPD总量进行测算与分析,并探索了我国IPD规模的未来57年的积累趋势。本文主要分为五大部分,即导论部分、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部分、精算理论部分、模型测算部分及结论部分。首先,对国内外养老金隐性债务测算方案进行总结与分析;其次,阐述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以及基本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产生和构成;再根据“国发[2005]38号”文件对养老金新的计发规定,将参保职工分为“老人”、“过渡中人”、“新中人”、“新人”四类,并分别建立起IPD精算模型;然后,结合我国国情设定了平均工资增长率、养老金增长调整系数、养老金替代率等19个参数,通过计算各个模型的IPD量,最终得到我国2010年IPD总规模;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第一章是全文的导论,对本文的一些基础问题进行了交待,对研究要点进行了概述。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接着从IPD规模测算方面对已有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然后阐述了文本的研究框架、建模思路及测算方法等。导论的最后指出了本文有两个创新点:一是根据最新的养老保险政策对“中人”的IPD测算进行了细分,以退休为条件,以“国发[2005]38号”文件颁布时间为划分点,将“中人”细分为“过渡中人”和“新中人”两类;又以测算时点(2010年1月1日)为划分点,将“新中人”细分为“新退休中人”和“新在职中人”两类进行测算。二是用最新的统计数据给各参数赋值。第二章分析了中国养老金隐性债务的成因。本章首先介绍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及养老保险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的改革历程,指出“国发[1997]26号”文件和“国发[2005]38号”文件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里程碑,分析和对比了这两个文件在养老金计发规定上的不同。随后,对现收现付制的筹资模式和部分积累制的筹资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出养老金隐性债务的产生和显性化的三个根本原因:一是由养老保险体制转轨造成;二是人口老龄化加速所导致;三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促使。本章最后就养老金隐性债务的构成进行了分类,指出只有“老人”养老金、“中人”基础养老金及“中人”过渡养老金这三部分产生隐性债务,为下一章构建IPD的测算模型打下了基础。第三章构建我国养老金隐性债务水平测算的精算模型。本章首先简述了模型建立需要运用的养老保险精算理论和IPD测算的匡算模型、精算模型的基础知识。并根据国发[2005]38号文件《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对养老金计发办法的调整,将参保职工分为“老人”、“过渡中人”、“新中人”及“新人”四类,又根据“新中人”的退休时间与测算时点的不同,将“新中人”细分为“新退休中人”和“新在职中人”两类而分别建立IPD测算模型,其中“中人”的IPD测算均分为基础养老金IPD模型和过渡养老金IPD模型两部分,因此,全章共有七个IPD测算模型。第四章对我国养老金IPD规模进行了测算。本章按照第三章对参保职工的分类,分别对“老人”、“过渡中人”、“新退休中人”和“新在职中人”的IPD进行了测算,并通过各部分IPD量相加得到我国2010年初养老金IPD总规模为3567504763万元,占同期GDP的107.05%。最后,用本文测算结果与其它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得到本文测算结果合理的结论。章末分析了我国由2010年至2067年养老金IPD规模的变化趋势,并指出隐性债务不会一直存在,会随着“中人”的死亡而消失。第五章对全文进行总结。概括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步骤和IPD模型的建立及测算全过程。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定义
  • 1.2.2 国内外IPD测算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
  • 1.3.1 IPD精算模型的测算方法
  • 1.3.2 IPD精算模型的原理概述
  • 1.3.3 IPD精算模型的构建思路
  • 1.3.4 模型创新
  • 2 我国养老金隐性债务产生的历史原因
  • 2.1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 2.1.1 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发展阶段
  • 2.1.2 部分积累制养老保险制度阶段
  • 2.2 隐性债务的产生
  • 2.2.1 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
  • 2.2.2 隐性债务的产生
  • 2.2.3 隐性债务的显性化
  • 2.2.4 现阶段养老金隐性债务的构成
  • 3 养老金隐性债务精算模型的建立
  • 3.1 精算理论基础
  • 3.1.1 利息理论
  • 3.1.2 生命表
  • 3.1.3 生存年金
  • 3.1.4 模型数据选择
  • 3.2 IPD精算模型的建立
  • 3.2.1 测算方法
  • 3.2.2 模型的假设
  • 3.2.3 IPD精算模型
  • 4 IPD规模测算
  • 4.1 参数设定
  • 4.2 IPD规模的测算
  • 4.2.1 "老人"的IPD测算
  • 4.2.2 "过渡中人"的IPD测算
  • 4.2.3 "新中人"的IPD测算
  • 4.2.4 我国IPD总规模
  • 4.3 养老金隐性债务的预测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男性参保职工分年龄IPD测算结果
  • 附录2 女性参保职工分年龄IPD测算结果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我国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及化解措施浅析[J]. 经济研究导刊 2019(36)
    • [2].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进展与金融机构应对策略[J]. 金融市场研究 2020(01)
    • [3].区块链视角下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治理思路[J]. 甘肃社会科学 2020(02)
    • [4].地方隐性债务规模的统计测度研究[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20(02)
    • [5].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分析[J]. 黑龙江金融 2019(12)
    • [6].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思考[J]. 财会学习 2020(14)
    • [7].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研究——基于地方国有平台型公司转型发展视角[J].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20(04)
    • [8].对当前基层政府隐性债务化解工作的思考[J]. 中国财政 2020(06)
    • [9].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J].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20(05)
    • [10].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特征、成因及治理[J]. 中国财政 2020(11)
    • [11].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监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商业经济 2020(08)
    • [12].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研究综述[J]. 区域金融研究 2020(08)
    • [13].防范化解地方隐性债务风险的对策建议[J]. 湖北政协 2019(02)
    • [14].隐性债务治理与政府融资规范[J]. 中国金融 2019(03)
    • [15].隐性债务规模测度及分省风险测度[J]. 经济资料译丛 2019(03)
    • [16].地方隐性债务风险的法律防控[J]. 法商研究 2019(06)
    • [17].隐性债务:类型与规模[J]. 新理财(政府理财) 2018(04)
    • [18].合规发展防范隐性债务风险[J]. 新理财(政府理财) 2018(10)
    • [19].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规模测算研究综述[J]. 法制与社会 2016(23)
    • [20].从融资平台公司角度浅谈政府隐性债务的申报和申报中存在的问题[J]. 财富生活 2020(12)
    • [21].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与城镇化水平——基于城投债视角的分析[J]. 兰州学刊 2020(11)
    • [22].防范新时代的“灰犀牛”——地方隐性债务风险及防控[J]. 金融市场研究 2020(10)
    • [23].隐性债务的应对之策[J]. 中国金融 2018(08)
    • [24].从地方债务问责看隐性债务处置[J]. 检察风云 2018(20)
    • [25].地方隐性债务风险与治理[J]. 中国金融 2018(20)
    • [26].地方隐性债务风险不容忽视 融资平台转型迫在眉睫[J]. 金融世界 2018(05)
    • [27].我国政府性债务扩张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基于隐性债务视角[J]. 金融研究 2013(12)
    • [28].刍议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形成的原因与危害[J]. 商业时代 2008(21)
    • [29].中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分析[J]. 新经济 2018(12)
    • [30].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实质、规模与风险研究[J]. 财政研究 2018(11)

    标签:;  ;  ;  ;  

    中国基本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水平的精算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