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对电磁辐射传播所产生的观测效应

黑洞对电磁辐射传播所产生的观测效应

论文摘要

爱因斯坦于1915年完成了广义相对论,它统一了狭义相对论和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作为引力的几何理论,广义相对论把引力描述为时空的弯曲。大约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广义相对论已经在太阳系的弱引力场环境下被许多的实验所检验。而强引力场总是伴随着致密的星体,比如说黑洞或者中子星。1979年,Hulse和Taylor发现脉冲双星PSR B1913+16(由一对中子星组成,其中之一是脉冲星)轨道周期的衰减率与广义相对论预言的由引力波释放能量导致的轨道衰减率吻合。这个发现为引力波的存在提供了一个间接的证据。尽管广义相对论已经被一系列的实验所证实,但是它还没有在强场的条件下被高精度的检验过。其中的主要困难之一是强场的效应总是被来自天体物理系统中复杂和不确定的非引力场效应所污染。相比较而言,在太阳系的检验中,弱场的效应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可以与非引力场的效应分离。尽管如此,随着理论和实验方法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强场效应的观测方面开始被研究。本论文的目的是研究黑洞引力场所产生的观测效应,主要包括两个不同的天体物理系统。第一个系统包含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和一个脉冲星,当脉冲星的脉冲信号经过超大质量黑洞附近时,强引力场将会对其到达时间和强度产生影响(第2和第3章)。第二个系统包含一个恒星质量或者超大质量的黑洞以及一个环绕其运动的扭曲的吸积盘。黑洞的强引力场和自旋将会对吸积盘上产生的发射线的轮廓产生影响(第4章)。为了条理清晰起见,本论文划分为5章。第一章是对本论文的研究中涉及到的理论背景知识作一个简要的介绍,主要包括广义相对论、中子星、黑洞及其吸积盘和弯曲时空中粒子和光子的运动。在第二章中,我们考虑了一个脉冲星围绕超大质量黑洞旋转的系统,进而我们研究了当脉冲星的脉冲信号经过超大质量黑洞附近时强引力场对其强度和计时所产生影响。对于黑洞的自旋可以被忽略的情况,我们证明了所有的强场对脉冲束的影响可以通过两个“通用函数”来理解。其中一个函数是用来计算光子轨迹的偏折,另一个是用来计算光子在这条轨迹上运动所需的时间。我们称这两个函数是通用的是因为它们只依赖于一个参数,也就是脉冲信号发射时脉冲星与黑洞的距离。作为例子,我们把这个方法应用到一个在圆轨道上运动并且把其脉冲辐射发射在轨道平面内的脉冲星。除了通过大致直接的轨道到达观测者的主脉冲外,我们发现了二级和更高级的脉冲。一般而言,它们会比主脉冲微弱很多,但是当它们在脉冲星处于黑洞最远端处被发射时,它们的强度就有可能可比于甚至超过主脉冲。我们的结果显示主脉冲和二级脉冲之间存在相位的关系,这可以用来作为强弯曲时空几何的探针。类似的现象也会出现在更一般的构型中,比如一个围绕黑洞旋转的脉冲星把脉冲辐射发射到轨道平面外的任意方向。在第三章中,我们把“通用函数”方法应用到了更加一般的脉冲星-黑洞-观测者的几何位型中,其中脉冲星自旋轴的方向,脉冲束的辐射方向和张角宽度都是任意的。我们证明对于这类系统,观测问题的分析可以分解为两个不同的部分:(i)依赖于观测者的“锁孔”(也就是观测者可以接受到信号的脉冲发射方向)的位置和轨迹的计算;(ii)对代表包含发射束能量方向的环带的判定。每个部分的例子与对应的一个具体的观测实例都在本章中一并给出。在第四章中,我们考虑一个扭曲的吸积盘环绕着Kerr黑洞旋转的系统。如果这个吸积盘被来自盘冕中的非热的硬X射线所照射,那么由于荧光机制,铁的发射线将会从吸积盘的内区产生。发射线的轮廓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由于强引力场所产生的观测特征,因此它可以用来探测Kerr黑洞的自旋参数以及扭曲的吸积盘的结构。这里我们推广了之前的相对论铁线轮廓的模型,同时包含了黑洞的自旋效应以及扭曲的吸积盘的非轴对称性。我们的计算显示了一些与传统上对于平坦的吸积盘围绕Kerr黑洞和扭曲的吸积盘围绕Schwarzschild黑洞的计算不同的特征。这主要包括了谱线的多峰结构,红端很长的线翼,以及谱线轮廓随着盘进动所产生的时变等等。同时我们也展示了遥远观测者可能会看到的由于强场所导致的畸变的吸积盘的图像。这里的计算是具有一般性的,可以应用于任何来自扭曲的吸积盘的发射线。在第五章中,我们总结了在这篇论文中涉及到的黑洞对电磁辐射传播所产生的观测效应,并且对我们今后可能进行的强场效应方面的研究作了展望。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Ⅰ Introduction
  • 1.1 General relativity,black holes,neutron stars
  • 1.1.1 General relativity
  • 1.1.2 Black holes
  • 1.1.3 Neutron stars
  • 1.2 Accretion disks in X-ray binaries and active galactic nuclei
  • 1.2.1 X-ray binaries
  • 1.2.2 Active galactic nuclei
  • 1.2.3 Accretion disks
  • 1.3 Trajectories of particles and photons in gravitational field
  • 1.3.1 Trajectories of particles in Newtonian gravity
  • 1.3.2 Trajectories of particles and photons in General Relativity
  • Chapter Ⅱ Strong field effects on pulsar arrival times:circular orbits and equatorial beams
  • 2.1 Introduction
  • 2.2 The universal functions for deflection and timing
  • 2.3 Pulse arrival times from universal functions
  • 2.3.1 General case
  • 2.3.2 Special case:beaming in orbital plane
  • 2.4 Appearance and timing of pulses
  • 2.5 Summary and Conclusions
  • 2.6 Appendix A:Emission direction as a function of time
  • 2.7 Appendix B:Computation of the universal functions
  • ∞'>2.7.1 Integral for φ
  • 2.7.2 Integral for time to infinity
  • 2.7.3 Computational details for integrals
  • Chapter Ⅲ Strong field effects on pulsar arrival times:general orientations
  • 3.1 Introduction
  • 3.1.1 Background
  • 3.1.2 Geometrical configuration
  • 3.1.3 Outline
  • 3.2 Pulsar-SMBH-Earth geometry and the keyhole location
  • 3.2.1 Coordinate system
  • 3.2.2 Keyhole locations
  • 3.3 The distorted emission annulus
  • 3.4 A specific scenario
  • 3.5 Summary and Conclusions
  • Chapter Ⅳ Strong field effects on emission line profiles:Kerr black holes and warped accretion disks
  • 4.1 Introduction
  • 4.2 Photon trajectories in the Kerr spacetime
  • 4.3 Geometric and kinematic structure of the warped accretion disk
  • 4.3.1 Geometric structure of the disk
  • 4.3.2 Kinematic structure of the disk
  • 4.4 Emission line profiles and warped disk images
  • 4.4.1 Emission line profiles
  • 4.4.2 Warped disk images
  • 4.5 Summary and Conclusions
  • 4.6 Appendix:Expression of g for the warped disks
  • 4.6.1 4-velocity of the particle
  • 4.6.2 expression for g
  • Chapter Ⅴ Summary and Prospects
  • 5.1 Pulsar timing for the center of galaxies
  • 5.2 Iron line profile and X-ray polarization from warped accretion disks
  • 5.3 Pulsar timing array for detecting gravitational waves
  • Bibliography
  • Publication List
  • Acknowledgements
  • 相关论文文献

    • [1].掀起黑洞的“盖头”来[J]. 中国科技奖励 2019(05)
    • [2].设悬、祛魅与戏谑:黑洞照片的传播特征分析[J]. 声屏世界 2019(12)
    • [3].黑洞的前世今生[J]. 现代物理知识 2019(06)
    • [4].几年前的“霍金认错”有道理吗?——对所谓“黑洞照片”的一点看法[J].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6)
    • [5].黑洞隐喻:试析《怪物之子》的人类焦虑[J]. 电影评介 2019(22)
    • [6].《科学》杂志把黑洞的发现评为2019年度科学突破[J]. 石河子科技 2020(01)
    • [7].人类历史上首张黑洞照片问世[J]. 中国科学基金 2020(02)
    • [8].走近天文之一 揭开黑洞的神秘面纱[J]. 物理 2020(03)
    • [9].广义相对论的应用:黑洞的霍金辐射[J]. 科学技术创新 2020(10)
    • [10].黑洞作品的著作权问题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20(13)
    • [11].时间黑洞里的无尽焦虑[J]. 人力资源 2020(07)
    • [12].黑洞与奇点(英文)[J]. 物理学进展 2020(02)
    • [13].黑洞的前世今缘[J]. 物理与工程 2020(01)
    • [14].一般的中性Gauss-Bonnet-AdS黑洞复杂度演化[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2)
    • [15].黑洞之光和有噪中度量子时代的晨曦[J]. 世界科学 2020(06)
    • [16].第一张黑洞照片背后的隐秘[J]. 世界科学 2020(06)
    • [17].稳定物质转移通道形成双黑洞[J]. 天文学进展 2020(03)
    • [18].“慧眼”卫星发现迄今距离黑洞最近的高速喷流[J].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20(10)
    • [19].人造黑洞的探索[J]. 检察风云 2020(18)
    • [20].声学黑洞俘能器在气垫船舱室噪声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造船 2020(03)
    • [21].黑洞天体活动的基本面研究[J]. 天文学报 2019(01)
    • [22].太空突破:人类捕获首张黑洞照片[J]. 世界科学 2019(05)
    • [23].首张黑洞照片打开全新“视”界[J]. 上海人大月刊 2019(05)
    • [24].关于“摄猎”黑洞的八大天问[J]. 新湘评论 2019(10)
    • [25].人类首张黑洞照片[J]. 军事文摘 2019(12)
    • [26].拼出来的黑洞[J]. 企业管理 2019(07)
    • [27].看见黑洞:“人类公布首张黑洞照片”事件解读[J]. 科学通报 2019(20)
    • [28].史上首张黑洞照片的科学与技术[J]. 科学通报 2019(20)
    • [29].黑洞,“看到”你不容易![J]. 军事文摘 2019(14)
    • [30].人类首张黑洞照片[J]. 现代物理知识 2019(04)

    标签:;  ;  ;  ;  

    黑洞对电磁辐射传播所产生的观测效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