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与VR技术的近代开埠城市空间形态研究框架构建 ——以天津为例

基于GIS与VR技术的近代开埠城市空间形态研究框架构建 ——以天津为例

论文摘要

开埠城市是中国近代城市走向现代化的开端,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其城市和建筑迅速展开现代化转型,形成自身特色,成为我国城市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研究手段的限制,对开埠城市空间形态演进的研究多停留在定性分析阶段。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GIS与VR技术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和三维可视化功能,为开埠城市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野。本文借助天津市三维数字模型,并与GIS技术相结合,采取数理量化分析、时间与空间双线贯穿的手段,系统构建中国近代开埠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框架,共分六个章节:第一章明确文章的研究背景、目的及其研究内容和框架;第二章总结开埠城市空间形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开埠城市空间形态的理论、空间测度方法及演化模式和动力机制,并提出GIS与VR技术对开埠城市研究产生的变革意义;第三章基于多学科交叉、整体分析、动态研究等观点,从宏观的群体空间结构、中观的外部空间形态、微观的内部空间形态三个层面入手对开埠城市进行研究,构建了一种新的、基于GIS和VR技术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框架;第四章展开以天津为实例的实证研究,从天津所处的群体空间结构、外部空间形态和内部空间构成要素三个方面综合分析天津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过程和特点;第五章基于第四章的分析,分阶段、分层次,系统的总结了天津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特征和动力机制;最后针对开埠城市发展现状,指出新时期其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对其演变趋势做了相应的预测,同时指出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开埠城市空间形态理论研究现状
  • 2.1 城市空间形态理论与实证研究
  • 2.1.1 城市空间形态理论
  • 2.1.2 城市空间形态测度
  • 2.2 城市空间形态演化模式与动力机制
  • 2.2.1 城市空间形态演化模式
  • 2.2.2 城市空间形态演化动力机制
  • 2.3 开埠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研究现状
  • 2.4 GIS 与VR 技术对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的变革
  • 2.4.1 GIS 与VR 技术的发展
  • 2.4.2 GIS 与VR 应用于开埠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的重要意义
  • 第三章 基于GIS 与VR 技术的开埠城市空间形态演化分析方法构建
  • 3.1 开埠城市空间形态演化分析方法框架
  • 3.2 宏观的群体空间结构
  • 3.2.1 城市群空间结构
  • 3.2.2 城市群空间联系
  • 3.3 中观的外部空间形态
  • 3.3.1 用地扩展时空特征
  • 3.3.2 城市外部形状演变特征
  • 3.4 微观的内部空间形态
  • 3.4.1 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 3.4.2 城市空间界面
  • 3.4.3 城市建筑模式
  • 3.4.4 城市特色行为场所
  • 第四章 基于GIS 与VR 技术的开埠城市空间形态研究框架实例验证——以天津为例
  • 4.1 天津城市群体空间结构
  • 4.1.1 城市群空间结构
  • 4.1.1.1 空间分布特征
  • 4.1.1.2 等级规模结构
  • 4.1.2 城市群空间联系
  • 4.1.2.1 交通吸引强度
  • 4.1.2.2 人口吸引强度
  • 4.2 天津城市外部空间形态演化
  • 4.2.1 天津用地扩展的时空特征
  • 4.2.1.1 用地扩展速度
  • 4.2.1.2 用地扩展强度
  • 4.2.2 天津城市外部形状演变特征
  • 4.2.2.1 分维数
  • 4.2.2.2 紧凑度
  • 4.3 天津城市内部空间形态
  • 4.3.1 天津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 4.3.1.1 城市纹理
  • 4.3.1.2 城市轴线
  • 4.3.2 天津城市空间界面
  • 4.3.2.1 老城厢空间界面
  • 4.3.2.2 租界空间界面
  • 4.3.3 天津城市建筑模式
  • 4.3.3.1 中国传统建筑模式
  • 4.3.3.2 西方建筑模式
  • 4.3.3.3 中西合璧建筑模式
  • 4.3.3.4 现代建筑模式
  • 4.3.4 天津城市特色行为场所
  • 4.3.4.1 传统商业街区
  • 4.3.4.2 异域风格租界区
  • 4.3.4.3 港口码头
  • 第五章 天津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 5.1 天津城市空间形态演化轨迹及其阶段性特征
  • 5.1.1 东西向带状型城市(1860 年之前)
  • 5.1.2 西北-东南向带状型城市(1860-1949 年)
  • 5.1.3 单核块状型城市(1949-1978 年)
  • 5.1.4 “一城一镇”型城市(1978-1991 年)
  • 5.1.5 双核型城市(1991-1996 年)
  • 5.1.6 “极轴-组团”型城市(1996-2002 年)
  • 5.1.7 双轴向带状组群城市(2002-2008 年)
  • 5.2 天津城市空间形态演化机制
  • 5.2.1 自然生长力
  • 5.2.2 社会经济动力
  • 5.2.3 技术发展动力
  • 5.2.4 文化发展动力
  • 5.2.5 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
  • 第六章 研究展望
  • 6.1 开埠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存在的问题
  • 6.2 开埠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趋势预测
  • 6.3 开埠城市空间形态发展面临的挑战与下一步研究
  • 6.3.1 发展挑战
  • 6.3.2 下一步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空间句法理论的吐鲁番城市空间形态研究[J]. 建筑与文化 2019(12)
    • [2].武汉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与标志性城市文化景观的形成[J]. 大众文艺 2020(01)
    • [3].武威1990—2016年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分析[J]. 工业建筑 2020(07)
    • [4].基于生态视角的合肥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4)
    • [5].基于大数据的城市空间形态量化指标体系研究[J].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12)
    • [6].城市空间形态的效率[J]. 城市设计 2016(06)
    • [7].成都城市空间形态动态特征分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7(06)
    • [8].山地地区城市空间形态及交通布局分析——以川东平行岭谷为例[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7(06)
    • [9].浙江省主要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城镇化质量评估[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 [10].多维视角下的城市空间形态美学研究[J]. 建筑与文化 2017(08)
    • [11].基于城市空间形态整合的商业综合体设计研究——以佛山环宇城综合开发项目为例[J]. 北方建筑 2017(04)
    • [12].带型城市空间形态格局探析[J]. 中国建材科技 2016(05)
    • [13].城市微气候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联性研究[J]. 技术与市场 2017(10)
    • [14].海河水系变迁对天津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J]. 建筑与文化 2016(04)
    • [15].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综述[J]. 建筑与文化 2016(06)
    • [16].张家港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研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9)
    • [17].中国近现代山地城市空间形态演进探析[J]. 中国名城 2015(03)
    • [18].明清时期万县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探究[J]. 城市地理 2017(04)
    • [19].基于城市设计的建筑高度控制指标细化诌议[J]. 城市地理 2017(18)
    • [20].浅析我国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J]. 城市地理 2016(08)
    • [21].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J]. 城市地理 2015(10)
    • [22].论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以天津为例[J]. 城市地理 2012(S1)
    • [23].美国纽约市建筑高度控制方法探析[J]. 国际城市规划 2016(01)
    • [24].城市设计中活力营造的形态学探究——基于城市空间形态特征量化分析与居民活动检验[J]. 国际城市规划 2016(01)
    • [25].新建区城市空间形态研究[J].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9(01)
    • [26].交通因素影响下的城市空间形态变迁研究——以武汉为例[J]. 建筑与文化 2016(02)
    • [27].1949年后无锡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特征的定量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 2016(02)
    • [28].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特征分析[J]. 生态科学 2015(03)
    • [29].城市交通网络与城市空间形态研究[J]. 华东公路 2014(02)
    • [30].宁波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3(04)

    标签:;  ;  ;  ;  ;  

    基于GIS与VR技术的近代开埠城市空间形态研究框架构建 ——以天津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