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武汉城市圈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有限资源的大量消耗和自然环境的严重污染,现有的资源供给和环境承载能力已经无法满足传统模式下经济的高速发展的要求。本文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内涵入手,进行武汉城市圈资源和环境效率的评价研究。本文在归纳城市圈资源环境相关理论、分析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背景及与中部其它城市圈资源环境比较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源、环境效率进行定量研究的三种主要方法,即物质流分析法、生态足迹法和生态效率法的比较研究,选择生态效率法作为武汉城市圈资源环境效率的评价方法。评价思路是将武汉城市圈处理为一个暗箱,仅从流入这个暗箱的资源量和输出废物量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模型选择。模型依据IPAT方程,根据导向性、简单性、可比性、数据可获得性原则,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方面选取了五个指标,构建了基于IPAT方程的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指标评价体系,从能源消耗、水资源利用、废水、废气排放、固体废弃物产生这五个方面分析比较了2000~2007年全国、湖北及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情况,并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现状及发展进行了评价。通过评价得到如下初步结论:①能源:武汉城市圈能源生产率低于国家平均水平,能源生产率的增长率应由2.75%提高到5.6%,其中武汉、黄石、鄂州为节能重点市;②水资源:武汉城市圈近年来水资源生产率得到很大提高,但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水生产率增长率应由12.1%调整为14%,其中黄石、孝感的工业用水及孝感、黄冈的农业用水应重点关注。③废水:武汉城市圈各市政府对污水治理比较重视,COD生产率的增长率调整到13%,即达到国家“十一五”规定到2010年COD排放量较“十五”末下降10%,其中黄石、鄂州、孝感三市废水COD减排压力较大。④废气:湖北省对大气污染控制方面管理相对较好,SO2排放增长指数较国家平均水平低,依据湖北省“十一五”环境规划及湖北省实际水平,将SO2生产率的增长率调整为10.7%,以保证到2010年武汉城市圈SO2排放量不增加。⑤固废:湖北省尤其是武汉市对工业固废产生控制较为严格,因此固废生产率的增长率调整较小,由6.05%调整为7%。本文最后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系统构建的资源节约及环境友好发展提出了建议。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IPAT模型的江西旅游业碳排放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 2013(20)
- [2].基于IPAT模型的生态足迹测算及压力机制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 山东经济 2011(03)
- [3].基于IPAT模型识别的人文因素空间化方法研究[J]. 冰川冻土 2012(03)
- [4].基于改进IPAT模型的中国未来碳排放预测[J]. 环境科学学报 2012(09)
- [5].基于IPAT公式的省际间碳排放驱动因素比较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02)
- [6].基于IPAT模型的安徽省不同情景碳排放趋势测度分析[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2(02)
- [7].基于IPAT模型的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的实证研究[J]. 生态经济 2016(06)
- [8].基于IPAT方程的云南省能源消耗分析及情景预测[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9(05)
- [9].环境影响的IPAT模型再认识[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03)
- [10].基于IPAT模型的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实证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13)
- [11].基于IPAT扩展模型分析人口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J]. 环境科学研究 2012(01)
- [12].基于IPAT模型的苏州市环境压力-响应分析[J]. 环境科学研究 2010(01)
- [13].基于IPAT模型的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实证研究[J]. 经济数学 2009(02)
- [14].基于IPAT理论的中国能源消耗与反弹效应[J]. 统计与决策 2015(18)
- [15].基于IPAT模型的江西省碳排放峰值预测研究[J]. 江西科学 2014(06)
- [16].基于IPAT等式的甘肃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特征分析及情景预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2(10)
- [17].基于IPAT模型的江苏省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情景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0(09)
- [18].IPAT在NICU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发育支持中的应用效果[J]. 护理研究 2020(05)
- [19].基于IPAT模型和情景分析法的山西省碳排放峰值年预测[J]. 资源科学 2016(12)
- [20].基于IPAT方程的陕西省水资源效率研究[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7(02)
- [21].中美两国铜消耗量对比研究与基于IPAT方程的中国未来铜消耗量预测[J]. 有色矿冶 2017(04)
- [22].基于IPAT模型的青海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分析[J].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0(05)
- [23].IPAT模型安徽省用水影响因素和预测分析[J]. 滁州学院学报 2014(05)
- [24].长三角地区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基于IPAT改进模型[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4(09)
- [25].基于IPAT方程的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预测与分析——以山西省长治市为例[J]. 商 2015(40)
- [26].基于IPAT方程的典型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研究[J]. 生态经济 2009(11)
- [27].基于IPAT方程的粮食生产与水资源投入量的脱钩分析——以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6(04)
- [28].基于IPAT理论的城镇建筑能耗测算模型和应用[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S2)
- [29].基于IPAT模型的鄱阳湖生态区能源利用现状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2(08)
- [30].中国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基于IPAT脱钩指数的脱钩分析[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