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盆地论文-周林虎,胡夏嵩,刘昌义,徐志闻,许桐

西宁盆地论文-周林虎,胡夏嵩,刘昌义,徐志闻,许桐

导读:本文包含了西宁盆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西宁盆地,黄土区,灌木植物,抗拔力

西宁盆地论文文献综述

周林虎,胡夏嵩,刘昌义,徐志闻,许桐[1](2019)在《西宁盆地黄土区4种灌木原位拉拔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采用原位拉拔试验方法测定了西宁盆地寒冷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生长期为3 a的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 Kom.)、中宁枸杞(Lycium barbarum L.)、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r.)和霸王(Sarcozygium xanthoxylon Bunge)4种灌木植物的抗拔力,分析了抗拔力与株高、冠幅、地径、根长和侧根数等生长参数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4种灌木固土护坡效果。结果表明:(1)区内4种灌木抗拔力由大至小依次为柠条锦鸡儿(256.39 N)、中宁枸杞(222.80 N)、白刺(178.52 N)和霸王(134.84 N),柠条锦鸡儿和中宁枸杞抗拔力相对显着于白刺和霸王;(2) 4种灌木抗拔力与株高之间呈指数函数关系,与地径之间呈幂函数关系,与冠幅、根长和侧根数之间呈线性函数关系;(3)通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到抗拔力与株高、冠幅、地径、根长和侧根数的关联度分别为0.623,0.669,0.629,0.730,0.719,即影响4种灌木抗拔力大小的主要因素为根长和侧根数。该研究结果为寒冷半干旱黄土区采用种植灌木植物方式,科学防治水土流失、浅层滑坡等地质灾害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姚丽洁[2](2019)在《西宁盆地新生代地层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生代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导致了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形成,使得喜马拉雅造山带以北近2000千米的区域隆升变形,形成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内陆构造-地貌格局和气候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青藏高原隆升和扩展机制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影响一直是国内外地学研究热点问题之一。随着新生代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持续碰撞,青藏高原北缘构造变形及地貌演化强烈,发育了多个造山带和菱形盆地,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和高原扩展机制的理想地区。沉积盆地和造山带是大陆地貌的两个基本构造单元,两者是在统一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构造框架下不可分割的耦合过程和正负构造单元,沉积盆地中的陆源碎屑沉积物不仅记录了盆地的沉积演化信息,也记录了周围造山带的构造隆升信息。本文选择青藏高原东北缘西宁盆地为研究区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根据盆-山耦合关系,主要通过对盆地新生代地层进行不同层位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合盆地新生代地层的沉积特征、古水流特征和砾石成分特征,探讨了西宁盆地新生代物源变化及区域构造演化过程,主要有以下认识:1.西宁盆地新生代沉积物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发生了五次变化:41Ma以前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以200-300Ma为主要年龄峰,400-550Ma为次要年龄峰;41->31Ma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以400-550Ma为主要年龄峰,200-300Ma和1000-2000Ma为次要年龄峰;31->22Ma碎屑锆石U-Pb年龄在前期基础上,突然出现700-1000Ma组分并成为主要年龄峰;22->12Ma碎屑锆石U-Pb年龄以200-300 Ma和400-550Ma为主要年龄峰,1000-2000Ma为次要年龄峰;12->3.6Ma碎屑锆石U-Pb年龄以1000-2000Ma为主要年龄峰;~3.6Ma碎屑锆石U-Pb年龄以400-550Ma为主要年龄峰,200-300Ma为次要年龄峰。2.西宁盆地新生代物源在始新世早中期(52->41Ma)主要为东昆仑造山带,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晚期(41->22Ma)主要物源转变为祁连造山带。中新世早中期(22->12Ma)以中祁连造山带为主要物源,拉脊山开始抬升并成为盆地物源之一;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12->3.6Ma)主要物源来自盆地北缘祁连山前寒武系;早上新世以来(~3.6Ma)盆地湟水最高阶地沉积物的主要物源为北祁连造山带古生代地层。3.新生代早期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后应力就传递到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导致东昆仑造山带隆升剥蚀与西宁盆地凹陷开始接受沉积;始新世晚期(~41Ma)阿尔金断裂发生强烈走滑运动使中祁连造山带初始隆升,随后在35-31Ma加速隆升;中新世早期(~22Ma)青藏高原东北缘发生一次广泛地构造运动,拉脊山开始逐步隆升成为分割西宁盆地与贵德盆地分水岭;中新世晚期以来(<12Ma)青藏高原东北缘阶段性强烈构造活动,使西宁盆地周围山体快速隆升。~3.6Ma西宁盆地迅速抬升遭受剥蚀,古湟水河开始长期逐步切割盆地并形成一系列阶地,这与青藏运动A幕发生时间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6-01)

黄如玉,孙靖杰,李先[3](2019)在《西宁盆地新近系膨胀泥岩膨胀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根据对西宁盆地新近系膨胀泥岩野外调查研究,重点分析新近系膨胀泥岩的物理性质和矿物成分,结合相关性分析,得出影响西宁盆地膨胀泥岩膨胀率的因素主要是初始干密度、黏土矿物含量、初始含水率和碎屑矿物粒径四个要素。基于这四个要素展开重塑样试验,数据结果通过函数拟合,很好地揭示了膨胀泥岩膨胀的影响机制及控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影响西宁盆地膨胀泥岩膨胀率的根本因素是黏土矿物含量,黏土矿物含量、初始干密度、初始含水率及碎屑矿物粒径对膨胀率影响机制不同,导致膨胀泥岩膨胀率的变化趋势也不一样。(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期刊2019年02期)

方小敏,张涛,张伟林,昝金波,宋春晖[4](2019)在《西宁盆地新生代磁性地层研究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宁盆地是青藏高原向东北扩展生长的"前哨",也是东亚季风湿润气候向中亚内陆干旱气候过渡的核心地带.盆地内堆积了厚层、几乎连续的以细粒河湖相为主的新生代沉积物,含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尤以中国早中新世标准动物群——谢家动物群而着名.顶部河流阶地上覆盖了厚层风成粉尘堆积,它们详细记录了亚洲内陆干旱和东亚季风演化、动植物演替以及黄河形成与高原隆升过程等重要信息.因此,西宁盆地的古生物气候地层学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谢家动物群以来,(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9年11期)

徐志闻,刘亚斌,胡夏嵩,余冬梅,杨幼清[5](2019)在《基于水分和原位电导率的西宁盆地盐渍土含盐量估算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西宁盆地黄土状盐渍土导电特性与土体本身含水率和含盐量之间的关系,该文在土体洗盐试验基础上,测得了不同含水率和含盐量条件下黄土状盐渍土电导率,分析了土体电导率与含水率、含盐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土体电导率与含水率、含盐量之间的多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在土体含盐量一定条件下随着土体含水率增加土体电导率呈逐渐增大的变化趋势,且二者之间符合幂函数关系;土体含盐量愈高条件下土体含水率增加对电导率的影响则愈为显着。在土体含水率一定的条件下,土体电导率随着含盐量增加呈逐渐增大的变化趋势,且二者之间符合线性函数关系;当土体含水率相对较高时,含盐量增加对电导率的影响程度亦较为显着。对建立的区内黄土状盐渍土电导率与含水率、含盐量之间的多元回归模型(R2=0.995)进行验证,相对误差在10%之内,表明模型可有效确定含水率大于5%且小于25%(?5.52%)及含盐量为0.18%~2.18%条件下黄土状盐渍土的含盐量。研究成果对研究区及其周边地区黄土状盐渍土其盐渍化程度划分、工程地质特性评价,以及土体盐渍化等地质灾害现象的科学防治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和工程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胡彬,张春霞,吴海斌,郝青振,郭正堂[6](2019)在《西宁盆地始新世河湖相沉积序列黏土矿物组合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始新世是全球气候从"温室"转化为"冰室"的一个重要时期,亚洲内陆在该时期发生了青藏高原隆升、副特提斯海海退等重大地质事件.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西宁盆地具有连续完整的始新世河湖相沉积地层,以红色泥岩夹石膏层为主,记录了该时期的气候变化.本研究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西宁盆地西箕沟剖面始新世河湖相沉积样品进行全岩及黏土矿物定性、半定量分析,以获取青藏高原东北缘及亚洲内陆地区始新世时期的古气候变化特征.为了有效解决目前通用的黏土矿物提取方法难以从石膏层中提取足量黏土的问题,引入一种新的黏土矿物提取方法.结果表明,西宁盆地始新世样品中主要矿物为石英、长石、方解石、白云石以及石膏;黏土矿物为伊利石、绿泥石及蒙脱石(含伊蒙混层矿物(I/S)).黏土矿物相对含量变化表明,始新世时期西宁盆地古气候在较为干旱的背景下经历了叁次相对湿润的时段:52~50、41.5~39、35~34Ma.通过与同时期的深海氧同位素记录、副特提斯海海侵-海退事件以及青藏高原隆升等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西宁盆地始新世古气候主要受控于全球气候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李淑霞,刘亚斌,钟鹏,余冬梅,胡夏嵩[7](2019)在《西宁盆地4种草本和灌木植物降盐效应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西宁盆地长岭沟流域自建试验区为研究区,筛选出适宜当地气候条件下生长的2种灌木植物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 Kom.)、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on(Bunge)Maxim.]和2种草本植物细茎冰草(Agropyron trachycaulum cv.Slender)、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inn.)作为试验供试种,在试验区对4种植物采用单一种植和组合种植方式,探讨2种种植条件下植物根系在边坡地表以下垂直方向土体中K~+、Ca~(2+)、Na~+、Mg~(2+)、SO_4~(2-)、Cl~-、HCO_3~-、CO_3~(2-)等8种易溶盐离子含量及其变化特征,评价了区内2种草本和2种灌木植物降低边坡土体盐分的能力。结果表明:单一种植细茎冰草、紫花苜蓿、柠条锦鸡儿、霸王对边坡土体中SO_4~(2-)、Ca~(2+)、Na~+具有显着降低作用,草本与灌木组合Ⅰ(柠条锦鸡儿+紫花苜蓿+细茎冰草组合)和草本与灌木组合Ⅱ(霸王+紫花苜蓿+细茎冰草组合)对边坡土体中SO_4~(2-)、Ca~(2+)、Mg~(2+)、K~+、Na~+表现出显着降低作用;紫花苜蓿的降盐效果相对较为显着、其次为柠条锦鸡儿和细茎冰草,霸王的降盐效果不及前者显着;草本与灌木组合Ⅱ的降盐效果相对显着于草本与灌木组合Ⅰ。(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刘亚斌,李淑霞,余冬梅,胡夏嵩,杨幼清[8](2018)在《西宁盆地黄土区典型草本植物单根抗拉力学特性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探讨西宁盆地黄土区草本植物根系固土护坡力学效应,该项研究以种植于西宁盆地自建试验区生长期为150 d的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细茎冰草(Agropyron trachycaulum Linn.Gaertn.)及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3种草本植物作为试验供试种,通过单根拉伸试验对比分析了3种草本植物在不同根径级别条件下,单根抗拉力、单根抗拉强度以及单根极限延伸率的差异性及其与根径之间的关系,同时进一步分析了3种草本植物单根在拉伸过程中表现出的应力-应变特征。试验结果表明:3种草本植物根径在(0.10,0.20]、(0.20,0.30]、(0.30,0.40]、(0.40,0.50]及(0.50,0.60]mm 5个根径级别条件下,紫花苜蓿单根抗拉力和单根抗拉强度较垂穗披碱草平均高1.32倍、1.30倍,较细茎冰草平均高1.26倍、1.31倍;垂穗披碱草单根极限延伸率较细茎冰草和紫花苜蓿平均高1.13倍和2.16倍。进一步研究表明,在根径为0.10~0.60 mm条件下,3种草本植物单根抗拉力和单根抗拉强度随着根径的增加,分别呈幂函数增长和幂函数降低关系;3种草本植物单根极限延伸率随着根径的增加呈逐渐增大变化趋势。单根拉伸试验过程中,3种草本植物单根应力-应变关系曲线表现出弹性变形、弹塑性变形、应变硬化及断裂破坏4个阶段,其中垂穗披碱草和细茎冰草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具有双峰值现象。研究结果表明,紫花苜蓿根系增强边坡土体抗剪强度的作用相对较为显着,其次为细茎冰草和垂穗披碱草。该项研究成果对于科学有效防治研究区高寒干旱环境条件下,坡面水土流失、浅层滑坡等地质灾害现象的发生,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5期)

李春晓,王世骐,郝呈禄,陈光庭,孙博阳[9](2018)在《西宁盆地嵌齿象化石地点考证及地层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宁盆地的间型嵌齿象(Gomphotherium connexum)和维曼嵌齿象(Gomphotherium wimani)的种型群材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有出土地点记录的长鼻类化石。这些化石在西宁盆地新生代地层划分和对比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对二者种型群材料产出的精确地点和层位并不完全清楚。受此影响,对二者生物年代及演化阶段的研究,以及西宁盆地的地层对比存在很多争议。对西宁盆地间型嵌齿象和维曼嵌齿象种型群化石点(即正型地点)进行了多方考证,获取了化石地点的准确位置:吊沟和八盘山。通过地层对比,证明两种嵌齿象的正型地点出自同一层位——关家山组(原咸水河组下部)底部河道相的绿色砂砾岩层中,两者的时代相同。依据已有的古地磁结果,间型嵌齿象和维曼嵌齿象的正型地点的年代应为16~15 Ma。通过形态学分析进一步阐释两种嵌齿象的系统演化关系,认为二者仅仅代表不同的演化方向,而不是原始与进步的演化阶段。这一方面对中国古生物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为探讨嵌齿象类群演化的问题提供了关键性的年代学数据,也对西宁盆地的大地构造和沉积环境演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地层学证据。(本文来源于《地层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屠泓为,罗国富,万秀红[10](2018)在《西宁盆地小震监测能力及地震活动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1970年以来西宁盆地及邻近区域的中小震目录运用分时段累计频度、b值曲线、时间窗滑移等方法,对其监测能力的逐年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给出了不同时段的最小完整震级和最小可能完整性震级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结果表明,本研究区域的地震监测能力逐年提高,由最初的ML2.3提升到目前的ML1.5.同时表明,在数次周边1000 km范围内的7级以上大震前,本区域的ML2~3明显增多,这一现象表明西宁盆地及邻近区域的小震活动特征具有一定的前兆指示意义.空间b值表明:西宁盆地内部一直处于较高b值的状态,而其外围尤其是北部区域处于低b值状态,值得持续关注.(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进展》期刊2018年03期)

西宁盆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生代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导致了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形成,使得喜马拉雅造山带以北近2000千米的区域隆升变形,形成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内陆构造-地貌格局和气候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青藏高原隆升和扩展机制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影响一直是国内外地学研究热点问题之一。随着新生代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持续碰撞,青藏高原北缘构造变形及地貌演化强烈,发育了多个造山带和菱形盆地,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和高原扩展机制的理想地区。沉积盆地和造山带是大陆地貌的两个基本构造单元,两者是在统一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构造框架下不可分割的耦合过程和正负构造单元,沉积盆地中的陆源碎屑沉积物不仅记录了盆地的沉积演化信息,也记录了周围造山带的构造隆升信息。本文选择青藏高原东北缘西宁盆地为研究区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根据盆-山耦合关系,主要通过对盆地新生代地层进行不同层位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合盆地新生代地层的沉积特征、古水流特征和砾石成分特征,探讨了西宁盆地新生代物源变化及区域构造演化过程,主要有以下认识:1.西宁盆地新生代沉积物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发生了五次变化:41Ma以前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以200-300Ma为主要年龄峰,400-550Ma为次要年龄峰;41->31Ma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以400-550Ma为主要年龄峰,200-300Ma和1000-2000Ma为次要年龄峰;31->22Ma碎屑锆石U-Pb年龄在前期基础上,突然出现700-1000Ma组分并成为主要年龄峰;22->12Ma碎屑锆石U-Pb年龄以200-300 Ma和400-550Ma为主要年龄峰,1000-2000Ma为次要年龄峰;12->3.6Ma碎屑锆石U-Pb年龄以1000-2000Ma为主要年龄峰;~3.6Ma碎屑锆石U-Pb年龄以400-550Ma为主要年龄峰,200-300Ma为次要年龄峰。2.西宁盆地新生代物源在始新世早中期(52->41Ma)主要为东昆仑造山带,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晚期(41->22Ma)主要物源转变为祁连造山带。中新世早中期(22->12Ma)以中祁连造山带为主要物源,拉脊山开始抬升并成为盆地物源之一;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12->3.6Ma)主要物源来自盆地北缘祁连山前寒武系;早上新世以来(~3.6Ma)盆地湟水最高阶地沉积物的主要物源为北祁连造山带古生代地层。3.新生代早期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后应力就传递到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导致东昆仑造山带隆升剥蚀与西宁盆地凹陷开始接受沉积;始新世晚期(~41Ma)阿尔金断裂发生强烈走滑运动使中祁连造山带初始隆升,随后在35-31Ma加速隆升;中新世早期(~22Ma)青藏高原东北缘发生一次广泛地构造运动,拉脊山开始逐步隆升成为分割西宁盆地与贵德盆地分水岭;中新世晚期以来(<12Ma)青藏高原东北缘阶段性强烈构造活动,使西宁盆地周围山体快速隆升。~3.6Ma西宁盆地迅速抬升遭受剥蚀,古湟水河开始长期逐步切割盆地并形成一系列阶地,这与青藏运动A幕发生时间基本一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西宁盆地论文参考文献

[1].周林虎,胡夏嵩,刘昌义,徐志闻,许桐.西宁盆地黄土区4种灌木原位拉拔试验[J].水土保持研究.2019

[2].姚丽洁.西宁盆地新生代地层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D].兰州大学.2019

[3].黄如玉,孙靖杰,李先.西宁盆地新近系膨胀泥岩膨胀特性研究[J].四川建筑.2019

[4].方小敏,张涛,张伟林,昝金波,宋春晖.西宁盆地新生代磁性地层研究新进展[J].科学通报.2019

[5].徐志闻,刘亚斌,胡夏嵩,余冬梅,杨幼清.基于水分和原位电导率的西宁盆地盐渍土含盐量估算模型[J].农业工程学报.2019

[6].胡彬,张春霞,吴海斌,郝青振,郭正堂.西宁盆地始新世河湖相沉积序列黏土矿物组合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9

[7].李淑霞,刘亚斌,钟鹏,余冬梅,胡夏嵩.西宁盆地4种草本和灌木植物降盐效应试验研究[J].干旱区研究.2019

[8].刘亚斌,李淑霞,余冬梅,胡夏嵩,杨幼清.西宁盆地黄土区典型草本植物单根抗拉力学特性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18

[9].李春晓,王世骐,郝呈禄,陈光庭,孙博阳.西宁盆地嵌齿象化石地点考证及地层对比[J].地层学杂志.2018

[10].屠泓为,罗国富,万秀红.西宁盆地小震监测能力及地震活动特征分析[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8

标签:;  ;  ;  ;  

西宁盆地论文-周林虎,胡夏嵩,刘昌义,徐志闻,许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