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对川西高原松茸主要产区九龙,丹巴,小金,雅江,理塘,稻城,乡城七个县的松茸资源生态环境进行了调查,并采集了32份松茸材料,应用RAPD,ITS RFLP和ITS序列分析等多种方法,对供试松茸样品的遗传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如下。(1)川西高原松茸的突出特点包括分布地海拔高,松茸的生长海拔逐年升高;宿主多样,主要与黄背高山栎和川滇高山栎共生;出菇时间较早。(2) RAPD,ITS PCR-RFLP分析结果表明,在RAPD中,32个材料在GS=0.68时,被分为4个遗传群,各遗传群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性;ITS rDNA PCR-RFLP聚类分析表明,在GS值为0.72的水平上供试材料可聚成7个遗传类群,绝大部分来自于相同或相似生态地理环境的材料聚成一类,即ITS-RFLP图谱类型与材料的生态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对各地理类群基于Nei氏无偏估计的遗传一致度的聚类分析表明,各地理类群间的遗传分化与其所处的地理生态环境具有较高的相关性。(3)根据RAPD,ITS PCR-RFLP结果,选取了8份松茸样品,进行了表型鉴定,并对其ITS片段进行了扩增、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经典的食用菌表型分类将8份材料归类为青冈口蘑和松口蘑两个种,但ITS序列系统发育结果表明,8份松茸样品ITS序列与已报道的NCBI号为AF367416、AF204806、AB368506等的Tricholoma matsutake序列在系统发育上高度同源,说明在分类上这些样品应属于同一个种。可见,经典的表型分类并不能反映菌株的系统发育地位,同时也说明,四川西南高原松茸菌间虽然存在一定的表型多样性和地理分化,但未达形成地理种的程度。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文献综述1.1 引言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2.1 松茸的分类地位1.2.2 松茸的形态特征1.2.3 松茸的生活史1.2.4 松茸的生物学特性1.2.4.1 营养特性1.2.4.2 温度1.2.4.3 湿度1.2.4.4 酸碱度1.2.5 松茸生态研究1.2.5.1 松口蘑的地理分布1.2.5.1 松茸的共生树种1.2.5.2 气候1.2.5.3 土壤1.2.5.4 植被1.2.5.5 松茸的生长规律1.2.6 松茸菌塘研究1.2.6.1.松茸菌塘的形成1.2.6.2 松茸菌塘的结构1.2.7 松茸资源的开发1.2.7.1 松茸驯化栽培研究现状1.2.7.2 松茸菌丝分离与培养1.2.8 分子生物学研究1.2.8.1 分子标记在真菌遗传多样性及分类鉴定上的应用1.2.8.2 松茸的分子生物学研究1.2.9 四川松茸研究现状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 材料与方法2.1 四川松茸的生态调查及表型观察2.1.1 调查内容与方法2.2 遗传多样性研及系统发育研究2.2.1 样品采集2.2.2 DNA提取2.2.2.1 前处理2.2.2.2 CTAB法2.2.2.3 SDS法2.2.3 RAPD分析2.2.4 ITS PCR-RFLP分析2.2.5 系统发育研究2.2.5.1 代表菌株ITS序列测定2.3 数据分析及处理3 结果与分析3.1 四川松茸的生态调查及表型观察3.1.1 四川松茸主产区松茸分布3.1.2 四川松茸的生态情况3.1.3 表型特征3.2 遗传特性分析3.2.1 RAPD分析3.2.1.1 随机引物的筛选:3.2.2 ITS PCR-RFLP分析3.2.2.1 供试松茸ITS酶切多态性3.2.2.2 供试材料基于Nei-Li/Dice的遗传相似系数的聚类分析和组成分析3.2.2.3 不同地理类群遗传多样性指数3.2.2.4 ITS序列的同源性检索3.2.3 ITS序列分析4 讨论4.1 四川松茸的分布与生态4.2 四川松茸的RAPD和ITSPCR-RFLP4.3 四川松茸的的系统发育及分类地位4.4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5.结论参考文献:附录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川西高原松茸论文; 松茸生态论文; 系统发育论文; 遗传多样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