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核糖核酸酶抗乙肝病毒作用的研究和抗乙肝病毒机制的初步探索

靶向核糖核酸酶抗乙肝病毒作用的研究和抗乙肝病毒机制的初步探索

论文题目: 靶向核糖核酸酶抗乙肝病毒作用的研究和抗乙肝病毒机制的初步探索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病原生物学

作者: 李英辉

导师: 薛采芳,刘军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核衣壳导向的病毒灭活作用,靶向核糖核酸酶,原核表达,复性,前基因组

文献来源: 第四军医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乙肝病毒感染是一个世界范围的卫生问题。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3.5亿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者,我国约有1.2亿,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特别是围产期/幼年期乙肝病毒感染者会迁延转变成为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者肝癌。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虽然疫苗计划免疫降低了急、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发生率,但是现有的数目庞大的感染人群、约5%的对疫苗无应答者以及逃避疫苗诱导免疫的乙肝病毒突变株,都表明急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的治疗,目前临床应用的α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有一定疗效,但是干扰素有效率不高(约为30%-40%),耐受性差,价格昂贵,副作用和禁忌症都较多;核苷类似物包括lamivudine、famciclovir等停药后部分患者的病情会复发,而长期用药又会导致耐药株的出现。因此,目前的治疗乙肝病毒感染的方法并不令人满意,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基因治疗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也为乙型肝炎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1991年,Natsoulis和Boeke在Nature杂志首次提出一种新的抗病毒的策略:核衣壳导向的病毒灭活(capsid-targeted viral inactivation,CTVI)并将其应用于逆转录病毒的实验治疗。乙肝病毒的复制过程类

论文目录: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和文献回顾

正文

第一部分 靶向核糖核酸酶抗乙肝病毒作用进一步检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细胞培养

1.2.2 2.2.15细胞转染

1.2.3 转染效率的检测

1.2.4 RT-PCR检测转染基因的表达

1.2.5 转染后2.2.15细胞内HBeAg含量测定

1.2.6 转染后2.2.15细胞内HBsAg含量测定

1.2.7 转染后2.2.15细胞上清中HBeAg含量测定

1.2.8 荧光定量PCR测定HBV拷贝数

1.2.9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转染效率的检测

2.2 RT-PCR表达鉴定

2.3 转染后2.2.15细胞内HBeAg含量测定

2.4 转染后2.2.15细胞内HBsAg含量测定

2.5 固相放免测定转染后上清中HBeAg含量

2.6 荧光定量PCR测定转染后上清中HBV拷贝数

3 讨论

第二部分 靶向核糖核酸酶抗乙肝病毒机制的初步探索

1 HBV靶向核糖核酸酶的原核表达、纯化和复性

1.1 材料和方法

1.1.1 材料

1.1.2 方法

1.1.2.1 pET32a(+)/TR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1.1.2.2 蛋白表达纯化

1.1.2.3 纯化蛋白的复性

1.2 结果

1.2.1 重组载体的酶切鉴定

1.2.2 pET32a(+)/TR的原核表达

1.2.3 pET32a(+)/TR的纯化和复性

2 对照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和复性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2.1 对照蛋白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2.1.2.2 对照蛋白的表达和鉴定

2.1.2.3 对照蛋白的纯化和复性

2.1.2.4 TR,TRmut及hEDN蛋白定量和纯度分析

2.1.2.5 复性后hEDN核糖核酸酶活性分析

2.2 结果

2.2.1 对照蛋白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鉴定

2.2.2 对照蛋白的诱导表达

2.2.3 对照蛋白的纯化和复性

2.2.4 TR,TRmut及hEDN蛋白定量和纯度分析

2.2.5 hEDN复性效果分析

3 TR的抗乙肝病毒机制的初步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1.2.1 TR核糖核酸酶活性分析

3.1.2.1.1 TR核糖核酸酶活性的定性分析

3.1.2.1.2 TR核糖核酸酶活性的定量分析

3.1.2.2 TR靶向性分析

3.1.2.2.1 细胞外实验分析TR靶向性

3.1.2.2.2 细胞内实验分析TR的靶向性

3.2 结果

3.2.1 HBV TR核糖核酸酶活性的定性分析

3.2.2 TR,TRmut及hEDN核糖核酸酶活性的定量分析

3.2.3 TR靶向性分析

3.2.3.1 细胞外实验分析TR靶向性

3.2.3.2 细胞内实验分析TR靶向性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7-19

参考文献

  • [1].新型稀土杂多化合物(代号PTW-6)抗乙肝病毒的实验研究[D]. 吴新宇.吉林大学2007
  • [2].USP18在IFN-α抗乙肝病毒机制中的作用及调控研究[D]. 李麟.重庆医科大学2017

相关论文

  • [1].琐琐葡萄抗乙肝病毒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刘涛.新疆医科大学2008
  • [2].野老鹳草(Geranium carolinianum L.)抗乙肝病毒作用及化学组分研究[D]. 李继扬.复旦大学2008
  • [3].乙肝病毒感染的特异性CTL应答机制研究[D]. 陈瑜.浙江大学2004
  • [4].Linker插入的乙肝病毒靶向核糖核酸酶的构建及其抗病毒活性的研究[D]. 宫卫东.第四军医大学2004
  • [5].白藜芦醇抗实验性肝损伤和抗乙型肝炎病毒的药效学研究[D]. 唐明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
  • [6].抗乙肝病毒药物Bay41-4109的肝毒性及其机制研究[D]. 施畅.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
  • [7].一、中国北方汉族人群TNF-α、VDR基因多态性及HBV基因型与HBV感染不同结局的关联研究 二、慢性乙肝病人干扰素治疗临床疗效与TNF-α、VDR和elF-2α基因多态性关系研究[D]. 李洪权.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
  • [8].新型稀土杂多化合物(代号PTW-6)抗乙肝病毒的实验研究[D]. 吴新宇.吉林大学2007
  • [9].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体外筛选评价体系的建立及绿茶提取物抗乙肝病毒研究[D]. 许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病毒研究所)2007
  • [10].新型多酸化合物(代号POM-2)抗乙肝病毒的实验研究[D]. 于洗河.吉林大学2008

标签:;  ;  ;  ;  ;  ;  

靶向核糖核酸酶抗乙肝病毒作用的研究和抗乙肝病毒机制的初步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