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道时期海防政策研究

嘉、道时期海防政策研究

论文摘要

嘉庆、道光(1796年—1850年)年间,是清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由于清廷在海疆管理政策、海防战略、水师的建构及组织建设等方面存在种种失误,导致清代海防建设远远落后于同时期的欧、美国家。中国近代以来的所有灾难几乎无不来自海上,而中国海洋事业的落后,海防、海权意识的淡薄正是国难产生的直接原因。海防政策不仅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国防安全,而且还是一个国家自我保护、自我防卫的战略问题。海防政策的恰当与否,对于一个国家抵御外敌入侵、保卫国家领土和海洋主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所以,“海防”也成为历代统治者治理海疆政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廷水师一败涂地,祖国万里海疆门户洞开,致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鉴于血的教训,本论题将从嘉、道时期的海防政策入手,分析和阐述这一时期国家海防政策、海防意识淡薄的原因,以及在海防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失误与不足。希望通过本论题的阐述,使我们对嘉、道时期的海防政策有一个系统性了解。本文第一部分阐述了嘉、道时期海防政策产生背景及条件。论述了嘉道时期的海防政策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海权意识淡薄的原因,同时,就清朝“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和内忧外患形势对嘉道时期海防政策的影响进行探讨。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嘉、道时期海防政策的内容和特点。重点探讨了嘉道时期海防政策的主要内容以及具有时代特点的三种海防战略。首先,是“禁”与“防”相结合的海防体制,本段将从嘉、道时期攻剿海盗,以靖海疆的角度来阐释当时“禁”与“防”政策产生的渊源,以及在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海禁”政策过程中,如何重防其出及实施海上保甲制度的;同时,针对当时清廷海防政策处于由“防内”转向“防外”的转折过程中,清廷如何强化对英夷的禁防,以及在阿美士德使团访华过程中所反映出的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其次,就是重陆轻海的海防战略,本段将从嘉、道时期水师的建制及组织管理的角度阐述当时水师建制存在的问题,以及清廷如何对水师的不重视,加上当时沿海驻兵的分散性,使水师舰艇外海作战中的“机动性”尽失,水师的主要职能只是在沿海海防要地防守,以及缉私捕盗,导致清廷水师根本不像负责海防安全的正规军,倒像是负责地方治安的警察。最后,就是以陆基海防体制为基础、以守为战的防御性海防政策,本段将对清廷两种“以守为战”的战略,即以陆岸为基点进行的防堵海口战略和决胜内河,专守内地的海防战略进行探讨,分析两种战略的可行与不可行性,以及他们怎样未突破传统思想的藩篱,海防意识怎样缺乏争霸于海上的气魄,缺少组建强大海军的胆略。第三部分主要嘉、道时期海防政策的历史局限性及反思。重点论述以上三种海防战略的局限性以及留给我们的思考,即:“禁”与“防”相结合海防体制的历史局限性和“重陆轻海”海防战略的弊端,以及以陆基海防体制为基础的防御性海防政策的失误进行探讨,指出上述三种战略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同时,对当时的海防政策进行反思,使我们知道在西方侵华势力与日俱增的时候,以满洲贵族为首的清政府没有改变封建制度本身,而是在传统海疆管理政策的框架内修修补补,所采取的一系列“禁”、“防”措施,只能延缓西方资本主义势力侵略于一时,但终究是抵挡不了资本主义滚滚大潮的。毕竟,压迫中央王朝的对手已不再是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而是强大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联合进攻,中国的被动挨打是在所难免的。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海防及海防政策
  • (二) 国内外研究概况
  • (三)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 一、嘉、道时期海防政策产生的渊源
  • (一) 传统治边思想的束缚
  • (二) “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
  • (三) 内忧与外患
  • 二、嘉、道时期海防政策的主要特点
  • (一) “禁”与“防”相结合的海防体制
  • 1、攻剿海盗,以靖海疆
  • 2、全方位、多层次的“海禁”政策,“重防其出”
  • 3、由“防内”转向“防外”,强化对外夷的禁防
  • (二) 重陆轻海的海防战略
  • 1、清代水师的建制与管理
  • 2、海防设施建设
  • (三) 以陆基海防体制为基础、以守为战的防御性海防政策
  • 1、以陆岸为基点进行的防堵海口战略
  • 2、决胜内河,专守内地的海防战略
  • 三、嘉、道时期海防政策的历史局限性及反思
  • (一) “禁”与“防”相结合海防体制的历史局限性
  • (二) “重陆轻海”海防战略的弊端
  • (三) 以陆基海防体制为基础的防御性海防政策的失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嘉、道时期海防政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